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古代名言(100句)
一、古代对法律的经典语录
1、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
2、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3、法律的儒家化从汉代便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趋近完成。从此儒法合礼与律互为表里。
4、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大家只要百度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就能看到这本明朝的书。只是这部书里没写铡陈世美,是发配陈世美,包公戏曲受《三侠五义》影响改成铡陈世美。
6、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7、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8、生活得更加虔诚一点,幽静一点,多沉思默想,会让人心无旁骛;全副心思情感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所有的感情都朝一个方向奔流而去。整个人的所有思绪及精力都指向一个伟大目标,这样的人生才终归完整,与自身完全和谐统一
9、连动物都有保护法,劳动者怎么能没有保护法?——劳动法起草时一位专家如是疾呼,而领导深以为然。
10、(宣告失踪)指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的人宣告为失踪人的制度。为消除因自然人长期下落不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法律通过设立宣告失踪制度,通过宣告下落不明人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由代管人管理失踪人财产,以保护失踪人与相对人的财产权益。它是一种不确定的自然事实状态的法律确认,目的在于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得不确定状态,保护失踪人的利益,兼及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11、张汤是杜县人。他父亲当长安县丞,有一次出门去,张汤当时是小孩,父亲就让他在家看门。父亲回家后,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对张汤发怒,用鞭子打了他。
12、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13、法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为敌。(某哲学老师)
14、此老师讲课最大的特色就是跑题,可以从犯罪构成一直跑到人类反祖现象,最大的优点是还能再跑回来…不过有次失手,跑完了题要回来了,说:“言归正传。”(沉默了一秒钟)“正传到哪了?”
15、(要约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五条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
16、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17、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1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
19、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20、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宋代陆游《秋怀》
二、法律的古代名言
1、1法者,编着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2、与神同行经典语录:非常感谢大王的关照。我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灵魂啊灵魂,本不知道是灵魂,今日一看果真是灵魂。他也承诺过只要找到尸体,就乖乖和我们回到地府。死亡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正如书上常写的那样,生命里所有重要场景都像走马灯一样在我眼前回放。生前连派出所都没进过的我,现在却要接受7次审判,心里不难受才怪。49天的审判,可不是一个人就能承担的。我说你,来我手下做事啊。约定就是约定,跟我们一起会地府吧。原来地府也有海啊。
3、第放眼当今中国,社会思潮与价值秩序的大激荡时代即将到来,它将召唤宪法学隆重出场。也就是说,中国可能进行一场重大问题的争论,包括人的价值观的争论、对国家看法的争论、对国家前途的争论、对如何建立一个更加良善的政治体制的争论。争论需要准据,也需要结晶,为此需要宪法学隆重出场。
4、法律要倾听民众的声音,但要超越民众的偏见。
5、语录的选取仅仅基于笔者的主观意识,若您喜欢的语录未被收录,敬请原谅!
6、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7、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8、(2)晚唐著名诗人曹邺《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
9、10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10、法学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法教义学,而法学就是这样的保守。它的主要精神不是在于批判秩序,而是在于维护秩序,为此是保守的。这是必要的保守,甚至是非贬义的保守。
11、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2、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远任重也。刑罚者,民之鞭策也。――尸佼(战国)《尸子》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1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4、需要法学论文、电子书等资料
15、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像现代法律只有法、法规、条例等少数几种。古代的法律形式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刑、法、律、令、典、式、格、诏、诰、科、比、例。在一个朝代,经常有几种法律形式同时使用,组成该朝代的法律体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围也不一样,效力大小也有很大区别。
16、首句是“何许乘春燕,多知辨夏台。”“夏台”指的也是监狱,用的是桀囚汤于夏台的典故,用在这里分外凄凉。
17、在过了诉讼时效的担保上面签字叫“白签”,就是签了也白签。在过了诉讼时效的债务合同上签字的叫“黑签”,就是签完知道后脸都黑了……
1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19、断蓬遇风不自觉,偶入戎幙从西征。
20、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
三、古代法律名言名句
1、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2、在最后,请允许我套用莎士比亚的一个诗句,做最后的总结:
3、不知怎么流行起“法律人”这个词了。按这种说法,学植物的,该叫“植物人”了?
4、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5、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6、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国作家 达雷尔
7、(参考文献)以物与物之间是否具有从属关系为标准,可以把物区分为主物和从物。凡两种以上的物相互配合、按一定经济目的的组合在一起,起主要作用的物为主物;配合主物的作用而起辅助作用的为从物。可见,尽管从物是独立的物,而非主物的构成部分,但它在客观上、经济上从属于其他物,补充其他物的效用。区分主物与从物,其意义在于: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时,对主物的处分及于从物,以贯彻物尽其用原则。——《民法》王利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8、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英国作家 哥尔德斯密斯
9、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10、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1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2、中国贫富差距太大了,从天安门驱车一百公里,就回到了秦汉时期。就业协议书是个中国特色,什么都不是,狗皮膏药。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如果有一点责任,学校怎么敢盖章?
1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14、有专家认为《劳动合同法》就像是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是可以保护唐僧的。但是孙猴子是怕紧箍咒吗?你要是念累了我一棒子就可以打死你。他怕的是你唐僧上面的如来和观音,没有强权保护的劳动合同法能约束用人单位吗?
15、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16、1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17、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18、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9、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20、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四、关于法律的名言经典语录
1、昔年单舸走淮阳,万死逃生辅宋皇。
2、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3、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4、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5、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6、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他说的没错,在中国宪法也就是一张纸而已。
7、重磅|王泽鉴:民法总则的规范体系、解释适用与教学研究(简体收藏版)
8、但如果没有国家,大家肯定有很多不便,被人欺负只能靠私力救济,即使被杀,也告诉无门,只能靠亲人去跟凶手搏斗,实施复仇。如果凶手去了东海上的桃花岛,那么你的亲人只好千里追凶。但是追到了桃花岛,发现那凶手是武功盖世的黄药师,那只好干瞪眼了,或者上去打不到一回合,自己又饮恨而死了。
9、法之理乃法之魂,没有法之理就没有法本身。而刑法格言的实质即是法之理。因而,古代的法律虽然散佚了,但是刑法格言依然代代相传。没有人比法律规定更聪明,而刑法格言更是无数法律在岁月的洗涤下的精华,已颇具合理性甚至真理性。朝令夕改是最危险的做法,“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
12、(埋藏物)所有权属已从查考的有价之物。狭义指埋藏于土地中的不能证明其所有权的物。广义则不论藏于何处,只要是它藏于动产或不动产中,并不知其所有人的,都为埋藏物。(1)一般为动产。(2)须有埋藏事实,以不易被他人从外部发现为必要。(3)须所有人不明。
13、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4、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
15、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16、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1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8、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19、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饧。
20、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法律和国家概论》
五、古代法律的名言警句
1、1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2、10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3、第宪法者,限权之法也。限何者之权呢?主要是限制公共权力。限制公共权力的什么呢?主要是限制公共权力的肆意滥用。
4、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5、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6、昔日的新党领袖王安石已罢相三年,虽与苏轼政见不同,相互排挤。但在生死关头却奋力上书皇帝,为苏轼说情,疾呼:安有圣世杀才士乎?王安石不愧宰相气量,君子和而道不同,堪称君子。神宗不觉心动。苏轼终于走出囚笼,这位伟大的文坛领袖情不自禁地写道:"平生文字为我累,此去名声不厌低。"贬谪他乡除了入狱之外,诗人为官,也少不了被贬谪。唐宋两朝对文人相对宽容,贬谪也算是皇帝对官员较温和的“逐客令”了。或许因为司空见惯,诗人们对贬谪也颇为放得开,再加上一路还能暂时忘记眼前的名利,苟且去看看诗和远方,作品反而可能落得豪迈。
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8、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9、后来发生了一个案件。有一名被告,男,26岁,跟一个16岁的女孩谈恋爱,两个人进入情人旅馆,做了那种“可爱的”事情。结果案发,警方介入,将男的逮捕,送上法庭,一审判决有罪,罚金5万日元。5万日元不是很多,大致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三四千的样子。有人可能会说:“这么点钱,小菜一碟,我出,我不够就我爸出。”但要注意,在法治国家里,一旦被判有罪,哪怕只交1千块钱,案底留在那里,是终身的,且声誉将受到重大的影响。不像在我国,被关进去几年,在里面还自学法律,出来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为此,那个日本男青年就不服,一级一级上诉,一直上诉到日本的最高裁判所。
10、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11、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12、一切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病态的,包括爱情。
13、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14、1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5、比如,班主任去学生宿舍检查同学们有没有在认真学习,一脚踹门就进去了,这算不算侵犯同学们的住宅?有人就说宿舍不是学生的住宅。这个观点说的对不对呢?
16、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17、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8、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19、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吕坤
20、请回复关键词“BT”(注意是大写)获取暑期抱团计划营六期全部法律课程的录音和讲义(包括:法律思维、法律阅读、法律电影、法律检索、法律演讲和法律谈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