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鹿柴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什么(100句)

2023-01-27 18:20:4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鹿柴》以动衬静的诗句

1、原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王维《鹿柴》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赏析: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2、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第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雅、清静、清幽的特点。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4、淘一首好诗,会一位故人

5、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6、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噪,鸟在鸣,林更静了吗?山更幽了吗?显然从客观的,自然界的角度看,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静”,是指没有人烟的静,因为没人声,所以蝉噪。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而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是个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久候客仍不至时的寂寞、无聊的心情。尤其是此中的一个“闲”字,顿使境界全出。

10、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11、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12、(释义):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13、唐王维《鹿柴》(今译):空寂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只听得人讲话时的声音。(赏析):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说明这是一座幽深的山林。“但闻人语响”则表现出这“空山”的静寂的气氛,但这里的情况却正相反。只要细加玩味,我们就会感觉到,正是有了“但闻人语响”这句,“空山”才更见其静。“但闻”两字说明除偶而听到人语外,其他声音都没有了;由于没有其他声音,所以人语才显得特别响亮。这种表现方法,叫以动衬静,比起正面描写空山如何如何宁静安谧来,显然要更真切得多。(原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温故而知新,点蓝字进入

15、太极的动是由意念产生的,犹如太极阴阳鱼一般,不动时阴阳平衡互为静止,意念一动阴阳鱼互为动作,这就是太极的阴阳。

16、以动衬静。指通过对动态景物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8、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除此之外,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用典、比喻、拟人、夸张、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0、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在噪,鸟在鸣,林更静了吗?山更幽了吗?显然从客观的,自然界的角度看,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静”,是指没有人烟的静,因为没人声,所以蝉噪。这里的“幽”,是指没有人世的幽。因为没有人迹,所以鸟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所描述的意境,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幽静,一种远离官场吵杂的幽静,一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幽静,而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幽静。这句看似普通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正是因为该句所蕴涵的意境,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共鸣。

二、鹿柴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什么

1、这里的“幽”,是指没有人世的幽。因为没有人迹,所以鸟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所描述的意境,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幽静,一种远离官场吵杂的幽静,一种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幽静,而并非是客观世界的幽静。

2、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3、(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4、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5、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诗《鹿柴》作者采用了古诗中常见的“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7、持之以恒,相信明天的你会不一样~

8、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9、图文来自网络,由淘诗词整理。

10、就如我们刚才欣赏的几位诗人所写的有关“幽静”的诗,只有结合了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作所运用的艺术修饰手法,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幽静”的深刻内涵。

11、“蜻蜓蛱蝶飞”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的农事的繁忙,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2、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3、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

14、这两句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15、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16、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

17、(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18、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19、知识一: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20、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以动衬静的诗句还有: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三、鹿柴古诗中以动衬静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鹿柴

3、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4、空山:空旷寂静的山谷。

5、③返影:夕阳反照。影:一作“景”,影本字。

6、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7、借景抒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青苔:水生苔藓植物,翠绿色,生长在水中或陆地阴湿处。

9、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

10、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1、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1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3、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

14、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15、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2113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5261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4102《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1653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专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属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7、没有人知道春天从什么地方开始。春天不像赛跑者那样有一个起点。大概是在艾佛格来的多水的荒野,在奥岐绰比湖以南,春天形成了,蓬勃了,蔓延开来了;在向北伸展时,步伐越来越有力,色调越来越鲜明。在这里,在美国的南端,春天的来临并不突然,不像有些新英格兰山谷那样,刹那之间便开满了罂粟科和毛茛科植物的花。在这里,时令的递嬗是缓慢的,季节的钟摆摆得慢,摆动的弧形线也不那么长。

18、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竹里馆》

19、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0、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透过云彩反射的光线。

四、鹿柴这首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什么衬什么

1、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

2、《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游东田》南北朝谢朓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不食仙姑山房》唐代张籍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3、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4、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以动写静的诗句呢?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7、诗歌的第一句“空山不见人”,重点在“空”字,跟《鸟鸣涧》里“夜静春山空”的“空”同为空旷,空阔的意思。山林如此幽静,好像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是真得连一个人都没有吗?并非如此,下句说“但闻人语响”。这里虽然看不见人的踪影,却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我们都知道,只有在障碍物极少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因此能听到“人语响”。这种写法,将视觉与听觉互补,表现了鹿柴周围山林的茂盛繁密。有人把这两句同陶渊明的《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比,认为王维得陶渊明诗歌的精髓。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的诗是闹中取静,王维的诗则是静中见动。

8、同时也通过一阵“敲”声,衬托出屋中无人的寂静。在“闲敲棋子”后继之以“落灯花”,用来照应“过夜半”,进一步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11、唐诗三百首>首二句见辋川中花木幽深,静中寓动.

1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13、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14、对比。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冷暖色彩的对照,写出诗人的飘零之感;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1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6、又是下雨,又是蛙叫,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动的,客人也许有事,等到半夜还没来,周围只有自己闲着,但也闲不住寂寞,独坐敲棋,聊以自遣。又通过一个动作“敲”,来突出主人公久等不耐烦的心态。

17、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8、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19、本诗的第四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20、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突出月夜的宁静。

五、鹿柴这首诗是以静衬动还是以动衬静

1、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2、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3、如果说诗歌前两句是从大的方面写鹿柴的风景,那么诗歌后两句就像拍电影一样,用了个特写镜头:“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把镜头聚焦在太阳快要落山时的那束残阳。“返景”的“景”通“影”,是太阳快要落山时透过云彩发出的光芒。这束夕阳的余光,通过密密匝匝的树林直射下来,又返照在青苔上。这句话用的是明暗的对比,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写山林的幽深寂静。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遮天蔽日的古木丛林中静静地仰望天空,悠哉地沉吟着诗句。

4、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5、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7、动衬静是一种衬托的方式,即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的一种表现手法。

8、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9、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

10、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1、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

12、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4、宋朝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15、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16、淘诗词是以北京几所名校大学生为基础的一个年轻、公益性质的诗词平台。舍号情真,只待您的美丽参与!

17、“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是出自唐·柳宗元《石渠记》。其巅:指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韵:指风动草木的声音。这几句大意是:风摇动着石渠边树木、花草、翠竹的枝梢,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风#之后树木花草已经静止下来,风#崖谷的声响才开始逐渐远去。柳宗元在《袁家渴记》里写风,着重从风吹草木的形态着笔,刻画视觉形象(参看前条);本文写风,则着重从风动草木发出的声音着笔,描绘一觉形象。几句写得生动细致、有层次,没有对景物的亲身体会,写不出这等文字来。

18、《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19、江南风景,有声有色。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深夜无所事事,等候客人来下棋,诗人心情闲适。所以蒙蒙细雨也就有了诗意,蛙鸣声声也如此悦耳。

20、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贾岛连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