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四大家名词解释(100句)
一、汉赋
1、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总结过汉赋的特点,他说,“赋取乎丽,而丽非奇不显,是故赋不厌奇。”汉赋就应该夸张一些,不夸张就显示不出这种文学体裁特有的美感了。
2、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3、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4、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
5、这个词在很多语境中带有贬义,表面上形容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暗地里指责过分讲究排场。
6、用这个成语形容汉赋之美,也许有人不同意,但如果仔细想想,汉赋还真是有这个特点。
7、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8、吴客说:“煮熟小牛腹部的肥肉,用竹笋和香蒲来拌和。用肥狗肉熬的汤来调和,再铺上石耳菜。用楚苗山的稻米做饭,或用菰米做饭,这种米饭抟在一块就不会散开,但入口即化。于是让伊尹负责烹饪,让易牙调和味道。熊掌煮得烂熟,再芍药酱来调味。把兽脊上的肉切成薄片制成烤肉,鲜活的鲤鱼切成鱼片。佐以秋天变黄的紫苏,被秋露浸润过的蔬菜。用兰花泡的酒来漱口。还有用野鸡、家养的豹胎做的食物。少吃饭多喝粥,就像沸水浇在雪上一样。这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太子能勉强起身来品尝吗?”太子说:“我病了,不能去品尝啊。”
9、表达了作者决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以谋取个人荣华富贵的可贵精神。全赋写得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极大的气势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10、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11、枚乘的散文今存《谏吴王书》及《重谏吴王书》两篇,都是为谏阻吴王濞谋反而作。两篇皆善用比喻,多为排偶句,有明显的辞赋特点。特别是前一篇几乎全用比喻构成。又书中多用韵语,全篇仅仅五百馀字,而韵语就有二十多句,这也是本文一个特点。
12、《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诗体,对汉赋的形成影响巨大,汉赋从楚辞中的《离骚》借鉴了很多东西,包括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辞藻,问答的结构,描写的句式、感情的抒发等。
13、东汉辞赋家。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桓、灵之世,屡屡得罪,几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穷鸟赋》答谢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赋》抒发愤懑之气。一生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今存5篇。
14、赋这种文学体裁讲究韵律,同时具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赋成为文人的创作重点,留下众多传世佳作。
15、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16、《七发》白话译文(原作:汉·枚乘)
17、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18、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19、如果觉得铺张扬厉这个词不好,可以换一种说法。汉赋之美,美在粉饰夸张。
20、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出现了像《七发》那样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文都有较高的成就。
二、汉赋四大家名词解释
1、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2、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3、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4、在文学创作领域,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汉赋而言,其中关于情感表达,韵律使用等手法,对后来的诗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5、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6、你好;汉赋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只有一个方面。即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因为以前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大部分以实用的经为主,如计经,策,诗经,战国策等。而汉赋则是一种有韵的散文,主要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也就是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所以有以上观点。最后附上汉赋图。
7、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8、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9、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10、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11、班固《两都赋》《通幽赋》
12、第九期:墨子:文学史里考我的“三表法”,你会吗?
13、《子虚赋》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前三段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富有,中间四段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最后一段写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判,归结讽谏主题。前两个部分列述奢侈淫游的种种表现,后一部分揭示淫逸奢侈的危害。
14、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流行的文体,当时一般的文士都从事这种文体的写作,有不少的人还为此耗尽了毕生的才力。尽管它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很难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但后代仍有不少文学评论家把它看成是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
15、第十二期:假使没有屈原,还会有楚辞吗?
16、同时,作品内容的展开和人物对话中的冲突,更深刻地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间的思想冲突,通过子虚、乌有二人的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使命意识。
17、第一期:中唐时期发生的古文运动,对我们今天看待散文有何影响?
18、文学体裁不同 汉赋是汉代的赋,赋产生于战国,是一种散文;汉乐府是民间诗歌。
19、《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2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赋
三、汉赋名词解释
1、在诸侯分立的时代,诸侯交际、聘问的历史上确实存在各式各样的明争暗斗,使臣与出使国君臣彬彬有礼的交往中存在着对荣誉、利益的挑战和维护。同时,使臣是否受到尊重及在何等程度上的尊重,则是两个诸侯国间关系的直接表现。晋赵孟出聘郑,受到特殊的礼遇,不取决于晋郑的友好,而在于郑对晋的依附,在于赵孟执掌晋之政柄,加之以他个人的君子风范和人格魅力。
2、汉赋是在汉朝出现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叙文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今天读到汉赋的经典作品《七发》,深感对当代极具现实意义。
3、《七发》是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通过为一个沉溺于安逸享乐的深宫生活的太子,讲述广博有力的大千世界生动事实,最终成功医治了太子物质生活过分充实,而心灵上空虚衰弱的严重疾病。
4、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6、感受了洛神赋中如谪仙般的女子,让我们再看看汉武帝笔下那个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吧。
7、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
8、第一阶段(骚体赋)代表人物及作品
9、骚体赋 东汉末年逐渐兴盛,但最初也有几篇著名的代表作《过秦论》、《长门赋》
10、孔子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乌有的言论中不曾涉及前代文献记载,然而,在作者运用的文学语言中已经浸透了前代思想滋养。他们二人之间的言论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使臣意识,表现出对国家之美的两种不同理解。他们的言论中也表现出两个文学人物间的差异:子虚是一个徒逞一时之快的思想浅薄的人。乌有先生则是诸侯对立时期的贤士的形象。两个形象的差异和他们言论的交锋构成了《子虚赋》中文脉的波澜。
11、自此以后,刻意模仿,形成风气,以至象西汉末年的扬雄、东汉初年的班固等人,他们在思想,才力诸方面都堪称大家,但他们的赋,都没有越过《子虚上林赋》的藩篱,全然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正是由于这一点,扬雄晚年觉悟到早年热心写赋不过是“童子雕虫篆刻”的小技,而终止了赋的写作。扬雄晚年这一看法与班固对赋的完全肯定一样,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汉斌的性质。联系到汉武帝时另一赋家枚皋“自悔类倡”的感叹,更可以使我们明白在封建社会,文学进入宫廷,作家成为御用时的地位的可悲,以及封建统治者热心文艺的真实用意。
12、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13、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荾荴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欢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何灵魄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势路日以远兮,遂荒忽而辞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见。寖淫敞,寂兮无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14、《刺世疾邪赋》是汉代文学家赵壹的代表赋作。此赋是一篇讽刺不合理的世事,憎恨社会上邪恶势力的作品。
15、理解到这里,你就知道了赋的性质。郭版文学史还补充了一个其他版本文学史忽略了的事实,那就是“不歌而诵”这4个字,指出了赋的说唱文学性质,它从产生到后来,经历了一个由半书面、半口头文学演变而为纯书面文学的过程。“诵”的特点逐渐消失,“敷陈其事”的作风不断发展。
16、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赋家继承了楚辞的其余部分。当时,所谓的“骚体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立特色的所谓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汉赋最繁荣的阶段。
17、第十期:活到无欲无求的地步,庄子跟出家为僧还有啥区别?
18、西汉后期至东汉中叶 依旧以散体大赋为主。
19、谢谢邀请,汉赋四大家分别是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和张衡。司马相如大家都知道一些吧,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比较熟悉的《长门赋》等重多作品,班固的《汉书》)杨雄不太了解,张衡大家都知道,浑天仪,地动仪,举世闻名。
20、《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
四、汉赋四大家是谁
1、武帝初至西汉末是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
2、赋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哲学思想与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黄老思想、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3、《七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吴客用以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吕氏春秋·本生》的论述一脉相承。此外,在体制上沿袭《楚辞》的《招魂》和《大招》,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
4、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5、汉大赋时期 即汉武帝时期,赋的主要特点是宏大,主要以司马相如为代表,奠定了散体赋的体制。
6、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7、一代才子宋玉,后世对他褒贬不但无可否认,他的文学功底令人赞叹。
8、但总的说来,这种描写夸张失实,而减弱了艺术感染人的力量,特别是由于它的写法十分呆板而缺少变化,如描写一个地方,总是其山怎样,其石怎样,其东、其南,其北,其西有什么,其上,其下有什么,又加上作者精通文字学,喜欢用奇词僻字,因此单看某一个片段,似乎词采绚丽,但从整体来看,却象一件百衲衣,五光十色,斑驳陆离,失去了和谐的自然之美。汉赋在司马相如手中建立了固定的形体,《子虚上林赋》成为后世赋家写作的典范。
9、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
10、根据现存材料,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荀子》书中的《成相》篇,就是作者采用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类讴谣体而写成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荀子》书中的《赋篇》也并非是荀子的凭空创造,其体裁也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由他吸收来进行尝试写作的。从《赋篇》的内容看,除《佹诗》外,写的是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表现手法完全是采用“隐语”,即后世民间流行的猜谜语的方式,这也正是它的民俗性的证明。
11、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扬雄的代表作。
12、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
13、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
14、文章原载于《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
15、欣赏完司马相如求爱之作,小伙伴们心中对两人的感情变故是不是也多有感慨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代才子曹植的绝世之作吧。
16、《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的谈话。“七发”的意义,刘勰以为“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心雕龙·杂文》)。李善以为“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后一种解释比较符合作者原意。
17、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18、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云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19、汉赋的内容特点有三类:歌颂帝王功德(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长杨赋》);描述宫廷生活(司马相如《上林赋》);劝诫之旨(枚乘《七发》)。希望能帮到你。
20、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五、汉赋四大家
1、汉代有很多君臣为楚地人,他们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和审美感受付诸于文学时,总是不自觉地采用了《楚辞》所代表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一种新的文体,这就是汉赋。赋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与“辞”性质相通,可统称为“辞赋”。赋的起源最远可追溯到《诗经》。赋从《诗经》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营养,它采用了《诗经》的四言句式,继承了《诗经》押韵和对偶的语言形式,发展了《诗经》中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诗体,对汉赋的形成影响巨大,汉赋从楚辞中的《离骚》借鉴了很多东西,包括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辞藻,问答的结构,描写的句式、感情的抒发等。
2、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3、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4、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
5、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6、吴客说:“那么我将给太子进荐博学而有理论的人中最有资望智略的,就像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一类的人物。让他们议论天下精深微妙的道理,明辨万事万物的是非曲直,再请孔子、老子这类人物为之审察评说,请孟子这类人物为之筹划算计,这样一万个问题也错不了一个。这是天下最切要最精妙的学说啊,太子难道想听听这些吗?”
7、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8、为什么说《子虚赋》、《上林赋》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9、《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搆,夸丽风骇”(同上)。但它并不像后来的大赋那样堆叠奇僻词汇,读起来较为平易,而且不乏精彩片段。例如:
10、铺张扬厉和堆砌辞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堆砌是一种机械式的行为,缺乏创作思想的主导。铺张扬厉的前提条件是,发现美,并大肆宣扬美。
11、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代表作品分别是《上林》,《长杨》,《两都赋》,《二京赋》。
12、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是汉代文学最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摘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在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班固等;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饥讽时事、抒情咏物,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13、前代诸侯间的争斗与不快,正是子虚在出使中显得极为敏感的原因。在《子虚赋》中,大国诸侯恃强凌弱,妄自尊大的强国心理,对使臣的使命意识构成威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是古代使臣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不辱君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和形式,特别是大国之间,既要完成出使任务,还要在应对间,宣扬国之长或优势,显示其国力,扬威诸侯。这是贯穿于子虚滔滔宏论中的潜台词,也是构成《子虚赋》中第一个波澜的主色调。
14、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都是汉赋大家。尤以司马相如成就为最高,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水平。扬雄“每作赋,常拟之(司马相如)以为式”,多模仿因袭。以后班固、张衡作赋,体式也沿袭司马相如,但结构、词才更丰赡。尤以张衡《二京赋》体制更为宏大。
15、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16、吴客说:“现在太子的病,可以不用服药、砭石、针刺、灸疗的办法而治好,可以用中肯的言论、精妙的道理劝说而消除,您不想听听这样的话吗?”太子说:“我愿意听。”
17、山外(水里)秋菊(冬梅)春花(秋实)汉赋(宋词)书山(学海)戴月(披星)绿水(青山)斗转(星移)冷月(烈日)
18、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19、《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20、贾谊写过一篇《吊屈原赋》,“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这样气势,就问你服不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