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100句)
一、怅望江头江水声
1、荷叶生时,万物生,蓬勃生机,阳光明媚,而独自怅惘,春愁来的突然又无奈。荷叶枯时,留得残荷听雨声,万物凋零,而秋恨成。四季之间,岁月更迭,无一不愁肠百结。
2、长江水、一江水、湘江水、滔滔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共饮长江水、山无陵,江水为竭、流年似江水,奔注无昏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
3、要说现在玖富出借人最希望的是什么?那就是赶紧回款,最烦恼的是什么?那就是无尽的等待。
4、怅望:惆怅地,失意伤感地望着。灰天:颜色暗淡的天空。失意伤感地望着暗淡的天空。(惆怅地望着天空),怅望是带有情感色彩的
5、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6、“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身在情长在”,就是李商隐对亡妻或者旧情人的感情,只有到死才会消亡。诗歌的最后一句则回到诗歌的题目《暮秋独游曲江》,写诗人惆怅地望着曲江。江水的意境也常被用来象征生命和时间的流逝,诗人在惆怅望着曲江静静流逝的江水时,想去了亡妻或旧情人,想起了如江水流逝的往事。
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8、桃李国学苑,诗意地栖居
9、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原文:《暮秋独游曲江》唐代: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释义: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赏析: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诗人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
1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11、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12、荷叶的荣枯成了诗作的情感依托。无时无地,不是诗家寄托愁思的所在。君请看,当春末,经过一冬衰败的荷叶透过春水生长起来,诗家就开始滋生了无限的“恨”了,正是惜春常怕花开早呀,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也就是像老子所说生就有了亡的担忧了。于是“春恨生”。这种恨何曾停止过?自春至秋,无时不相伴。秋来了,荷叶开始干枯了,于是诗人面对凄清的秋风,又形成了“秋恨”了。
13、此诗前二句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后二句感叹尽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长在,无奈逝者已矣,格调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新境。
14、你像荷花一样凋零了,留下的是一片悲凉。
15、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16、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17、怅望灰天,汉语词语,拼音:chàngwànghuītiān;是指失意伤感地望着暗淡的天空。词语释义怅望:惆怅地,失意伤感地望着。
18、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
19、意思: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
20、“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恨憾。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二、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2、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全诗的意思是: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简单来讲,他的意思是你虽然死了,但只要他活着就一直喜欢你。也有可能他断章取义,看到表达喜欢的就给发过来,当然也不排除他没文化。出处和释义:
3、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4、本诗文字上的重复使诗歌具有一种民间歌谣的格调,和回环反复的音调之美。诗以荷叶的生与枯象征情感和人生的变化,诉说自己直到死亡才会消失的爱。结尾以景结束,以静静流逝的江水象征已经逝去的往事。
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6、释义: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7、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是年秋冬之际,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前后凡五年。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大中十二年(858)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8、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荷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被用作高洁和爱情的意象,衰败的荷花也常被用来感叹光阴的逝去。李商隐用荷花的生与枯,来象征情感的生与成,以及人生的变化。
10、第三句最为凄婉,为惊心动魄的至情之语:“深知身在情长在”,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灭。以“身”与“情”并举,身在情在,身亡而情始亡,一句之中,两个“在”字的重复,使得一句原本缺乏形象的情语,竟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一联更为深挚沉痛。
11、(一诗一故事)将为你解读
12、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13、李商隐的诗,疑似是关于他跟荷花女的。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后两句是说,深切的知道身在情也在,却只能惆怅地听望逝去不回的江水声。有点虽然喜欢你但没办法,物是人非的意思吧,挺常见的这诗,如果我日常听到了一定会先无语再笑喷。
14、(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1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16、关于此诗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相传李商隐与王氏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
17、可是呀,逃也逃不掉,无路可进,最可怕是连退路也没有。只要身在此时此刻,此世间,万绪牵绊就缠绕周身,逃也逃不掉,跑也跑不脱,只有,独立江头,看江水悠悠,流不尽,许多愁。
18、如果将此当作诗人怀念情人诗也可翻译为:
19、这首诗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
20、这几句诗出自《暮秋独游曲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追悼亡妻王氏的诗作。
三、怅望江头江水声拼音
1、教育是让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把过去的世界交给他们,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以社会大众的意愿来所谓的“尊重孩子的自由发展”,这就阻止了孩子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
2、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3、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
4、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5、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6、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7、荷叶生时春恨起,荷叶枯时秋恨成。
8、⑶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
10、但根据《荷花》、《赠荷花》二诗可知,李商隐与王氏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因“荷花”病重早逝,诗人也曾经多次赋诗悼念。
11、译文: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12、这种难以排遣的情感,到末句化为一片苍茫江景——“怅望江头江水声”,无可奈何之时,只有满心怅然,遥听水声。“江头江水”,两个“江”字,相隔一音而重叠,回环往复之中,无限缠绵,也是无限怅惘;对于江水,不曰“听”而曰“望”,看似无理,实则神采自具。
13、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14、关于此诗所悼念的对象,论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以此为艳情,不入编年。其曰:“前有《荷花》、《赠荷花》二诗,盖意中人也,此则伤其已逝矣。”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系此诗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其曰:“此亦追悼之作,与《赠荷花》等篇不同,作艳情者误。”细味《荷花》、《赠荷花》二诗知其人为歌者,诗有怜香惜玉之意,而此篇语浅情深,庄重沉痛,情味自别。集中唯悼念亡妻王氏诸什与之最为切近,诗当为王氏所赋。
15、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16、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大中十二年(858)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17、“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
18、⑴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19、此诗在艺术上极见功力,情深语挚,宛转有味。一二句“荷叶生时春恨起,荷叶枯时秋恨成”,突出一个“恨”字,春恨指相思之恨,秋恨指伤逝之恨。“荷叶生时”与“荷叶枯时”,仅以一字之易,显示时间的推移;而春秋荷生荷灭的往复回环,暗寓“春秋代序,我生行休”的深重悲哀。
20、绝美诗词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四、怅望江头江水声
1、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2、对于玖富后续处理存量业务的思路这里不在赘述,不知道的伙伴可以翻我之前的文章,12号玖富通过底层借款人回款的方式回了一次,之后的日子没有在进行回款,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是回款暂停,对方案在进行微调,一周后的今天,很多伙伴又收到那种几几百的回款,这就意味着这种回款方式又打开了,如果从今天开始可以持续下去的话,建议各位可以统计下一个月的回款量。
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秋病故。大中十年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大中十二年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5、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大中十二年(858)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6、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暮秋之时,衰病垂暮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7、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8、出自:《暮秋独游曲江》唐代:李商隐
9、《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
10、类似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
11、全诗的意思是: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简单来讲,他的意思是你虽然死了,但只要他活着就一直喜欢你。也有可能他断章取义,看到表达喜欢的就给发过来,当然也不排除他没文化。
12、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13、触动“恨”的哪只是荷叶呢?世间万物,无一处不是触动情思的物件呀!杨柳、江月、大雁、蝉、花草……成了千古有情人咏叹的对象。根本原因在哪里?还是“身在情长在”,只是我们这可恨的身在,才有这种惹人愁思的情在,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秋这样的春,怅望江头听江水,犹自听着自己生命的衰老与逝去!
14、这首七言绝句是李商隐根据自己情感经历写成的一首诗。像李商隐的大多数无题诗一样,《暮秋独游曲江》这首诗也难以考证具体的本事。有认为是写给亡妻王氏,也有认为是写给情人“荷花”的。
15、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公元851年秋病故。大中十年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冯谱》谓其“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是也。公元858年春,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由此推之,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16、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7、诗词生活志,带你开启诗意生活
18、在春天荷叶初萌芽时与你相遇,
19、本诗文字上的重复使诗歌具有一种民间歌谣的格调,和回环反复的音调之美。诗以荷叶的生与枯象征情感和人生的变化,诉说自己直到死亡才会消失的爱。结尾以景结束,以静静流逝的江水象征已经逝去的往事。(来源:海峡之声)
20、江在流,灯在亮,无人的车来来往往。
五、怅望江头江水声上一句
1、荷叶在春天生长,春天的哀愁和悔恨也在生长。荷叶在秋天枯萎,秋天的哀愁和悔恨也生成了。我深深知道,只要此身还在,此情就永远还在。惆怅地远望着江头的流水,静静聆听江水的波声。
2、(北宋)巨然《雪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时间已经来到了10月19号,今晚继续玖富事件的消息追踪,大家能看到精力主要用在上一篇了,玖富的事据简单做个消息汇总吧
4、“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5、作品:《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
6、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7、全诗的“情”落足于“恨”字,“春恨”与“秋恨”抽象而无法言说,却又难以化解,唯有“怅望”秋江而已。
8、对于悼念的对象,后世有不同的意见。较为贴近的是怀恋其病故的妻子。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隐随柳氏返京。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
9、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10、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
11、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
12、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追悼亡妻王氏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后二句感叹尽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长在,无奈逝者已矣,格调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新境。
13、“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14、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
15、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16、关于此诗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相传李商隐与王氏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17、仰只有抬头的意思,而怅生动形象写出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答疑解惑,诚心助人,请对我的回答评价,感谢您支持新浪微问!)
18、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19、⑷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20、??关注“桃李国学苑”,遇见诗和远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