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卧薪尝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的事(100句)

2023-01-24 15:39:1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卧薪尝胆主要写了什么事

1、要想增加财富,就要有目的的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要认识市场的规律,要有预见性的储备物资。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无非是这么一些基本因素。只要按规律办事,效率就一定会远胜于辛勤劳作。即使种地,也不是傻种,也要懂得自然规律。天道是循环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大地万物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人只能顺天应时才能提前把握,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就会对你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如果预先防备,处理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2、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3、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4、公元前471年闰十月,鲁哀公亲自到越国访问,和越国太子适郢打得火热,适郢甚至打算将女儿嫁给鲁哀公,并许诺将把一大片土地当作嫁妆送给鲁国。公元前470年六月,鲁哀公回到鲁国,三桓设宴迎接,宴会上,有了越国撑腰的鲁哀公对三桓不再那么毕恭毕敬,引起三桓不满,宴会最终不欢而散。当三桓得知鲁哀公要与越国联姻后,才恍然大悟,惊恐之余,立即采取手段,他们贿赂越国大臣来游说勾践父子,让联姻之事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

5、答案是——真的缺钱!春秋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花销另论,单说“戎”,也就是战争,《孙子兵法》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霸主经常要通过发动战争来“伸张正义”,国家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

6、勾践叫文种和范蠡向吴王进贡美人儿。范蠡说:“托大王洪福,我找着了一位又精明又懂大义的美人儿。她叫西施。她情愿舍出自己的身子,去给大王报仇。”越王就派他送去。夫差一见西施,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没有几天工夫,夫差就当了西施的俘虏。有一回,夫差对她说:“今天越国的大夫文种上这儿来借粮。他说,越国收成不好,打算借粮一万石,过年如数归还。你瞧应该怎么办?”不用说,西施劝他答应了。

7、新都完工之后,越王勾践不设豪华的宫室,他住着和老百姓们一样的房子。勾践为了不忘记复仇的使命,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自己的双眼,不让自己休息早了;脚冷了,就再用冷水泡脚,让自己保持清醒。用了种种变态非人的手段来折磨自己,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恨。

8、为何勾践非要除掉这两位功勋卓著的大臣?当时晋国的六卿(赵、魏、韩、知、范、中行六个大家族)、齐国田氏家族、鲁国的三桓都已经架空了本国君主,那么范蠡和文种这两位功高震主的大臣和他们的后代无疑是对越国君权最大的潜在威胁,一代雄主勾践自然会选择“坏人我来做”,以保子孙几代人未来不会被权臣所欺,文种也就成了最大的悲剧人物。

9、《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

10、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任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率大军向越国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越王勾践不听谋臣范蠡的劝告,贸然出兵,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一带和吴军展开水战,越军损失惨重,勾践带了5000残兵,退到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没办法,只好派大臣文种选美女8人,带白璧12双,黄金1000两,贿赂了吴国贪财好色的伯嚭,向吴国求和。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同意越成为吴的属国。

11、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12、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13、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14、公元前490年,勾践又回到了越国,回到了他的故乡。

15、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16、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17、几年后,邾隐公趁守备松懈,逃到了齐国。在勾践灭吴国那年(前473年),邾隐公跑来游说勾践,说吴王夫差如何大逆不道、悖乱人伦,然后盛赞勾践讨伐暴君夫差是上应天道、下顺民心,最后承诺自己一定效忠于勾践。勾践被忽悠得飘飘然,立刻派兵护送邾隐公回国复位,并把邾桓公押回了越国软禁。可是好景不长,邾隐公重新登上君位,老毛病就又犯了,不听越国号令,惹得越国君臣老大不高兴。

18、就在众人猜测鲁国是否会爆发内战的时候,鲁哀公突然莫名其妙地死在了陉地,随后新君继位,一切恢复平静。按理越国应该讨伐三桓,给鲁哀公的死讨个说法,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究其原因,自然是勾践君臣又笑纳了三桓的厚礼!对越国来说,谁执掌鲁国大权并不重要,只要鲁国俯首听命,按期纳贡就足够了。哀哉,鲁哀公!

19、勾践很努力。但仅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勾践如何努力,越国和吴国的差距,就是那么大,难于超越。“照这样下去,报仇只怕要五十年了。”勾践有点绝望了,“这样下去不行!”

20、是越王勾践。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二、卧薪尝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的事

1、卧薪尝胆是每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它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不过《史记》中仅记载了勾践尝胆的故事,直到苏轼写《拟孙权答曹操书》一文,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卧薪尝胆”一词。

2、《驿路梨花》文章所写的事历时:十多年作者将故事集中在:作者到时的短暂时间里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3、勾践的父亲允常统治时期,与北边的吴国结下冤仇。至勾践上台的第一年,打了胜仗,并射伤吴王(阖闾因伤而亡)。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阖闾的儿子)战败越军,将勾践和他的残兵败将五千余人包围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上。后勾践依赖大臣文种和范蠡奔波筹谋,求得吴王夫差解兵回国。

4、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5、成语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吴国和越国是邻国,吴王阖闾发兵攻打越国,结果吴国战败,阖闾受重伤,最后死去。吴王阖闾嘱咐儿子夫差不要忘记替他报仇,夫差为了报父仇,每日操练兵马,最后战胜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擒,被抓后勾践受尽吴王的羞辱,尽做一些奴才做的事,越王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勾践得到吴王夫差的信任,夫差允许他返回越国。

6、《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7、卧薪尝胆的意思是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后来,卧薪尝胆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后人常用于自我鼓励,当自己想要改变现状时,需要付出努力,受到他人的羞辱和无视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内心和外在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战胜对方。

9、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1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注意:此对联不是蒲松龄写的,是一个叫颜迈的写给蒲松龄赞扬他的整副对联可解释为: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11、历史回顾:中国文化中逢七必变,是个千古不变的定理

12、勾践返回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后来勾践就是凭借着卧薪尝胆的磨砺,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越国国力与日俱强,最后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13、勾践在吴王夫差的眼皮底下表现得很恭敬驯顺,令夫差很满意。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为了取悦夫差,竟然替夫差尝粪,得出夫差就要痊愈的结果,令夫差大为赞赏。由于勾践自己的良好表现和文种范蠡的活动,还有西施在一旁的劝说,三年后,勾践夫妇终于被放回越国。

14、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 时, 越王 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15、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

16、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17、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18、公元前491年,勾践回到自己国家,他立志发愤图强,报仇雪耻。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艰苦的环境,睡在稻草柴薪上。室内悬挂着一颗苦胆,每天都要尝尝它的苦味。他不断让人提醒自己:“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19、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20、《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即:鸟尽弓藏。指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范蠡,为勾践策划复国,指挥军事,灭了吴国,称霸中原。但其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

三、卧薪尝胆的主要写了什么

1、上述这些还只是能说明越国的强大国力,真正能体现勾践霸主地位的是他先后介入邾、卫、鲁三个诸侯国的内部政治斗争。

2、越国百姓同仇敌忾,文种励精图治,然越已沦为吴之属国,不断遭受欺凌。3年后,勾践获释归国,欢庆之际,吴国太宰伯嚭跟踪而至,察看越国动静,并为吴王选美,使分离3载的未婚夫妻范蠡与西施再度分离。

3、新都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外城故意不筑西北角,象征着臣服于吴国,并故意扬言说,这是为了畅通向吴国进贡的道路,也好让吴国的军队随时可以很方便的出入。

4、故越王勾践复国后,为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偕往太湖深处,弃官经商,到了陶地改名换姓,叫作陶朱公,得以善终。今人传说范蠡善经商,旧时商户皆尊其为商人鼻祖,与财神爷一并供奉之!

5、“木头”极有可能是小叶紫檀、黄花梨。一千块钱检漏到宝,心里当然要砰砰直跳了,表面平静是为了麻痹卖主,不让他看出破绽,否则收购价就不是一千,而可能是几万、几十万了。

6、天道十二年一个周期循环,目下吴国正是鸿运当头,只能顺着他才是最正确的,耐心等待着他的饥年出现,抓住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就足以打败他了!如果错过了,那就再等下一个十二年,弱者战胜强者,都是这么干的,像你这样省吃俭用,卧薪尝胆,却不善于主动把握时机,就是艰苦奋斗一百年,也都是白费力,哪是人家的对手啊!”

7、况且,勾践的“恶”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之道与权谋之术上,而世人赞赏的只是勾践在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意志力与精神,与勾践在复国后的所作所为并无任何关系。因此,对于勾践与卧薪尝的看法,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8、范蠡思索了片刻,回答说:“我在吴国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大王你看,吴国为什么可以攻灭楚国?因为他们是从有了阖闾大城之后开始兴旺起来的,为什么我们和吴国人打仗一败涂地?因为我们没有坚固的都城。”“好,修建都城的事,就交给你啦!由你负责操办一切。”

9、卫出公可谓命途多舛,他从自己祖父手中继承国君之位,十二年后,他亲生父亲回国发动政变夺取君位,卫出公则流亡到齐国。又过了几年,他父亲死于政变,卫国政局动荡,两年之内,四易其君,最后卫出公回国复位,才算暂时稳住了局面。复辟后的卫出公开始扶植亲信、打压异己,几年之后自以为大权在握就开始恣意妄为。他夺取了公孙弥牟的封邑,剥夺了司寇亥的权力,还长时间役使工匠,这一系列做法不仅得罪了许多贵族,还得罪了平民阶层。

10、这样一来上面所讲的几件事就解释得通了:对于霸主来说,各诸侯国听从命令是基本要求,所以像邾隐公那样的必须得收拾。

11、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12、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成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3、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当了十年霸主,去世前嘱咐太子说:“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纵览春秋历史,霸主更迭频繁,勾践也知道他辛辛苦苦建立的霸业,可能几代后就会衰落下去,所以嘱咐太子要慎重行事。勾践去世后,子孙也算争气,将越国的大国地位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14、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15、公元前481年,勾践趁北上会盟之时,率兵攻打吴国,占领了吴国国都。吴王见状急忙回来向越王求和,勾践见时机不成熟就同意了求和的要求。

16、勾践为报兵败吴国之仇,住柴房,尝苦胆,终成霸。

17、不过,表面上还得把戏演好,皋如一面通知卫出公可以回帝丘复位了,一面率领联军带着大批财宝高高兴兴地撤走了。等卫出公兴冲冲赶到帝丘城下,只见城门大开,公孙弥牟率领卫国军民严阵以待,摆出了一副只要你敢进城你就死定了的架势。没有了联军的武力支持,卫出公最终没敢进城,悻悻返回城钮,对勾践是又气又恼,却又无可奈何。卫国人拥立了卫出公的叔叔公子黔为国君,并将城钮送给了越国,以此向各国表明在卫国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国君。卫出公结局惨淡,在城钮含恨而终,勾践则坐收实利,不但收了卫国无数珍宝,还白得了一座城邑。

18、2400多年前,我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吴国和越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践继承王位。吴王阖闾趁机攻打越国。两军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交战。吴军中了埋伏,大败。吴王负重伤,不久就死去了。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他让伍子胥和伯嚭在太湖操练水师,自己在陆军,决心为吴国报仇。

19、悬梁刺骨。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20、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个大家族长期执掌鲁国实权,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合称为“三桓”。

四、卧薪尝胆 主要写了什么

1、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2、易中天之所以认为勾践不值得赞扬以及卧薪尝胆不值得宣扬,主要源于几个小故事。在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交战时,勾践命令大量死士挥刀自刎,这些人不敢与敌军交战,却敢了结自己的性命。是因为勾践捉了他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作为要挟,逼迫其自我了断。

3、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4、《左传》记载,齐桓公曾经奉周惠王之命讨伐卫国,卫国战败后,齐桓公“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也就是说齐桓公“严辞训斥”了卫国人,然后拿着卫国人给的财宝高高兴兴地回国了。难道这帮当霸主的都掉钱眼里了?齐国、越国这样的大国还缺钱吗?

5、范蠡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察觉勾践意图后,果断放弃权力,离开越国,过起了隐居生活,并给文种写信:“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以为然,念及君臣二十年的情谊,他觉得勾践不会如此决绝,然而,勾践比文种想象中要心狠许多,最终逼得文种自杀。

6、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7、范蠡还在信中大骂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很显然,范蠡对勾践的厌恶与惧怕已经到达利用长相攻击的程度了。而在《史记》中记载,文种在收到信后六神无主,不敢上朝,反而被勾践怀疑而赐死。

8、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此剑长7厘米,宽6厘米,柄长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

9、越国历来有重视水军的传统,迁都后勾践建立了一支拥有八千名士卒、三百艘战舰的强大水军,使越国足以和齐国、楚国这两个拥有庞大水军的国家相抗衡。越国疆域从山东绵延到浙江,陆路运输多有不便,有了强大的水军就可以保障水上运输的安全。

10、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11、公元前473年(黄池大会之后9年),越王勾践带着范蠡、文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吴国的兵马一连气打了几回败仗。伯嚭抵挡不住,领头投降了。吴王夫差逼得走投无路,拿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呐?”说着就自杀了。吴国的将士到这会儿有的死了,有的逃跑了,剩下的都投降了越国。

12、对于易中天如此谴责勾践“最不是东西”行为,不少人认为太过火了,恐有过度解读之嫌。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陷,也会做过恶事,但我们不能因为几件坏事而否定掉这个人身上所有的优点与光辉。

13、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14、联军由越国大夫皋如统帅,轻松击溃前来迎战的卫军主力,并在帝丘城外大肆焚掠。卫出公还让人掘了褚师比父亲的墓,把棺椁当众焚烧,这种倒行逆施让卫国人义愤填膺,却又无计可施。主持卫国大局的公孙弥牟甚至一度打算让卫出公复位,然后自己流亡国外,以挽救当前局面,但这遭到了贵族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卫出公实在是太不得人心了。

15、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争霸,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领兵与刚刚即位的越王勾践交战,最后铩羽而归,连阖闾也中毒箭身亡。阖闾的儿子夫差即位后,他吸取父亲的教训,并加强军队的训练,仅用三年便使吴国强大起来。

16、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

17、《吴越春秋》里还有这样一段话:“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因此,我们不难推知:勾践自从尝过夫差的粪便之后,嘴里就有了一股怪怪的味道,导致他吃什么好吃的都没了胃口,所以吃饭前先要添一下苦胆,这个才是“尝胆”的主要内因。由于此等丑事,越国人并不知道,仅勾践范蠡二人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以为勾践尝胆,是为了奋发图强,当然这也是完全正确的,阴影则被忽略了。再后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不敢安逸的成语典故。

18、越国,本是东海之滨一个发达的小国。到春秋时代的后期,才渐渐强大起来。

19、《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20、最后,卫国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破财免灾。卫国派遣密使告知联军统帅皋如,只要越国不再支持卫出公,卫国愿意拿出一笔非常可观的财物献给联军和皋如个人,并且以后卫国将随时听从越国调遣;如果联军坚持让不得人心的卫出公复位,卫国军民则将誓死顽抗。皋如将情况汇报给勾践,勾践权衡再决定放弃卫出公。

五、卧薪尝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1、我国知名历史学者易中天曾写了一篇名为《武汉铆起,马屁精滚开》的文章,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单看这简单粗暴、语言犀利的标题,便可以猜测文章内容的大致风格。不少网友表示,易中天向来幽默风趣,讲故事有理有据,怎会写出如此笔锋犀利的文章?

2、—正文开始,感恩阅读—

3、越与吴争霸失败,越王勾践为报仇在吴国睡草屋,每天尝苦胆,最后勾践打败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史称卧薪尝胆。

4、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尝胆”这回事吗?

5、勾践眼前一亮,不敢小看他了,客客气气的继续听他开讲。

6、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7、第当时另一个大国——楚国一直是越国的盟友,对勾践称霸中原持默许态度。当年吴王阖庐攻陷过楚国都城,楚国一直耿耿于怀。勾践灭吴,楚国也帮了越国不少忙,当然,越国也给了楚国大量好处,包括大片吴国的土地。

8、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9、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10、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11、《吴越春秋》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吴越修好后,有一年,越国发生饥荒,勾践向吴国借粮,夫差毫不犹豫地借给他大批谷种,助越国渡过难关。次年,吴国发生饥荒,夫差向越国借粮,勾践在文种的建议下,将蒸熟的谷种交与吴国种。

12、“报仇!我要报仇。”勾践对范蠡说。

13、卧薪尝胆(wòxīnchángdǎn):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14、勾践以此为突破点,向吴王夫差进献了绝世美女西施。而勾践也应夫差的要求,忍气吞声地在吴国做了三年奴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谋划自己的复仇大业。为了提醒自己牢记耻辱,勾践日夜以木柴为床,甚至在门上悬挂一颗苦胆,入寝之前必尝一口。

15、越王勾践打败仗,被放回国后,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都尝苦胆,发奋图强又复国的故事对不起,我只能缩到这么多

16、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17、第当时晋国、齐国两个大国国内卿大夫之间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不愿在邦交上花费更多精力,既然之前已经向吴国妥协,那么继续向越国妥协也无妨。同时勾践对鲁国、宋国等小国则施加恩惠,将之前吴国所侵占这些国家的部分土地还给了各国,令他们对勾践感恩戴德。

18、卧薪尝胆典故最早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19、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20、同时,他还亲自到田里与农民们一起干活,让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做法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了10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变弱为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