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谚语(100句)
一、节气谚语
1、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2、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3、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4、蚂蚁成群,大雨淋淋。
5、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6、惊蛰闻雷米似泥,春风有雨病人稀。
7、春分无雨到清明。
8、立夏 农谚说:“立夏日晴,蓑衣头笠随身行。”“立夏不干,干死鱼虾”。
9、一九二不出手;三九四冰上走;五九六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10、雨过生东风,夜里雨更凶。
11、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12、日落山灰黄,来日大风响。
13、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14、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15、“芒”指一些作物生有芒,如大麦、小麦。这些作物就要成熟,多指关中地区。芒种在阳历的6月5日,或至7日,陕北的麦收时期应在阴历的6月初旬,正好相差一个月。芒种时期,陕北的糜子到了入种时,谷子的播种有已较迟缓,但还可以入种。现在人们种地经营者较少,劳务土地亦不多,只要有好的墒气在小满或更早些时候就把谷子入种好了,到了芒种时谷苗亦不低了。上述所引农谚,表述在芒种时抢种晚秋农作物的迫切性。
16、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17、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放雨。
18、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19、秋风是短节,白露是暖节。
20、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二、惊蛰节气谚语
1、3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3、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4、二十四节气——立秋
5、二十四节气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6、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7、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8、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9、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10、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11、大暑时至三伏天气的中伏前后,亦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故有谚语说:“热在三伏,凉在三九”和“大暑到,暑气冒”。此时,陕北各地气温升到高峰,平均气温达到23—24度。由于天气酷热,降雨多为阵性的雷阵雨,很少有绵绵的连阴天气。此时,又多大风、冰雹,给农作物常常带来灾害。还多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现象,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所以说:“七上八下,天灾多样”。
12、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13、雨洒清明节,黄风刮半月。
14、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15、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16、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17、(解析)本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C项的诗句描述的是霜降节气。
18、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19、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吕氏春秋》有明确记载:“以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侯。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一部历法,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产生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亦很适应我们陕北地区。
20、雷打清明前,高山涨满田,雷打清明后,平地种成豆。
三、农历二十四节气谚语
1、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这期间的降雪次数多了,雪也比较大了,陕北日平均温度已降到零度以下,落雪到地面亦不消化。黄河水在边沿流动的水有冰凌在游动,无定河水的冰凌亦更多更大,但是河水没有被冻得封住(即不插)。现在气候变暖,即使到了冬至的数九寒天,大河的水还没有被冻得封定的现象。
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4、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
5、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6、月亮背弓,必然起风。
7、(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白露和寒露均为节气,且在节气表中相隔一个节气,C项秋分和霜降两个节气满足同一关系。A项立春和立秋之间相隔11个节气,排除;B项立冬和冬至之间相隔2个节气,排除;D项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相邻,排除。故本题选C。
8、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9、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10、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11、立冬节气民间谚语: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立冬补冬,补嘴空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12、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13、清明谷雨,冻死老鼠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14、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15、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17、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大雪不冻,惊蛰不开。大雪纷纷在年关,来岁定是丰收年。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
18、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麦不封垄,松耪不停。风生火龙(红蜘蛛)雾生疸(锈病)。三月多雨,四月多疸。连续阴雨不停,小麦易生镑病。锄麦地皮干,麦子不上疸。条锈成条叶锈乱,秆镑是个大紫斑。谷雨种棉家家忙。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谷雨有雨棉花肥。谷雨有雨好种棉。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19、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20、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四、芒种节气谚语
1、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2、公务员考试常识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常识是二十四节气谚语,希望考生能够掌握。
3、《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对经典节气谚语进行解读释义,同时对节气内涵及相关知识也作了阐释,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包含六个节气,每一节气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分别为节气概述、谚语释义、常用谚语。节气概述主要介绍天文、气象、物候、农事、养生、民俗等相关内容;谚语释义对精选出的有较强代表性的20余条节气谚语,从气象特点、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解读;常用谚语则选取约100条流传较广的节气谚语。书中配有插图200余幅,作为文字的补充,使阅读加直观生动。为方便读者阅读和查询,《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还专门设置了释义谚语索引。
4、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
5、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又是民间文学的奇葩,是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之中的感悟,亦是生活和劳动经验的总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正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气象,物象、侯象等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经验。
6、先动雷声无大雨,后动雷声雨凄凄。
7、谚语“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忌讳霜降期间不见落霜的现象,此为气候反常的征兆,天气温暖的显示。有谚语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冻不冻,没有收成。”道出气候反常,不正常年景的恶果。这“霜见霜”是正常气候的反映,紧跟上就是“立冻地不消”的寒冷走向。冬天天气严寒,可将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害物等杀死掉。第二年的“谷米满仓”是很有保障的。霜降是一个硬节气,老天爷这时会抽出尚方宝剑,将所有的作物和杂草杀死。
8、伏里深耕田,赛过水浇园。
9、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10、小雪时开始下雪,忌无雪宜多雪雨。如果到小雪时还没降雨落雪,冬小麦缺水干旱。由于天气暖和,病虫害也易越冬,影响第二年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这正说明“瑞雪兆丰年”和“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一个道理。
11、大暑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12、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13、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14、霜降前后始降霜,有的地方播麦忙。早播小麦快查补,保证苗全齐又壮。糯稻此节正收割,地瓜切晒和鲜藏。棉花摘收要仔细,棵上地下都拾光。复收晚秋遍地搞,柴草归垛粮归仓。大棚瓜菜看管好,追肥浇水把虫防,大葱萝卜陆续收,白菜抓紧来拢帮。敞棚漏圈快修补,免得牲畜体着凉,拴牢牲畜圈好猪,麦苗被啃受影响。捕捞成鱼上市卖,藕苇蒲芡采收忙。城乡害鼠一起灭,既防疫病又保粮。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秋雨透地,降霜来迟。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风大夜无露,天阴夜无霜。霜重见晴天。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15、“立冬”多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以太阳抵达黄经225度为准。立冬是一年中的大日子,过去的皇宫专门要举行迎冬仪式,以求长生不老。立冬时陕北背阴地已被封冻,不会消释,故有“立冬地不消”一说。同时河里的流水一天比一天要冻冷起来,即有“水冷三份”的说法。
16、清明时的很多谚语阐发天气清明无雨较好,这无疑对人们出行上坟,旅游踏青带来方便。但周期性的降雨很可能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说法。
17、小满在阳历5月21日或22日,或23日,太阳到黄经60度为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释小满为“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陕北气温逐渐高起来,土壤亦暖和起来。如苜蓿,豌豆等开出了花朵,故有“小满一枝花”的说法。
18、处暑时期正是大秋农作物拔穗灌浆之时,又是炎热天气,极易形成干旱局势。这时有一场保墒好雨,正是“庄稼粒粒是米”的兆头。如果处暑前后没有雨水,拔节的农作物就会干旱的卡住拔穗的脖子,造成减产的劣局。同时,处暑前后没有落雨,据一月的气象周期性规律,旱象很可能要延缓到白露尽,秋分时,这是农人们值得注意的事项。
19、二十四节气中有“夏至”与“冬至”的两至,“至”是“极”。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线。这时的白昼时最长,夜间亦最短。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就短了下来,有谚语说:“过了夏至节,一天短一线”和“夏至一过日渐短”的意思相同。
20、有关小满节气的谚语:(1)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2)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3)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4)小满小满,麦粒渐满。(5)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6)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是一个怎样的节气:古代利用节气讨吉利是常有的事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它的本意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故称小满。
五、节气谚语歌
1、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2、立冬打雷要反春。
3、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4、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5、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6、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7、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8、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9、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10、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11、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于汉代用来指导农事。
12、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13、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14、小雪封地地不封,老汉继续把地耕。
15、寒露表示地面的气温更冰凉,将要结霜了,陕北平均气温在8—10度左右,已到秋收大忙时期,“寒露谷,倒一半”就是指谷子快要收割完。秋收大忙时间,要提早动快,不然就有“糜子迟收折头,谷子迟收风磨,豆子迟收炸裂,洋芋迟收冻坏”的减产劣势。
16、有关大暑节气的谚语多与农事年景或天气有关:大暑到,暑气冒。大暑热,秋后凉。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五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前后,晒死泥鳅。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大暑小暑,淹死老鼠。。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大暑来,种芥菜。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满仓。大暑到立秋,割草沤肥正时候。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深锄草。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不雨秋边旱。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大暑热,天气凉;大暑凉,水满塘。
17、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18、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19、“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惊蛰时正是气温回升之期,若有西北风刮来,遍地尘土飞扬,寒气迫人,倒春寒来临,近半月十天不会暖和起来,故有“倒冷四十五”天的说法。因为气候的冷暖有个过程,也就是说有周期性,调转东南风后才暖和起来,反之亦如是。所以说上述的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0、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