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

2024-04-02 13:32:3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对应尺寸是多少
  2.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对应尺寸
  3.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代表什么
  4.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管口径
  5.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的选择
  6.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
  7.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图片
  8.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分类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对应尺寸是多少

1.不同颜色代表着针头的大小型号不同;2.一般:黑色代表7#针头,蓝色代表6#针头,紫色代表5号半针头,针头号越小针头越细;扩展资料1.针头(needle)是注射器头端可自由装卸的中空金属针。2.为了安全卫生起见,一次性针头使用过后应丢弃,不可重复使用。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针头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对应尺寸

文章很长,我分2次写啊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减轻静脉输液疼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临床上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是十分普遍的,但静脉补钾易引起输液*部的疼痛或放射痛,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直接影响液体输入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是困扰护理界的难题。减轻患者输液时的疼痛,是简宽护士的职责,也是患者的权利。现将目前已了解的静脉补钾致痛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手段,综述如下。1静脉补钾致痛的原因及相关因素1.1氯化钾溶液的致痛原因氯化钾制剂属高渗性*物,pH值在5.0~7.0之间,同时钾离子本身也是一种致痛因子,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引起疼痛。钾离子也可直接刺激血管上壁,并通过血管上壁的交感神经引起皮下和表皮组织肌电爆发波,单波释放能力加剧触动游离神经末梢而引起刺激痛和放射痛[1]。此外,钾离子尚可引起体内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不同程度的升高[2],诱发疼痛反射。1.2氯化钾溶液致痛的相关因素1.2.1解剖生理因素植物性神经系统生理学认为,皮肤血管由交感神经支配,当刺激皮肤交感神经时可以引起竖毛、汗腺分泌及血管收缩。感受器在体内分布很广,痛觉的感受器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根据不同的分布部位可分表层感受器和深层感受器。表层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各层,当神经接近于末梢时,轴突的髓鞘消失,成为裸露的分支分散在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其分布密度较大,对刺激感觉较敏感,而分布在关节韧带、肌腱、肌膜、骨膜及动静脉血管下壁游离神经末梢较皮肤稀疏,对刺激的敏感度较低[3]。同时,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伴静脉走行,其主要分布于静脉浅面的表层皮下,且越靠近身体末梢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比值越大,疼痛敏感性越高[4]。1.2.2疼痛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人体对疼痛的感受力和耐受力有很大差异,同样性质、同样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个体的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影响疼痛感受力和耐受力的因素,既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的特点等生理因素影响,同时也受个人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情绪、个性及注意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Jane[5]研究发现人体疼痛反应系统的基因编码和神经调节机制由于性别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性别也是影响疼痛感受性的因素。人体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的感受力和耐受力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成年阶段对疼痛的敏感性最强。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体的各部分功能逐渐衰退,对疼痛的敏感性也逐渐降低。同时有些患者对于静脉输液存在恐惧和紧张心理,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状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较易产生疼痛的感觉。1.2.3输液因素(1)选择输液器不当,微粒是导致输液疼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通过临床验证,提出输液性静脉炎与*液中的微粒多少有关[6]。通常*物中存在大量微粒,绝大多数在10μm以下,约占微粒总数的98.4%,临床上现采用的普通输液器对于此范围内的微粒几乎没有滤除作用。大量微粒进入血管内,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选择针头型号不当,临床上多采用7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针头口径大,对皮肤刺激大,进针时对皮下组织和神经末梢的刺激强,疼痛明显。(2)操作因素。①血管选择不当:选择血管时盲目追求穿刺成功率,强调“一针见血”,未充分考虑所使用*物的理化性质对血管的刺激作用,同时也忽视了程序化输液对血管选择的要求;②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患者每天输入大量的液体,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患者产生不耐烦,擅自调快输液速度,引起疼痛;③穿刺后进针长度过长:进针长度过长,增加了对血管壁的损伤面积和*部机械性刺激;④穿刺时进针角度过小:常规以20°角进针,皮肤受损面积大,进针时皮肤随针尖推移不易进针,针头对皮肤的刺激时间延长,疼痛明显;⑤针柄的固定方法:常规固定中针尖斜面向上,*物直接刺激血管的靠近皮肤侧的血管上壁,此侧痛觉神经末梢分布较丰富,易引起疼痛;(3)输液时间过长。常规为了减少输入钾离子引起的疼痛反应,常采用稀释钾浓度和减慢滴速等方法,但常常会影响用*计划,同时延长输液时间给患者休息和活动带来不便,增加了渗漏发生的几率。患者休息和活动的不便及长时间的输液,使患者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中,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较小的疼痛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疼痛反应。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代表什么

微粒的危害

01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造成*部组织坏死

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最细只有6—9um,婴幼儿只有3um,而输液微粒直径一般1—15um,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当微粒直径大于*部毛细血管直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导致细胞损伤和组织坏死。

2、引起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3、引起肉芽肿的形成

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眼等器官毛细血管内时,较小的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这些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造成循环障碍,甚至坏死。

4、引起过敏反应

*物中含有的*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再者有些微粒本身就是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

5、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

石棉纤维进入人体沉积在肺部常可引起肺癌;当大量放射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白血病或白细胞减少症。

6、热原样反应

有些微粒本身是致热原可引起输液反应。

微粒的来源

02

1、空气环境中的微粒

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护理人员在加*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1)玻璃安瓿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切割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会在安瓿*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沙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玻璃碎屑就越多。由于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输液微粒污染。注射器针头的型号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3)*物配置过程中配伍不当及多种*物联合应用造成的输液微粒污染。液瓶内加入的*品种类越多,进入液体中的微粒就越多;溶媒选择不当可导致溶解度降低也可产生大量微粒。

3、静脉穿刺造成的微粒污染。穿刺消毒时无菌观念不强、一针穿刺失败不更换穿刺针继续穿刺,将细菌微粒带入血管。

4、*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空间环境、原材料污染、制作工艺不完善造成的微粒污染。

微粒的控制

03

1、空气环境微粒的控制

加强治疗室环境的管理,各种台面要湿式清扫擦拭,每日紫外线消毒,有条件的可配备空气净化器,最好在层流净化的静脉配置中心完成*物配置。

2、加*过程中微粒的控制

(1)玻璃安瓿在保证开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砂轮划痕的长度及次数,划痕长度不超过瓶颈的1/4,轻划一次即可,划过后要擦拭消毒,减少玻璃碎屑的残留。可使用新型陶瓷划痕工具代替砂轮。禁止使用镊子、钳子等坚硬物直接敲开安瓿。

(2)在满足治疗的情况下注射器针头尽量选择型号较小针头,一般选择9--12号,最好不要超过16号;手持注射器要符合无菌要求,不能橫握注射器,即“满把抓”。抽吸时安瓿不能倒置,针头置于底部抽吸避免触碰安瓿口部而引起玻璃碎屑脱落。

正确穿刺丁基胶塞的方法:

a、由于丁基胶塞是高分子材料,穿刺时针头不可倾斜、不可转动,以免针头锋利的边缘把胶塞切下,形成较大的胶塞落屑。(如图1-1、图1-2)

b、使用试验表明,使用斜面切面针时产生的针刺落屑数是使用锥形针产生落屑数的十几倍,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锥形针。

c、穿刺丁基胶塞时应在胶塞冠部厚度最薄处用针头垂直刺入,避免在胶塞的同一个部位反复进针穿刺,以减少落屑。如图2-1,标有“IN”的凹陷处为加*进针孔,“OUT”为输液器插入孔。图2-2、图2-3小凹陷为加*进针孔,大凹陷为输液器进针孔。(如图2-1、2-2、2-3)

(3)配置*物应严格控制加*种类,注意*物的配伍禁忌,新*及不常用*物要先阅读*物说明书,按说明书要求进行使用,不可图省事,机械执行医嘱,盲目加入。特别是中成*注射液,由于其有效成分复杂,提取、生产工艺与所用溶媒不相同,因此,中成*注射液与输液之间、中成*针与西*针剂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配伍变化,析出结晶或鞣质样絮状物,所以中成*注射液要单独输注,输注前后冲洗输液器管路。液体应现配现用,配置好的液体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不可超过2小时。

3、为达到消毒效果,穿刺时消毒液要保证在有效期内;待干后再进行第二遍消毒及皮肤穿刺。任何穿刺失败后为防止细菌微粒侵入机体,要更换穿刺针重新穿刺。

4、正确评估,根据患者所用*物正确选用输液工具

注射器要一人一用,一*一用;留置针及中心静脉接头选择无针正压接头,减少因使用肝素帽穿刺引起的橡胶微粒污染;输注中成*、脂肪乳及肠外营养液时宜选择精密输液器;输注血制品及生物制剂时使用输血器,但由于输血器过滤装置孔径较大,故不可用于静脉输液。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以下更精彩

1 以为护士都是软妹子,没想到刷新了我的人生观!

2 输液港蝶翼针:横着扎还是竖着扎?

3 合同护士,一群便宜的护士?!

4 九类受护士长喜爱的护士,你是吗?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管口径

最细的是4号办的,小婴儿用的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的选择

注射器、针头的规格型号如下:

皮下注射1ml4.5~5号、肌内注射2.5ml5.5~6号、静脉注射、静脉采血2.5ml10ml6.5~7号,

说明:针头粗细用几号来表示,一般有4.5号,5号,6号,7号等,7号就是针头直径为0.7毫米(可能是外径)一般小孩用4.5号或者5号,大人用7号。

针头是注射器头端可自由装卸的中空金属针,为了安全卫生起见,一次性针头使用过后应丢弃,不可重复使用。

扩展资料:

注射器的使用

注射器也可以用于医疗设备、容器、如有些色谱法中的科学仪器穿过橡胶隔膜注射。将气体注射到血管中将会导致空气栓塞。从注射器中去除空气以避免栓塞的办法是将注射器倒置、轻轻敲打、然后在注射到血流之前挤出一点儿液体。

在一些精度而不是病菌首要考虑问题的场合,如定量化学分析中,由于玻璃注射器的误差较小、推杆移动平滑所以仍在使用。

也可以在烹调肉食的时候用注射器往肉内注入一些汁液以改善味道及质地,或者在烘焙时注入到糕点中。注射器也可以将墨水加注到墨盒中。

型号规格

一般使用2毫升、5毫升、10毫升或20毫升注射器,偶用50毫升或100毫升,皮内注射则用1毫升注射器。

注射器针筒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玻璃制成的,并且通常上面都有表示注射器中液体体积的刻度指示。玻璃注射器可以用高压灭菌器进行消毒,但是因为塑料注射器的处理成本较低,所以现代医疗注射器多数是用塑料制成的,这也进一步减小了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在静脉注射毒品的吸毒者中疾病的传播尤其是HIV与肝炎的传播与针头和注射器的重复使用有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注射器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

对于低血压静脉输液,通常使用的是20号或者22号的针头。这些细针头可以减少疼痛和刺激感,有助于尽快建立血管通路并顺利输液。此外,对于低血压的患者,选择针头时应注意长度和尖端形状,以确保安全和有效输液。具体使用哪种针头,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

需要注意的是,针头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例如血管的位置和直径,患者的年龄和体重等等。因此,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图片

输液器针头的颜色代表着输液器针头的大小。1、颜色:白色;规格:1.6×2、颜色:粉红色;规格:1.2×38mm;针尖长度:12.8×44;3、颜色:乳白色;规格:1.05×38mm;针尖长度:10.5×44;4、颜色:黄色;规格:0.9×38mm;针尖长度:0.9×44;5、颜色:绿色;规格:0.8×38mm;针尖长度:0.8×44;6、颜色:黑色;规格:0.7×32mm;针尖长度:0.7×38;扩展资料市场上也存在无针注射器,它们通常是依靠弹簧的力量产生高压来发射液体,穿透皮肤后将*物送到肌肉,但却有可能损害神经,而且多少还是有一些疼痛感。芝浦工业大学副教授山西阳子率领的研究小组新开发的这种无针注射器全长约10厘米,它利用在液体中施加电压来高速发射气泡,利用气泡破裂的力量在细胞上开出微细的孔,然后通过这个孔将含有*物的微小气泡注入细胞内部。气泡的气体收缩后,只有*物到达患部。由于方向性很明确,所以新型注射器能针对*部进行高精度治疗,而且由于开出的孔只有4微米左右,所以对细胞的损害很小。

静脉输液针头型号颜色分类

护理管理智库研究护理专业和护理管理的前沿问题积极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力量传播研究成果及推进研究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帮助护理行业解决临床服务和管理的实际问题

实施成功的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源:中卫护研院

参考文献:

[1]陈红菊,孙栋.配*与输液液体微粒污染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15-16.

[2]郭文玲.静脉输液新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55-57.

[3]赵月秋,艾淑娟.浅谈我国静脉输液技术的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7-9.

[4]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5]胡燕,张永忠.静脉输液技巧的过程及探讨[J].中外医疗,2010,29(1):129-130.

[6]黄琳,陈维,曾冬秀,等.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