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硅胶柱型号(硅胶柱规格)

2024-04-12 12:42:2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硅胶柱一般装多高
  2. 硅胶柱的出柱顺序
  3. 硅胶柱规格
  4. 硅胶柱的选择
  5. 硅胶柱简称
  6. 硅胶柱硅胶量
  7. 硅胶柱的尺寸选择
  8. 硅胶柱的成分
  9. 硅胶柱是什么

硅胶柱一般装多高

柱层析硅胶选取优质硅胶为原料加工制成。其主要特点是能通过对混合物质中的不同成分吸附保留时间的差异;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柱层析硅胶性状:具有纯度高,安全卫生之特点。是具有固体特性的胶态体系,由形成凝集结构的胶体粒子构成。胶体粒子是水合状态硅胶(多硅酸)的缩聚物,属非晶态物质。胶体粒子的集合体的间隙形成试剂柱层析硅胶颗粒内部的微孔隙结构。因此,它是一种具有丰富微孔结构,高比表面积、高纯度、高活性的优质吸附材料。试剂柱层析硅胶的主要性能特点--吸附特性,取决于原料硅胶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微孔结构和内孔表面。柱层析硅胶用途:柱层析硅胶用于中草*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高纯物质制备、石油制品的精制有机物质的脱水精制,柱层析硅胶在生物工程技术中应用的突出优势:柱层析硅胶精选透明度高的优质硅胶制成,优良的吸附性能,对性质、结构相似乃至同分异构体都有理想的分离功能;在原料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了酸泡和老化得时间,并且采取高温煅烧技术,所以硅胶粉具有刚性的骨架结构,机械强度高,可以耐受30MPa以内的压力。柱层析硅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从多组分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提纯同分异构体组分。在制备柱层析硅胶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不同工艺条件生产出平均孔径20A°-20000A°的一系列产品以适应不同性质、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的物质的分离纯化。柱层析硅胶纯度高达99%以上,与有机柱填料相比,硅胶为固体以SiO2为基质的胶体,结构致密,即使直接丢弃发生有机质流失而污染目标产物。

硅胶柱的出柱顺序

首先你要确认你使用的柱层层析硅胶是哪一种型号的,简单的从大类别上区分,柱层层析硅胶有粗孔柱层层析硅胶、细孔柱层层析硅胶、大孔柱层层析硅胶、B型柱层层析硅胶。不同类型的柱层层析硅胶的物化指标是个不相同的,具体如下:1、粗孔柱层层析硅胶:平均孔径80-100A,孔容0.75-1.0ml/g,比表面300-450/g2、细孔柱层层析硅胶:平均孔径20-30A,孔容0.35-0.45ml/g,比表面650-800m2/g3、大孔柱层层析硅胶:平均孔径120-180A,孔容1.05-1.25ml/g,比表面240-300m2/g4、B型柱层层析硅胶:平均孔径40-70A,孔容0.6-0.8ml/g,比表面450-600m2/g。

硅胶柱规格

应该是有很多品种他的物质有差异有铅硅金属硅金属硅以含银的最贵有的170一小条

硅胶柱的选择

硅胶柱是c18柱,

硅胶因其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表面易改性等特征,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柱填料。硅胶柱具有柱效高、选择性好及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分离极性小分子如*物,而用于糖、肽或蛋白质分离较少。

硅胶柱简称

液相色谱柱就填料来说,可分为C18、C8

、氰基 等反相柱以及硅胶等正相柱,其中以C18和硅胶柱最常用;

就粒径来说有5u、3u、1.7u等,又以5u最为常用; 就长度来说大致可以分为:

50、100、150、200、250、300等多种规格,其中150和250mm两种规格是最常用。

什么是液相色谱的色谱柱?

液相色谱法就是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原理和分类

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机理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两相亲和力的差别。根据固定相的不同,液相,色谱分为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和键合相色谱。应用最广的是以硅胶为填料的液固色谱和以微硅胶为基质的键合相色谱。根据固定相的形式,液相色谱法可以分为 柱色谱法、纸色谱法及 薄层色谱法。按吸附力可分为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近年来,在液相柱色谱系统中加上高压液流系统,使流动相在高压下快速流动,以提高分离效果,因此出现了高效(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

硅胶柱硅胶量

主要区别在于填料类型、柱子大小、吸附(扩散)原理以及分离物质不同。硅胶柱层析原理: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 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凝胶柱色谱也称为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色谱、凝胶渗透色谱(GPC)、排阻色谱。它主要是利用凝胶网状结构的分子筛作用,根据被分离物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具有的优点有分离条件温和,适用于不稳定的分子; 样品回收率高,几乎可达100%; 重复性高; 操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所需要的设备简单、经济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其主要用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硅胶柱的尺寸选择

原理大同小异,都是经典色谱原理,就是不同成分在同一介质(填料)中的吸附(扩散)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洗脱时间上的差异实现分离。你所说的几种主要区别在于填料类型、柱子大小、吸附(扩散)原理以及分离物质不同。其实都是利用色谱原理,有的用于分离分析,有的用于分离提取。硅胶柱是一种正向色谱柱。

硅胶柱的成分

旧文重发,温故知新

柱层析技术也称柱色谱技术。一根柱子里先填充不溶性基质形成固定相,将混合样品加到柱子上后用特别的溶剂洗脱,溶剂组成流动相。在样品从柱子上洗脱下来的过程中,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向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将不同组分逐一分离。

  根据填充基质和样品分配交换原理不同,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是三种分离混合物的经典层析技术。

柱层析分离净化的实验技巧和方法

1 柱层析操作方法的选择

  目前,柱色谱分离的操作方式,主要包括常压分离、减压分离和加压分离3种模式。常压分离是最简单的分离模式方便、简单,但是洗脱时间长。减压分离尽管能节省填料的使用量,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填料会使溶剂挥发,并且有时在柱子外面会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易分解的化合物也难以得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或真空泵抽气。加压分离可以加快淋洗剂的流动速度,缩短样品的洗脱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液更快洗脱。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等。

2 柱子规格的选择

  市场上有各种规格的柱层析分离柱。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分离就好。目前市场上的柱子,其径高比一般在1:5~10范围,在实际使用时,填料量一般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含量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的分离度较大,就可以减少填料量,使用内径相对较小的柱子(如2cm×20cm的柱子);如果Rf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增加填料量,比如用3cm内径的柱子。

3 装柱

  柱层析色谱柱的填装主要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柱子底端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否则会被淋洗剂带到淋洗液中,可以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阀门。干法和湿法装柱没什么实质性差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有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流速太慢),并且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流动。同时柱中不能有大气泡,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因为只要加压气泡就可消失。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开裂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报废。

4 溶剂的选择

  选择一个合适的溶剂系统是柱层析分离的关键。在选用柱层析洗脱剂时首先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溶解性(Solubil2ity)、亲合性(Affinity)和分离度(Resolution)。溶剂应选择价廉、安全、环保的,可以考虑石油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甲醇和正己烷等等。但正己烷价格较高,乙醚很易挥发,二氯甲烷和甲醇与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易使柱子产生气泡。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不同需要选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们进行的是痕量分析,淋洗剂的纯度必须关注,一般使用农*残留级或HPLC级的,如果是分析纯的必须进行精制。同时溶剂在过柱后最好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

5 上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解样品加样,加完后将底端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解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很多样品在上柱前粘性较大,上样后在柱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填料对样品的吸附饱和所致。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比如DMF,DMSO等)又不能上柱,这样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6 淋洗液的收集和浓缩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柱层析后的淋洗液,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溶剂,必须进行浓缩,如果待测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最好使用常压挥发溶剂,否则易导致检测结果偏低。

 

做有机合成的都知道柱层析的重要性,下面摘录一些有关柱层析的技术要领。如觉得不错,希望版主能打分啊。呵呵,我需要钱买书。

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天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 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然后用少量芗洗涤后,再加入。湿法较方便,熟手一般采用此法关于TLC和柱层析之我的体会(转)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接下来谈TLC,需要切记的是: 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0.3左右为最佳。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所有的溶剂用来两两组合后,最后才找到petroleumether/THF这类不常见的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在利用TLC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D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点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AXBCD 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往往要和NMR相结合,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但有趣的是,由于HNMR可鉴别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NMR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但是自己以前的样品,则可以只通过点板来判断纯度。

 

 硅胶柱层析原理

       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

硅胶柱层析流动相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硅胶柱层析惯用方法1.称量。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2.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3.装柱。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4.压实。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海沙是没必要的。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6.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8.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注意事项1.先根据TLC方法筛选好洗脱剂,使两相邻物质Rf值之差最大化2.将柱子必须装平整、均匀3.考虑有限柱填料的吸附量

4.可考虑用梯度法分开并洗脱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

视频非原创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号删除。

硅胶柱是什么

前言:柱层析是有机合成工作者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样是过柱子,有的人能过的很好,有的人却总是说拿不到纯品,都是交叉的。那么在柱层析这一块,你是黄铜水平,还是白金水平?或者你是个优秀的大师?

不论是硅胶柱层析,flash层析,还是其他各种层析分离技术,我们应该去了解层析的过程和原理。如果你连层析的原理都不清楚,不明白,那么你过柱子一定过不好,永远达不到优秀的水平和高层次境界。如果工作三四年了,还是过不好柱子,说明你根本没有用心学。你顶多是个机械的过柱操作工,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

柱层析原理:详见百度或者课本。

根据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重要信息:

1.如何选择柱子?我需要用什么规格的柱子是科学合理的?(请自行百度,此

处只做简单引导)

1)根据过柱粗品的量,选择合适大小的柱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硅胶层至少是样品层的3倍高度。柱子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只要别太离谱,我认为都可行。

2)明确是要分离什么样子的粗品?杂质和产品分离度高不高(一般通过TLC观察)?如果是分离度很好,选择硅胶柱可行;如果一看就是很难分离的化合物,比如30分钟HPLC都分不开,或者结构上是异构体,那么一般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需要考虑flash,考虑prep-HPLC或者其他分离手段。

2.如何选择填充物?用硅胶,是100-200目,还是200-300目,?他们有什么区别?

1)使用硅胶(酸性)还是其他的如中性氧铝(中性)等?

2)一般我们都是用硅胶,那么到底选择什么目数比较合适呢?100-200目相对粗糙,柱效一般情况没有200-300目的好,但是前者更好过一点。容易分离的我们一般选前者,难以分离的我们一般选后者。

3.湿法上样还是干法上样?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点?

1)干法上样,一定注意要扮样最好要扮干。特别是含有DMF,MeOH等大极性的溶剂,不搞干,后面过柱很难过纯,可能直接就冲下来了。很多老员工经常偷懒,结果过柱都过不纯,进而影响下一步反应而不自知。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如果有大极性溶剂,建议还是想办法先除掉,预处理一下,再扮样。(千万别总是给自己说差不多可以了,糊弄的事情做多了,自己的能力就真的变得差不多了。有些员工工作7/8年了,跟工作2/3年水平差不多,原因就是总是选择妥协,没有选择学习上进。)

2)干法上样,一定要关注扮样环节,产品稳定性。特别是量比较大的时候,扮样时间长,容易发生问题。建议放大过柱项目要多做几个稳定性。如果是小量赶时间,当我没说。

3)湿法上样,注意柱高,注意溶剂,注意流速。

4.如何选择过柱溶剂?EA/PE,DCM/MeOH?

1)除了如上两个溶剂体系,你还用过其他体系溶剂吗?高手往往不限于简单溶剂体系,会自行寻找合适的过柱溶剂体系。

2)是否需要酸化或者碱化柱子?

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经验分享:

1.我为什么要过柱?过柱的目的是什么?非过柱不可吗?有没有其他纯化方式?过柱能否有效?参考有机合成纯化手段总结。

例子:我以前有个项目,我在过柱过程中,梯度加到PE/EA=1/1时候是出产品的溶剂比例,发现我加溶剂的时候,被冲散的样品层有白色浑浊出现。之后我用PE/EA=1/1结晶,拿到了合格产品。

2.过柱预处理?

1)如果后处理中溶剂是DMF,MeOH,dioxane等大极性溶剂,建议优先预处理,除去这些溶剂,再扮样。

2)最好不要反应完毕直接上样过柱,这是非常不好的实验习惯(很多老员工很喜欢这样干)。最好还是通过过滤,萃取,洗涤等基本操作,除去一些杂质和盐类。

3.有没有考虑到产品的稳定性?

1)扮样阶段会不会坏掉(硅胶是酸性的,有很多裸漏羟基)?

2)过柱过程会不会变坏?

3)后期浓缩过程会不会变坏?

例子:前些天我们同事有个项目,做了三个月了,做到倒数第二步,辛辛苦苦投反应投了3kg(单次投料300g),合一起,后处理完过柱子,结果只拿到100多克产品。调查原因是后处理最后有碱洗操作,但是之后偷懒,并没有水洗至中性,洗完直接扮样过柱,结果产品在扮样阶段基本坏完了。后果不可挽回,只能从第一步补物料,两班倒加班加点搞了。

4.那么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来了,最后浓缩得到产品,溶残如何控制?核磁干净吗?有没有硅胶?

参考章节:

1)妙招搞定溶剂残留

2)最新版(2021版)ICH对溶剂残留的指导原则 Q3C (R8)

结语:

1)如果是刚毕业新手,可能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这很正常。如果你是一名从业3年以上老员工,这些问题你没有考虑到,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是很不应该的!

2)如果你能够熟悉讲出层析理论,能根据谱图大致判断并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能根据具体实验快速选择合适的过柱模式,能快速拿到合格样品,过柱分离零失误。甚至能在过柱纯化过程中总结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而指导后续优化工作。那么你可以说已经达到大师境界。

3)搞科研,最重要是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一定结论,从而继续设计实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不断进步。切忌把自己当成操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