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韩愈在潮州几年(100句)

2023-01-23 17:01:4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大事

1、韩愈任潮州刺史8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得到潮州民众的爱戴和尊崇,千余年来,久盛不衰。并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2、韩愈是中唐历史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但是古文运动领袖,还经历了政治上的起死回生。元和年间,他谏迎佛骨,触怒皇帝,险些早早断送了身家性命。本来,他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了,但神奇的事再次发生,韩愈被贬期间,唐宪宗驾崩,新即位的穆宗再次重用他,令他时隔一年后重返长安,担任兵部侍郎,次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既掌握政治实权。

3、品味诗词,语文课堂好有趣

4、Ag2CrO4是红棕色粉末,AgI是淡黄色粉末。Ag2CrO4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I。在水中加入一些固体Ag2CrO4再加入KI溶液,发生反应:Ag2CrO4+KI==2AgI+K2CrO红棕色沉淀将变为淡黄色。

5、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6、韩文公祠背靠韩山,前临滔滔韩江,和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斜线相对,登高望远,可以看到广济桥、潮州古城墙,以及潮州城内外景色。这座公祠原本是收费的,近年免费对公众开放,出示相关证件即可进入景区观光。

7、韩愈除鳄更像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并非事实,而它之所以流传,是为了凸显韩愈的形象,迎合儒家叙事中塑造儒士治理地方典范的需求。

8、去年,羊城晚报与乐学培优品读行联合策划“品读岭南,乐行广东”系列活动,掀起一场“岭南好”的热潮。双方还策划了读行岭南的暑期研学营,邀请黄德初老师作为研学指导老师,将语文课堂搬到潮汕、惠州和韶关,带领学子在潮汕读韩愈、在惠州读苏轼、在韶关读张九龄……将诗词融于研学之中,透过诗词读懂一片水土,别样的浸入式课堂让学生获益匪浅,参加研学营的学生表示“这是一次诗意满满的旅程,更是一次别样课程体验”。

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0、韩愈制作春药的法子,就是把硫磺末搅拌在粥里,给禁欲已久的公鸡服用,千日后,再命人把服用的公鸡宰杀烹煮,自己吃食。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壮阳秘方,时人曰“火灵库”,传闻试用此法者,不但能壮阳道、益气力,还能离修仙更进一步。

11、侍郎阁前是观赏韩江两岸风景的好地方

12、在韩愈未到潮州之前,他的文章就已流传到了潮州,潮人进士赵德就曾在“蓬茨中手持目览,饥食渴饮”,并为之“沛然满饱”。

13、游客终于少了些,我们赶紧来到主祠拜韩文公,让小朋友们自己颂读韩文公生平简介。随后我们寻找八景之一“韩祠橡木”。一位小朋友最早发现祠前就有栽种一棵橡木,为她的细心观察点赞。

14、随着庙宇祭祀的延续,韩愈作为神灵的地位日益巩固,除了祈雨抗旱护佑生灵,韩文公庙还衍生出祈求生子的功能。清代前期檀萃在《楚庭稗珠录》记述说:“潮妇求子必于文公庙,庙祀处处有之,有求无不应者……直视公为多子母矣!”从唐代的斗鱼“猛士”,到宋代的“雨神”,再到清代有求必应的“送子观音”,韩愈在潮州人心中早已由人到神,早已化作呵护潮州的精神力量,也难怪这南国古城“韩”意浓。

15、比如:苏轼在称颂韩愈时,把他重振州学的行为夸张为“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这是文学之辞,与史实有所出入。韩愈在潮州提倡教育,其实是延续了前几任刺史的工作,早在唐高宗时期,潮州刺史常怀德就有过“礼义教民”的举措,唐德宗时,当地刺史已经兴办州学,而韩愈所做的事更多是继承前人,而非自己开创。

16、一片江山尽姓韩——大诗人韩愈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17、史载,他在潮州做了四件大事,即杀鳄鱼、兴水利、赎奴婢和办教育。我们知道,韩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斗骈文,提倡古文风;斗藩镇,维护中央集权;斗佛法,尊崇儒家思想。

18、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韩愈终于抵达潮州——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两者的交集就这样开启……

19、我是六甲番人,一个普通潮州人,愿意学习昌黎先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尽微薄之力,敬请大家关注。

20、两小时的课是意犹未尽的。黄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从这里我看到了岭南文化的厚重。我是一个广州娃,能够生活在岭南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幸福娃!我一定要读好岭南诗,走好岭南路。

二、韩愈在潮州几年

1、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shì)号“文”,故称“韩文公”。

2、韩愈在潮州经历了很多神奇的事,但被传得最神的,一件是打和尚,一件是祭鳄鱼。

3、按照白居易的说法,韩愈之死与服用硫磺有关。因为纵欲过度,吃药过多,他把自己的命给丢了。五代时人陶榖在《清异乡录》中也记载了韩愈的死因:“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4、“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韩愈的故事,距今已过千年,韩愈走过的地方,如今也已经换了人间,历史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必然里包含着偶然,它的晦暗之处又藏着光明,韩愈被贬,对他个人是坏事,但对潮州上上下下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奴隶来说,又是天大的好事,韩愈在潮州这半年,对他的政治生涯,只是短暂一笔,但对潮州文化,却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5、4月10日下午,“读行岭南,品味诗词”读行岭南语文公开课首堂课在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开讲。本系列课程由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乐学培优品读行联合策划,特邀华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德初老师主讲。

6、一直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得从娃娃抓起,身在潮州,想要小朋友耳濡目染当然不能错过韩文公祠。几位妈妈一致决定要趁着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来韩文公祠继续我们的游学之旅!

7、公元819年,韩愈写了《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唐代皇帝,被下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人求情才免去死罪,被皇帝贬为潮州刺史。潮州所在的位置,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湿气很重,长居北方、中原的人很难适应。从长安到潮州,路途遥远,在没有火车、高铁、飞机、汽车的唐代是一次漫长的旅程,韩愈历经九死一生才来到潮州,他的小女儿因为无法忍受路途的艰辛而死在了半路。

8、千百年来,潮人对韩愈可谓“独信之深、思之至”,“崇韩”的血液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不息。潮汕人把韩愈祭鳄之处称为“韩埔”,渡口称“韩渡”,祭鳄之恶溪改名“韩江”,江对面的山作“韩山”……赵朴初先生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9、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10、文中,陈寅恪总结韩愈六大历史功绩,认为韩愈有“建立道统”、“匡救政俗”、“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的功绩,是宋儒主张的先行者,这些观点,钱锺书、黄云眉等学者都不能同意,但钱锺书并未直接撰文与陈寅恪辩驳,而只是在《谈艺录》和五十年代的一些书信中谈论过他对韩愈的看法。

11、那么,在不到8个月的任期内韩愈到底干了什么呢?

12、值得分享的故事有很多,

13、乡愁,就是留下来时走过的路,活过的痕迹。

14、但圣命难违,元和十五年(公元819年)正月十四日,韩愈动身前往潮州。他先过秦岭,至蓝关,抵邓州,经稚县,去宜城(今湖北襄阳南),二月到广东乐昌昌乐拢江口,渡船南下,在始兴江口作《过始兴江口感怀》一诗,与兄长韩会一同赴韶关,三月二十五日来到广州,而后路过增城、惠州、海丰,于四月二十五日顺利到达潮州任所。

15、——天河区长湴小学刘迦澜

1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7、一只穿越千年的笔,蘸了韩江的滔滔流水,书写了韩愈极不平凡的一生。黄老师用娓娓道来的口吻带着我们体验了“赏千年月,品鸿儒韩公”的穿越之旅。

18、唐代韩愈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古文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在当世已享有盛名,因而他所到之处,自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与尊敬。

19、韩愈的侄孙韩湘送他到秦岭。南方的云,因秦岭高耸而无法穿越到北方;北方的雪,因秦岭逶迤而无法飘落到南方。就在这样的境地中,韩愈十二岁的女儿在随父贬往岭南的路上因病离世。在风雨飘摇悲痛万分中的韩愈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0、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三、韩愈治理潮州

1、不过,正史里说韩愈是病死的。究其原因,一来,纵欲死说法证据不足,二来,韩愈贵为儒门领袖,若死于春药,未免有辱斯文。

2、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

3、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4、潮汕民间有俗语称:“一惨撑排工,二惨担鱼崽,三惨娶两亩(即妻子)”除撑排工外,那些“担鱼崽”的,既要下水数鱼崽,又要挑着急行,也往往赤身露体。这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感到难为情,认为是伤风败俗,便告上了潮州官府。

5、韩愈这个人是比较喜欢直言上谏的,不管他说完这些话后,皇帝会有多恼怒,会对他做怎样的惩罚,他一概不管,只管把自己心里的说法表达出来,这种性格最明显地表现在有一次,唐宪宗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派遣使者去凤翔接了一座佛骨入宫,搞得是兴师隆重,大家都想拍皇帝的马屁,也没有人敢有什么怨言,但是韩愈却不干了,一直以来他都在主张儒学复辟,最看不上的就是佛教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直接上了一篇《论佛骨表》,在文章里面把唐宪宗的这种行为是狠狠地给批了一顿,唐宪宗一看立马气的七窍生烟,我是皇帝,你还敢和我对着干,立马就要处死韩愈,幸亏韩愈的同僚帮着劝说,最终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把韩愈贬到了潮州去做太守。

6、韩愈,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政治仕途上,韩愈曾官拜兵部侍郎、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把唐朝中央主要部委的重要领导岗位几乎都做了一遍。

7、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8、前天,六甲番人在微头条上提问:“广东潮州的韩江,古称员江,恶溪,鳄溪,为何后来改名为“韩江”?笔架山为何改称“韩山”?原来这些都与唐代的一位大文豪有关,您可知道是谁?”

9、韩愈在潮州一共8个月,他自出俸禄重建久废的州学,选拔当地进士赵德主持教育事业,注重农业生产,关心民众生活。自此潮州社会进一步发展,文风蔚起,英才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10、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资料介绍,韩愈找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11、在中国的版图上,广东属于岭南。何为岭南呢?就是五岭以南。五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庚岭。在广东的版图上,潮州在最远的东部。虽偏远,却人杰地灵,所以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之说。

12、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晓璇表示,今年教研院策划了读行岭南系列公开课,是延续“岭南好”的热潮,希望引导学子在读行中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魅力,提升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13、“如何将研学旅行与语文学习融合起来?”

14、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15、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16、在潮州,当人们提及韩愈时,都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其为“韩文公”。正如杨万里的《韩山》诗所云:“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亦得天公赐姓韩。”

17、开元镇国禅寺,庙宇恢弘气派,古树苍劲盎然。当地人说:这是一座由李嘉诚先生参与捐资修建的庙宇,来了潮州,不进开元寺,那就等于没来一般。

18、黄老师上课亲切而幽默。让家长用广东话朗读了一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千古流传的古诗句,原来啊,用广州话读“三百颗”和“三把火”这两句诗十分相似,苏东坡从北方来不太熟悉广州话。看他吃了很多荔枝,当地人跟他说“一口荔枝三把火”,所以苏东坡就误解成“日啖荔枝三百颗”。黄老师这个谐音“梗”把所有人都逗笑了,课堂气氛马上愉悦起来,同时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首诗。他也经常让我们起来回答问题,并用和蔼的语气与同学们在交谈中让我们理解了问题的答案。那么自然,那么轻松,就像和自己的朋友在交谈一般,没有一丁点老师的架子。

19、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20、刚入官场的韩愈,曾经得到宣武节度使董晋的赏识,并且为韩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工作中韩愈非常努力,也得到百姓的认可,但遗憾的是三年后董晋年老离开,韩愈失去了支持被冷落一旁。

四、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但韩愈毕竟是老年人,泡在脂粉堆里吃不消,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听信方士之言,继续服食春药。诗人白居易在《思旧》中说:“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这个“退之”指的就是韩愈(字退之)。

2、慢生活快读书感谢您的分享与订阅

3、今天这场“另类”的教学方式,开启了我的新世界,也为我读行岭南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获得了一件读书学习的“法宝”,即:“多读书、思义明、足而学、学而行。”这四点,被黄老师称为“四美”。

4、众所周知,韩愈对潮州的贡献在于治潮惠政,主要有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方面。当韩愈来到潮州之时,潮州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潮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僻处岭外,交通不便,形成一个带有封闭性的地理文化圈。到唐代,当中原文明已高度发达的时候,潮州大部分地区仍处在荒凉落后的状态之中。韩愈来到潮州之后,潮州的社会历史则加快前进的步伐,文化教育亦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潮州人口迅速增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并逐渐赶上了中原和江淮地区的发展水平。可见,韩愈来到潮州时是潮州正需要文明的火焰烧去蛮荒落后的关键时期,韩愈能奋发有为,德化潮州,也是韩愈成为潮州人民世世代代尊崇的历史原因。

5、在失意中,韩愈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一方面是潜心研究人文,著写文章;一方面保持着对时事的观察和思考。也正是在这些日子里,他写出了《进学解》,其中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被后世人代代相传。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句话本身是韩愈用来鼓励自己的。在逆境中,依旧不要放弃自己。

6、晚年韩愈,风流更胜少年

7、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8、韩文公祠坐落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的笔架山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潮州韩文公祠内有《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东坡所作,文中称赞“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从此也成为“百世之师”。

10、7月,丛书《一家人的古诗之旅之读行岭南》将正式出版,欢迎广大亲子家庭关注!

11、韩愈为政一方政绩卓越,他怼人技术也是杠杠的呢。你们熟悉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单纯的写景诗吗?NO,NO,NO!这是他不满白居易同志爽约的心情宣泄,这首诗原来的题目叫《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高手就是高手了,怼人也怼出了千古名篇,白居易后来还老老实实地做了检讨呢,具体内容你们就自己去百度吧!

12、总的来说,是祭祀后鳄鱼感化发生了迁徙。所以可能当时也发生其他促使鳄鱼迁徙的原因,比如传染病,水位变化,气候反常等等,但是被韩愈的神力掩盖了。韩愈在潮时间很短,也并没有长期大型的灭鳄行动记载下来,但不排除短期捕猎鳄鱼引起鳄鱼迁徙的可能,当然只记了祭祀,鳄鱼受感化迁走。

13、值得一提的是,韩愈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塑造了潮州人的群体性格。现存的广济桥、牌坊街、许驸马府等历史文化遗产,显现出潮州人好学、崇文的风气。也正因韩愈兴学,潮州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传承发展至今。

14、韩愈还发动众人,疏浚了河道,开挖河渠。从此鳄鱼不在百姓活动的水域出现。人们感念韩愈,就将“鳄江”改名为“韩江”。同时韩愈拿出在中央朝廷任职时的行政经验,在岭南推行“法制”,狠除了“奴隶买卖”的恶习,更是力主开办学堂教育,从此偏远的岭南有了朗朗读书声。

15、唐宪宗决定把韩愈贬到岭南,让他担任潮州刺史。

16、据唐人尉迟枢的《南楚新闻》记载:蛙肉是岭南人很喜欢的一道美味,他们通常会先煮一锅滚水,丢入小芋头或小笋子,再把蛙丢进去,煮沸过后,捞起来吃。岭南人喜欢吃皮上有疙瘩的蛤蟆,他们把蛤蟆丢进滚水、烫掉蛤蟆的皮,然后再煮,而像韩愈、柳宗元这样的文人,他们一般选择把蛤蟆蒸着吃或者煮汤。

17、潮州众多景区中,韩文公祠是必去的一个,它在北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为纪念韩愈而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18、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19、是的,韩愈在潮州,有了很多粉丝。是的,韩愈走后,这里的人以他为师,且是一代一代传承。他官德官风成为历代治潮官员的一面镜子。苏东坡在《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中写道:“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这样的理念,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净化了潮州的官场,涌现出不少能彪炳千秋的清官贤能。

20、“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五、韩愈被贬潮州后所做的事

1、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市韩江东岸的笔架山麓。从潮州老城区出发,跨过造型别致的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整座山的形体酷似文人书桌上的笔架,后人就将其改称为笔架山。笔架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我们沿着位于山中间的石阶漫步来到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大家的眼前。

2、原来啊,月亮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犹如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它一会化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古人的思乡之情;一会化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达才子诗人的情意绵绵;一会化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彰显了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一会又化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隐士情怀……月亮真的会七十二变吗?当然不是,一千个诗人眼里有一千个月亮的化身,这样的月亮的确有了不同的意象,一篇篇古诗让人读起来都是不一样的感受。

3、一家专卖粿食的店铺,各种各样的粿,人们买回去,或炸或篜或炒。牛肉丸、牛筋丸是潮州特产。烧鹅,金黄油亮,勾人食欲。这里的馒头,除北方白面馒头外,还有一种本地面食,草绿色,药性植物的清香,五元钱四个。一尝,好吃,觉得在野地里闻过,但说不上来是什么植物。可惜的是,当时没问清楚,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种面食的名字。随意地穿过大街,走过小巷。一间间古屋穿插在现代建筑中,凸显自己陈旧的别致,如祖母捧出的深藏旧物。并不是什么身价百倍的东西,只是很长很长时间了。那古屋的顶上,长着丰茂的植物。以前一直不知道:只有到了一定年岁的房屋,屋顶才能长草。那是一种沉淀,也是一种丰富,如同老人的阅历,生命的积累。

4、门上的环,极有意思。门环越粗,越圆,工艺越精致,铜层越厚,越显示家底殷实。普通人家,大多是铁质门环,也有工艺的优劣,粗细的差别。那些门环,铜质也好,铁质也好。粗也好,细也好,在岁月的磨蚀之下,如同人一般,有的优雅,有的沧桑。有的光亮,有的锈迹斑斑。有的完整,有的残破。看了,懂了,那就是所有生命的悲欣交集。这里是植物的天堂,每一户人家都有花草,即使不特意种,也会自己生长。青灰色斑驳的墙壁,布满青苔,总有花朵儿藤儿探出头来,彼此纠结,自生自长。我叫不出这些植物的名,说不出它们的特性。我只欣赏鲜艳和古旧的结合,废墟和活力的搭配,彼此让对方变得更美。

5、同样是在北宋中期,韩愈成为一个屡屡被君王提起的名字。唐中后期,韩愈还未被尊奉为古文领袖,他继承董仲舒所发扬的光复“先王之教”的主张,并未得到太多重视,而他在潮州的经历也并没有多少宣传,所以《旧唐书》里,有关韩愈刺潮的记录十分有限。但在宋神宗、哲宗时期,社会上理学之风盛行,君主渴望中央集权,韩愈在《原道》里的主张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反对佛教夷狄之法,重申先王之教,主张政统与道统合盼望儒家士大夫共同治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于皇帝来说,这样的思想显然比佛道思想更有诱惑力。

6、公元768年,韩愈出生在唐朝。这时的唐朝经历已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也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动荡。自幼就立下志向的韩愈在24岁那年通过科举走进体制内,也开始了浮浮沉沉的官场生涯。

7、最后,唐宪宗选择原谅韩愈,唐宪宗回忆道:“大爱是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意思是说:“韩愈上奏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点我怎能不知道?然而韩愈身为人臣,怎么能因为君主礼佛,就诅咒其早死呢!”由此可见,当时唐宪宗的心理,也是觉得很憋屈的。礼佛迎佛骨,本来就是求长命百岁的,而韩愈却说,但凡礼佛的皇帝都早死,换做是谁,不会被韩愈气得火气呢?

8、韩文公祠依山临水,环境清幽。祠前是水面宽阔的韩江,祠后是高高耸立的韩山。整座建筑气势雄伟,气宇轩昂。迎着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的“韩文公祠”四个大字,我们静静地依次从大门进入韩文公祠内。只见石坊后边的甬道两侧建有近百米的石碑长廊,上面镌刻着从国家领导人到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400多幅墨宝,使人一进门就立刻感受到千年古祠的庄重典雅与文气斐然。

9、认同感。唐代之后的潮州人绝大部分是汉人,祖先因战乱灾荒由中原地区迁移而来,有些家族甚至是举族南迁,对于他们来说,中唐时期被贬至此的老乡韩愈既是可敬的,又是可亲的。

10、在潮州做刺史期间,韩愈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百千”钱来,收揽人才,修缮学校。这“百千”钱是什么概念呢?据李翱的《李文公集》记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约等于韩愈担任刺史八个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担任刺史的大半俸禄,都用在了教育上。

11、在这众多的诗句中,我洞察到了诗人笔下千变万化的岭南,我似乎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个与尘世判若两地的清新世界。那是诗词带给我的乐趣。你不敢相信,在岭南,这一地地道道的南方地带,这一柔情似水的湿润土地,竟然能使千百年来的古人散发出如此软红香土的情韵!如韩愈被贬流放至潮州治理鳄鱼时怒发冲冠写下的《祭鳄鱼文》,又体现出了岭南诗词中完全不同的情感,那愤怒,那果断,那不凡气度,这岂是你在岭南一带能常见的笔墨!岭南的诗歌带给了我太多无法言说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读行岭南,在细致入微的生活中感受独特魅力的岭南吧!

12、广济桥造型奇特,集梁桥、拱桥、浮桥等形式于一体,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以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四大古桥。桥墩上的二十四座望楼,极具观赏性,当地有歌谣唱诵:“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夜晚的广济桥,人流如织。韩江两岸,是一座大舞台。灯火,是翩翩的舞者,在音乐的节奏里不断变幻,美轮美奂。我无心看这灯火,眼睛总是转向左边的古城,想那暗夜里的老屋,老屋里的植物,气息和生活。转向韩江对面的山上,韩文公祠露出的一截屋檐,那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召唤。

13、为了荡涤散文的浮夸风气,苏轼、欧阳修等人屡屡重提韩愈,苏轼赞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欧阳修说他“其言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若可爱”,晚年更是感慨“韩氏之文之道,万事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14、无论何时,只要走进潮州,人们总能深切感受到这座南国古城浓浓的“韩”意:韩江、韩山、韩木、韩山师范学院……无论是穿越城区的河流、巍峨高耸的绿山,还是枝叶茂密的树木,甚至是高等学府,人们都对它们冠以“韩”的名字,以此来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

15、《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

16、首先就是驱除江中的鳄鱼。相传,韩愈写了告鳄鱼檄文在江边宣读,责令鳄类离开此地,不许祸害百姓。百姓们说,韩愈是一代文魁,所以鳄鱼们都被吓跑了。而中国的传统神话,则说韩愈的侄孙韩湘就是“八仙过海”里的韩湘子也力助韩愈为民驱鳄。但史料记载,有可能是韩愈命人将石灰等物投入江中,因此起到了驱赶鳄鱼的作用。

17、黄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从古诗出发,了解潮州这个地方,潮洲的风景名胜,潮州的美食,潮州的功夫茶。原来我竟可以如此近距离地与古人对话,仿若在那一刻我已经穿越了时空,让我顿然间有种莫名的恍惚。

18、钱锺书肯定韩愈的才能,但认为他的学说并不系统,细细考察,还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仅就文学和思想的具体创见而言,钱锺书觉得韩愈名不副实,他崇高地位的背后,主要是政治与文学主张的推动。

19、现在,生活条件好,社会形态开放,男女分工不那么分明。城市化居住模式,消弱了宗族势力给人带来的危机感,潮汕人比别的地方重男轻女的观念,烟消云散。那个所谓的大男子主义,也不存在。至于功夫茶的习惯,他们是不会改变的,且会越喝越独到,越喝越风雅。

20、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