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诗(100句)
一、陆游体现爱国情怀的诗
1、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2、出处:(唐)王昌龄《出塞曲》,前两句是说边关的战事不断,守卫的士兵死了很多。后两句是感概国无良将,没人能结束这场战争。
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陇头水》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说起陆游最能够体现他爱国情怀的诗作,非他这首《书愤五首·其一》,在这首诗中,陆游把自己内心的那种愤慨,已经自己内心的一处愿望,描绘的淋漓尽致,通篇都是诗人想要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写得很是霸气,读来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6、但愿少赊死,得见平胡年。宋.陆游《长歌行》
7、中国古代诗歌中,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殆之际,家国情怀总会大放异彩。陆游继承光大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事实上,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了陆游60余载的创作历程,而且几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为放翁诗词的主线与灵魂。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就曾感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8、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9、陆游的爱国诗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书愤》《夜泊水村》《游山西村》《病起书怀》《沈园》《金错刀行》等等。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之时,因此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影响。这些诗都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10、出处:(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陆游的诗词世界吧!
12、《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13、出处:(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1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5、《临安春雨初霁》《金错刀行》《病起书怀》《冬夜读书示子聿》《沈园二首》
16、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7、《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9、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
20、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当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其经典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是陆游68岁时留下的一首爱国诗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表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诗
1、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对辽金入侵极力主战。其《剑南诗钞》收录九千多首诗,诗集压卷《示儿》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4、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和蕃》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还想着江山恢复,这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他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等,也能反映陆游爱国热情,强烈程度就差些,事关生死,往往最能打动人。
10、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1、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波媚(宋)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3、全诗意境宏阔、意象奇幻、笔力豪健、气势恢宏,表现了作者赤心报国的高迈志向和抗战雪耻的坚韧气节,喊出了南宋时期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早年读罢此诗,遂将陆游引为精神知己。
1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开篇的两句,陆游便是交代了自己的当时的一个处境,以及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现在我已不再年轻了,可是在年轻的时候我是立志要收复北方的失地,可是谁能够想到这事情做起来如此的艰难,我时常会一个人站在高地远望北方的中原大地,那里热气沸腾充满了无限的怨恨。在这两句中,充分地表达出了陆游那种爱国情怀。
15、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1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8、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19、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20、陆游的万首诗词中爱国诗篇占了很大份额,其中读来震憾人心的精典语句随手可拾。但限于篇幅,现撷选部分或全诗或节录与读者共享。
三、表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
1、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2、这是陆游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写的一首绝笔诗,寥寥二十八个字,把诗人忧国忧民死不暝目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失地未收复,祖国未统成了诗人至死难以消除的胸中块垒。
3、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4、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5、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诗的前两句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后两句悲凉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6、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谢池春·壮岁从戎》
8、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9、(年代):南宋(作者):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12、其诗既有李白的雄奇奔放,又有杜甫的沉郁悲凉,意境宏阔、气象浑成、文辞清丽、格调高昂,将“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的爱国主题阐释得深透妥帖,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酣畅。
1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宋.陆游《关山月》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5、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16、《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烟艇记》《书巢记》《论学二王书》
17、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18、首联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19、但烈士暮年,夕阳西下,诗人自知再去戍守边疆已不现实,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终于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战场的愿望。这两句的含义层层递进,喷薄而出,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诗人因为内心想着去戍守边疆,所以在夜晚难以入睡,对外面的风雨感触清晰,然后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再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联想到战争中的情景,如此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铁马冰河”的梦境。
20、最后两句诗人更是写得气势磅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读来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真怀念当时的诸葛亮,他所写的出师表真是旷世奇作,可是现在还有谁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能够率领军队去收复汉家天下?陆游在这里以诸葛亮为榜样,可以想象陆游当时内心的一种远大而崇高的志向。
四、陆游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有哪些
1、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夜泊水村》:“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人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3、但是由于受到奸臣诬蔑陷害,陆游被贬回了老家,驰骋沙场、尽忠报国的机会很快就过去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不得不长期蛰居绍兴。即便如此,陆游也一直坚守着报国信念,不忘洗雪国耻之心:“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但陆游报国壮志的愿望却再没有实现的机会,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家仇国恨,以血泪之遗憾,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5、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8、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9、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一生创作了诗词无数,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0、联系方式:13065507477;马超
11、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3、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14、③道德情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这一句是词)
15、陆游一生创作颇丰,据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计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剑南诗稿》85卷(其中有古近体诗9138首);《放翁遗稿》3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家世旧闻》8则;《斋居纪事》36则。另有《续笔记》2卷、《高宗圣政草》1卷、《陆氏续集验方》2卷、《感知录》1卷、《清尊录》1卷、《绪训》1卷、《放翁家训》等。
16、陆游在散文上颇有造诣,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
17、《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9、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五、陆游写的关于爱国情怀的诗
1、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2、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3、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4、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5、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7、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沦亡,南宋偏安江南,向敌投降纳贡的屈辱时代。这一时期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民间解放斗争虽未间断,但政权始终基本上掌握在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大汉奸秦桧卖国集团手里,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陆游的悲哀。
8、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9、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10、1125年,陆游生于江南名门望族、藏书世家。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出生第二年,金兵就攻占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他随父四处逃难,目睹北宋统治者的荒淫无能,在投降派的主张下,一味的议和、投降,眼看祖国的大好江山被金兵吞噬、占领,广大的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倍遭凌辱而无计可施。在爱国情怀十分浓厚的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1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12、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4、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5、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16、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17、①爱国思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
1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绍兴乡土成语》在杨乃浚老师、陆纪生老师、王云根老师等十几位方言学者的指导下,已完成初稿,这是一部集三万余条的乡土成语,六十余万字的方言解读,将为绍兴方言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此书由马超先生主编,正在校对中。期待您的合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