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雷达型号(我国雷达型号编码)
我国雷达型号编码
基地式防空雷达还是机载雷达,或者机动式防空雷达?要分类的。
我国雷达技术
任务占坑
中国雷达型号命名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装备隐身战机,我们该怎么应对隐身战机时代带来的空中挑战呢?22日在南京举办的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展出了中国研制的多款世界最先进的反隐身雷达。
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未来雷达的发展趋势是让反隐身成为主流雷达的常备功能,简而言之,“万物皆可反隐身”。
反隐身雷达三足鼎力
一踏入世界雷达博览会的现场,各种型号的高大雷达就排成两行“列队欢迎”。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两款主打反隐身功能的相控阵雷达——SLC-7三坐标警戒雷达和JY-26远程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
前者是第4代情报雷达的代表型号,号称“全能冠军雷达”,可以对付包括隐身战机、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甚至定位火炮和火箭弹,用途之广泛远超其他许多同类雷达。
JY-26则可以作为防空网中远程预警核心,具备探测距离远、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能探测隐身目标和临近空间的高速高机动目标。
此外,在这次博览会上中国还推出了“中国反隐身雷达旗舰型号”——YLC-8E机动式预警相控阵雷达的模型。这种大型雷达以反隐身能力强而名扬中外,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型雷达产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YLC-8E数量庞大的各类芯片作为组成雷达的核心组件,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发。
反隐身雷达有多条技术路径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次展出的三种反隐身雷达只是中国反隐身雷达家族的一小部分。在此前的各种军贸展会上,中国已先后推出YLC-8B、SLC-12、JY-27A、JYL-1A等多个反隐身雷达型号。例如中国电科14所在隐身威胁出现之初,便紧跟形势提前布*,目前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反隐身预警体系。
14所所长胡明春22日在接受采访时称,国产反隐身雷达可以解决对隐身目标的探测和跟踪等问题,有关技术跟国际水平相当,某些领域可能超前,“因为我们现在走的是自主化的一条路,没有参照的对象”。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当前世界反隐身雷达有多条技术发展路径,而中国可以说在各条技术路径都占据领先地位。
这次展出的三种雷达都属于“频段反隐身”。曾在南联盟击落美军F-117隐身战机中大显身手的米波雷达就属此类。当前隐身飞机主要是通过飞机外形向其他方向反射雷达波和表面的吸波涂层吸收雷达波能量,但这些手段主要是针对常规雷达的微波频段进行优化,对于米波或分米波等低频段却无能为力。
不过,并非所有的米波或分米波雷达都适合反隐身,它们本身有着探测精度差、无法测高等固有缺点。中国推出的这些新型雷达突破了诸多技术难题,探测精度可与常规微波雷达媲美,能协同甚至直接引导防空系统拦截目标。
反隐身雷达另一条技术路线是“双(多)基地雷达”,也就是将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放置,这样有机会截获被隐身战机反射到其他地方的雷达波,从而破除隐身效果。据专家介绍,“相关技术我们在多年前已经成功使用了,这种体制的雷达不是什么新鲜东西”。
还有一种反隐身雷达属于不主动发射电磁波的无源被动雷达,也就是所谓的暗哨雷达。它可通过监听隐身战机反射民用调频广播信号时产生的微弱变化,实现对隐身战机的探测、定位、跟踪。
此外,还有一类更“直接”的反隐身雷达思路,那就是加大雷达的探测功率。虽然隐身战机能吸收或向其他方向反射部分雷达波,但终究做不到百分百。“只要雷达功率足够大,隐身战机仍然无法遁形”。
万物皆可反隐身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隐身战机技术的扩散,中国周边已经成为全球隐身战机最密集的地区。日本、韩国、驻亚太美军乃至印度,都在引进、装备和研制隐身战机。单靠某一种反隐身雷达或单一的反隐身技术来应对当前的挑战,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反隐身雷达的重视也就理所当然。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这次展出的三型反隐身雷达其实都是“多面手”,除了探测隐身目标外,它们在追踪其他目标时也能大显身手。
胡明春对此表示,这体现了未来反隐身雷达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它们的功能不再限于单一的反隐身,而是把反隐身和其他探测功能协同起来。或者说,未来的主流雷达不但能满足对各自任务目标的探测需求,对隐身目标的追踪也成为它们的常备功能。
雷达技术专家蔡伟营22日告诉记者,未来反隐身雷达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体系化网络化发展,实现协同探测。因为隐身战机主要是正面隐身效果好,其他方向尤其是背后通常并不隐身。如果广阔地域的防空雷达连为一体,即便是那些常规的非反隐身雷达也有可能从隐身战机的背后方向发现目标,相当于也具备反隐身能力。从这个角度说,未来整合完毕的防空雷达网络有望让隐身战机无所遁形,实现“万物皆可反隐身”。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 吕璐 崔萌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中国雷达种类
美国隐身战机害怕的五大雷达系统。
两军对阵,首重察敌。及早发现来犯的F/A-22是消灭它的前提是我们可探测到它。超视距雷达超视距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探测地平线以下目标的雷达,又称超地平线雷达。
超视距雷达
超视距雷达有两种基本类型:利用电离层对短波的反射效应使电波传播到远方的雷达,称为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长波、中波和短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曲线传播的雷达,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天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为1000~4000公里。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它能监视天波超视距雷达不能覆盖的区域。
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它能监视天波超视距雷达不能覆盖的区域。超视距雷达工作在P波段(米波),工作波长为10~60米,飞机等隐身武器系统主要对抗频率为0.2~29GHz的厘米波雷达,对米波几乎没有作用。
当雷达波束的波长接近于飞机的构件尺寸时,这些构件就像天线一样,开始吸收并反射无线电波。当雷达波长达到“天线”尺寸的两倍时,其效果更佳。
隐身飞机的尺寸与超视距雷达的波长相近,因此很容易被这种雷达发现。同时,天波雷达的雷达波是经过电离层反射后从上方照射到飞行器上的,因此它是探测隐身武器的有力工具。
超视距雷达可以发现2800千米外、飞行高度150~7500米、雷达反射截面为0.1~0.3平方米的目标。采用了相控阵技术的超视距雷达,能在1500公里处探测到像-2隐身轰炸机这样的目标。
超视距雷达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能获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很难获得仰角信息;测量精度低、分辨率差;电波通道不稳定,干扰因素多,气候变化、北极光和太阳黑子直接影响天波超视距雷达的性能,甚至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在中波、短波波段,频谱拥挤,带宽窄,互相干扰严重。
此外,超视距雷达系统庞大,雷达站内还配建诸如电离层监测站和气象站等支援设施。
为了提高超视距雷达的效能,需要进一步增强系统对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美军已研制成功一种海军用的小型可机动战术超视距雷达,另一种舰载超视距反隐形雷达也在研制中。这两种雷达都在米波段工作。澳大利亚的“金达里”超视距雷达现已能探测到美国的隐形飞机。
我国于1990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站,成功地探测和跟踪了超视距舰船和飞机目标,其技术指标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海军已决定将新体制雷达列入部队装备。
863计划15年成就展:海洋环境监测高频地波雷达,研制了两套作用距离200km的中程高频地波雷达,可以监测海风场、浪高、流场等海表面动力要素及低速移动目标。雷达测流距离在白天超过200km,夜间也达到150km。
实现了角分辨率2.5°的方位超分辨率扫描。小型相控阵天线一发八收和收发共用技术、用多重信号分类和最小方差两种算法实现雷达回波到达方向的超分辨率扫描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公开展示过的JY-27全固态米波远程监视雷达,测量精度150米,对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30公里,可在10秒内处理128个目标,能够较为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并能抗反辐射导弹攻击(因为天线尺寸原因,目前现役的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很难覆盖米波波段)。有可靠性高、维护性好等特点。
国产YLC-4远程警戒雷达(摘自厂家官方网站),YLC-4雷达是一部P波段全固态、全相参两坐标远程警戒雷达,主要担负远程警戒任务,可以综合四部其他雷达的情报,雷达终端数据容量大,其情报和状态可入网,实现遥控和遥测。当配有测高雷达时,能兼负引导任务,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目标数据。
该雷达探测距离远,可靠性高,易于维修,是防空雷达网中的一部骨干雷达。中国海军舰艇上普遍装备517型“八木天线阵”对空/对海远程预警雷达。该雷达工作在米波段,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在极其复杂的电子环境下工作,搜索距离为180公里(又说350公里),能探测隐身目标。
综合以上的资料可以断定,我军已装备超视距雷达和米波雷达,性能先进,能探测到300千米外的F/A-22,可提供远程预警。军舰上的米波雷达可将预警距离向外海大大延伸。
我军十分重视防空雷达与C3I的联网。不足之处,一是分辨力太差(1°的视角在300km距离上的宽度约5km),难以侦知敌机的数量、类型,只能预警,不能识别;二是不能侦知目标高度,难以引导精确制导武器攻击;三是效能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四是系统庞大。
大型相控阵雷达
大型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远,对隐身目标纵然打个折扣,仍有可观的探测能力。在海湾战争中,部署在沙特的法制“猎鹰”雷达曾多次发现20千米以外的F-117A,英国一艘导弹驱逐舰上的L波段T-1022型双向对空搜索雷达在80~100千米范围内也发现过F-117A。相控阵雷达的精度较高,能为防空导弹提供制导。
我国在大型相控阵雷达方面颇有建树,部分陆基相控阵雷达出口中亚和东南亚。以下是两种公开展出过的中国陆基相控阵雷达资料:LSS-1高机动低空战术雷达采用了相控阵天线,性能先进,对RCS=2平米的目标最大发现距离达到300公里,可靠性高,撤收架设时间短。
YLC-2机动式固态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用于引导和监视,采用主被动电子扫面天线阵列,数字化的信号处理系统,L波段,天线尺寸7×9米,放大系数38d,转动速度3-6rpm。
对RCS=2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为300公里;能发现低空飞行的目标,有良好的跟踪功能,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可跟踪100批目标,跟踪距离200公里,清晰度小于200米、水平角误差小于3.2°,俯仰角误差小于2.5°。峰值功率85kw,平均功率5.5kw。
我国建造的防空驱逐舰装备了自行研制的平板式相控阵雷达,据称对一般战斗机的搜索距离达450千米以上。估计我国大型相控阵雷达对F/A-22的发现距离可达100~200km,但可能也存在远距离精度不够高的问题。
多基地雷达
这种雷达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在两个站址或多个站址上,包括地面上、空中平台上和卫星上。因为隐形飞行器的隐形重点在于减小鼻锥方向左右45度范围内的雷达截面积,而飞行器上顶部的隐形措施则较少,因此,将探测系统安装在空中平台上或卫星上,进行俯视探测,可提高探测低空突防目标的能力。
多基地雷达还可充分利用隐形飞行器散射雷达波信号的空间特征,接收隐形飞行器的侧向或前向散射雷达波信号,达到探测隐形飞行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当目标散射角大于130度时,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会明显增加。
另外,多基地雷达系统还利用隐形目标偏转的雷达反射波束效应,使设在远离发射机的机动接收机接收到被目标偏转的雷达回波。
没有找到关于我国军用多基地雷达的报道,但在863计划15年成就展中介绍了一种海洋环境监测高频地波雷达:研制了两套作用距离200km的中程高频地波雷达,可以监测海风场、浪高、流场等海表面动力要素及低速移动目标。雷达测流距离在白天超过200km,夜间也达到150km。
实现角分辨率2.5°的方位超分辨率扫描,小型相控阵天线一发八收和收发共用技术、用多重信号分类和最小方差两种算法实现雷达回波到达方向的超分辨率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已在浙江舟山群岛试运行一年,整体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雷达90年代后期先进水平,于2000年12月中旬,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成为863计划海洋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可见我国多基地雷达的研究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令人欣喜。
超视距雷达的探测距离远,但无法测得目标的高度,如果运用多基地雷达技术,在卫星上布置雷达接收机和天线,综合卫星站与地面站测得的目标距离数据,就可算出目标的高度。只要精度在1km内,就足以引导主动雷达或红外末制导导弹攻击。
地基雷达具有功率大、探测距离远的优势,发展多基地模式势在必行,难点是需要较大的防御纵深。在面向海洋的方向,可在海岛上或舰船上布置雷达接收机。可将民船改装成接收基地,很多民船也装有雷达。由于接收机不辐射电磁波,接收基地不易被发现。孤悬外海的接收基地虽然难以得到防空保护,但还可以通过伪装、机动来与敌周旋,使敌防不胜防。
预警机和机载相控阵雷达
中国研制的预警机有两种,一种是运八背鳍式(俗称“平衡木”),类似瑞典“百眼巨人”预警机;另一种是伊尔-76大圆盘型,外界称“空警2000”。据分析这两种预警机都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瑞典“百眼巨人”预警机的性能指标:对空中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600公里,能跟踪300个目标;在6000米高度上,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有效作用距离为450公里,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标的探测距离为300公里。但是“百眼巨人”雷达对目标不测定其仰角或高度,属二坐标体制。
估计“运八平衡木”的性能与“百眼巨人”相当,那么对F/A-22的探测距离不小于170km。估计“空警2000”应采用了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性能更好。
我军预警机能够在比较远的距离上精确探测到F/A-22的位置。通过研制预警机,我国基本掌握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但是应用到战斗机上还有困难,还存在三大问题:(1)制造成本太高,是美国同类产品的5~8倍;(2)机载大功率直流电源没解决;(3)发热量大,冷却问题没解决。
在2012年以前,即F/A-22全部按计划服役的时候,达到APG-77的水平就值得庆祝了,要依赖预警机引导才能对抗F/A-22,为此必须实现预警机与战斗机的战场信息共享,使战斗机能凭借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
即便是预警机,在探测距离上对F/A-22也不占优势。在200km外,预警机可能发现不了F/A-22,但F/A-22肯定能发现预警机。好在F/A-22都不会带远程空空导弹,无法从100km外攻击预警机。
美国海军对远程空空导弹非常感兴趣,提出导弹射程至少要达到100海里,约185km,美国“雷神”公司正试图改进ERAAM+导弹(采用液体冲压火箭发动机的远程空空导弹,性能与欧洲的“流星”相近)以适应美国海军的要求。如果美军装备了远程空空导弹,那将对预警机构成很大的威胁。
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
上世纪八十年代,Su-27战斗机率先装备IRST,其对战斗机目标迎头最大探测距离40km,尾追最大探测距离100km。经过发展IRST的性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欧洲“台风”战斗机装备的IRST“能够在145km远的距离上探测到极其细微的温度差别”。F-22在发动机喷口附近采取了红外隐身措施,但是对机体蒙皮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升高和热辐射没有很好的抑制办法。F/A-22如果超音速巡航,机首蒙皮温度必然较高,更容易被IRST发现。
更妙的是,IRST完全工作在被动状态,F/A-22即使被IRST跟踪也不会察觉。IRST不能测距,较近距离可用激光测距机,远距离就只能估计了。好在引导空空导弹攻击不需要精确知道目标距离,只要估计目标在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就够了。
IRST的主要不足是受能见度的影响大。万米以上高空的能见度通常很好,非常适合IRST工作。如果F-22为隐身被迫进入中低空,它很可能失去超音速巡航能力(中低空的大气密度较大,因此飞行阻力较大),且容易遭对手居高临下攻击。因此IRST实为追踪F/A-22的利器。
IRST的另一大优点是目标分辨率大大优于雷达,可作为远距离敌我识别的手段,这对战斗机来说非常有用。IRST的体积较小(相对雷达来说),适合装在尾锥内,使战斗机拥有后视后射能力。
国产“蓝天”前视红外吊舱的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还很大,还需努力。如果我国战斗机能装上先进的IRST,探测距离比Su-27装备的IRST提高一倍,就有了与F-22对抗的本钱。
其它
其它常提到的反隐身技术还有无源雷达、超宽带雷达、激光雷达等。估计无源雷达的作用距离较近,比较适合陆基防空,而超宽带雷达和激光雷达只见到原理介绍,不知实用性如何,因此这几种技术暂且不提。
综上所述,我国在超视距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多基地雷达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预警机已经投入实用,在雷达信息联网、防空C4I系统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完全有能力在较远距离发现F/A-22,及时部署反击。需要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机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防空信息共享,相关作战单位必须能在同一坐标系内精确定位,因此我国建设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应发展一些其它定位手段备用,以防卫星定位系统被干扰失灵。
我国雷达型号有几种
简单回答如下:
1.我国早期自行研制的雷达型号在网上查得到的包括:714、716、718等等,多数属于非相参测雨雷达。
2.近年来国家气象*和其他研究所相继开发了全相参多普勒气象雷达、双偏振气象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等,其中以敏视达公司产品为代表。
3.由于国内民用航空基本都是采购国外民航飞机,因此机载气象雷达基本都是国外产品比如科林斯等。
总之,国产地面气象雷达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民用航空器载气象雷达基本被国外垄断,当然这也有民航适航标准认证被西方垄断的因素在内。
中国雷达型号大全
115.0927.3就是雷达表型号,原装雷达表表型号,一款一号,男表和女表即便是对表,号码也不同。RADO:瑞士雷达CENTRIX:晶萃系列开芯腕表SWISSMADE:瑞士制造115.0927.3:表壳号码,前三位为机芯号,中间段的4位数字为表壳款式的编号,最后的3表示表壳上面使用了抗磨损材料、(钨钢)。WATER-RESISTANT:防水3bar(30m):防水30米12994012:生产序号扩展资料:真伪鉴别(1)原装的雷达表,表后盖四个罗钉均为一字开口槽,而假表为十字开口槽。(2)原装雷达表为不锈钢的,假表后盖可能会出现镀金的。而且表壳偏厚。(3)表盘上印有Jubilé朱比莉型雷达表,,表盘镶四粒天然钻石,假表镶的是人造钻石。(4)原装雷达表表型号,一款一号,男表和女表即便是对表,号码也不同,假冒雷达表男女款都是一样号码,例如120.0281.3N。(5)原装雷达表刻有生产序号(8位数字)不会有重复的,而假表则只有一个相同的号,数位多达13位,如:137.2811.523.769。(6)假雷达表的表带折扣处无表带号码,原装雷达表都刻有号码,例如“黑陶”雷达常见的有04140、04142等等。另外,表带折扣也有所不同。(7)假雷达表使用廉价的表芯,常见的有RANDA(朗达)机芯,而原装雷达表均使用优质ETA(依塔)镀金表芯。(8)如认真分辨的话,就连手表的包装盒,说明书和吊牌在造型、印刷和颜色上也不相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雷达表参考资料:RADO瑞士雷达-手表中国官方网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