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直升机型号(军用直升机型号大全)
军用直升机型号及生产厂家
这个有好多哩!给你几个美军直升机的好了,美国军方非常喜欢用北美本土文化的东西给他们的装备命名,其中,美军直升机有相当部分是以北美印第安部落名称或部落勇士的名称命名的。H-1系列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军用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绰号“休伊”,但更多的时候用“依洛魁”Iroquois。OH-6“Cayuse(印地安种小马)”,AH-6和MH-6,绰号“小鸟”。H-21Shawnee/HRPRescuer/FlyingBanana,又叫“飞行香蕉”,因为出现时间比较早,这个熟悉的人可能不多。H-19/S-55(Chickasaw)“契卡索人”,可爱的“大鼻子”,曾经的“空军2号”就是这系列的S-56/H-37(Mojave)莫哈韦人,生不逢时的直升机,相当怪异的造型H-41Seneca塞内卡人,像一架没有机翼的塞斯纳轻型单翼飞机,昙花一现的飞机,资料相当的少!!CH-47Chinook,很著名的“骆驼”,“支奴干”OH-58“奇欧瓦”(KIOWA)"AH-64“阿帕奇”ApacheRAH-66“科曼奇””(Kamanche)此外还有一些不是用印第安名字命名的直升机,如:AH-1“眼镜蛇”系列(脱胎于H-1),CH-46"海上骑士"等,就不一一介绍啦。至于其他国家的,太多啦,自己查书去哇。费了半天劲写了这么久,都是我自己写的,可别让我白写哦!
军用直升机型号有哪些
根据FlightGlobal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全球军用飞机总数约为53953架。其中中国军用飞机总数为3187架,占同期全球军机总量的5.91%,军用飞机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51架。
2014-2018年中国军用飞机数量及主要类型数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飞行国际、智研咨询整理
据飞行国际统计2018年底中国战斗机总数为1624架,占全球战斗机总量的10.95%;特种作战飞机(主要包含预警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海上巡逻机等)总数为97架,占全球总量的4.93%;军用运输机总数为193家,占全球总量的4.60%;武装直升机数量为902架,占比为4.46%;空中加油机数量为3架,占比仅为0.39%;教练机总量为368架,占比为3.09%.
2018年中国及全球不同类型军用飞机对比
资料来源:飞行国际、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底我国海军飞机总数为451架,空军飞机总数为1882架,陆军军用飞机总数为854架。
2018年我国不同军种军用飞机总数统计
资料来源:飞行国际、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底我国空军不同军机机型统计
资料来源:飞行国际、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底我国海军不同军机机型统计
资料来源:飞行国际、智研咨询整理
2018年底我国陆军不同军机机型统计
资料来源:飞行国际、智研咨询整理
自1949年中国空军成立至今,我国空军装备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军机数量仍存在明显差距。根据《worldairforce》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战斗机共计1624架约为美国战斗机数量的60%,加油机、直升机、教练机、运输机缺口更加明显。在军费稳健增长,军队建设向海空军倾斜的背景下,这一数量劣势有望得到缓解。
军用直升机 型号
根据《WorldAirForces2015》数据,世界现役军用战斗直升机数量为1.95万架。
美国为全球装备军用直升机最多的国家,其数量为5854架,占全世界军用直升机数量的比例约为30%。其次为俄罗斯的1101架,中国军用直升机的数量近两年增长迅速,总数已经超过了806架,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军用直升机的数量仍有很大差距,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据FightGlobal统计,截止2014年中国军用直升机的数量为806架,相比于美国的5854架仍有很大差距。在机型方面,国产的机型Z-9和Z-11在轻、小型通用直升机领域占主要份额;中型通用直升机方面,进口的Mi-71/171/8和S-70等机型占比较高,国产的Z-8占比不到30%;武装直升机方面,当前列装以国产Z-10和Z-19为主;其他类型专用直升机数量严重不足,例如预警机、反潜机、大型运输机等。
对比美国,我国直升机机型结构的差异主要包括:(1)美国的通用直升机以中型为主,而我国通用直升机除了中型外,轻型占比相对较高;(2)美国陆军和海军列装大量的重型和中型运输直升机,而我国专用运输直升机仍处于空白;(3)美国列装大量用于侦察、反潜等用途的专用直升机,而我国专用直升机数量较少。通过与美国机型结构的比较,我们认为,我国对大中型直升机、运输及各类专用直升机的需求将会较迫切。
全球主要的军用直升机制造商包括美国的西科斯基、贝尔、波音、欧洲的空客直升机公司、以及俄罗斯的军用直升机制造商。由于美欧国家对中国进行武器装备禁运,中国军方获取高性能军用直升机的来源受到限制,只能走自主研发的道路,逐步弥补我国军用直升机数量和性能方面的差距。
国内军用直升机技术突破,多型直升机具备加速列装条件。当前,我国通过仿制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在军用直升机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军用直升机性能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远小于固定翼飞机。根据FlightGlobal统计,Z-8、Z-9、Z-10、Z-19等国产型号数量占我国全部军用直升机的比重超过60%。未来,随着Z-20、Z-15等在研型号的陆续批产,我国直升机型谱将有望进一步丰富。
如果按照美国各个种类直升机的比例来计算,我们认为在未来中国通用型直升机、武装攻击直升机、军用运输机和军用侦察机的数量应该可以分别是达到1436、410、410和308架。由于目前中国的军用通用直升机中轻小型数量占比较高,未来的增量需求将主要在中型通用直升机方面,预计需求约为916架。另外,在军用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和其他专用直升机方面的需求预计将会分别达到214、410和276架。
一个没驾照的老司机!
提供一些不一样的通航资讯、评论和数据!
军用直升机型号中国
微信公众号声明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观点
风险提示
3、相关改革进展不及预期;国家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指导思想决定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对军工企业战略方向确定、产业选择及投资并购方向均有重大影响。
黎韬扬
北京大学硕士,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2015-2017年新财富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5-2016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5-2016年Wind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6年保险资管最受欢迎分析师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7年保险资管最受欢迎分析师第二名,2017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二名,2017年Wind军工行业第二名,2018年新财富军工行业第五名,2018-2019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四名,2018-2020年Wind军工行业第一名,2019-2020年金牛奖最佳军工行业分析团队,2019年《财经》研究今榜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2019年新财富军工行业第四名。2020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五名,2020年新财富军工行业入围。
任宏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和硕士,七年航天院所设计经验。
郭枫
美国丹佛大学金融学硕士。2016-2017年新财富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7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17年Wind军工行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18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四名团队成员,2018-2019年Wind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9年金牛奖最佳军工行业分析团队成员,2019年《财经》研究榜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团队成员。2020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五名团队成员,2020年新财富军工行业入围团队成员。
王春阳
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士,3年船舶单位工作经验。2018年加入中信建投军工团队。2018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四名团队成员,2018-2019年Wind军工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9年金牛奖最佳军工行业分析团队成员,2019年《财经》研究榜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团队成员。2020年水晶球军工行业第五名团队成员,2020年新财富军工行业入围团队成员。
梁后权
CPA,本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专业,五年军民航发主机厂产业链深度参与经验。
黄凯伦
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拥有多年业内项目经验,发表多篇SCI论文,专注于挖掘军工及非军工材料类优质标的。
尹天杰
复旦大学金融硕士,同济大学航空航天学士,2022年加入中信建投军工团队。
孙旭鹏
ACCA,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硕士,西安交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士,2022年加入中信建投军工团队。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中信建投国防军工】军用直升机需求空间较大,关注新型号后续列装进展》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7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黎韬扬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6090001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韬扬军工高端制造沙龙)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黎韬扬(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6090001)军工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