读书重要的论据(100句)
一、关于读书的三个分论点和论据
1、模式5:中心论点+三联系+结尾
2、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
3、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意思对即可)
4、(来自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5、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6、班门弄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激情。
7、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8、最重要的是,要非常符合你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习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读书笔记是给自己看的,又不是用来发表的,所以能够针对自己情况简化的就简化。
9、一问对方辩友:不辨书之好坏而读之,泥沙俱下,有何益?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11、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12、《平凡的世界》教会我,只有阅读,才可以像孙少平那样,虽然没有月光,但内心依然皎洁;只有阅读,才能超拔流俗,从单调琐屑的“一地鸡毛”中诗意地栖居;只有阅读,才会拥有平凡而不简单的世界。
1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4、材料一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几组惊人的打卡数据,也就是说,这则材料的内容都是有关复旦医学生“学霸式”努力学习的,但结合材料三来理解,学习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专心于专业的学习;第在专业学习之余,培养爱好,广泛涉猎;第学习应该以何为目的?要为充盈自己的人生,奉献社会和世界而学习,拓宽生命的边界而学习。因此,在写作时,只谈培养“爱好”或只写专心于科研,文章就单薄了;只谈“奉献”就脱离了“学习”的主题。此外,也不要对“不断学习”泛泛而谈,最佳立意是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同时,也能深入下去谈学习的目的——实现个人的价值,拓宽人生的广度和生命的宽度,奉献社会,甚至全人类。
15、7每个分论都要为中心论点服务
16、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有书读万卷的基础,才可能写出富有神韵的文章。
17、反例:“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18、03因果阐释——为什么
19、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20、观本质者,出奇制胜,艰难亦英雄。(作用)
二、读书重要的论据
1、抵制碎片化阅读,让阅读走向深刻;
2、株洲南雅实验学校高2101班何宇
3、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某种意义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由“人生三境”提出“读书三境”这一中心论点)
4、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5、议论文是比较常见的文体之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其中,论点体现了作者的观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理论和事实,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6、让广博书香漫溢心灵
7、博览群书如果目的不纯,也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急功近利,使他们只片面追求数量,根本无意去关心书的内涵。那些以显摆为目的的读书行为更是遭人唾弃,我们应摆正心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8、古话说“寒窗苦读”,苦读之后才有成就。博览群书为雅,它既可让我们学富五车,又能陶冶性情;读书精专尤苦,虽然反复读书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样才能让我们将这些知识刻骨铭心,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9、生活、读书、新知,不也是理想人生的轨迹?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去了?(通过一系列的数字的展示,一个社会问题呼之欲出——读书的时间哪儿去了?)
10、君子若慎其独,则显其德也。
11、同学们,卓荦全凭弱冠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中学时光,透彻地读几本大书,来打下“精神的底子”。正因为如此,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多次赠书并寄语莘莘学子,要读整本书,读大书,从《万古山河》到《南渡北归》到《乡土中国》,尤其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读大书,就是为了对抗浮躁,磨砺心性,涵养人格。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①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
14、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15、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道理论证)
16、师:你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17、授课教材: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18、0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下面是我书桌的布置。当然,在咖啡馆里面一台笔记本电脑也可以完成类似的工作。
三、谈读书分论点
1、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作为反驳的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错误观点,树靶子,确立攻击目标。怎样树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论点复述一遍,并指出其弊端。二是摘抄材料的关键语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驳斥时,要避开对方的思路,抓住致命弱点不放,全力回击。
2、书若冰层,得在一处深凿,才可穿透;人似树根,得不断往深处扎,才能枝繁叶茂。
3、文章语言平实,先立后驳,娓娓道来,逐层深入。首先从生活中的一些“快餐文化”导致的不良后果说起,然后阐明读书精专的好处——巩固知识、提高修养,最后以对方的观点作为论辩的靶心,指出读书广博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式和目的,反而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最后一“驳”,使己方占据了辩论的上风,简洁有力。
4、“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知新、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细化阅读的作用一:能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
5、只有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写就实现中国梦的“传奇”。
6、③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因为它昭示人们拥抱明天的太阳,战胜与自己对抗的一切。
7、04做法阐释——怎么办
8、论据: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读书,可以拓宽视野,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跟你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能帮助你了解他们的看法,重新审视原有的偏见。
9、中国精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10、正是因为博览群书,他们才终达人生之巅。
11、古往今来,知道感恩的值多少?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12、中国精神,是“联防联控,齐心战‘疫’”。
13、《谈读书》中的论点是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及为什么读书;论据是读书的三种错误偏向;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14、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开头借助世界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定节点引出话题,为下文论述张本)
15、论古,《河中石兽》老河兵明察秋毫,深挖根源,寻回石兽;塞翁不浮于表面的祸福之观,洞察实质,使人生更为顺利。而问今,正如巴尔塔沙所云:“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人心之浮燥,致使多少双探索的双眼蒙上了烟尘,致使多少脚步在茫然中徘徊不前:未调查清楚就盲目跟风;未深入分析就妄下定论;未论清状况便大打出手;未谨慎考虑便放弃生命……(再展开,正反对比)拥有透过现象观本质之心何等之重!(照应论点)
16、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下,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第二层引用古今中外的三则读书名言,强调了读书(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材料交代了当下某一方面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即是我们处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碎片信息,但是与此同时,却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而整本书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7、难于开始和结束。觉得读一本书花的时间很长,所以不愿意开始读。开始读了之后又容易被各种事情打断,所以又不容易结束。说到底就是“慢”。
18、师:嗯,老师获得了一个关键词“典型性”。是的,论据要有典型性,这样才有说服力。这些经典的书籍和著名的人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作者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说得那么简要呢?第2组关于这一点有什么发现吗?
19、当被问到为什么读书时,他回答:“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20、坚定信仰能够引领前行的方向。
四、关于读书的论点和分论点
1、记录下自己觉得“有道理”的地方。这往往是和自己的经历和之前的分析产生了共鸣。把对应的经历和脑海里面的思考记下来。用讲故事通俗的形式就行。
2、体育于人体,可以增强体魄,强身健体。(作用意义)
3、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与书里的观点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反馈才是让人真正理解书中内容的关键;
4、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细碎生活中的坚持最令人动容。
6、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分论点三“怎么样”)
7、当然这对打字速度是有要求的,每分钟一百字是基础。我自己的打字速度大概是在每分钟150字左右,所以在这一点上面也是有优势。另外打字的时候就用比较简单清楚的语言,这样输入法一般都能够比较正确的识别,需要的修改会比较少。(悄悄告诉你,打字快速的时候会进入一个心流的状态,这个时候会是一种很high的体验)
8、(中考)名著阅读:《简·爱》要点梳理及例题分析
9、熟读精思,好学求知
10、最高检“拍苍蝇”的动员令一经下达,即引发舆论的积极响应。确实,别看这些苍蝇都
1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12、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适用话题:读书人生自强)——龙应台
13、如果我写不出美丽的书,至少我可以读到美丽的书,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使我快乐?(适用话题:读书乐趣审美)——王尔德
14、比如把一个肾什么的捐给女朋友,自己舍不得花钱,省钱给对方买好吃的。爱情与友情的区别就是,从心理学上讲,爱情付出不需要回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咏叹,那么多无私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我不喜欢吃肥肉,我男朋友都吃了,其实他也不喜欢吃,我很感动你好!文章不一样,中心思想和论点肯定都不一样,不过关于心灵的一般都是鸡汤,教人怎么度过困难,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等等,灌输一些列正面的情绪和向上的心态。如有疑问,请追问。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15、我记下的笔记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关键内容摘录和整理。另一个就是自己心里想到的要点,有点像自言自语,但是不管记录什么,JustTyping!直接记录下来很重要,一开始不要管太多的格式等问题。最多使用项目符号和编号来整理逻辑即可。重要的是要不断观察重点,思考逻辑和例子,然后不断的记录。
16、师:(上面这段教学对话是我跟学生一起进行的,为了验证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区别,下面采用了个别检测的方式。)那大家现在齐读文章第3段,看看这一段从论据的角度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为什么?
17、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8、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2分)
19、02提出中心论点的技巧
20、在我看来严肃的读书就是在学习,是在工作,而不是在休闲,也不是在下午茶(当然我也看小说,但是这里不讨论这个场景),和所有工作一样,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的关键就在于排除一切干扰,并且尽可能让大脑在读书时候保持紧张思考。
五、关于读书的三个分论点递进式
1、①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3、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偏向于举例论证;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段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第五段结尾。
4、疫情,读书让我有了精彩的人生
5、宋濂求学之苦:宋濂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只得经常借书摘抄。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落笔。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他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6、2021全国新高考I卷
7、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可以选择“博览群书,涉猎广博”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两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在大观点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更具体的阐释点。选择不同的观点,立意角度便不同。
8、请写出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3分)
9、论据:当我们生活失意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读书会使我们感到快乐。读书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在读书过程中,欣赏到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写作时就可以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
10、生:因为这个法律文件属于权威性的、有科学法律依据的国家文件、规则。(大部分学生张口言说)
11、我喜欢不被打断地看完一本书,但是这大概需要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如果遇到了打断(比如出去吃饭),我的习惯是在回来的时候首先看笔记,快速把之前的几章内容在脑海里面复述一下,把自己重新恢复到打断之前的心流状态。
12、德国作家黑塞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的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我相信,您就是在哲学中触摸到了生活的意义。
13、我认为,做到以下三点,就已经是第一次读一本书非常好的收获了:
14、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适用话题:读书素养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朱永新
15、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适用话题:读书素养生活气质)——董卿
16、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17、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久珍20021
18、③过低评价自己,盲目崇拜别人,妄自菲薄,悲观绝望,同样会倒退。
19、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事实论据+分析)
20、排得顺——分论点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例如:人——集体——国家,物——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