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强调了什么(100句)
一、孟子说
1、孟子指出君子第一个乐趣就是家庭平安,家中的父母亲人都健在,在儒家思想观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也是其它事业的基础,所以家庭平安是君子的第一乐。
2、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文天祥聚兵抗元,兵败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光武帝刘秀刘秀想把守寡的姐姐嫁给大臣宋弘,宋弘已有妻室,他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管宁和华歆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3、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4、至于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先说:“难言也。”因为它牵涉到个人的生命体验,仅靠口说笔述,实在讲不清楚。孟子勉强为之。他说:“那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用‘直’来培养而不加妨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那种气,要用‘义’与‘道’来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要萎缩了。”
5、《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扩展资料:孟子的其他经典名言及释义如下:
6、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正大光明,眼睛就是明亮,心中不正大光明,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
7、了解孟子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孟子究竟有何思想。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养心”的。
8、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9、第二不孝是说:一个人生在贫家,还留恋家庭的温暖,不肯到社会上去奋斗。按古人的话说,叫做“不谋求一官半职”,这是很不孝顺的行为。
10、通俗地讲,老孟是不折不扣地爆粗口,很明显是骂人!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骂人不能说是骂人,可以换个说法:批评或者批判,这样就文雅多了,也符合“圣人”的身份。呵呵
11、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2、周五08:0013:40
13、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14、释义: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5、这显然是错误的,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相悖,因此得出了这个四端的学说。其实古时候对于人性是天生善良还是天生凶恶或者是没有先天只有后天影响,这样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止,显然孟子的观点更加被世人接受。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16、(12)仁者无敌。——孟子
17、另外,人心还可能会被茅草堵塞住(《孟子·尽心下》)。只要一段时间不阅读、不思考、不学习,就会受到名利权位的堵塞。然后,人心很容易陷溺。丰年与荒年时年轻人的作风大异,即是他们的心陷溺在某种情况下造成的(《孟子·告子上》)。还有,人心会丢失不见,所谓“失其本心”即是此意。
18、父母失和,大打出手的时候你不阻止,母亲被父亲杀死,你不告发。还敢说是孝?那么,父亲死后,还让母亲埋在马厩下面,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纵容父亲为恶,让父亲得到一个不义的名声,就是不孝。
19、孔子的循循善诱与孟子的谆谆告诫,都足以彰显儒家的淑世情怀。他们的学说并非一厢情愿的意念,而是出于对人性的真知灼见,明白人生的幸福何在,再苦心孤诣提出合理的观点。(作者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20、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强调了什么
1、释义:用召唤大夫的旗帜去召唤猎场小吏,猎场小吏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旗帜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难道敢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想同贤人见面,却不按照规矩礼节,就好像要请他进来却关闭着大门。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君子能从这一条大路行走,由这处大门出进。
2、经典的应用案例有:尉寮看秦始皇的眼珠子,曹操看司马懿鹰顾狼视,蔡京同志能大白天对着太阳看,都是眼珠子的问题。孟子真有见识。扩展资料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意思就是:心志正直,眼睛就明亮有光泽,心志邪恶,眼睛就会暗淡有阴影。所以,当你观察一个人时,再也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更好的了。
3、在有序的社会礼制等级中,每个阶层遵守每个阶层的“礼”,不能有僭越,从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出发,更是从上层的统治阶层出发,当然这和儒家理论代表的社会阶级利益有直接的关联。
4、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5、(注音):jìnxìnshūbùrúwúshū
6、zcsrmtzx@1com
7、应该是人本向恶,记得有一年大专辩论赛的主题就是人性本来是善,还是恶。最后人性本恶的那一方获胜了。假如说人本向善,那么人类最初的恶来自于哪里呢?
8、释义: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9、然后,所谓“道”,是指人类社会共同的规范,通常体现在礼与法之中。
10、至于“无后为大”的思想,是古人重视宗族传承的结果。从今天看来,这是守旧落后的,但是在过去则是合乎情理的。
11、(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2、释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13、释义:孟子说:“尧和舜,是本性的人;商汤王和武王,则是返回本性的人。行动和仪容在对人际关系中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是德行的最高表现。痛哭死者而悲哀,并不是为了活着的人。遵从道德而不违背礼,不是为了求取官职俸禄。言语必守信用,不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行为端正。君子依规矩法度行事,至于成败尽人事以待天命而已。”
14、孟子的四端说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切人的本性之中都有这“四端”,如果充分扩充,“四端”就会变成四种“四德”,也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四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不是外力所赐予的,所以人性本来就是善的。这些德性,如果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起来,就好像种子自己长成树一样。他还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他得出结论:没有四端,就不能成为人。
15、第三不孝就是民间认为最严重的一条——无后。无后,是指没有儿子。中国人最讲究宗祧继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必须由家族中的男人主持。没有儿子,就会“断了香火”。就等于是断子绝孙。
16、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17、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示例):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20、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三、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两点: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在学习孔子学说方面,达到“道既通”的境界。东汉的赵岐注解《孟子》一书,认为此书无所不包,涵盖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等,所以他直接以“亚圣”称呼孟子。司马迁以孔子为“至圣”,赵岐以孟子为“亚圣”,儒家传统由此确立。
3、东汉赵歧为了解释圣人经典,原创了“三大不孝”。第一不孝是说:明知父母做错事,还曲意顺从、迎合他们,结果陷亲于不义,是不孝顺的表现。
4、但是,舜当时情况特殊,多次被偏心的父母“谋杀”。尧要将女儿嫁给舜,舜的父母肯定不会同意。于是舜背着他们娶了尧的女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5、孟子义利思想辨析。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
6、道理:任何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不能都听前人的或者别人的观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7、法律顾问:山东匡衡律师事务所
8、赏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
10、周三7:4512:0016:20
11、当然,汉代学者赵歧的“后代”说,流传甚广,人们普遍予以接受,但偏离愿意。我觉得应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角度考虑,还是具有合理性的。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医疗科技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寿命不是很长,人口的繁衍能力很低,人均寿命不过三十多到五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没有后代,的确无法延续种族,更无法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所以,鉴于约定俗成的观念,不妨把这种观点加进去。
12、那么,要如何进行修养呢?
13、原因是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只知道用武力去扩张疆土,收拢不到民心。原文: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译文: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原,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14、(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
15、孔子关于孝的论述,也很糊涂。《论语》中提到,曾子有一次被父亲打得很严重,昏了过去。醒过来他还跑到家中唱歌,暗示父亲自己的身体没大问题。
16、而“威武不能屈”所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地位不管如何低下,也不能小看自己,不能因为暂时的困境而抬不起头,更不能在权威或者武力甚至在传统面前屈报。表现一种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
17、先说”富贵不能淫,所谓的“富贵”并不是我们现在指的富贵,因为在古代,富和贵其实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富归富,贵是贵,富了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就富有。
18、“无后为大”的意思应表述为:
19、三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
四、孟子说的劳心者治劳力者治于人
1、这种解释与孔子的另一句话分不开,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无后”不能当作没有后代来讲,而应该解释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很自然的,孟子所说的“无后”就是要求晚辈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2、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把身体血气借由道德修行而提升转化为精神能量。这种修行,需要由心着手。人心不养,就会“逾矩”听到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们当下明白人心需要修养,否则从其所欲就会逾矩。那么在孟子看来,人心的情况如何呢?他首先引述孔子所谓“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消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没人知道它的走向。大概说的就是人心吧!”(《孟子·告子上》)
3、释义:反思自身,能做到诚实有信,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办事,就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4、释义:因此,所谓的真心诚意,是天的道路;追求真心诚意,是人类的道路。有了至诚的心意而没有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不真心诚意,要感动别人也是不可能。
5、人心不养,就会“逾矩”
6、孟子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在千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影响了无数人,孟子连同孔子也被称为圣人,追随他们学说的人都被称为孔孟之道,其流传下来的著作《孟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孟子通过这些简短的语言告诉了世人很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孟子宣扬“仁政”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被尊为儒家思想中继承孔子衣钵的人物,更是在元朝被尊称为“亚圣”,在《孟子》的《尽心章句上》中就指出了君子有三乐,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三乐”指的是什么:
7、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因为父母也是人,父母也会犯错。在古代,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能够指出父母的缺失并能助其改正的后辈实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所以,这一条美德孝德后辈一定要牢记。
9、释文: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10、释义: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乐正子是好善的人、做到‘善’的人。”
1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孟子被人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可见孟子也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孔子,可能不会有儒学这一门学问,但是如果没有孟子,儒学很可能远没有今天这样的丰富与精彩。
12、耳对于声音,都有相同的听觉。
13、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一句话很是深入人心,权贵富贾,平民布衣,都耳熟能详,那就是“不孝有无后为大”。其中,“后”字含义争议颇多,就是现在,好多人都接受了曲解含义。所以,有必要辨析一番,以便正本清源,正确理解。
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15、“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16、释义: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7、再看“义”,则是指在具体情况下既适当又正当的作为。它需要对相关的人与事,有清楚的认识与正确的判断;它也需要经验与智慧,以及勇敢的抉择。
18、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19、释义: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20、这种“不动心”,必须沉得住气,所以,孟子接着谈到如何“养勇”。
五、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1、(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2、因为孟子这个人不仅口才极好,而且他能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才华与超脱于群的能力,他提出的理论与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成为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标准。
3、原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4、君子的第二了指的是心地坦然,做人不愧于天地,君子只有在道德上没有瑕疵,做任何事情才能够坦然,可以说无愧于心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将个人的品德修养做到极致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5、因为赵歧“三大不孝”的提法主要是由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很多人批判他的“三大不孝”和孟子、孔子关于“孝道”的说法相悖。
6、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7、很多人往往把这两句话简单地理解成”有钱了,就不能淫乱;在武力面前不能屈服“,这当然不是孟子想要诠释的真正意思,因为孟子这个人其实还是有相大的抱负的,据说他当年也是很有成就的,各国的皇帝跟他的关系都不错,曾有资料记载,他每次出行,背后都跟着几十辆车,可见他的排场有多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绝不是简简单单,毫无内涵。
8、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绝对,共同的人性也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9、一般而言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爱有差等”,因为儒家的仁爱的环境是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的秩序之中,“礼乐有序”。
10、你好!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11、听到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们当下明白人心需要修养,否则从其所欲就会逾矩。那么在孟子看来,人心的情况如何呢?他首先引述孔子所谓“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消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没人知道它的走向。大概说的就是人心吧!”(《孟子·告子上》)
12、译文:父母都健在,兄弟无故,一个快乐的。仰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两种音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的,三个快乐的。
13、当然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爱在当时的春秋战国都属于显学,墨家的从受众角度来说,更符合普通人民的欢迎。
14、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孟子巧妙而有力的语言逻辑,否定之否定便是一种强烈的肯定。从味觉、听觉、视觉上对口感、声音和颜色进行比喻,烘托出对人性的感慨。
15、孟子提出的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人先有不忍人的恻隐之心,而后依次生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对应人的四种品德,即仁、义、礼、智。
16、孟子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不,我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17、虽然孔子的地位不容小觑,但是提到儒家思想,不得不说另一位更是深受欢迎,他就是孟子。孟子将孔子的观点完美继承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服务于政治的体系。你知道孟子学说中:“四端”指的都是什么吗?今天就为大家仔细介绍一下。
18、孟子对于儒家学说的诠释可以说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上,在几千年前那种封建年代,能够大胆提出“民贵君轻”这样的理念,就可以看出他的前瞻性和政治觉悟。统治者毕竟是少数,但是人民的数量是庞大的,能够管理这么大的人群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
19、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因为女子要体现“孝”,就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亲老”恋家,可以理解为待在家里“啃老”。
20、这句话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照镜子,帮助他人,关照他人,敬重他人,那么同样的,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照,得到别人的敬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