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型号(无功补偿电容器型号)
容器规格是什么
微波炉保鲜盒盒子上都有一个小小身份证,一个三角形的符号,一般就在塑料容器的底部。三角形里边有1到7的数字,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塑料容器,它们的制作材料不同,使用上禁忌上也存在不同。微波炉饭盒型号有如下几种:
1、“1号”,PET,常见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耐热至70℃易变形,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若是装高温液体,或是加热则易变形,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易融出。建议此类饮料瓶不要重复使用,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
2、“2号”,HDPE,常见于白色*瓶、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等。建议不要循环使用,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会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
3、“3号”,PVC,常见于雨衣、建材、塑料膜、塑料盒等。可塑性优良,价钱便宜,故使用很普遍。但只能耐热81℃,高温时容易产生不好的物质,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4、“4号”,LDPE,常见于保鲜膜。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到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前,建议先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5号”,PP,常见于豆浆瓶、酸奶瓶、果汁饮料瓶、微波炉餐盒等。熔点高达167℃,是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材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
6、“6号”,PS,常见于碗装泡面盒、快餐盒。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装酸、碱性物质后,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应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7“7号”,PC其它类,常见于水壶、太空杯、奶瓶等。是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但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因此,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其中,5号是最适合放入微波炉中的。
扩展资料:
微波炉带来方便的同时,使用起来也并非绝对安全,尤其要注意以下7种误区:
1、忌加热时间过长,微波炉采用的是高频加热,加热速度很快,时间太长会使食物变干、变硬,甚至产生毒素。
2、忌加热油炸食品,高温会使油飞溅,可能产生明火,发生火灾。如不慎引起炉内起火,千万别马上开门,应先关闭电源,等火熄灭后再开门。
3、忌用金属器皿,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发出能量加热食物,而金属有可能会阻止能量传导。
4、忌将普通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炉,普通的塑料容器、塑料袋不耐高温,加热很容易变形,同时可能释放出有毒物质。因此,应选择耐高温的微波专用容器。
5、忌使用封闭容器,一旦使用封闭容器,可能发生爆裂,要用带气孔的容器。
6、忌加热保鲜膜包裹的食物,在高温情况下,保鲜膜会发生化学变化,给食物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7、忌在微波炉上放东西,微波炉的上方设有出风口,如果被其他的物品遮住,易导致其内部温度过高而老化,严重的还可能发生短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微波炉饭盒
并联电容器型号
一、容器规格的确定
育苗容器规格取决于树种种类、育苗期限、苗木大小、造林成本、绿化效果、运输条件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等诸多因素,应从容器的体积和相同体积不同的尺寸两方面考虑。其一,一般来说,容器规格大,苗木地径、单株生物量大,苗木生长充分,但随着容器的增大,不但根系的密度减小,不利于根团的形成,而且增加了苗木造林和运输的成本,因而首先选择体积适合的容器;其二,在一定体积的范围内,随着容器增大,苗木的地径增粗,但对苗高作用不明显,因而适当降低容器的高度,增大容器的直径,有助于促进苗木地径的生长,相同体积不同尺寸的容器的使用不尽相同,因而还要注意对相同体积不同尺寸的容器的选择。
在容器大面积造林实践中,为了方便、经济和快捷进行苗木栽植,一般选择采用小规格容器,容器的规格为4-10cmX8-20cm,如常用网袋容器为5-10cm,塑料营养钵6cmX8cm,以培育1-2年生的匀质小苗;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干热河谷地区以及立地条件恶劣的、杂草繁茂的造林地,可适当加大容器规格培育稍大一些的苗木,以确保定植后的苗木的生长优势,减少或避免杂草和野兽危害等不利环境的影响;园林绿化工程为了产生即时的绿化景观效果,以多年生大苗作为培育对象,如用50cmX50cm的控根容器培育直径5-8cm的大苗。
二、容器规格的表示方法
根据容器育苗技术行业标准,不同容器规格表示如下,可参照执行。
①圆筒状容器:用填装基质后的容器的直径和高度来表示:如5cmX12cm表示在装填基质后,容器的直径为5cm,高为12cm。
②长方形营养砖:以长X宽X高表示其大小,如:7cmX7cmX12cm表示在装填基质后,容器的直径为5cm,高为12cm。
③圆台体营养钵:用上底直径、下底直径和高3个数字来表示其大小,如3cmX5cmX7cm表示上底直径为3cm,下底直径为5cm,高为7cm。
④蜂窝状六角形容器:以外接圆直径和高度来表示,如:4cmX12cm表示六角形外接圆直径为4cm,高为12cm。
更多容器苗资讯,点击关键词查阅历史文章
相关推荐
低成本育苗 | 苗木做长久 | 容器苗定义 | 容器苗优势 | 如何浇水 | 绿化黄金十年 | 造型树 | 容器苗应用的建议 | 大苗培育的主要措施 | 栽植季节和时间选择 | 整地季节选择 | 容器苗炼苗 | 移栽前保存出圃 | 造林地清理和准备 | 栽植前的准备工作 | 容器大苗前景 | 容器苗为发展方向 | 落后欧美100年 | 销售模式改变 | 看得见的"钱"途 | 容器的选择不可忽视 | 绿化苗木生产新技术 | 无纺布袋绝非完美 丨圃地的选择丨圃地的规划设计 丨裸根苗容器栽培法 丨规格与质量很重要 丨工厂化容器育苗 丨国内外销售与运输 丨苗圃的成本管理 丨苗木生产指标 丨国内苗圃的发展与现状 丨苗圃的特色与定位 丨苗圃辅助用地
容器育苗实例
杨树 | 杉木 | 侧柏 | 火炬松 | 白皮松 | 油松 | 落叶松 | 樟子松 | 马褂木 | 构树 | 楸树 | 刺槐 | 七叶树 | 栓皮栎 | 紫穗槐 | 油茶 | 栾树 | 柑橘
养护管理
水分管理 | 施肥管理 | 病害防治1 | 病害防治2 | 虫害防治 丨苗木防寒 丨移植后的管理 丨苗木“对症下*”
容器介绍
林业上的应用 | 材料的特性 | 可否降解材质 | 软硬材质
育苗技术
小拱棚扦插 | 大棚套小棚扦插 | 现代化温室 | 全光照喷雾 | 基质发酵 | 基质半碳化处理 | 基质成分1| 基质成分2 | 基质成分3 | 基质成分4 | 基质种类 | 控根要注意 | 稀土对植物影响 | 稀土在林木中的应用 |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修剪应该注意的细节丨如何造型 丨防根深技术 丨基质的选择 丨基质的配制 丨基质的填装 丨容器苗扦插 丨播种育苗 丨种实成熟与采集 丨种实的调制 丨种实的贮藏 丨分株繁殖 丨压条繁殖 丨苗木嫁接 丨苗木假植
获取更多容器苗资讯
容器规格型号
1.汽车行业的包装容器使用流通环节有多少?
2.汽车行业的包装容器如何分类?
3.如何正确选择包装容器?
一次性包装(Expendable)
•只使用一次,随后由三产报废回收处理的包装。
•由零件供应商负责设计、验证、采购并计入在零件采购单价中由客户付费。
循环包装(Returnable)
•循环包装是在可循环使用的基础上,能够从接收地到供应商之间重复使。
•原则上,用于交货使用的可循环包装由主机厂负责设计、验证、采购投入。
没有衬格的大件包装(木箱) 金属料架
标准包装箱(StandardContainer)
•根据汽车零件的外形尺寸,重量,运输保护要求等不同特性,以及考虑到物流运输工具车箱内部的摆放尺寸,选用与其相适应的材料和制定相适应的系列化尺寸所设计出的容器,称为汽车标准包装容器,简称标准箱。
•SGM的标准包装箱分为:标准塑料箱,标准金属箱,标准托盘。
标准箱 标准金属箱 标准托盘
运输包装(ShippingPackaging)
•运输包装,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运输流通过程对广品造成损坏,保障广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检以运输储运为主要目的包装。
•SGM入厂物流中的零件运输包装,可分以下几类:
1、一次性外包装,如木箱、纸箱单元;
2、标准箱;
3、以质量保护与运输效率为先的专用箱(特殊料架)。
上线包装(LineFeedingPackaging)
•上线包装,是为了满足线旁操作取料安全与现场物流配送效率,以符合生产线员工/设备取放件方便为主要目的包装。
•SGM入厂物流中的零件上线包装,可分以下几类:
1、原包装直接使用(D2L)
2、标准箱;
3、操作效率为先的专用箱(特殊料架)。
排序包装(SequencingContainer)
•把同一品种但不同(车型、颜色、零件)同时混装在同一个料架或料箱内,这种包装即为排序包装。
•排序包装是为了节省工位场地而采用的一种包装方式,它分以下几类:
1、供应商直接排序包装;
2、RDC物料配送中心排序包装;
3、库位排序包装。
后座后靠排序料架 司机座椅排序料架
组合包装(KittingContainer)
•同一只包装容器内放置不同的零部件,然后包装上线,这种包装形式即为组合包装。
•组合包装是为了节省工位场地而采用的另一种包装方式,采用组合包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同一工位要装配多种零部件,但流水线工位场地又小,不能放置多种料箱;
2.这些零部件的形态比较固定,操作工装配时很容易辩别;
3.同一只包装容器内可以放置不同的零部件,操作工取件又相当方便。
4.包装容器内各零部件数量与单车用量一致。
Minomi包装
•Minomi是一日文合成词,mi=contents&nomi=only
简单地理解Minomi包装即是'只有物料,无包装箱的包装"。Minomi是一种消除线旁操作浪费的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Minomi:
1. DirectfromSupplier
2. RepackorSequencing
3. InHouseor3rdParty
4. RollingSupermarket/Kits
5. DollyExchange(Mother/Daughter)
SPS包装(SetPartSupply)
SPS是利用GMS的准则和工具来帮助操作工减少浪费和提高增值工作的策略。其目标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把所需的工具和零件放置于工人触手可及的地方来简化工序,从而减少判断和动作的浪费。一个最简单的SPS系统就是装车单和Kitting箱。此外,SPS还可以包含其他一些物料上线方法,比如Min〇mi\SequencingAGC等。包装容器内各零部件数量与单车用量一致。
容器的分类-小结
容器选型
11月19日上午,在中国开源年会现场,阿里巴巴正式开源了基于Apache2.0协议的容器技术Pouch。Pouch是一款轻量级的容器技术,拥有快速高效、可移植性高、资源占用少等特性,主要帮助阿里更快的做到内部业务的交付,同时提高超大规模下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利用率。开源之后,Pouch成为一项普惠技术,人人都可以在GitHub上获取,GitHub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alibaba/pouch
Pouch的开源,是阿里看好容器技术的一个信号。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容器技术在大多数企业中落地,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如何做好容器的技术选型,如何让容器技术可控,相信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Pouch无疑使得容器生态再添利器,在全球巨头垄断的容器开源生态中,为中国技术赢得了一块阵地。
此次开源Pouch,相信行业中很多专家都会对阿里目前的容器技术感兴趣。到底阿里玩容器是一个侠之大者,还是后起之秀呢?以过去看未来,技术领域尤其如此,技术的沉淀与积累,大致可以看清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
追溯Pouch的历史,我们会发现Pouch起源于2011年。当时,Linux内核之上的namespace、cgroup等技术开始成熟,LXC等工具也在同时期诞生不久。阿里巴巴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即基于LXC研发了容器技术t4,并在当时以产品形态给集团内部提供服务。此举被视为阿里对容器技术的第一次探索,也为阿里的容器技术积淀了最初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年后,Docker横空出世,其镜像技术层面,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软件封装”问题。镜像技术流行开来后,阿里没有理由不去融合这个给行业带来巨大价值的技术。于是,在2015年,t4在自身容器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吸收社区中的Docker镜像技术,慢慢演变,打磨为Pouch。
带有镜像创新的容器技术,似一阵飓风,所到之处,国内外无不叫好,阿里巴巴不外如是。2015年末始,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在基础设施层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因很多,其中最简单的一条,相信大家也不难理解,阿里巴巴体量的互联网公司,背后必定有巨大的数据中心在支撑,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必定导致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也就造成基础设施成本的大幅提高。容器的轻量级与资源消耗低,加上镜像的快速分发,迅速让阿里巴巴下定决心,在容器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帮助数据中心全面升级。
经过两年多的投入,阿里容器技术Pouch已经在集团基础技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17年双11,巨额交易1682亿背后,Pouch在“超级工程”中做到了:
100%的在线业务Pouch化
容器规模达到百万级
回到阿里集团内部,Pouch的日常服务已经覆盖绝大部分的事业部,覆盖的业务场景包括:电商、广告、搜索等;覆盖技术栈包括:电商应用、数据库、大数据、流计算等;覆盖编程语言:Java、C++、NodeJS等。
阿里巴巴容器技术如此之广的应用范围,对行业来说实属一大幸事,因为阿里已经用事实说明:容器技术已经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得到验证。然而,由于Pouch源自阿里,而非社区,因此在容器效果、技术实现等方面,两套体系存在差异。换言之,Pouch存在不少独有的技术优势。
隔离性是企业走云化之路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技术难题。隔离性强,意味着技术具备了商用的初步条件;反之则几乎没有可能在业务线上铺开。哪怕是阿里巴巴这样的技术公司,实践容器技术伊始,安全问题都无法幸免。众所周知,行业中的容器方案大多基于Linux内核提供的cgroup和namespace来实现隔离,然后这样的轻量级方案存在弊端:
容器间,容器与宿主间,共享同一个内核;
内核实现的隔离资源,维度不足。
面对如此的内核现状,阿里巴巴采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来解决容器的安全问题:
用户态增强容器的隔离维度,比如网络带宽、磁盘使用量等;
给内核提交patch,修复容器的资源可见性问题,cgroup方面的bug;
实现基于Hypervisor的容器,通过创建新内核来实现容器隔离。
容器安全的研究,在行业中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而阿里在开源Pouch中,将在原有的安全基础上,继续融合lxcfs等特性与社区共享。同时阿里巴巴也在计划开源“阿里内核”,将多年来阿里对Linux内核的增强回馈行业。
随着阿里业务爆炸式增长,以及2015年之后容器技术的迅速普及,阿里容器镜像的分发也同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容器镜像已经帮助企业在应用文件复用等方面,相较传统方法做了很多优化,但是在数以万计的集群规模下,分发效率依然令人抓狂。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数据中心中有10000台物理节点,每个节点同时向镜像仓库发起镜像下载,镜像仓库所在机器的网络压力,CPU压力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场景,阿里巴巴镜像分发工具“蜻蜓”应运而生。蜻蜓是基于智能P2P技术的通用文件分发系统。解决了大规模文件分发场景下分发耗时、成功率低、带宽浪费等难题。大幅提升发布部署、数据预热、大规模容器镜像分发等业务能力。目前,“蜻蜓”和Pouch同时开源,项目地址为:
https://github.com/alibaba/dragonfly
Pouch与蜻蜓的使用架构图如下:
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囊括了各式各样的业务场景,几乎每种场景都对Pouch有着自己的要求。如果使用外界“单容器单进程”的方案,在业务部门推行容器化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阻力。阿里巴巴内部,基础技术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需要每时每刻都更好的支撑业务的运行。当业务运行时,技术几乎很难做到让业务去做改变,反过来适配自己。因此,一种对应用开发、应用运维都没有侵入性的容器技术,才有可能大规模的迅速铺开。否则的话,容器化过程中,一方面得不到业务方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帮助业务方,非标准化的实现业务运维。
阿里深谙此道,内部的Pouch技术可以说对业务没有任何的侵入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集团内部做到100%容器化。这样的容器技术,被无数阿里人称为“富容器”。
“富容器”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为了在Linux内核上创建一个与虚拟机体验完全一致的容器。如此一来,比一般容器要功能强大,内部有完整的init进程,以及业务应用需要的任何服务,当然这也印证了Pouch为什么可以做到对应用没有“侵入性”。技术的实现过程中,Pouch需要将容器的执行入口定义为systemd,而在内核态,Pouch引入了cgroupnamespace这一最新的内核patch,满足systemd在富容器模式的隔离性。从企业运维流程来看,富容器同样优势明显。它可以在应用的Entrypoint启动之前做一些事情,比如统一要做一些安全相关的事情,运维相关的agent拉起。这些需要统一做的事情,倘若放到用户的启动脚本,或镜像中就对用户的应用诞生了侵入性,而富容器可以透明的处理掉这些事情。
容器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使得不少走在技术前沿的企业享受到技术红利。然后,“长尾效应”也注定技术演进存在漫长周期。Pouch的发展也在规模化进程中遇到相同问题。
但凡规模达到一定量,“摩尔定律”决定了数据中心会存有遗留资源,如何利用与处理这些物理资源,是一个大问题。阿里集团内部也是如此,不管是不同型号的机器,还是从2.6.32到3.10+的Linux内核,异构现象依然存在。倘若要使所有应用运行Pouch之中,Pouch就必须支持所有内核版本,而现有的容器技术支持的Linux内核都在3.10以上。不过技术层面万幸的是,对2.6.32等老版本内核而言,namespace的支持仅仅缺失usernamespace;其他namespace以及常用的cgroup子系统均存在;但是/proc/self/ns等用来记录namespace的辅助文件当时还不存在,setns等系统调用也需要在高版本内核中才能支持。而阿里的技术策略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绕过某些系统调用,实现老版本内核的容器支持。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富容器技术也很大程度上,对老版本内核上的其他运维系统、监控系统、用户使用习惯等实现了适配,保障Pouch在内核兼容性方面的高可用性。
因此综合来看,在Pouch的技术优势之上,我们不难发现适用Pouch的应用场景:传统IT架构的的迅速容器化,企业大规模业务的部署,安全隔离要求高稳定性要求高的金融场景等。
凭借差异化的技术优势,Pouch在阿里巴巴大规模的应用场景下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目前阿里巴巴内部的Pouch与当前开源版本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虽然优势明显,但是如果把内部的Pouch直接开源,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多年的发展,内部Pouch在服务业务的同时,存在与阿里内部基础设施、业务场景耦合的情况。耦合的内容,对于行业来说通用性并不强,同时涉及一些其他问题。因此,Pouch开源过程中,第一要务即解耦内部依赖,把最核心的、对社区同样有巨大价值的部分开源出来。同时,阿里希望在开源的最开始,即与社区站在一起,共建Pouch的开源社区。随后,以开源版本的Pouch逐渐替换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的Pouch,最终达成Pouch内外一致的目标。当然,在这过程中,内部Pouch的解耦工作,以及插件化演进工作同样重要。而在Pouch的开源计划中,明年3月底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彼时Pouch的1.0版本将发布。
从计划开源的第一刻开始,Pouch在生态中的架构图就设计如下:
Pouch的生态架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如何对接容器编排系统;第二,如何加强容器运行时。
容器编排系统的支持,是Pouch开源计划的重要板块。因此,设计之初,Pouch就希望自身可以原生支持Kubernetes等编排系统。为实现这点,Pouch在行业中率先支持container1.0.0。目前行业中的容器方案containerd主要停留在0.2.3版本,新版本的安全等功能还无法使用,而Pouch已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前Docker依然是Kubernetes体系中较火的容器引擎方案,而Kubernetes在runtime层面的战略计划为使用cri-containerd降低自身与商业产品的耦合度,而走兼容社区方案的道路,比如cri-containerd以及containerd社区版。另外,需要额外提及的是,内部的Pouch是阿里巴巴调度系统Sigma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支撑着“混部”工程的实现。Pouch开源路线中,同样会以支持“混部”为目标。未来,Sigma的调度(scheduling)以及混部(co-location)能力有望服务行业。
生态方面,Pouch立足开放;容器运行时方面,Pouch主张“丰富”与“安全”。runC的支持,可谓顺其自然。runV的支持,则表现出了和生态的差异性。虽然docker默认支持runV,然而在docker的API中并非做到对“容器”与“虚拟机”的兼容,从而Docker并非是一个统一的管理入口。而据我们所知,现有企业中仍有众多存量虚拟机的场景,因此,在迎接容器时代时,如何通过统一的运维入口,同时管理容器和虚拟机,势必会是“虚拟机迈向容器”这个变迁过渡期中,企业最为关心的方案之一。Pouch的开源形态,很好的覆盖了这一场景。runlxc是阿里巴巴自研的lxc容器运行时,Pouch对其的支持同时也意味着runlxc会在不久后开源,覆盖企业内部拥有大量低版本Linux内核的场景。
Pouch对接生态的架构如下,而Pouch内部自身的架构可参考下图:
和传统的容器引擎方案相似,Pouch也呈现出C/S的软件架构。命令行CLI层面,可以同时支持PouchCLI以及DockerCLI。对接容器runtime,Pouch内部通过containerclient通过gRPC调用containerd。PouchDaemon的内部采取组件化的设计理念,抽离出相应的SystemManager、ContainerManager、ImageManager、NetworkManager、VolumeManager提供统一化的对象管理方案。
如今Pouch的开源,意味着阿里积累的容器技术将走出阿里,面向行业。而Pouch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自身会以一个差异化的容器解决方案,供用户选择。企业在走云化之路,拥抱云原生(CloudNative)时,Pouch致力于成为一款强有力的软件,帮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到最稳定的支持。
Pouch目前已经在GitHub上开源,欢迎任何形式的开源参与。GitHub地址为:
https://github.com/alibaba/pouch
孙宏亮,阿里巴巴技术专家,毕业于浙江大学,目前在阿里巴巴负责容器项目Pouch的开源建设。数年来一直从事云计算领域,是国内第一批研究和实践容器技术的工程师,在国内起到极为重要的容器技术布道作用。拥有著作《Docker源码分析》,个人崇尚开源精神,同时是DockerSwarm项目的全球Maintainer。
那个逃离北京的程序员说:我想工作到70岁
AI这么热,那它是不是高不可攀呢?并不是,其实AI落地的核心是工程问题,比如如何用AI设计UI,辅助运维、测试?AI如何与云计算、流处理、K8s/Mesos等底层架构相结合?这些都与大家的基本工作息息相关。
那么,我该如何跟上潮流,学习并掌握相关AI技术呢?去哪里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