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式微之我见(100句)
一、乡土式微
1、据申赋渔说,这本书连采带写写了五年,五年中采访了十几位老人,但到书成之后仅余一两位还健在。书中所写到的传奇匠人们在上世纪中后期接连死去,死于天命或死于非命,都带着他们的手艺和传奇故事葬入泥土。如同机器时代大规模到来后,织布匠的儿子在父亲死之后烧了织布机,匠人们的死和手艺的失传纷纷昭示着乡土社会的式微与手工时代的凋零。
2、这四个孩子的特殊连续性是: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子女。一个1940年的德国女孩,和一个21世纪的加利福尼亚男孩,他们之间并无什么共同点,却有着血缘的纽带。每一代人对生老病死、战争、和平、幸福、痛苦,都有不同的观念。
3、费先生认为,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人治与法治之别则是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的区别。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法律靠国家(或部落)的权力而推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因为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在乡土社会,人们一代代的积累出一套生活的经验,以应付人生中的各种问题。越是前人生活中证明有效的,越是值得保留,所以好古成为了生活的保障。由于这种“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的心理,也产生了对传统的敬畏。作者强调,礼治或许可以称之为人治,但是不是以个人好恶来进行统治,是传统——整个社会来维持的秩序。
4、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
5、三秦|非遗|出版|服务
6、《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展开论述,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行文流畅,深入浅出,虽然整本书只有寥寥7万多字,但是依然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面貌。
7、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是由大量的乡下人,即农民组成的。对于乡下人来说,“土”就是它们的命根,这也是为什么乡下总是有很多的土地庙,因为他们(土地庙总是以一对夫妻的形象出现)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中原人到草原依然锄地播种、在西伯利亚也不忘播种这些都体现了土在我们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
8、语言本身是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所以语言只能是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层上发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产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比如“行话”就是一个例子。特殊语言的有效性在于它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比如眉目传情、指石相认等)。所以,在乡土社会,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谊的唯一象征体系。
9、谢谢吴老师。那么,对于叶炜老师的作品,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10、“抬头三尺有神明”,相信神仙鬼魅和人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人心就会多一份敬畏,这是传统中国人谨小慎微的处世方式。《匠人》中写到的神秘传说中,其真实成分到底有多少是无法验证的,因为它们都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世世代代不仅无人质疑,还总是倾向于将其神秘化。如同申赋渔所说,“父亲是这样讲的,伯父是这样讲的,我就把他们怎样讲的如实写下来了”,仿佛只要心里相信,就可以永远传下去。
11、费孝通后来由燕京大学考入清华,成为了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毕业后又应导师的邀请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有幸成为世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关门弟子。出国前夕,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应邀赴广西实地调研。而天有不测风云,考察途中费孝通误中瑶人设下的捕兽陷阱,双腿动弹不得,在营救未果的情况下,王同惠独自下山求援,却不幸被山洪冲走,考察也被迫中断。
12、申村人敬重剃头匠,剃头匠每个月挨家挨户理发,轮到谁家,谁家都会割肉杀鸡好生招待。每到大年每户人家还要上门拜访,带来鱼肉豆腐、馒头香肠之类,这是剃头匠一年所有的收入。“送多送少他不管,这就是一个匠人的生活方式,是他跟人相处的方式,是他自己的一种尊严。”
13、对于一项司法裁决或法案,我们不再问:它恰当吗?公平吗?正义吗?合理吗?这些曾经是政治上的问题,尽管回答起来不易。我们必须再次学会提出这种问题。”
14、农业和游牧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土地的,不能同游牧业和工业等一样可以四处飘荡,是不易流动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在这样一种受土地制约的情形下,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我们是安土重迁的。但是这种不流动并不代表乡村人口是固定的,它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说的,指的是组团之间的孤立与隔膜(耕种活动不需太多分工合作,故而无需许多人住在一起)。
15、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可以在亚马逊淘宝看看。**************************************************************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16、本书揭露了西方社会关于能源、气候最常见的错误结论,为面对全球能源的挑战而提出的建设性科学方法扫清了前路。
17、式微:指国家或世族衰落,也泛指事物衰落
18、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19、在同意权力下,反对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而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在时势权力下则演变为思想争斗,主要的是阵线问题,反对成了对垒。而长老权利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长老权力的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加速变动,注释式的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掉,名与实趋向分离(表面上承认其形式,而内容随着注释而改变。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20、对,文学创作中的工业化思维,教育中的工业文化,还有信息化和智能化,否则文学创作永远停留在农耕时代,文学商业化几乎是画饼充饥!重视文学教育依然是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我在前几天的“第二届长篇小说论坛”上阐述的一个观点,这次的简要发言算是一个补充吧。
二、乡土式微之我见
1、第孔学的人道主义因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这一点对于构成熟人社会,与形成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有重要作用。
2、传情达意的时间之隔
3、乡土题材小说为何走向式微?
4、2004/读书会
5、托尼·朱特《乡土式微》
6、http://www.aiduwenxue.com
7、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最大威胁——网上战争。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
8、放下“百年村庄”这样宏观的题目,申赋渔未必是不愿写,但以记者出身,又在2012年出版过纪实散文集《一个一个人》,他大概是更愿意亲近活生生的村庄里的人和故事。木匠是爷爷、扎灯匠是外公、杂匠是伯父、花匠是小学同学,个个知根知底。于是,这也成了《匠人》最恰当的体例。
9、南茜·休斯顿《断层线》
10、担纲《匠人》一书设计师的朱赢椿去到申村看了一圈说,申村有种苍凉的感觉。其实《匠人》这本书也是如此,十五个故事从内到外散发着苍凉,像灰烬燃尽之前的一缕残余。
11、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
12、这位杰出的印度企业领袖对印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明确、原创且具有远见的解读剖析,并探讨了国家所要面对的里里外外的挑战。
13、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国家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
14、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
15、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16、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是在1400年后?
17、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18、不同权力结构中的“反对”
19、有海上丝绸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闽台关系、泉州华侨、泉州的民俗,特色的闽南建筑,宗教文化,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的民俗奥有出行习俗,元宵节,普渡、婚宴,泉州回族的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和打城戏
20、第九章,介绍乡土社会的法礼习惯。
三、乡土观念日渐式微
1、瓦茨拉夫·斯米尔《能源神话与现实》
2、作者认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都是与经济利益密切联系的。对于前者,在上的是有权力的,利用权力去支配下面的人。权力是维持这关系的必需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统治者用暴力来维持地位的目的很难想像不是为了经济的,而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多大的意义。对于后者,社会分工导致权利与义务。需要有权力来制约监督人们去同意分配的义务。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一种同意。其掌权者并不是为了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往往需要通过荣誉和高薪来延揽掌权者。
3、在世界一流的组织行为学家、畅销书《粘住》的作者希思兄弟看来,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已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做出改变。
4、农村题材小说为什么没人喜欢看,为什么奉劝年轻人不要轻易写农村题材?
5、显然,中国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构,不能复归到以德高望重的乡绅与宗族家长治理的旧途。礼法并举无疑是一条光明之路:礼治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的治理方式;法治则有助于明晰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分,完成乡村的现代性转型。礼治有助于顺应风土人情,灵活治理;法治则有助于抵制贪腐及对公权力的滥用。礼治有助于法治在乡村的普及;法治则有助于礼治的强制执行。
6、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有着庞大而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匠人》里的申村没有例外,亦把中国人最信奉的“人情”伸展到了日常的道德伦理层面。
7、论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魔幻小说互文性特征——以跳舞的八卷本《恶魔法则》为例
8、费先生着眼于农村发展研究,将实现“志在富民”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9、查布里斯·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
10、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
11、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12、2010年8月末,弗兰岑的第4本大作《自由》(TheFreedom)在美国出版。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
13、南丹·尼莱卡尼《印度畅想》
14、乔治·阿克洛夫《动物精神》
15、在物质精神极度丰富的现在,现代文明冲淡了传统的乡土文化。在大都市的生活中,甚至血缘纽带都逐渐变得薄弱,现代人总是处在一个被异化的过程之中,而乡土社会的各种遗风:重视血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当然要克服诸多的沉疴顽疾),也许是抵抗异化世界的钥匙。
16、乡土社会的知识经验
17、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18、国槐:乡土树种,喜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不耐水湿,生长速度中等。洋槐:乡土树种,高大乔木,生长迅速,抗风能力差,常做行道树。合欢:天津乡土树种,性强健,生长迅速,树姿优美,叶形雅致,宜做庭荫树、行道树。栾树:乡土树种,生长速度中等,枝叶茂密而秀丽,夏季开花,满树金黄,十分美丽。宜做庭荫树、行道树。构树:华北地区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树叶宽大,观赏性强。龙爪槐:乡土树种,小枝弯曲下垂,树冠呈伞状,中国庭院中常用的特色树种。乡土树种:合欢、栾树、刺柏、法桐、泡桐、垂柳、馒头柳、白蜡、洋槐、国槐、碧桃、西俯海棠、金银木、石榴、月季等。
19、在旧的中国乡土伦理中,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家乡。然而,随着都市化快马加鞭的进程,旧的乡土伦理代之以新的资本逻辑,人群开始背井离乡,流向繁华富庶的都市。直到多年以后,再次面对旧乡故里时,竟成了陌生的“外来者”。
20、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最大威胁——网上战争。
四、乡土式微之我见作文
1、和社会发展有关。以前农业社会,资源欠缺社会发展慢,大多数从事和土地相关的行业,宗族老乡观念,紧密报团。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外出远离家乡,从事的行业和故土土地关系甚小,社交圈子也围绕工作地,乡土渐渐成为一种思念并可能随时间淡化!
2、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
3、保罗·科利尔《被掠夺的星球》
4、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联系是长成的、熟悉的、自动的。空间、时间都不是“不了解”的障碍。而乡土社会中阻碍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即男女两性。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事业,在乡土社会是不允许存在的。因为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追求的是稳定。在乡土社会,男女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的感情。即生活上的“男女有别”与心理上的“男女授受不亲”。这种界限也导致中国传统的情感更加倾向于同性之情的发展,同性之间的结义:“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就是鲜明的例子。
5、18世纪末,随着清帝制走向穷途末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这种长期变革在趋于相对稳定之前,历经了多个错综复杂的历史阶段。或许,在许多新生代的中国青年人看来,短短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就已然是一个遥远、陌生的时代。而这种陌生感不仅源于对以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无知,还源于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语)定位之不解。
6、第十到十三章,用四种权力的模式来解释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
7、如果你看不懂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要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涨暴跌,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想现在多消费,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了解一下什么是“动物精神”吧。
8、乡村文化式微表现:文化是乡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乡村文化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强烈冲击,其根基越来越羸弱、种类越来越稀少、底蕴越来越浅薄,其作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9、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10、二是现代传媒的发展,信息传递加快,对以前的乡土文明产生了冲击。
11、资料来源:美国时代杂志
12、乡土社会的法礼习惯
13、奇普·希思《瞬变》
14、《人类成就》的作者是查尔斯·默里。出版时间为2004年11月。是一部谦逊却令人大开眼界的作品,是有争议的《钟形曲线》一书合著者对知识的历史发表独特见解。作者以百科全书的方式提出了在各领域对这个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地共同探索,彰显了人类成就。
15、时间之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今昔之隔,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得到积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时间”也就阻隔了。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的学习,词是最主要的桥梁(即象征体系),但是词不一定是“文字”,也可以是语言。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就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定的社会,熟人社会与安土重迁的定型生活习惯导致了在乡土社会中,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要一直保存就可以。乡土社会鲜有波涛变化,都市社会有新闻,而在乡土社会新闻则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人怕出名猪怕壮”)。在这样的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当碰到问题总能在长者那问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口口相传即可。
16、书中写道:“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超过6%的年增长率只被一个国家超越,那就是中国。我们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国内市场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强大的中产阶层。但我们的成就有苦有乐。印度在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我思绪万千,我的许多同胞亦如此——对实施变革的缓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对印度各地难以根除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悲哀。人们日益强烈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现正面临紧要关头。”
17、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让自己内心的那头大象听话呢?希思兄弟从人类的行为出发,通过翔实有趣的案例,告诉我们进行改变的关键要素:为改变找到一个一目了然的目标;为改变找到一个闪光点;为你的改变找到一个情感化的理由。
18、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
19、查尔斯·默里《人类成就》
20、1990年12月,费老在自己80寿辰聚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著名观点。
五、乡土式微下载
1、每个匠人的人生轨迹像一根根散乱的线,相互纠缠;而将它们捆扎到一起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时代之绳。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内战和土地革命,再到“文革”和大跃进,历史的变迁结结实实地落在了申村人的肩膀上,以个人命运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有人违抗得过。于是有的人家道中落,有的人意外得势,有的人冤冤相报,还有的人在时代的变动中死去。每讲完一个故事,就窥探到历史在某个特定时段里的一个切面,两者在鸡零狗碎、因缘际会的乡间生活中构成间接相关的关系,却也并不影响底层人们最日常琐屑的喜乐哀恸。
2、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3、图2“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4、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大而不倒》
5、书里面对街道安全的论述,其中一部分内容其实是讲熟人社会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和城市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在物理空间上的疏离是越来越远了,熟人社会在当下应该如何构建,或者说在当下的时代在多少程度上还需要熟人社会的存在。对应到建筑专业,如何通过空间的手段去构建这种熟人社会,缓解物理上的隔离?或者是不需要熟人社会的公共交往空间是哪种形式?会不会脱离实体空间进入到虚拟端?这是值得思考的。
6、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7、一是工业化兴起,城市化进城加快,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8、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
9、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
10、在中国乡下,只有一户人家独居的小社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一般都是聚村而居。费先生总结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1)小农经营,住宅农场不会距离太远;2)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3)为了安全的防卫需求;4)由于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代代积累,成为大规模的村落。
11、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泛滥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压在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结果,他们打败了华尔街。
12、《匠人》一书前面附了一张申村的手绘平面图,还有一份申氏家谱。十几个匠人的家坐落在河岸上,让人不禁惊讶一个普普通通的苏北村子竟汇集了这么多匠人,以及一个传统中国村庄的生活竟是由这么多手工匠人来维系的。
13、岳剑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
14、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15、投稿邮箱:3322608149@qq.com
16、提示:点击上方"爱读文学"↑免费阅读最精彩的知识分子网络文学作品
17、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18、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克纳克《网络战争》
19、在《诗经·邶风·式微》式;发语词,无意微(音为昧):通昧,幽暗指天黑现在一般引申为渐渐衰落
20、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国家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书中写道:“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超过6%的年增长率只被一个国家超越,那就是中国。我们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国内市场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强大的中产阶层。但我们的成就有苦有乐。印度在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我思绪万千,我的许多同胞亦如此——对实施变革的缓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对印度各地难以根除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悲哀。人们日益强烈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现正面临紧要关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