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董永故里(100句)
一、董永故里
1、(岁月)汪兴剑:有趣的旅途
2、环佩遥遥不可遇,荒凉徒倚暮云遮。
3、(岁月)汪兴剑:这个女人不寻常
4、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在东台一带设立西溪盐场,汲海水煮盐。在广陵铸私钱、(今南京市六合区境内还有一座冶山,就是刘濞当年的冶铸之所。)开邗沟,以作运盐水道。历经50多年,西溪盐场人稠业旺。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为适应生产需求,设立西溪镇。其时西溪镇由于东濒滔滔大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盐业生产和集散地。商贾过客,灶民盐贩、盐产丰盛,鱼虾跳跃,家家炊烟袅袅的恬淡安业图清晰可见。西溪当年的繁华和兴旺,有“鱼盐地僻千年产,桑柘林成万井烟”为之佐证。与此同时孕育了董永行孝故事的人文基础。
5、在各国发展快速平稳发展进程当中,城市也跟随着经济的脚步随之发展起来,现如今世界上有着许多国际大都市,在各个领域都是引领着其他未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这些国际一线城市也时常因为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观赏。
6、就要离开了,在董氏祠堂前,我们和董俊业老先生合了张影,合影时,有同事说:“你姓董,你站中间。”此时,作为董永的后人,我感到骄傲。同时,我暗下决心:我要向董永学习,向我身边的孝亲模范学习,向像董俊业老先生一样致力于宣传发扬“孝”文化的传承人学习,身体力行,让“孝”的精神在我们中间,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间开花长叶,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7、董永(汉高昌侯)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湖北省孝感市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曹植著《灵芝篇》是第一部描写董永的诗。
8、清盐运泰州分司诸世暄题诗刻石,诗曰:天女常辞金井栏,至今泉水尚清寒,博兴瀛海争传处,叹煞从来孝子难。
9、天仙配就是神话故事,至于董永故里孝感那是后人人牵强附会杜撰出来的!就和全国各地有很多槐树庄、高老庄一样!姑妄听之而已!
10、有很多说法:山西万荣(原汾阴上孝村)、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河南汝南、江苏东台……看东晋的《搜神记》上写的是千乘(即现在的山东博兴、高青县一带)人。
11、为德孝文化的传承鼓与呼
12、在“董永传说”传习所里,正面大幅的董永故里百孝图非常惹人注目,“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比比皆是,墙上还有历年来村里的孝亲光荣榜,其中有一位是我们的同事,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人民教师王国宏,为人师表是典范,公婆不幸把病患,跑前跑后忙照管,父老乡亲都称赞,知书达理真惠贤。王国宏老师在婆婆患病期间,且不说端汤端饭,也不说买药擦身,单就暑假60天里每天用电动车拉着婆婆去县医院吸氧,就足以让人欣慰。这就是孝乡的文化传承,这就是孝道的实际体现。这些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孝心是什么?是感恩是坚持是耐心,孝心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的疲惫心灵;孝心是一番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无言痛楚;孝心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诠释父母的念子情怀。
13、追寻古老的孝德孝善文化
14、像开在五月里火红的石榴花
15、驱着车,携着摄影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静静地聆听着那个传颂数千年感动无数人的孝的经典。
16、清嘉庆《东台县志》卷22引《晏溪志》载:
17、同时,从东台隶属演变中,也可以看出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历史渊源。远古时代,东台西溪古称淮夷地,属九州之一的古扬州。春秋战国时,西溪先民在渔猎、采贝以维持生计的同时,即已注意利用近海之利,汲海水以煮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台地属东海郡广陵县,西溪一带即已形成村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东台西溪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
18、那个仙女下凡人间的地方
19、走在小淮村,感慨良久。近几年,乡村变化巨大,不只是家家户户拔地而起的小楼,而是乡村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了以往的脏乱差,没有了尘土飞扬。在小淮村,走一段距离就可见一个小广场,有配套的健身器材,是村民们休闲小憩的好场所。村边的居民家门外,家家户户用篱笆围起门口的一块地,绿油油一片,既有时令的绿色蔬菜,又有好看的五颜六色的无名小花,静谧悠然,好一派田园风光。
20、点燃了我心中崇尚孝善的渴望
二、万荣董永故里
1、“以贫穷落后为耻,以勤劳实干为荣
2、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3、明末清初著名盐民诗人吴嘉纪留下了千古绝唱:
4、暮然回首,在我们村庄的田野里、土壤中,在村民的血脉里、言行中,在村风的传承里、民俗中,的的确确遗传着浓厚的孝道。“卖身葬父”的孝文化,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至今深刻地影响甚至规范着这里的民风村俗。孝道弥漫在整个村庄和周边大大小小的村落。
5、《董永传说》市级传承人董学文介绍董永传说
6、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龙卿史文生马允安报道
7、走进小淮村,沿着悠长宽阔的巷道
8、此次有幸跟着文友们去董永故里采风,算是真正深入了解了一次董永和小淮。
9、1986年,山东省博兴县举行了“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论证会”(会议有山东省正协和地区党正主要领导参加,还邀请了山东师大、山东省社科院等诸多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依据高汉君、戴延久、许连村三人撰写的论文《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在肯定董永为千乘(古代地名)人的同时,进一步引申,考证董永更为详尽的出生地为:山东省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
10、在我看来,不论是改朝换代,还是沧海桑田,董永都没死,已经活了两千多年。那时候应该是没有"董永精神"的,董永也就一介布衣。刘启那个时代还是继续了其父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书上说景帝也是个舍不得花钱的主,勤俭治国、于民休息,军队操练军队的,农民耕种农民的,市井百业按部就班,天下太平!于是,"文景之治"赫赫然载入史书。再往下,就到了刘彻,堂堂"汉武大帝",开"察举制"、颁"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强武强军,派兵横扫了周边一圈,打得到现在一提起有人欺负咱就要喊: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可见文韬武略,那是杠杠的,老毛都钦佩地只是说他"略输文采"。没有汉景帝的扎实过渡,就没有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董永就生活在那个年代。
11、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耕作。父死后,自主人贷钱一万,自卖身为奴,遂得钱葬父。还于路忽见一妇人,姿容端正,求为永妻,永乃与俱诣主人。主人令永妻织绢六百匹,“放汝夫妻。”乃当机织,一月毕,主人深怪其速疾,遂放之。相随至旧相见之处,而辞永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今泰州有汉董永所居,天女缫丝井存焉。(出自“汉书”)
12、清水河往南,进了小淮村孝文化广场,广场洋溢着孝文化氛围,四周墙上镶有24孝图、“七仙女和董永”的传说故事,还有小淮村历年来表彰的“孝亲敬老”模范事迹,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村日间老人照料中心传来幸福的笑声。
13、 董永在汉代确有其人,其故里就在今博兴县陈户镇董家庄,现存董公祠,又称仙孝祠。东汉时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画面就点出“董永,千乘人也”。
14、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云:“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疋,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知所在。
15、小淮村人们津津乐道,万荣一带结婚兴俗“合婚布”、“棉花芯”就是从田仙为董永织布赎身兴起的,老百姓相信,有了五彩合婚布,有了可以织成布匹的搓成条的“棉花芯”,一对新人定会相亲相爱、美满幸福。
16、近年来,博兴县委、县政府在弘扬董永传统文化、繁荣现代群众文化上,构建实施了十项文化工程:一是邀请安佐璋、朱绍侯、高敏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到博兴,举办汉孝子董永故里论证会,确认董永为山东博兴人。
17、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恳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为奴,何敢屈夫人为妻?”妇人曰:“愿为妻,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于理乖乎?”主问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于是索线,十日之内十匹绢疋。主惊,遂放夫妇二人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天之织女,感君至孝,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
18、听着国家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董俊业老师和董学文老师的解说,我们对董永的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小淮村委会在董永故里这一非遗项目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由衷敬佩。董俊业老师和董学文老师都是国家干部退休以后,回到村里继续为村民服务。看到他们老当益壮,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我们年青一代真该好好向他们学习。
19、事实上,孝感的县名来自“孝昌”,而孝昌则是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所置的县名。当时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孝武帝大力提倡孝道,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当时孝子频出的安陆地区作为典范,将其东部析置为孝昌县。孝昌建县后历经四百多年,因避后唐皇帝李存勖祖父国昌之名讳,故改为“孝感”。
20、千古真何处觅?一双鸣鹤绕栏杆。
三、董永故里之争
1、从神话故事到现实版并不遥远,两千年前有董永的故事,两千年后小淮村的人仍然做得很好。孝行不只体现在电影里、书本里,他还无时不刻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
2、“武陟县和小董乡、小董村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董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天举办的七夕节文化下乡活动,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示例。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董永文化保护好、挖掘好、弘扬好。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董永文化为主线,以孝文化、爱情文化、医药文化为重点,叫响‘走进董永故里,邂逅最美爱情’‘走进董永故里,感受孝亲文化’宣传口号,把小董村打造成我市全域旅游的闪光点、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孙长松说。
3、“孝子图”共六幅:第一幅即“孝子董永”,有三个画面。一为董永向财主借债,二为急行赶路,三为途遇仙女。
4、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而“孝子祠”、“天女寺”、“缫丝井”皆以永传。
5、回到了久别的童年,枕着母亲嗡嗡的纺车声入眠
6、在1953年的时候,剧作家来到董永的故里进行采风以后,根据民年传说边写出来了《天仙配》,并且这里的村民大多都姓董,而且一直以董永作为他们的榜样。
7、在前小淮,那个大大的“孝”字,顶着天立着地。
8、董永千年传美誉,孝乡十里举贤风。在村庄的田野里、土壤中,在村民的血脉里、言行中,在村风的传承里、民俗中,实实在在弥漫着浓厚的孝道。深深地回望这里,我由衷地送上内心的祝福:孤峰艳丽笑声促,小草绿、浓茵布,孝歌传唱幸福长,舒袖翩跹齐舞。安居乐业、和谐共建,欣喜吟诗赋。且看今朝,各领风骚,弄潮儿千帆竞渡……
9、孙兴卫告诉记者,1945年2月22日,小董村成为修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属于晋鲁豫边区太行七专署,辖修武县与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1945年10月28日,共产党在小董村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属于太行四专署,辖武陟县西部沁河南北地区。1947年4月,共产党军队大反攻,县政府和村政权下山返驻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修(武)、获(嘉)、武(陟)井入武陟县,小董村成了三个县的革命中心。1950年1月起,小董村为三区区政府驻地。
10、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董村的《董永传说》名列其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小董村的光荣,更是焦作的文化瑰宝和亮丽名片。
11、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在汉代时就有史料记载,这是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早期记载。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从汉至今在西溪世代流传、生生不息。
12、董永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董永故里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山西万荣(原汾阴上孝村)、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河南汝南、江苏东台比较正统可信的是山东博兴
13、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14、武梁祠后壁画像石第二层就有韩伯俞受笞、邢渠哺父、董永卖身侍父、朱明、李善保幼主、金日磾见阏氏像等内容。
15、这首诗是目前见到的直接反映董永故事的最早的文献资料。诗中故事情节与嘉祥武氏祠画像所表现的内容基本相符。
16、村委会董主任必须一提,他是我早些年就熟悉的一个人,我称他武娃叔,儿子称他老虎爷爷。因与我爸关系好,是我家的常客,我虽与他没说过几句话,但对他印象颇深,那彪形大汉,声如洪钟,人未到声先闻,儿子听到就赶紧藏,小时候那可是哄儿子的大神器,儿子不乖的时候,一说老虎爷爷来了,不管他再怎么撒泼耍赖,立马乖乖听话。那样一个粗人,当了村委会主任,承担一村的发展大任,想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近几年,我在县里工作,孩子在县里读书,我们很少见面了,回家时偶尔听爸妈说武娃当村长怎么怎么的。
17、综上所记载,全国各地董永传说众多,唯独西溪一带如此高度集中,事实清楚历代不息,充分说明西溪董永故里的可靠性、真实性。
18、走进传习所,我看到墙壁上那张大大的“百孝图”。上面是近些年来小淮村评选出的“好儿子”、“好儿媳”、“好婆婆”、“五好家庭”等。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我的表姐田香丽和我的同事王国宏上了“好儿媳”的光荣榜,我还看到了我的堂姐董会枝被评为“好婆婆”,还有我认识的董花荣老师也被选为“好儿子”⋯⋯我熟知的这些人善良淳朴、尊老爱幼,他们都是普通人,原来孝就在我们身边,孝已经根植于小淮村的每一位村民心中。
19、社会因美德变得更加和谐
20、有多种说法董永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董永故里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山西万荣(原汾阴上孝村)、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河南汝南、江苏东台比较可信的是山东博兴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历史文物就向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四、董永故里澴水河畔
1、从小,我就知道我们堡子村也叫"小淮堡",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小伙伴间玩耍会经常指着对方大喊:“卖娃了,娃欠了,小淮堡子转遍了⋯⋯”我一直纳闷:我们村和小淮村不是一个村,为什么会叫“小淮堡”?站在董家祠堂前,我终于明白,我们方圆几个村里的董姓人氏都是董永后代的分支,我们的身上都流淌着同一个祖先一一董永的血脉。因此周围的东坡村、南坡村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小淮十八坡”。
2、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了灵魂,更谈不上文化自信。
3、彭施鲁将军的回忆录《我在抗日联军十年》。焦作日报资料照片
4、◆来源:西祠胡同(作者:程可石)
5、我们走近几位老人,同他们亲切交谈,老人们说老年公寓里的护工非常敬业,公寓里的一日三餐也很可口。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难看出,老人们应该过得比较舒心,我想他们的儿孙定会在外放心地学习、放心地工作。
6、编者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和改编,另立章目,在此刊出,以飨读者。孝文化孝文化是儒家思想渗透、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中最鲜明的风俗之一。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董永是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他与七仙女的故事,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加工渲染,在我国广为流传,近两千年来有口皆碑,经久不衰。董永,
7、走进万荣县小淮村,听老者们讲述了董永“孝”、“勤”的一些生活故事,看到了从古至今有关董永的石碑、文章、祠堂石狮子等,又跟老师们去淮介下窑村去拜谒了董永墓,加上万荣县域一带结婚时的习俗“合婚布”、“棉花芯”等,坚信董永不只是传说人物,两千年前,他确确实实生活在万荣小淮村。
8、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和同事们相约董永故里小淮村,近距离仰望两千多年前的董永尊容,学习德孝文化的真谛。
9、(作者简介:董革,笔名董葛,男,山西省直机关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科技咨询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学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特邀专家。曾在《山西日报》、《山西文学》等报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
10、清水悠悠,微风荡漾,柔柳飘拂
11、巧姐也和董永一样,十分勤劳,有一天,她正在地里劳动,刮起大风、下起暴雨,不只是因为身体虚弱,还是触了雷电,巧姐竟然亡故。
12、我们去拜望的不只是一堆土丘,那是让无数华夏子孙敬仰的孝的典范,孝的丰碑。
13、“推进五城同创,创建平安乡村”
14、土地革命时期,小董村的王卯被指派到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担任军长李延禄的秘书;孙双峰等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红四师,紧跟共产党闹革命。
15、从孝感东站步行约660米,到达孝汉大道站
16、本地新鲜事早知道,当地好福利抢先领
17、五月的天气,热热的。比天气更热的,还有一帮虔诚的文人。
18、我和这个村落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还记得我的奶奶就是这村嫁出去的女儿,童年时我还常相跟家人来走亲戚。村里的大槐树我也曾绕树三匝,系过红绳。村前的清和池我也曾打过水漂,听过蛙鸣。儿时,我也曾听奶奶讲过“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那神奇的故事情节让一个童稚的孩子多么向往,我曾在村旁的土路上伫立了好久。
19、演变为一种董永精神和孝德文化
20、一片春云似梦生,槐荫隐约半分明。
五、博兴董永故里
1、去运城的路上,常在车窗上看到上书“董永故里”的牌坊。那就是万荣县皇甫乡的小淮村。它并不起眼,只是国道旁的一个小村落。但那里却是“天仙配”的民间故事发源地,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孝子董永的故里。
2、又记“天女缫丝井”云:
3、泰州西溪有缫丝井,世传汉董永寓居于此,井即天女所以缫丝者。
4、成了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5、当日上午,由焦作市文化馆和武陟县文化馆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节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在小董村旁的沁河大堤边举办。
6、让我以最高的最虔诚的信仰,向前小淮,向千古大孝子董永,致以最崇高的敬仰。
7、我们都知道,英雄是生活中的平常人,进一步说,民间传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也都有他的原型人物真实存在。这些有异于平常人的一些举动或故事,因触动了人们心里“人心向善”的那根弦而被广为流传,甚至奉上神坛顶礼膜拜。由此看来,大孝子董永和纯真圣洁的爱情表率田仙女两人的故事被神话就有了必然性,不足为奇了。
8、我的童年,正值“文革”时期,当时全国山河一片红,各个角落都在忙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村里,农忙时抓革命促生产战天斗地,农闲时破四旧立四新大破大立。村民们逢年过节上坟祭祖的传统习俗都被划入“四旧”之列,连祭奠自己的已故父母,也不得不偷偷摸摸,提心吊胆,生怕让人当作封资修,受到批判。生存在这样异常的氛围中,乡亲们对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著名孝子董永三缄其口,对董永所信奉、所身体力行的孝道不敢言及。因而使我们这些后来之人对先辈的嘉言懿行、高风亮节一无所知,便在情理之中。
9、沐浴着董永孝文化的前小淮村人,人人以爱老敬老为荣。普通村民如此,村干部更是孝的榜样与模范。
10、天女庙,在镇东北凤凰池后,昔董永遇天仙女此,后凤凰来浴于池,天仙乘凰而去,时人见其孝感,遂建此庙,久废无迹。
11、汉朝的董永,是千乘县(今山东博兴县)人。武氏墓群石刻现存武氏祠文物管理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武梁祠约为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距今将近1900年。
12、在两千多年前成就了美名
13、《天仙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关于七夕节的来历。据传董永是山东博兴人,我曾经到访过坐落博兴县城,此地流行吕剧为地方剧种。另外董公酒也曾驰名华夏大地,其酒名不虚传。寨郝镇原来是博兴县的一个镇,也是山东省的乡镇改革示范点后来机构改革合并到湖滨镇,所以又变成寨郝村。上世纪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该村创办了酒厂、水泥厂等许多公司,其中寨郝酒厂效益非常好,一个时期曾被县政府合并到地方国营企业董公酒厂,大门口挂着博兴县董公第二酒厂的牌子,我没有刻意去问,估计是给董公酒厂代加工。
14、座谈会上,“董永传说”的省级传承人董俊业和市级传承人董学文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传说的来历:传说中的天仙名叫“田仙”,居住在不远处的田家窑村。董永是一位大孝子,其“鹿车载父”“卖身葬父”的故事和“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一样,在华夏民族德孝文化中久久流传着,还有土地庙、董永墓、槐荫舞台以及董永和田仙会面的石门桥等,无不证实了这里发生过的美丽故事。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万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剧目《董永新传》成功上演,让人们更清晰地走进了这个传说。
15、一方水土一方人。生在这片黄土地,长在这片黄土地,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和叔伯兄弟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民风淳朴,宅心仁厚,这里的五谷滋养着一辈又一辈善良本分的男男女女。但混沌懵懂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董永孝亲是一种精神,甚至觉得天仙配就是董永故事的全部,那种海誓山盟的坚贞和为爱情自由而奋不顾身的决绝,感动着我的少年和青年。直到我为人师,我为父母,我终于懂得为人子女的真谛,董永孝亲的形象才慢慢变得高大,变得血肉丰满,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终于懂得天仙配的爱情故事,正因为孝的伟大才有了根基。
16、后来,人们传说,巧姐原来就是天上织女,帮了董永后又回到天上去了,董永长子董孟述的后裔散居在今董村、官亭等乡镇许多村子,次子董仲述在战乱中迁到了南方。
17、因为董永的孝德感天动地
18、“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董永故里贤孝辈出,社会和谐、敬老孝亲蔚然成风。子孝父心宽,家和人长寿。村里老寿星众多,我童年时眼中的一些大叔大婶们,转眼我都年过花甲了,他们依然思维敏捷,见面总还口若悬河的评古论今。
19、扎根心田,传承久远,源远流长
20、看着织机上的村嫂们麻溜地在左右穿梭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