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诗还是词(100句)

2023-01-25 16:18:5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4、《望月怀远》诗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诗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句承接四句,具体描绘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5、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6、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为:

7、粉丝QQ群:566426433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9、唐·崔护·“北漂”写诗找个媳妇·《题都城南》

10、(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阴晴圆缺悄无恨,豁达胸怀心中藏。

12、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扩展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15、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6、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17、“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18、“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停留密州时所作,写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诗还是词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2、“今夕”这样的字眼古已有之。如《诗经》有云:“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译为:今晚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见这么好的人。先秦的《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现在我们都能耳熟能详,其实它的第一句就是用了“今夕”这样的词语来起笔:“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3、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桂花几度圆还缺”(唐·李贺《有所思》)

6、此篇从艺术成就上看,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8、《江神子·恨别》苏轼|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9、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小序吧,这序不长,只有15个字,把词的创作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丙辰中秋,中秋节这一天。欢饮达旦,我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喝酒,喝的高兴,从晚上一直喝到白天;从有月亮喝到月亮没了,太阳出来。喝成什么个效果啊?大醉,喝得酩酊大醉。在无限的醉意当中,特别地想念子由——我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因为喝醉之后特别想念我的弟弟,所以写下了这篇中秋词。

10、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再圆之时,人也有再聚之刻,很有哲理意味。后人说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是说得这个道理吧。

11、那年,苏轼年界不惑,贬官后四处漂泊,已经七年未见胞弟。在异乡的中秋夜,大词人心中悲苦寂寥之情可想而之。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用旷世少有的大气魄上行太空,神游琼宇,一笔落下已经是天上人间。而到了下半段,虽有恨离别的情思,却也有“此事古难全”的达观,以及“千里共婵娟”的浪漫理想。

12、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3、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14、通过苏轼写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实现。怎么来实现呢?工具就是“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要多学习名人故事、多备些经典诗词,该直接引用的绝不含糊,能借鉴的也不用丝毫客气。但是最好能改一改、变一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我也为文本做了首小诗来收束:

15、但是苏轼之前的古诗人都是写的单个词,甚至连“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名句都没有。苏轼把他们总结在一起,就成了千古名句了。这就是对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

16、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9、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1、唐朝·崔郊·写诗横刀夺了节度使的爱·《赠去婢》

2、《水调歌头》朗诵节奏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3、苏轼把青天当做了自己的朋友,举杯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4、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5、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6、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7、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8、南宋·陆游、唐琬·两首悲情《钗头凤》

9、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创作的。

11、每首诗歌的背后都有故事

12、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首词。

15、栏目主编:赵彦春、莫真宝

16、唐朝·白居易·唐朝的“北漂”不好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19、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20、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夜明珠光耀千年,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这首咏月的词胜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2、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3、(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4、古代的文人雅士是很喜欢喝酒跳舞的,我们熟悉的李白就有这样的诗句可以证明。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6、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7、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8、(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9、—TotheTuneofPreludetoWaterMelody

10、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这是在留恋人间的美好生活。

1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BySUDongpoTr.ZHAOYanchun

13、当时苏辙在哪啊?苏辙在现在的山东济南任掌书记,掌书记就是负责文书一类的官员,济南在当时称为齐州,齐州和密州相距200多公里,这在古代是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在熙宁九年的这个中秋夜,苏轼欢快的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他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弟弟呢?让我们要想的话,晚上喝醉酒啦,要么是思念父母,要么是思念妻儿老小,但是苏轼“兼怀子由”,因为他们兄弟两个真是手足情深。

14、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1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南北朝·佚名·巾帼赞歌·《木兰辞》

18、“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李白《登太白峰》)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HowOftenDoestheBrightMoonAppear?

2、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7、正确答案:A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所作,表达了诗人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情,同时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词前小序中明确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8、要是听着好,转发并赏毛!

9、西汉·刘邦·胜者绝唱英雄悲歌·《大风歌》

10、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11、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12、水调歌头⑴·明月几时有

13、这个时候的苏轼,父亲、母亲、姐姐都去世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子女,就只有苏辙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样的感觉,等我们长大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想念一个人会孤独、会愁苦、会揪心、会失眠、会大哭、会大笑……

1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5、《中国诗歌故事》选材包括《诗经》、《史记》、《汉书》、《古辞源》、《全唐诗》、《宋词》、《元曲》等十多部古典书籍,选出几百个诗词故事,包含300多首诗歌,牵扯到历史人物500余人,跨越中华五千年历史。让您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中国诗歌!

16、唐朝·李义府·乌鸦能要官·《咏乌》

17、他不仅问了这一句,后面还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人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这一天,公元1076年,可天上是哪一年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苏轼只是这么一问,这种问本身也带有情绪的,他后边自己做了个解答。

1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降,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乘风而去这种形象自由轻快、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没事乘个风啥的也不是苏轼的专利,“乘风归去”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不是,仍然是学习借鉴前辈们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