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秋天写景的古诗(100句)

2023-01-25 15:54:0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

1、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近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2、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题苏公林亭》 唐·钱起

3、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4、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5、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6、描写秋风落叶的伤感诗词有:《山行》年代: 唐 作者: 杜牧《枫桥夜泊》年代: 唐 作者: 张继《燕歌行》年代: 魏晋 作者: 曹丕《登高》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秋雨叹》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7、绿缛(lǜrù):碧绿繁茂。

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0、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11、玉阶阴阴苔藓色,君王履綦难再得。

12、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13、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14、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昨夜秋风吹入梧桐林,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让秋风看到了)。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人老了,有时醉有时病有时慵懒;早上来到院子里,感叹光阴似箭,催我老并且一身病。如今万念俱空,饮酒度日。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以此残念度日吧。

16、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17、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18、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19、▶(重磅)指挥棒指向何方?——从程世和院长致温儒敏教授的“万言书”谈到考卷改革

20、释义: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二、秋天写景的古诗

1、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2、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给人以美的意境。

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4、释义: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大雁南归。

5、登高(作者)杜甫(朝代)唐

6、(出处):王勃的《山中》

7、第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8、回头再看例“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9、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9也,其色惨淡烟霏11云敛12;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3;其气栗冽砭15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16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17之余烈

10、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1、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描写秋天凄凉景色的词语和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唐代王勃的《山中》,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1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13、“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消耗他的精气。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1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5、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7、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李建枢《咏月》

18、“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深秋,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明显,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俗称“悲秋”。秋天对于文人而言,见到草木摇落,雁归花谢,便不禁悲从中来,千古悲秋之调从未断绝。不过除了悲秋,也有人从秋天获得欣慰。他们或喜淡远的秋景色,或从秋天找到契合于自身的某种精神。来,一起看看那些古代著名诗人笔下的“秋”吧。

19、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0、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三、描写悲伤秋天的景物描写

1、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3、第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4、《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5、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6、原文: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7、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十六夜玩月》杜甫

8、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

11、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2、我向来浪迹江湖,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客游他乡,忽遇友人,彼此情味相投,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故觉颇多苦恨。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4、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咏月》李建枢

15、(出处):寇准《书河上亭壁》

16、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海上生明月》朱华

17、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18、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19、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0、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四、关于描写秋天景物的古诗

1、"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的作用。如新旧对比,美丑对比

2、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引人深思。

3、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4、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同时这种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5、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6、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7、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8、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11、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12、有时:有固定时限。渥:红润的脸色。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奈何:为何。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戕(qiang)贼:残害。

13、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这之中隐含了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14、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达到极点。

15、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6、“嗟夫!草木无情,有时20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21然丹者为槁木,黟然22黑者为星星奈何24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7、释义: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1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9、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2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五、关于秋天写景的古诗

1、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2、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4、(赏析):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6、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7、宋词君:这首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词的上片写日间情境,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片写夜间的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环境,情景交融。全词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9、“以动衬静”与“化静为动”

10、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十七夜对月》杜甫

11、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12、“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天到了,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明显,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俗称“悲秋”。

13、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4、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15、(赏析):诗的前两句“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从又一次降临人问的秋景写起,引发出对故乡风物的深沉思念。秋风飒飒,天高云淡,一派佳丽景色。这景色对每一个人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留恋。然而,在动人的佳景后面隐含着一个未曾道出的事实:身在洛阳,千里为宦。这样写的是洛阳的“秋风”、“佳景”,念的却是家乡的秋日风光,异地风光引起了作者难以自禁的乡关之思。

16、美术展览|艺术推广|文化传播|公共教育

17、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18、水精帘外金波下, 云母窗前银河回。

19、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0、宋词君: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