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商隐贾生拼音版(100句)

2023-04-28 23:15:5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李商隐贾生

1、无所谓玫红色的朝霞还是璀璨的星河,我们似乎总在错过。

2、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3、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4、(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5、茶香萦绕,我们醉在昨日的阳光里,任凭心浅浅的痛。

6、(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7、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8、遭遇谗言诽谤,被原本信任重用自己的君王疏远贬黜,召回之后未担重任,最后在突发事件的抑郁自责中去世。贾谊的一生是个悲剧,而造成他这种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是早年汉文帝听信谗言,以及后来在政事上对贾谊的有所保留防备,致使他的才能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最后梁怀王的去世将他最后的一丝寄托抱负也几乎破灭,最终伤郁而亡。

9、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10、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11、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唐代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12、历史在大多数时候有个规律,往往在盛世时,朝堂环境相对简单清明,而越是国运衰微之时,朝堂环境就会相对复杂污浊,李商隐便是身在衰败的王朝中复杂污浊的朝堂,入仕起便卷入漩涡而致一生困顿不堪。

13、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14、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15、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4)才调:才华气质。(5)可怜:可惜,可叹。(6)虚:徒然,空自。(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8)苍生:百姓。(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6、字词典故“虚”:徒劳。“前席”:往席子的前面挪动。“苍生”:百姓。

17、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句是说:可惜的是,汉文帝跟他谈到夜半时分,空自留神倾听,移座向前,却不问苍生大计,只问鬼神之事。可怜:可惜。虚:空自,徒然。前席:在席上移膝向前。古人有席地而坐的习惯,此指听得聚精会神,不知不觉向对方靠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祭馀之肉),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苍生:指老百姓。

18、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19、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20、诗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贾生”是世人所称。整首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李商隐以此典故作诗实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及对君王不能知人善用的讽刺。贾谊的悲剧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来因遭朝臣排挤诽谤渐渐被而汉文帝疏远,不久被贬。被贬三年后,汉文帝宣召了贾谊,深夜长谈中,汉文帝并没有和对利国利民之策有政治主张远见的贾谊谈论国事,而是探讨询问鬼神之事。

二、李商隐贾生拼音版

1、相较于其他博士,贾谊可谓是英气逼人、少年得志。每当文帝与诸位博士进行策论之时,其他老博士欲语不能之际,贾谊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他也因此深受文帝的宠信。入朝不足一年,贾谊就被破格提拔成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

2、简析《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3、史料上讲,汉文帝是认为贾谊当时的策略过于激进。后来时机成熟以后,汉文帝就采纳了贾谊的建议,然而贾谊本人已经不在人世了。贾谊所写的《治安策》,毛泽东评价“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4、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6、(4)才调:才华气质。

7、(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li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8、字词典故“宣室”:汉代未央宫中之宣室殿。“逐臣”:被朝廷放逐的官吏。“才调”:犹才气。多指文才。(《隋书许善心传》:徐陵大奇怪之,谓人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无伦”:“伦”是同类,没有同类,无以伦比。

9、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0、表达的意思: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11、此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12、《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朗读的节奏应当这样划分:

13、✦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4、不过,恰在贾谊担任长沙王吴著的太傅之时,朝中的功勋元老集团却接连遭受重创。原来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也在冤案被赦之后不问政事了。很快,汉文帝就将贾谊从楚地召回,二人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相谈甚久。需要指出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有诗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然而事实上,汉文帝绝非故意冷落贾谊,只是双方谈话太过于投机,后来话题又从祭祀拓展至鬼神了而已。

15、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6、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原诗: 贾生(唐?李商隐)

17、当然,汉文帝既不是晚唐皇帝,也不是楚怀王。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作,他非常清楚人才治国的重要性和贾谊的才干。为了能够将改革措施长久落实,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在贾谊二次入朝之后,“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少子,自幼喜好读书,可以说是汉文帝诸子中寄予希望最大的一个。在汉文帝看来,贾谊关于巩固朝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宜过于急迫。文帝吸取了秦朝的前车之鉴,最终做出了让贾谊对自己的继承人言传身教的决定。

18、凭借多年外放的见闻,以及对时局的潜心研究,他一方面依据异姓王和同姓王接连造反的教训提出了削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和亲政策绝非长久之计,在匈奴问题上必须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最后,他一直对商人经济力量膨胀的警惕,极力主张收拢铸币权回归中央,并推行重农轻商政策。

19、按理说,贾谊身在长沙国之后,应该反思自身,改变自己政治手段过于刚硬、主张过于激进的缺点,吸取当年屈原失败的前车之鉴。但是年轻气盛的贾谊,实在难以改变自身的性情,并在外放长沙的第三年向文帝上了著名的《谏铸钱疏》,并在里面明确指出宠臣邓通和吴王刘濞自铸铜钱势必引发经济动荡、天下大乱。可是问题在于,吴国坐拥汉朝上好的铜矿资源、自成体系,朝廷难以长臂管辖。邓通身为宠臣,其私自铸造铜钱的背后,本就是朝廷对抗藩王的暗棋,同样也无法废黜。所以,贾谊的这次上奏不仅未能起到效果,反而加深了邓通对他的憎恨。

20、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三、李商隐贾生写作背景

1、指对厄运的忧愁悲叹,自伤不幸。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代贾谊被贬谪至长沙三年,有鹏鸟飞落在他的座位处,贾谊认为是不祥之鸟,以为自己寿命不长了,作《鹏鸟赋》自况。元.柳贯《题瀛洲仙会图》诗:“贾生赋鹏语夫道,后有达者当大观。”

2、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3、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讽君主昏聩悲自身不遇——谈李商隐诗《贾生》的主题谭志永《语文知识》2003年11期

6、“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7、当然,汉文帝绝非庸主,他非常清楚贾谊在削藩、削弱功勋集团、增加中央财政等主张对于巩固皇权是多么的重要。文帝二年,皇帝依据贾谊《论积贮疏》中的建议,加强了重农轻商的政策,促进了天下农耕的繁荣。不久,文帝又依照贾谊的献策,迫使功勋元老集团的列侯们陆续离京,前往自己的封地,削弱了元老派对朝局的影响力。基于此,文帝决定再度提拔贾谊,准备任命他为公卿,这遭到了元老朝臣们的强烈反对。

8、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9、✦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才调:才华气质。

10、所写之事:首句言统治者求贤之事,赞求贤之“德”。“宣室”以皇宫代皇帝。“求贤”是统治者的行为。“访逐臣”一来逐臣中也有贤者,二来连逐臣都能成为求贤对象,可见统治者求贤之“德”。次句盛言贾生才华无与伦比。第三句“夜半”交代谈话时间之长,“前席”写出皇帝为了听得更加仔细,在坐席上移膝靠近贾谊,可见皇帝是多么求贤若渴。“可怜”突出惋惜之情,谈了那么长时间,又谈得那么投入,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虚”字写出了这样做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怜”和“虚”也形成一种悬念,为什么可怜,为什么虚。第四句陡然一翻,原来皇帝如此虚心,如此急切,关心的并不是百姓生活,而是鬼神之事。一下子揭示了统治者的本来面目,打着求贤的旗号,干着弃贤的事情。

11、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12、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13、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14、“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15、其次,《贾生》是李商隐用来借古讽今的诗作。西汉初年的贾谊虽然曾一度被贬谪外放,却并没有不受重用。相反,汉文帝对贾谊的观点非常重视,甚至拜其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宣室谈话,是二次召贾谊入朝时的会见,只因宣室中的祭品还在,二人的话题才转移到了鬼神方面去了。

16、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17、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18、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19、赏析李商隐说,汉文帝在宣室中渴求贤才,询访曾经放逐的臣子。而其中贾生的才气在这些被征召来的贤臣中,更是无以伦比的。

20、(5)可怜:可惜,可叹。

四、李商隐贾生

1、然而,自古以来改革变法多为不易。任何一个时代的改革者,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抱残守缺的既得利益者,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的。比如战国时期,楚国吴起变法就曾因时间急促、政策过于激进而夭折;相比之下,秦国商鞅变法则在汲取了魏国李悝变法经验、承袭了秦献公新政的基础上得以长久推行,并“奋六世之余烈”,到了秦始皇时期才算基本完成。

2、李商隐(813—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约500首诗,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直接揭露朝政腐败,特别是朋党之争及其危害的。由于作者要抒发失意的郁闷,这些诗染有浓重的感伤色彩。他的咏史诗也有很高成就,具有词微意深的效果。还有一些独具一格的无题诗,写男女恋爱时的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彷徨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情,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诗人还有一些抒情咏物的名篇。李商隐的诗文辞藻华美、用典精巧,尤擅长近体七律。在晚唐诗人中,其艺术成就最尚。

3、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4、诗歌主旨:诗歌借助贾谊的遭遇,讽刺统治者徒有求贤之表,却无用贤之能,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5、诗名《贾生》,“贾生”即“贾谊”。这首诗涉及两个人物,一个“贾谊”,一个“汉文帝”,我们都有必要做个基本了解。

6、哪两位唐代诗人被称为“小李杜”?

7、我们从前面的资料,事实也了解到汉文帝确实是比较迷信鬼神的,包括他到底要不要去接受这个皇位,他都是通过卦象决定的。不过他此时也确实是求贤若渴,他以前就知道贾谊的学识与才华。而贾谊的学识恐怕不仅是国家大事,也包括鬼神之事,呵呵。偏偏汉文帝宣他觐见的时候,却是在宣室,所以也就先问他鬼神方面的事了。不过从后面安排贾谊去做梁怀王的太傅,也可以看出对贾谊并不完全重用。所以李商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从贾谊的角度,他确实没有得到他真正想要的,他想更多地为国分忧,然而皇上考虑的却不完全是这样。这里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初贾谊会被贬到长沙去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太过于年轻。

8、贾谊受命前往楚地担任太傅之时,长沙国已经是第五任君主吴著时期了。或许在汉文帝眼中,将贾谊外放既可以锻炼这位年轻人的施政手腕,又能够将其暂时摘除中枢权力的漩涡之中。不过,贾谊显然并未领悟汉文帝的良苦用心,长途跋涉、远离家乡的经历,促使其充满了挫败感和悲观情节。身在楚地的文人,不可避免地想到了离世尚不足百年的屈原。当年,屈原亦是力主楚国革新,却遭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楚怀王贬谪出京的。为此,贾谊在途经湘江之时还特意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借以抒发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

9、你好《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朗读的节奏应当这样划分: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0、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诗词

11、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3、《贾生》中“可怜”意思是可惜,可叹。表达了诗人对贾谊不得施殿展治国安民的的抱负深为惜。

14、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15、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16、李商隐正是有感于贾谊夫人曲折仕宦生涯,以及最后的悲剧色彩,他引用了贾谊一生中这件汉文帝宣召入京师深夜长谈的小事,写下了这首诗。虽是小事,但讽刺意味和经典特性是足够的。李商隐的怀才不遇李商隐少有才名,多次应举失败后得中进士,然而这也开启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因为,自此他被动的卷入了历史上著名的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此后余生,李商隐将在不断的仕宦坎坷和朝廷排挤中度过,作为朝廷派别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才志理想终其一生将无法施展,甚至大多数时候伴随着他的,是流离困顿的生活。

17、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18、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19、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

20、所以李商隐的遭遇并不能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皇帝的昏庸,而是他在卷入“牛李党争”后所遭受的排挤不公,因这个原因,他根本无法获取高阶官职,也根本无法近皇帝博取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因为整体国运的衰退,在这种衰退下又因为朝堂本身的盘根错节,李商隐终受其害,导致了一生的悲剧。

五、李商隐贾生赏析

1、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2、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3、作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代表作有《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被后世誉为“西汉鸿文”。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5、《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6、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7、而李商隐时期,在他入仕到去世的整个时期,是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为帝时期,其实在唐王朝整体国运日衰的情况下,这三位皇帝是属于励精图治,选贤举能的君王类型的。他们除了和唐王朝多数皇帝一样爱寻仙求药外,在国事理政方面并不是昏聩无道,任用奸匿朝臣及宦官之辈。然而在安史之乱近百年之后,加之在这三位皇帝之前两位唐皇帝的昏庸无为下,整个唐朝已是世风日下,难以回天了。

8、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很久不见贾生,自以为已经超过了他,今天见到他,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

9、所表之情:借助贾生怀才不得其用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并表达对统治者的用人不当的不满。

10、诗选取汉文帝向贾谊夜问鬼神事加以生发,以议论为主干,意在抨击统治者貌似求贤而不知任用的荒唐。“不问苍生问鬼神”可谓是神来之笔,诗人的愤慨之情油然而起。晚唐的皇帝服药求仙,荒废政事,不问民生疾苦,比汉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前三句极写汉文帝对贾谊的重视,“求”、“访”、“虚前席”,刻意写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然“不问”与“问”一出,诗意陡然一翻,意境全新,对汉文帝(即统治者)的否定便显得格外有力。

11、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12、汉文帝时期,汉朝出现一位惊世天才——贾谊。

13、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14、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15、《贾生》是李商隐的一首咏史诗,同时也是一首讽喻诗,其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成千古经典之句,流传甚广。整首诗叙述了西汉广有才名和卓绝政治才能的贾谊被贬后,被汉文帝召见入京师深夜长谈,奈何当时的汉文帝要谈论的不是国事苍生,只是尽问鬼神之事。李商隐以此事成诗来讽喻晚唐当朝皇帝寻仙求药、不知人善用,抒怀自己郁不得志的悲苦。

16、(6)虚:徒然,空自。

17、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18、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这两句是说:陶公当年建立功勋的战舰如今躺在空滩上,经受日晒风吹雨淋。贾谊昔日的居所如今已成了布满灰尘的破庙,经受风雨的侵袭。陶公:指东晋名将陶侃。《晋书•陶侃传》:“刘弘为荆州刺史,以侃为江夏太守,又加督护,使与诸军并力拒陈恢,侃以运船为战舰,所向必破。后讨杜锼,进克长沙,封长沙郡公。”这里暗示当时有功的将相受到排斥。贾傅: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很有政治才干,因受排挤被贬到长沙。承尘:承接尘土的天花板。破庙:《水经注•湘水》:“湘州郡廨西有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这里暗示当时才士不被重用。

19、你的一次转发、有可能会帮助无数人……

20、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把贾谊和屈原放在一起来写传记。而李商隐写这首诗也是和司马迁一样的想法,为贾谊叫屈。倒不是在讽刺汉文帝。汉文帝确实已经是求贤若渴,否则不会在宣室就立刻召见贾谊,只不过在宣室,因情境而先问他鬼神之事。诗中的“可怜”,还是指贾谊,可怜皇上问他的不是国家大事。诗中的“虚”,也应该是指贾谊,皇上都如此接近他了,对他来说还是一场徒劳,因为问的是“鬼神”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