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如梦令李清照表达了什么情感(100句)

2023-01-27 18:15:3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如梦令李清照

1、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2、翻译: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18(古诗欣赏)山中送别

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5、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6、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7、22(古诗故事)推敲之问

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0、①疏:指稀疏。②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③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④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⑤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11、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2、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晚春的景象。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13、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14、《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扩展资料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疏:指稀疏。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⑷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⑸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5、李清照出身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丰富,因此她自小便气质高雅,满腹才学,度过了安宁悠闲的少女时光。

16、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17、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18、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19、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20、15(古诗欣赏)送别诗——送别

二、如梦令李清照表达了什么情感

1、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2、本文为“桃李国学堂原创”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梦令

5、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7、33(古诗欣赏)滕王阁诗

8、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玩到太阳落山时分,喝得醉熏熏的,都找不到回去的路。天黑了,玩够了的我划着船,却划进了莲花的深处。划呀,划呀,惊得一滩水鸟,都飞起来了。(还有一说,争渡同怎渡)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天晚上,雨下得不大,风却很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醉意并没有全消。我问卷起帘幕走进来请安的侍女,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故。知不知道?知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茂盛,而红花却已凋零。

9、如梦令李清照争渡的读音是:ru(第二声)meng(第四声)ling(第四声)li(第三声)qing(第一声)zhao(第四声)zheng(第一声)du(第四声)。

10、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1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2、Everyenjoymentfulfilled,Iwentbackrowingmyboat,

13、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14、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15、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6、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扩展资料: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17、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1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溪亭,溪边的亭子。这一天,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水光山色、鸟语花香中,赏心悦目,饮酒为乐,醉意渐沉。“常记”二字明确表示本篇是追述,溪亭是地点,日暮是时间,词人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

19、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20、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刻画了一位天真纯洁、活泼中又略带几许矜持的少女形象。

三、如梦令李清照全诗

1、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2、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3、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4、10(古诗欣赏)送别诗——送灵澈上人

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6、整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7、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8、23(古诗故事)游山西村

9、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10、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11、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12、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能给读者以健康的美的享受。词人选择了几个片段,融情于景,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我们仿佛也跟随词人到了那个醉酒后的黄昏,在荷花深处的小船上,看见一群水鸟欢快地飞到天空之中。

13、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14、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15、ACiPoem(tothetuneofRuMengLing)

16、暂不表更喜欢哪一首。首先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一代箸名女词人所写的几首《如梦令》:

17、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18、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19、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首哦(而且第二首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0、《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四、如梦令李清照拼音版

1、编辑部主任:海彦、宛陵

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的韵脚:暮,路。处,渡,鹭。都是押u韵。

3、“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4、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5、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古代难得的一对门当户对而有才华横溢的才子佳人,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6、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7、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8、29(古诗欣赏)江城子密州出猎

9、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译文: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10、《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11、“沉醉不知归路”应当如何运用?

12、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13、16(古诗故事)送别诗

14、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15、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6、.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7、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18、Pullthrough,pullthrough!

1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0、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五、如梦令李清照表达了什么

1、这句词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用字的准确与精炼。“争”字渲染了一种急切的氛围,“滩”字则暗示了鸥、鹭之多。这两个字把少女们为寻找归路而奋力竞渡的情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二是反复与反衬手法的运用。词人没有具体描绘“争”的动作,而是先连用两个“争渡”,再用一群鸥、鹭受惊飞起,来写少女们争渡时的焦灼与快捷。而当她们从“藕花深处”竞渡时,眼前又出现一派欢快热闹的场面。在词人笔下,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充满勃勃生机。

2、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rúmènglìng·chángjìxītíngrìmùcháodài:sòngdàizuòzhě:lǐqīngzhàoyuánwén:chángjìxītíngrìmù,chénzuìbúzhīguīlù。xìngjìnwǎnhuízhōu,wùrùǒuhuāshēnchù。zhēngdù,zhēngdù,jīngqǐyītānōulù。

4、(解读)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5、AndIstrayeddeepintothelotusonthelake.

6、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7、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8、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 , chén zuì bù zhī guī l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9、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10、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12、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1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拼音版注音:

14、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1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6、我常常回忆起黄昏时分溪流边的那个小亭子。有一次我们喝醉了酒,忘记了回来的路。大家尽兴游玩,直到天色已晚,才划着小船回来,没想到却划进了荷花之中。荷花娇艳欲滴,荷叶青翠如盖,我们拼命划桨,想要划出它们的包围,哗,哗,水声却惊起了一群正在栖息的白鸥和鹭鸶。

17、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8、(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19、作者徐德琳(八一中学教师)

20、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