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竹子的书法(100句)
一、关于竹子的书法
1、竹子一般是学中国画的起手式,通过画竹子,了解,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也领会了,竹子那种中空外实的谦谦君子之风。画竹子用笔一般是先轻后重再轻,也有少数是先重后轻,看竹子叶片的角度,按照芥子园画谱上面总结的,
2、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3、克恭生性坦荡平易,与世落落寡合,遇知己则倾心相交,终身不疑。房山有田二顷,此外身无余资。他身为色目世家,但汉文化修养极高,去世前还特命丧葬“用朱文公法”,无疑是一位汉化代表性人物。
4、释义:从竹子的根状茎上发出的幼嫩的发育芽,一经长出地面就砍下作为一种蔬菜,尤其被中国人和日本人所食用。
5、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6、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7、上图行书笆字,竹字头。篱笆的笆。这个字写的很有味道。
8、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子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竹子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那么竹子有哪些延伸含义呢?
9、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
10、(2)竹溪:见“竹溪六逸”。
11、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12、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13、上图为行书竹子的竹字。都是行书。同是行书,但风格各不相同,都符合书写规则。
14、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
15、红竹画作品题材新颖,藏品不落俗套;
16、题主若学行书,除了坚持临帖之外,还应该买一套《书法大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遇到弄不懂的字时,以方便查阅。
17、释义:用竹建造的小桥。
18、这两个字的比较,代表了两个笔法和两种风格的不同,书法爱好者多自行去揣摩,一定会有所得。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
19、传世画迹有《竹石图》、《芝兰全性图》、《兰石图》等。
20、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二、写竹子的书法
1、这些秦岭深处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如今在竹溪县蒋家堰镇集中连片种植。
2、上图这个“竹”字,出自《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结构上端庄平正,笔法上采用以楷法写行书,一笔一划,细致入微,藏锋露锋,交代得非常清楚,注重对比和变化(如两撇画“一弯头撇,一兰花撇”,两竖笔“一收一垂”,“一靠一离”,两横的笔法“一藏一出锋”),这是典型的二王一路行书笔法风格。这个字可谓“平凡之中见崎岖”,秀丽典雅,若没有一定的眼力,还看不出它的美来!
3、构思时屏气凝神,殚思竭虑、反复酝酿,直到人、物、事、理烂熟于胸,层次,脉络辅排就绪,表现形式考虑成熟,所谓“成竹在胸”,然后再开始创作。
4、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国际竹藤组织理事会主席国政府代表、喀麦隆共和国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炜,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克宁等中外嘉宾和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市长方存好等出席开幕式。
5、(郑板桥“竹石图”)不仅仅作画画竹子有这三种不同境界,写字作画,甚至为人行事都有这样不同的境界,不一样的格局。借用《笑傲江湖》一句话“无招胜有招”,所谓琴棋书画,修身养性是也。(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王铎和王羲之写的两个“竹”字,在结构上的差距不大,主要还是笔法上的不同,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可以给书法爱好者一些启示。
6、把您喜欢的文章推荐给朋友们,只需要两步。
7、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8、上图为行书篮字,竹字头。王羲之,智永,欧阳询三位书法家写的都很好看。
9、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10、—专门研读传世书法作品—
11、中国四大书法家:王羲之:《竹变暮秋》(基本没有,就算有也很难观墨了),主要以竹子的形态和亮洁运用手法,再加上他个人书写模式就构成了独特的书法形体...(注:竹字的书写手法在竹变暮秋里有充分的展现)。颜真卿:《梅•松•菊•竹》中也有别著一格的形体创新,可能流落现在也很少了,有也是买不来的,也是属个人珍藏了。柳公权:《亮洁赋》主要以竹子的形体书写,豪放,有力度,洒脱,韵而不华,亮而有节,洁而不俗...(可能也不好找了)。欧阳询:《行竹临墨碑》也是有竹子的个性书写手法,一笔一画都充满了竹子的内涵之意,估计也很难找到了。也可以看看现代的书法家庞中华的竹子写法,也是独到之处的,现代其他书法家也可以看看...
12、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13、他期望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书作遗世,有诗为证:黄铄蔡凌颠坡书,墨汁长倾四五斗…时时作草恣怪变,江翻龙怒鱼腾凌。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以上诗句,不正是板桥先生对对他乱石铺街书法作品的写意及诠释吗?不正是他书法审美理想的“光点”之所在吗?正是以上对书法不一样的审美视角,成就了板桥嘎嘎独造、惊世骇俗、乱石铺街、歪歪扭扭的“六分半书。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等知识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
14、他对束缚心意的工整匀称、没有个性的楷书不满。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自作诗句)。他还对“丑”情有独钟,崇尚“陋劣”:“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陋、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不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态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从爱石的理解,板桥先生比米老还深一层,在“瘦、绉、陋、透“之外,他还从其中读出了丑并爱上了丑。丑到极至就是大美,可谓是与傅山书法审美“宁丑勿媚”相合的双璧。
15、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
16、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17、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这个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到了知天命之间。他的家庭也并不顺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到了中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晚年儿子也不在了,可以说人生四大悲,他经历了三个。
18、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他的书法也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怪,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19、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20、立志名利之外,处事人己所堪
三、关于竹子的书法图片
1、关于“竹字头的字用行书怎么写”这个问题,我来作答,如何?
2、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3、在中国画中,竹与梅花、喜鹊画在一起,更有爱情长久、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
4、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5、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
6、郑板桥画竹非常有名。郑板桥又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出生,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7、郑燮对于画竹又有更深刻的见解。
8、看完草字头的写法,我们看竹字头的写法,竹字头要比草字头稍微复杂,属于一个双叠,重复的一个笔画我们先看一下我们的竹字头的特点吧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竹字头的高低左低右高的一个固有特点。整个体态扁平紧凑。
9、备注:本作品为李传波红竹画《咏竹·唐诗两首》
10、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力度与方式,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
11、来到实例的字上我们看一下竹字头的应用一个笑字,一个笔字。在竹字头上的应用。都体现了竹字头的特点,和写法。
12、这篇写井冈翠竹的散文,用托物喻志的手法颂扬了有志者在恶劣条件下不屈不挠的精神。
13、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
14、走过一条竹园小径,有人会驻足拍照;有人会仔细观察竹叶、竹枝、竹竿;有人居然没看到竹子,心中无竹便眼中无竹。要想画出传神之竹,必先认真观察,观察干、节、枝、叶。还可以临摹大家之作,同样须仔细观察、揣摩:如何布局、落笔、走势,色彩、轻重、浓淡。
15、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16、如何欣赏郑板桥的书法,除了从作品本身的“法、象、意”三个方面解读外,还要从作者对书法的见解、创作观上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通透地把握全局。
17、再看王铎大字“竹”字,结构上仍然较为平正,笔法上是明显的以草书的笔法来写行书,一笔一划不重细节,笔法上不如王羲之的精道入微,而是用拖笔写就,融合了碑的风格,所以这个字以“气势胜”。
18、展开想象,是根据间接材料再现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形象,而不是虚构和胡思乱想。
19、草字头的写法包含了我们之前读过很多的结构教程比如左低右高原来也有涉及过的一些说法。我们接着来看两个草字头的实例字。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20、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四、关于竹子的书法作品图片大全
1、在古代字形中,“艸”(卄)和“竹”相似而相反:叶片朝上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具体看说文解字。
2、他因为对竹子观察细致,画时振笔直挥,可同时握两枝不同深浅的墨笔,同时画两枝竹。成语“胸有成竹”正是从他画竹而来。《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3、据说,苏东坡青年时期,对画竹情有独钟。其画作造诣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次与师生聚会时,大家以画会友,约定每人画一幅共同的题材——竹。只见大家纷纷苦思冥想,铺纸动笔。大多数人都是按照传统的水墨画画出一幅幅墨竹,而现场的苏东坡却不屑为之。他标新立异拿出朱砂作画料,且画出来的竹子无节,这令在场师友大惑不解,皆问:“你见过红色竹子吗?”苏东坡却反问:“你们画竹都用墨画黑竹,难道你们见过黑色的竹子吗?”大家顿时无言以对。苏东坡以朱砂画竹,体现了他不拘传统、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豪迈情怀。目前我国多处公园以“红竹画”为主题,成为游客最喜欢观赏的文化景点之一。
4、红竹画作品内涵丰富,展现藏家高雅品味;
5、竹四季常青、有节、空心。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生命力顽强有节:有气节空心:虚心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所谓“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6、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
7、(艺坛百影)齐白石的8个段子,笑痛肚子!
8、郑板桥并不是什么画都会画,他一生只画兰花,竹子,石头,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9、“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大吉大利;
10、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11、当代画竹画家——李国胜先生喜爱竹,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一枝一干,一节一叶,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气韵非凡,表达了不同意境。给人以不同的审美视觉,令人击节赞叹。
12、释义: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火花迸裂,称为爆竹。今人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响,也称爆竹,或称爆仗
13、吴昌硕1919年作篆书额·竹如意斋镜片水墨纸本35×134cm
14、(2)竹笋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竹笋》。
15、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任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寓居维扬(今江苏扬州),卒年追封蓟国公,谥文简。
16、董寿平以画松、竹、梅、兰及黄山风景而著称于世,亦善书法,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的雅誉,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
17、上图为行书等字,等待的等,竹字头。图中的字都是书法大家们所书。
18、哇!你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摇滚乐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乐队多了,要是都给你写在这里写几年都写不完,推荐你去找一本书吧,叫《摇滚圣经》,里面几乎介绍了所有里程碑式的乐队,很厚的一本!答案补充先给你推荐几个吧,pinkfloydvelvetundergroudeatlesdoors ickcaveandthebadseedsloureeddavidbowie elevisiongreatfuldeadmetalica
19、(郑板桥竹石图)胸中有竹酝酿和构思,是形象思维阶段,郑板桥对酝酿在创作中的作用是有充分认识的。
2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关于竹子的书法诗句
1、从生长形态上说,竹子主要分为丛生竹和散生竹两类。丛生竹通常是新的竹子从老竹子的秆根茎侧芽长出来,正是因为这种生长的形态,导致这些竹子看起来是一丛一丛的聚在一起所以称之为丛生竹。丛生竹的种类有孝顺竹、小琴丝竹、银丝竹、凤尾竹、梁山慈竹、麻竹、绿竹、云南黄竹、龙竹等。丛生竹远看如云,层叠而生,婀娜多姿,曼妙非常,非常适合园林庭院的种植。散生竹是因为这些竹子的茎都匍匐在地下,新的竹子再从这些茎中生长出来。这样生长出来的竹子会长在老竹子附近,由于这些竹子的根茎系统是非常庞大的,新主子可能生长在离老竹很远的地方,看起来是散落在竹林的四周一株一株独立生长的。散生竹有孟宗竹、桂竹、人面竹、墨竹、唐竹、四方竹、日本红竹、罗汉竹等。
2、竹简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要说书法形成也就在周到战国了。
3、(吴镇墨竹图)胸中无竹达到这一境界,需不拘成法,随性而为,信笔由缰,浑然天成。这时候,画家与竹已浑然一体,竹即是画家情绪灵魂的载体。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竹子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
6、中国画将就的是“写”意。首先是“写”出来的,一定要有书法笔法的基本功才能画好竹子,不是说“一世兰,半世竹”嘛。就是这个意思
7、从毗卢峰沿竹溪川而下是石仑矿山,再往下就是草庵寺.
8、说到一些简单的横竖撇捺的基础笔画我们去找一找一些字的偏旁去读一下贴,看看如何写的,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是草字头的一个是竹字头的的见解,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先看一下草字头的解释。
9、电烙铁烫,但这可能叫烫字、火烙画,不是雕刻作品了;因为竹子表皮硬,且顺纹与横纹切割难易不同,或者可以试用口腔科医用的技工台式磨钻,价钱不大,但因为是磨削,加工速度不会太快,最后可能还需要手工刻刀修整。即使用工具帮助,还是需要熟练操作的。
10、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11、释文:一笑一念一清净,一花一叶一如来。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12、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13、早年的书法的积累,为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六分半书”,因为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书,而他的书法比隶书少一分,处于楷隶之间,所以自称六分半书。
14、在书写《刘柳村册子》中说:“板桥最苦,貌又寝陋,故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以人争,自以心競”。人有自知之明,发愤走出一条不寻常之路。接着又说:“荘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云草木怒生。然则万物何可无怒也?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三句话不离本行,既使是怒,板桥先生也“怒不同人”。怒也要象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
15、而他的书法并不是自己造的,融合了古代的碑帖,是有出处的,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16、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17、“步步高升”常用来祝福职位高升、人生富贵;
18、现在,咱们就听听板桥先生对书法这个主题怎么说的。
19、李衎尤善画枯木竹石,善画墨竹,双钩竹尤佳,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著有《竹谱详录》,对于竹子的形态、性质、画法有详细的论述。
20、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