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形容山水鸟鸣的诗(100句)

2023-01-29 15:35:3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形容山静鸟鸣的诗句

1、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2、林和靖养鹤种梅,终生未娶。或许,他的一生都在期等,期等有一位梅一般品格的女子,与他偕老白头,厮守一生吧!

3、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一眼望不尽的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4、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5、倏(shū)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6、关于“蝉”与“禅”之间的关系,有人留下这样一首妙诗:

7、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8、“虫成蝉是身体的重生,人入禅是灵魂的涅槃。”

9、南州溽(rù)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yǒu)。

10、雨后天深亦更空,凤栖树木有梧桐。不知落叶凰何在,无奈长河已向东。注:一场雨后,空气中的颗粒物以及尘埃,全部落去了,天深了也更空了。凤凰栖息的树木只有梧桐树。这一场雨后,梧桐叶都落了,凤凰也不见了,不知他们都去了哪里。没有别的办法,它们肯定随着长河向东边去了。

11、诗文赏析:《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12、例:《红楼梦》中《西江月》

1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4、译文: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15、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因此,蝉往往被赋予隐士般孤傲、脱俗的高风逸韵。

1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7、第二首(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8、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19、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20、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二、形容山水鸟鸣的诗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5、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6、(唐)施肩吾(jiānwú)

7、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8、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王安石“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0、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11、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2、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13、(南北朝)王籍(jí)

14、(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5、原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7、阴霞生远岫(xiù),阳景逐回流。

18、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19、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0、诗文赏析: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三、鸟鸣空山静古诗词

1、(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

2、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3、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4、(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7、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lán)斜转小池亭。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8、翻译: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

9、(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0、●高三丨2020高考一轮复习之写景诗的表现手法

11、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12、幽静山林,开一方水土、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与你看花开花落、任时荏苒

13、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14、永州的夏天又湿又热,困得使人像醉汉打盹。推开北窗,凭案酣睡长精神。中午醒来,只觉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静。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

15、留言位置在“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首页,记住是:首页!

16、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7、领悟生命的纯粹,感受悠悠的禅意。

18、(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19、侵晓堆桅坐,蝉声出树林。

20、译文: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四、描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

1、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3、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4、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6、形容鸟鸣花落的诗句有很多,鸟鸣花落的诗典范是王维的《鸟鸣涧》,一些不错的诗句也是经典。这样的诗句有很多,只能列举一部分,以下是精选的关于鸟鸣花落的诗句。

7、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8、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9、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10、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11、诗文赏析: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12、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如:

13、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14、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5、鸟鸣涧作者: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6、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17、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8、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1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0、这个不是诗,是一副对联,所以没有下两句的说法,因为它本身就已经完整了。借鉴自陈定山的台北阳明山联,上联:水清鱼读月,下联:花静鸟谈天。

五、形容安静鸟叫的诗句

1、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3、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5、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6、——(唐)虞世南《蝉》

7、例: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问题。

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9、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10、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11、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12、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13、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14、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5、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6、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17、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成为人们传诵的千古名句。

18、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9、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20、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