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100句)
一、陈佳洱
1、电子感应加速器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但是一些更重要的反应,这个加速器做不了。我们觉得中国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了,也要紧跟国际最前沿,我就提出要做更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它的最高能量理论上可以比当时的加速器高100倍。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2、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3、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视学湖南,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疏荐文行交修者数人,士习为一变。
4、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5、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6、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7、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
8、陈佳洱学贯中西,又在朱光亚、钱三强的领导下参加“两弹一星”的攻关的实践,深知创新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而且,他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与推广科研新成果方面,不遗余力。
9、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10、王恩哥,男,出生于1957年1月,辽宁人,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并在法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会会员;兼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智利大学
11、陆平(1960年3月—1966年6月)
12、杨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13、从北大到牛津,跨地域研究造就了一代加速器专家;从牛津到北大,成长起来的则是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大学校长。
14、或许是命运偏爱草蛇灰线的笔法,仿佛一切的曲折,都只是为命中注定的一次相会。陈佳洱在报考大学、毕业时两次与北大擦肩而过,却在“两弹一星”的契机中与北大结缘。
15、蒋梦麟(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16、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在我国建立并发展原子能工业。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人才,所以周总理专门批示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建立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此,教育部让北京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物理研究室,并从各地抽调一批著名核物理学家来参与筹建工作,其中就有朱光亚先生。朱先生到了物理研究室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他指导过我的毕业论文,知道我很努力,所以就把我也调到物理研究室工作。
17、在陈佳洱的心中,“文学和科学,如同父亲的两只臂膀,都是父亲的最爱。父亲穷其一生耕耘着儿童文学事业,我则用我的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18、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19、相比其它节目,《朗读者》这种较为新颖的题材平兀而不激情,更没有令人开怀大笑的情节,但却成为新时代中众多身心压力者的最爱。《朗读者》节目通过语言的魅力净化人心,激发鼓舞众人之热血,是一档鲜有的有价值观的节目。加之各位领军人物在台上的精彩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于“初心”的执着和态度,这些嘉宾的说服力很强,无疑是给予观众精神上的刺激,使得观众内心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20、尽管是从零做起,但是应该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招来的第一批99个学生里,后来出了6位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人才。
二、陈佳洱
1、北大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2、在英国两年多的访学中,我逐渐学习掌握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基本规律。1966年2月,我回到了祖国,将在英学习情况向国家科委基础局局长进行了汇报。他听了很高兴,马上给我拨款500万元,让我在中国制造当时最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我当然特别高兴,因为在当时500万元可是一笔巨款啊!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一度被扣上了五顶帽子,被关押起来进行劳动改造。那时候,我甚至觉得这辈子再也搞不了加速器了,把英国带来的书籍资料都卖掉、扔掉了,只留了三个笔记本作为纪念。
3、1966年,陈佳洱回国。国家科委基础局给他主持的北大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项目批了500万元的资助。就在这位踌躇满志的科学家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刻,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教学、科研停止。
4、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咸丰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5、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随和。
6、“我说要对得起‘北京大学’这四个字。至少在我这一任上,能够朝着与北京大学地位相适应的方向有所发展。”陈佳洱一直以自己的方向,执着地带着北大前行。
7、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为了响应号召,陈佳洱决定做加速器,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量粒子轰击原子核、变革原子核。
8、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9、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10、陈佳洱在英国取得的最大收获,是掌握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心区中粒子束的运动规律,他在研究和实验中将其束流量提高了三倍以上。以前,在谐波加速中粒子数损失得只剩百分之他将其提高到百分之四如果条件再改进的话,还可以更大;他发现造成粒子数真正损失的机制,不是在整个加速过程中,而是在最初阶段,假如不在中心区采取措施,束流量会连续衰减。陈佳洱因此被一个英国同事兴奋地称赞为“谐波加速之王”。
11、物理分会副秘书长、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肖丽代表吉大校友向陈佳洱学长献花
12、1955年,中央决定实施“两弹一星”战略,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这年1月,中央做出了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核科学技术的重大决策,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的文件,并从当时全国高校中抽调了一批科学家,如胡济民、虞福春、卢鹤绂等,负责组建工作。这其中,就有陈佳洱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朱光亚教授。不久之后,陈佳洱也被调往北大协助建设物理研究室。
13、早年赴日留学,是第一个在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历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北京大学校长。
14、自幼生长在上海的陈佳洱,五六岁起就从《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父亲笔下的故事里,读到了抗战少年的机智勇敢;也让他懂得,没有一个独立、强盛的民族和国家,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尊严和前途。
15、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6、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知识分子满怀喜悦地热烈讨论,右一为陈佳洱
1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郝平
18、回到汉中后,我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研究。在秦岭的山沟里,我们几个人排除万难,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螺旋波导加速器做了出来。当时我还提出了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在加速器做好后,我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压倍加器引出的束流,进行螺旋波导加速器的载束实验。当螺旋波导加速器运行在聚束器状态下,在不同的功率时得到的束流脉冲波形与我提出的二维理论完全一致,证明了这台加速器和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都是成功的。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为了消除人们的认识障碍,陈佳洱就请来诺贝尔得主李政道博士与美国工程院院士田长霖等知名科学家现场观摩,现身说法加以推介。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此后的短短几年里,国内1000多家报社和6000多家印刷厂用上了激光照排系统,国外同类产品被挤出了大陆市场,美国的HTS公司因之关门大吉。几家颇具实力的外国大公司宣布,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他们已放弃与中国竞争。中国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昂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至此,激光照排系统不仅占领了国内99%的市场,而且走出国门应用于海外中文媒体与日本媒体。
20、陈佳洱,这位年近80的老先生,怀着子承父业的作家梦当了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的加速器,却始终散发着儒雅的文士气息。
三、北大陈佳洱
1、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2、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3、那是陈佳洱6岁那年的一个夏日,雷电交加,吓得小佳洱放声大哭,一头闯入父亲的书房。父亲把他搂在怀里说:“别怕,你知道为什么会打雷吗?”“是雷公发火,要劈不孝之子。”听完小佳洱稚嫩的回答,父亲笑着摇摇头说:“打雷是正电云和负电云相遇的结果。”那么电又是什么呢?陈伯吹索性叫来夫人帮忙剪纸人,用绸布和玻璃摩擦,让纸人儿在带电的玻璃板下跳舞。
4、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5、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国内基础研究逐步恢复。当时技术物理系虽以核科学为方向,但还没有可用的加速器。因为科学而获罪的陈佳洱,再次因科学而回归到加速器的研究事业,他建议研制螺旋波导直线加速器和5MV静电加速器。
6、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7、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8、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叶圣陶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谈家桢关注现象只会让自己变得很消极,要关注事实。——王国权书陪伴了我的成长,有困难时找书解困,不如意时看书平缓心境,有空时翻书欣赏,分享别人的喜忧。我的职业更需要读书。——陈佳洱
9、有了学生,还缺上课、做实验的场所。当时钱三强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他就把中科院化学所的二层整层调整出来给我们做教室和实验室。
10、1978年3月,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到来。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指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我听了以后非常激动,忍不住流下热泪。我觉得我的政治生命恢复了,科学生涯又重启了!我切身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带来的温暖。小平同志还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11、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2、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13、物理分会理事1994级刘伟校友获得了第三届“高度教育杯”物理课比赛的全国总冠军,他谈了自己听完报告后的心得体会。他首先向陈佳洱老师表达了敬意,他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博,因此佳洱老师也是他的校长。刘伟校友谈了自己做老师的体会,既有成就感又责任重大。表示要向佳洱老师学习,传承师德。
14、百年校庆让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再次大放异彩。也正是这一次校庆,北大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5、座谈会后与会校友合影,为陈佳洱校友举行生日午宴。
16、有了去英国学加速器的机会,陈佳洱十分珍惜。当时困扰这种新型加速器发展的一大难点是,从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有90%都丢失在中心区里。失踪的粒子去哪了?两位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威尔金森和劳森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陈佳洱。
17、记得一个法医讲的一件事情:他们出警去检验一名女尸,已经高度腐败,检查完毕后发寻尸启事。
18、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19、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20、劳乃宣 (1911—1902)
四、陈佳洱故居
1、新中国诞生如同华旸出谷,召唤着即将高中毕业的陈佳洱。父亲的一些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朋友,用一个充满激情的建议,改变了陈佳洱已经选定的北京大学这一目标。他们希望陈佳洱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学去,因为这个建议,陈佳洱报考了地处老解放区的大连大学电机系,最早的北大梦就这样同他擦身而过。1952年院系调整时物理系并入吉林大学,陈佳洱被恩师王大珩院士选中进入物理系,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在导师“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的引领下,陈佳洱调入北大物理研究室任教,投身到中央在北大设立原子核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之中。
2、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3、当国外同事问他为什么坚持回国时,陈佳洱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单纯:派我去的目的就是要回来造一个先进的加速器,现在既然我掌握了等时性加速的基本规律,我当然要回国了。
4、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辛亥后侨居青岛。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5、朱光亚先生讲课讲得非常好,他对上课非常用心,讲一节课,备课可能要备一周。他不是简单地讲一下原理,而是详细介绍原理背后的故事,比如黑体辐射,为什么当时的理论跟实验事实不符?当时有几种假设?物理大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他像讲故事那样讲给我们听,所以我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加上他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得过军功章,在我们眼里他是英雄。
6、最后马琰铭院长盛赞陈佳洱校友是吉大物理人的楷模和骄傲,祝先生健康长寿,并向先生赠送了他担任主编的《陈佳洱与吉林大学》画册作为生日礼物。
7、“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说,孙中山小时候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的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
8、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9、那时清华大学也想做新的加速器,就请北大把我从汉中叫回北京,跟清华几位老师一起讨论新的加速器研制方案。可惜新方案中加速器的规模不小,不适宜在汉中研制。为此我要求学校让我在北京多待几天,借机做些调查。那时候,北京化工学院有一个存放科学技术文献材料的资料室,我就到那里去查阅文献。结果,我看到法兰克福大学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加速器结构的概念,叫螺旋波导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尺寸很小、结构简单,我觉得可以在汉中试试研制。
10、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项技术能25年不被时代抛弃,这大概是对于一位科学家最有力的褒奖。
11、陈佳洱率领研制组从螺旋线绕制、高频测试到稳定运行,硬是在当地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当时国际上尚无经验的新型加速器,并结合束流群聚理论建成了一台螺旋波导聚束器。陈佳洱将它安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400kV高压倍加器之后,只用4W的射频功率,就高效地将350keV的连续氘束,群聚为1纳秒的脉冲束,实验结果与他的聚束理论预计完全一致。
12、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13、记得有一次我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珀去见朱镕基总理。那时候国内外对大学排名正炒得很热,朱总理问:“你们斯坦福大学很有名,又缔造了硅谷,为什么排在第四名?”斯坦福大学校长说:“总理先生,请您把这个排名忘了吧,我们斯坦福大学有斯坦福大学的文化,有斯坦福大学的传统,不管它排第几名,斯坦福大学就是斯坦福大学。”这话说得非常切合实际,非常好!
14、父亲常给他讲故事,最早是童话故事,常是讲到一半,便打住说,“你自己去看吧”。这成了陈佳洱步入阅读之门的敲门砖。看到不懂的地方,就问做钢琴教师的母亲。
15、严复(188—19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6、一切就绪后,就开始上课了。胡济民先生讲核理论,虞福春先生讲原子核实验方法,卢鹤绂先生讲加速器和反应堆,朱光亚先生讲核能谱。几位教授负责讲课,我则负责带刚毕业的几位助教把核物理实验排出来。可是这些实验我也没做过,不知道该怎么排。后来虞福春先生找来一本英文的《实验原子核物理》,我就参考这本书选了八个实验,跟朱老师商量,确定下来后开始排实验。
17、李家驹 (19002—19007)
18、为此,胡济民先生带队到莫斯科去考察加速器。苏联教育部建议我们引进比较便宜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于是我们就从苏联引进了25MeV(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设备运到北京后,组织上调我去当加速器教研室的主任,让我负责安装、调试这台电子感应加速器。后来清华大学也进口了一台。我们比较努力,比清华早两个月调试出来。但是当我们真的用它来做实验研究时,才发现这台加速器原来不是用来做核反应研究的,而是做探伤用的。它的能量达不到光核反应巨共振的峰值,不能满足我们研究的要求。于是,我和一些年轻的老师、学生一起钻研,对照这个加速器,照猫画虎地自主研制出一台能量达到30MeV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以满足我们科研的要求。
19、“如果说我作为校长有什么体会的话,我觉得北大的教师、学生应该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这也是我作为北大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陈佳洱说。
20、胡仁源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五、陈佳洱北京大学磁控管公司
1、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2、胡仁源 (1911—1912)
3、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4、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5、物理分会理事1996级王增斌校友担任过航天五院的研究室主任,现在中关村软件园创立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增斌校友汇报了自己应用物理学知识开发量子技术工程产品的情况,表示要认真学习陈佳洱学长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
6、但仅仅是科学上的贡献,还不足以让杨振宁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振宁之所以成大名,还在于他是一个极其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按照华桐院士的说法,杨振宁是最厉害的外交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友谊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大贡献。比如,杨振宁1971年就频繁回国访问,属于“破冰之旅”,轰动了全世界。他之后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才开始回国。杨振宁回美国之后,到美国大学做了70多场演讲,大说中国好话,消除了不少人对我们的误会。
7、截止到2018年1月,建国之后共有12位北大校长。分别是:汤用彤: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马寅初:1951年6月至1960年3月。陆平: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周培源:1978年7月至1981年3月。张龙翔: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丁石孙:1984年3月至1989年8月。吴树青: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陈佳洱:1996年7月至1999年11月。许智宏: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周其凤:2008年11月至2013年担任。王恩哥:2013年至2015年02月。林建华:2015年02月至今。
8、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9、后来写毕业论文时,我就选了朱光亚先生做导师。他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探测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他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我每周都要把阅读文献的笔记交给他来批阅。理解得不深或错误的地方,他都要画出来,帮我纠正。在他的教导下,我成功做出了我们国家第一个测量β射线的核子计数管。
10、陈佳洱在石溪大学把他对束流脉冲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应用到加速器的聚束器、高能后切割器、后聚束器及各个束流输运元件组成的系统中去,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还为加速器的用户编制了一套软件,可根据用户对加速离子的种类、能量等性能要求,通过计算机自动操控,运行方便、精确、可靠,这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加速器运行模式,石溪同事们高兴地称之为“陈氏模式”。
11、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12、那是1970年代,北大教授王选以一个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敏感地感受到一个机遇的来临,在先后四代照排机技术中,他果断地选择了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志在跨过西方40年走的路。经过他率领团队进行攻关,一举完成了1:500的高倍率汉字字形信息压缩方案,这是一项领先西方的技术。继而,他又一鼓作气,发明了汉字字形信息高速还原技术、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从而获得了9项中国及欧洲的发明专利,成为国产电子出版系统的技术核心和基础。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研制取得初步成果。1985年,王选主持开发的II型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至此,这一成就成为中国印刷史上继活字印刷后一千多年来,又一个伟大的发明。
13、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14、排实验的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发现,几乎每个实验都需要计数管。为此我专门成立了一个计数管车间,研制α计数管、β计数管和γ计数管。γ计数管最好做,带有薄膜的β计数管是我做的毕业论文,也没有问题。最难的就是α计数管,因为α射线射程很短,要非常薄的薄膜才能穿透。可是这样薄的膜一抽真空,就被大气压压碎了。我好不容易想了个办法,就是在β计数管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把更薄的云母膜粘在上面,让α射线通过这个小洞进去,这样总算把国内第一个α计数管做出来了。
15、人生如梦,而陈佳洱将一生都用于对真理不遗余力的追求。“说老实话我是书生一个,我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
16、经过很久,该大爷的侄子从国外回来了,仍然来到公安局询问此事,说自己认识很多国外的高科技人才,严重质疑这个局的办案能力和水平,认为是不是他表妹很容易处理,只要他找国外的朋友采用一种最新的“蛋技术”即可确定,这个“蛋技术”是目前最为可靠和先进的确定血缘关系的技术。他想利用私人关系采用“蛋技术”对女尸进行检验。搞得该法医一头懵,赶紧请教上级和专家,结果,没人知道什么“蛋技术”。最后看那个表哥的申请材料,上面写着“DAN技术”。
17、看第三个意思,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如前文所述,杨振宁不靠你中国提供的工资过活,他也不是落魄的时候才想起中国的好而回来。杨振宁在90年代到清华之前,美国大学给杨振宁几十万美金高薪挽留,杨振宁拒绝了这笔巨款,坚持到清华做一个20多年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教授。我问一句,你们有没有胆量说:我就不要这笔巨款?
18、张百熙 (19001—19002)
19、1982年,机会终于来临。在杨振宁先生的安排下,陈佳洱去往美国,访问正在建造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纽约石溪大学。
20、法医还专门询问了是不是收养的,是不是妻子前夫的,一一排除后,老爷子死活不听,还不断向上告状,说民警办案不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