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这首古诗的注释(100句)
一、鹿柴的注释和诗意
1、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2、鹿柴(寨),是辋川的地名。《鹿柴》是唐人王维游终南山鹿柴(zhài通寨)时所写的一首诗。是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代表之作。整首诗说的是:放眼空空幽然的山林看不到人影,只是隐约能听到人们说话的声音。忽见路过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深林,将那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之上。
3、诗意:《鹿柴》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原文: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4、将下列诗句与季节搭配用线连起来。
5、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6、又映照在一块块青苔上。
7、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8、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9、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0、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11、小朋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1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13、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说话声音都能被诗人察觉,这更加显示出了山的寂静。
14、空山中没有人,只听到一个声音。
15、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16、(喜欢请点在看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17、“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18、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9、dànwénrényǔxiǎng
20、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3页.
二、鹿柴这首古诗的注释
1、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3、诗的题目叫《鹿柴》,我们很多人都有望文生义的毛病,如果不加解释,大家肯定会产生联想,一只梅花鹿,卧在柴草中。因为鹿和柴就是两种事物嘛,我这样理解肯定是没问题的啊。咱们看一下正解,鹿柴,不读鹿柴,我们看到的柴,通寨,所以应当读成寨,鹿寨,山寨的寨,村寨的寨,这个寨字的意思就是,有篱笆的乡村别墅。因为诗人王维晚年隐居在这里,所以呢,才会以鹿柴为题做了一首诗。
4、A.jǐngB.yǐngC.jīng
5、A、重复B、转过去或转过来C、恢复D、再、又
6、正是因为诗人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那一瞬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诗歌才会展现出美轮美奂的画意和含蓄蕴藉的诗情。
7、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8、尽:没有了。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9、(动作能够表达诗意即可,要求背的时候注意节奏、感情)
10、空山上似乎没有人,但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
11、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1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1)
13、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14、王维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这首诗反映了诗歌、绘画和音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音的感知、画家对光线的把握和诗人对语言的提炼,描绘了人类语言在空谷中反映出来的那一刻的独特寂静和发人深省。
15、①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16、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7、“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18、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19、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0、所以关于王维的应举,科举考试,也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也是《集异记》里头记载的。说当时有个张九皋的人,已经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当时玉真公主权势非常大,深受皇帝宠爱,说话是非常管用的,所以张九皋就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公主就授意当时的主考官,要以张九皋为状元,为第一名。刚好这一年呢,王维也要应举,然后就同岐王商量,岐王很有意思,就做了一件具有现代广告学意义的策划。
三、鹿柴古诗的注释要全文
1、练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激励评价)
2、(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
3、王维在音乐、诗歌、绘画上的才学修养让他在长安城曾经红极一时,然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也许在这片山野中王维最终找到了属于他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鹿柴》。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篇目
5、最后一句“复照青苔上”,落日的余晖映射进深林,映照在肯苔上,给幽暗的山林带来一线光亮,画画的清晰度一下就明朗、具体了。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7、先试读,再指名,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读。
8、(课件出示7)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象,你还听到了什么?(人语)
9、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10、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诗歌中优美的语句和丰富的思想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加深记忆,日积月累,学习记忆能力会大为提高。
11、《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12、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的结构,给“鹿”组词。
13、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14、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15、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16、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7、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映照到青苔上的斑斑点点的日影,这很明显是一种暖色调,这与阳光还未照射进去时的幽暗的冷色调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分割线~~~~~~~~~
19、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20、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四、鹿柴古诗意思讲解
1、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用“返景”来衬托鹿柴的暗(板书:暗)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秋季
3、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5、③返景:返照的阳光。景,同“影”,日光。
6、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7、落日的余晖照在树林中,感觉很美。还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8、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9、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10、(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
11、A、听见B、听见的事情、消息C、用鼻子嗅D、有名望的
12、这首诗前两句写所闻、后两句写所写,都采用反衬的手法,以声音、光亮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幽暗,很好地创造出一种幽静的境界,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技巧的熟练高超。说这首诗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点儿也不过分,但还有画面难以表现的地方,那就是声音。
1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14、“意思为: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见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15、“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意思是()
16、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大意是说: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山中尽管见不到人的身影,但是能听到说话声。这是诗人以人的声音反衬整座山的寂静。
17、请同学们看着这样美丽的深林晚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9)
18、鹿柴:“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19、每天20:18与您相约!
20、“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
五、鹿柴这首诗的注释
1、柴璐(zhI):“chai”与“village”相同,后者是一个栅栏。这是地名。
2、空旷幽静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
3、熟记笔顺,指导写字
4、《辋川集》序: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所以答案是木兰柴木兰柴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王维)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裴迪)
5、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6、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7、此诗为写景诗,写空山的寂静,却要写用人语来衬托。写树林的深邃,却写夕阳又照回来,青苔与光阴的画面。这样互相对比衬托的感觉,营造出弄弄的禅意。诗短短二十个字就结束了,可读者的画面感却依然留在脑海。这正是王维写诗的高明之处。
8、复照青苔上。“复”的意思是()
9、“但”的意思?(只)“闻”的意思?(听)
10、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幼年时,即才华外露,能文善作,被人称为“神童”;二十岁就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官至尚书右丞(掌管工、刑等部的人事,并起监督作用);笃信佛教,厌恶官场,中年时就开始过半隐居的生活,晚年退居辋川,过着田园般的悠闲生活。
11、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12、《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13、深林本来就幽暗得很,林间树下的青苔,就更突出了山林的黯淡无光。写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的幽暗,而诗人却匠心独运,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描写映射进深林的阳光。
14、王维的这首《鹿柴》,所呈现出来的诗情和画意,正是以他画家、音乐家的艺术表现力来追求诗歌中的色彩和声音的韵味。
15、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16、寂静的山谷里看不到人,只听到说话的声音。
17、照:照耀(着)。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18、⑤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19、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诗中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20、什么是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