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句子赏析就行(100句)
一、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
1、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第二段——《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既是对叶先生的性格概括:儒,又是对叶先生的赞颂:孔老夫子都没做到的,他做到了。第五段——《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表达了对先生的祝福,也赞颂了叶老先生的“德”。还在第二段和结尾段间接引用《左传》的三不朽里的“立德”,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在品德上的榜样作用作者通过两个方面来刻画叶圣陶先生的形象,来表达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以及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3、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4、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5、(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语文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本文发表于《新校园》2021年第6期,欢迎订阅,鸣谢!)
6、第五部分(第9段):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7、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是承上启下的中心句,不管是上文还是下文,将的都是叶圣陶的知行合一
8、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9、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10、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中提到的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上的主张是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11、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文字往来谦和待人日常交往守礼敬人写作言文如一文风倡导简洁重语文求完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中心主旨是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12、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作为段首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13、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14、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文字往来谦和待人
1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是叶圣陶先生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17、解析:这一段通过请“我” 润色时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18、《叶圣陶二三事》的“思考探究题二”是这样设计:
19、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0、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写叶圣陶给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
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句子赏析就行
1、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2、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1)
3、先生是称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触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
4、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5、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6、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语言虽简明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
7、(3)“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8、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9、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10、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1、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12、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是“学习略读”。在单元提示语中,编者对“略读”的解释: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又对“略读”做了说明:略读就是有重点地阅读,目的性阅读,阅读的目标是“粗知文章大意”,不必咬文嚼字,“不必开掘许多‘微言大义’”。
13、(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14、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15、 叶圣陶先生两三事有讨论性的句子是哪些
1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先总说介绍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之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17、“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18、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19、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20、文章可以划分为四个段落层次:
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句子
1、人物纪实性散文的最突出的文体特征是既有对人物事迹的描述,也有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即在“所叙之事”与“所议之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着重分析人物事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联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题是:“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就是对人物纪实性散文文体特征的揭示。
2、明确: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3、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4、由于课件内容较大,这里只展示一部分,需要资料的家长和同学请按下方步骤领取!
5、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6、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说明了他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7、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8、接着讲述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方面,从叶圣陶先生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等三方面讲述,表现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作风。
9、品味本文平易质朴、内蕴深厚的语言特色。
10、(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11、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
12、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13、叶圣陶先生的伟大人格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他的“待人厚,律己严”又将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
14、第五段——《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表达了对先生的祝福,也赞颂了叶老先生的“德”。还在第二段和结尾段间接引用《左传》的三不朽里的“立德” ,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在品德上的榜样作用
15、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5件事:
16、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
17、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分析。
18、明确:“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19、作者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行得通。
20、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重点句子赏析
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4、目标导学三:学习“写话”风格
5、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6、《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7、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8、(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9、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10、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
11、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
12、“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13、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14、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1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名人名言
16、统编本教材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是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这些题目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示,有的暗含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有一些是“引子”。题目的设问与参考答案、题目的导向等,都隐含着解读文本的线索。笔者在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课后题目进行检视性阅读的同时,也发现了思辨性解读文本的思路与策略。
17、——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思考题”说起
18、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19、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方面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20、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五、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赏析句子描写议论抒情
1、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2、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3、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4、(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5、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6、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7、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8、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9、有几句是描述叶圣陶先生的为人的,我再101教育PPT上有看到: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10、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11、⑤“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先在段首用议论句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品德,然后用事例加以佐证。点拨: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清本文思路,应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12、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13、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1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15、③“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16、(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17、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18、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1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20、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