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读音(100句)

2023-02-02 16:12:2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君子周而不比

1、《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陳宇:孔子指斥墨學是“異端”了麼?

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周而不比: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君子不器,周而不比是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应心怀天下,考虑周全,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偏私。

4、孔子提出这句话来,主要目的是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众人团结,拒绝异心,拒绝搞小团体。周是包罗万象,首先是要求人们保持胸襟宽广。君子是一视同仁的,诗句有云“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天空广阔,海水宽广,因为天下为公,我们要心怀天下,海纳百川,不能心胸狭窄,结党营私。

5、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6、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7、◆辜鸿铭英译《论语》选录

8、颈肩腰腿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赏析

10、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11、孔子的君子观:博爱、包容的胸怀,平等地看待任何人,用真诚的心与任何人融洽相处,不会刻意分别亲疎厚薄,君子相交,看重的是道义。

1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3、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周:合群。比(bì):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5、通过转变思维、改变认知,减少私欲、喜好、分别心,稳定情绪后,便能容纳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提升境界,做到周而不比,君子不器。

16、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17、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一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而不比

19、周而不比意思是: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

20、纸张是蔡伦发明的,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有六百多年。毛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国人,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9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还是差了三百多年。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读音

1、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做人处事的两个方向。“周”就是善于团结周围的人,“比”就是拉帮结派、拉山头。君子“周而不比”,就是君子君子善于团结自己周围的人,但不拉帮结派。“和而不同”,就是君子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争取最大的团结,又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为了一团和气,你好我好,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是不行的。

2、开朗大方的人不喜欢内敛寡言的人,豪迈不羁的人看不惯谨慎保守的人,雷厉风行的人睥睨慢条斯理的人,衣冠整洁的人鄙视不修边幅的人,富贵荣华的人瞧不起贫穷落魄的人,只喜欢和自己性情、喜好相近的人,党同伐异,不能一视同仁,有分别,即为“比”。对待工作虎头蛇尾、敷衍塞责的人,便会亲近拉拢同样不努力的同事,这是为人之“比”。只做容易的,会做的,喜欢的事,不接受其他的工作安排,这是做事之“比”。

3、《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4、《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5、所谓“微言大义”,短短的十六个字,孔子竟然讲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他老人家看来,君子和小人之间,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6、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不幸地生在了一个“没有纸也没有笔”的时代。他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8、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

10、◆理雅各(JamesLegge)英译《論語》选摘

11、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2、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13、《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

14、《论语》:孟武伯问孝

15、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16、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17、和他们去交朋友,团结他们,让大家变成一个团体,无论是在做事情,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非常有益处的。而小人的话就是会愿意跟其他人去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君子也不要去做小人。

18、就拿东汉时期的清流人士来说,那些诸如陈蕃一样的清流名士,要和宦官、外戚斗争怎么斗得赢呢?经常把他们抓起来,或坐牢或杀头。唐代也有过清流名士和宦官军阀斗争的,也没赢过。到了明代,东林党人和宦官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君子们往往头破血流,斗不过这些权贵。而“小人比而不周”,往往互相勾结,为了利害关系而混在一起,但他们不是以道义来团结人。周,以道义而言;比,以利益而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怎样成为君子,又不落入君子的弊端,经常打败仗;但是我们又不能成为小人,又要获得小人的好处。高明的人在这方面一样能驾驭得很好。

19、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20、還有小人中的拉拉扯扯、心口不造謠生事、抹黑中傷、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能不警惕之克服之清除之,不能不光明提升淨化我們的境界心志、精神生態。

三、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

1、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2、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3、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說親和、合群、周到、周全、圓滿;“比”,是說朋比爲奸、利益勾結、一種狹隘性劣根性破壞性。

4、《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5、钱穆:孔子诞辰纪念讲词

6、小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专指性格卑鄙无耻、阴险狡诈之类的人。他们见风使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对上司、用得着的人,花言巧语,舌灿莲花,让人晕陶陶而迷失方向。他们敢做不敢当,说话不算话。

7、周與比相較,是非、高下、明暗、榮辱,本來是分明立見的,爲什麼小人即平庸低俗之人偏偏不要周,而只要比呢?

8、唐翼明:孔子何以值得信仰

9、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10、君子周而不比是什么意思?出处)《论语·为政第二》(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释)周:合群;比(音bì):勾结。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11、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12、(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3、胡非才: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14、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语录辑录成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没有纸,没有笔,老师的经典语录写在哪里呢?答案是——用刀刻在竹简上。

15、意思: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原文出自于《论语之为政篇》。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字词释义: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周而不比”是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白话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6、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17、狄培理:我们为什么读《论语》

18、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19、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说亲和、合群、周到、周全、圆满;“比”,是说朋比为奸、利益勾结、一种狭隘性劣根性破坏性。

20、《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君子周而不比上一句

1、如果用“周”来组词,我们会说——圆周,周密,周长,都有一种环绕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周,就像一个圆圈一样,从圆心到各边界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2、君子、小人不管是用资源,还是用道德衡量,其周和比,都是他们当时情境下能采取的最优策略。君子周,可以保持其长久做君子,小人比,方可以生存下去。

3、即便是在我们现在,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应该去团结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但是却不应该互相之间比较来比较去,因为比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比较除了能让你获得虚伪的性感,如果比较不够的话就会给你带来不好的自卑感,这一切对你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

4、周景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

5、君子周而不比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为: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释义为: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注释:周:合群;比:勾结。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团结而不勾结。

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7、”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比”就是,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

9、《论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0、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1、古人到底如何进行口语交流?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所有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都比我们今天使用的白话文更加简略得多。

12、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zhōu忠信。引申为亲密。 比bǐ勾结。 译文:君子亲密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亲密。

13、◆百集动画巨制《孔子》、漕溪堂主整理

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现在较为流行的翻译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这样的解释,只是字词的直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16、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7、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孔子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18、何晏《论语注疏》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注曰:“忠信为周。”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

19、子曰:“君子不器。”

20、比:通常指勾结。朱熹认为,“比,偏党也”。比应指只关心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而不关心大集体利益的行为。周、比二字实质就是公、私之分。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君子与小人之区分

1、《论语》:子夏问孝

2、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3、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4、三山语文“一起阅读”栏目已陆续推出有关《论语》内容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魅力,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

5、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讲究关系和谐而不是意见完全一致。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讲究广泛地团结人而不是相互勾结。

6、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7、第小人的特点是嫉贤妒能,排挤人才,自身不够尺寸,却又不事学习,不求进步,不接受新鲜事物,不修身,不是见贤思齐,而是见贤思毁。自己既然乏善可陈,只能靠别人尤其是显然比他强的人受挫不顺,甚至是唯有靠成功者胜利者的倒霉来安慰自己。小人浅薄一些,本来不算大恶,一加上嫉妒,与人为恶,不顾大局,就是古人所说的“奸佞”了。

8、◆冯天瑜谈《孔丘教育思想批判》与鲁迅的关系

9、《论语》:道千乘之国

10、张西平:《中国哲学家孔子》——儒学西传的奠基之作

11、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12、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语出论语为政篇,孔子之所以做出如此的言论,是因为在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大部分的贵族官员都期望着变法、改制,这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非常反感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将那些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违反祖制的官员设为小人,他们没有廉耻,罔顾礼仪,只为个人利益而结成朋党,但因为他们确实能够获取现实的利益,因此这种官员越来越多,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守旧派则始终是极少部分的人,这孔子才会有一种孤家寡人的感觉,将自己比作手里也有讲求忠信的君子,而痛斥为不守礼的小人。

13、每晚20:00,虚空先生通过平台讲解修行之道

14、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

15、《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17、《论语》:子游问孝

18、君子:在《论语》中指的就是君王之子、统治者、贵族。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君子。

19、《论语》:父在,观其志

20、吳榮政:從六經看孔子的文獻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