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针头型号(输液针头型号颜色对照表)
输液针头型号由大到小
最细的是4号办的,小婴儿用的
输液针头型号颜色对照表
输液针头型号4.5,5号。注射针头的规格型号在临床上常用几号来表示,有4.5号,5号,6号,7号等,小孩用4.5号或者5号,大人用6号或者7号,还应根据用途划分,可分皮内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采血。具体如下:皮下注射用1ml,针头粗细4.5~5号。肌内注射用2.5ml,针头粗细:5~6号。静脉注射、静脉采血用2.5ml10ml,针头粗细:6~7号。针头是注射器头端可自由装卸的中空金属针,为了安全卫生起见,一次性针头使用过后应丢弃,不可重复使用。注射器针筒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玻璃制成的,并且通常上面都有表示注射器中液体体积的刻度指示。玻璃注射器可以用高压灭菌器进行消毒,塑料注射器的处理成本较低,现代医疗注射器多数是用塑料制成的,这也进一步减小了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输液针头型号与滴速
文章很长,我分2次写啊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减轻静脉输液疼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临床上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是十分普遍的,但静脉补钾易引起输液*部的疼痛或放射痛,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直接影响液体输入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是困扰护理界的难题。减轻患者输液时的疼痛,是护士的职责,也是患者的权利。现将目前已了解的静脉补钾致痛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手段,综述如下。1静脉补钾致痛的原因及相关因素1.1氯化钾溶液的致痛原因氯化钾制剂属高渗性*物,pH值在5.0~7.0之间,同时钾离子本身也是一种致痛因子,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引起疼痛。钾离子也可直接刺激血管上壁,并通过血管上壁的交感神经引起皮下和表皮组织肌电爆发波,单波释放能力加剧触动游离神经末梢而引起刺激痛和放射痛[1]。此外,钾离子尚可引起体内神经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不同程度的升高[2],诱发疼痛反射。1.2氯化钾溶液致痛的相关因素1.2.1解剖生理因素植物性神经系统生理学认为,皮肤血管由交感神经支配,当刺激皮肤交感神经时可以引起竖毛、汗腺分泌及血管收缩。感受器在体内分布很广,痛觉的感受器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根据不同的分布部位可分表层感受器和深层感受器。表层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各层,当神经接近于末梢时,轴突的髓鞘消失,成为裸露的分支分散在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其分布密度较大,对刺激感觉较敏感,而分布在关节韧带、肌腱、肌膜、骨膜及动静脉血管下壁游离神经末梢较皮肤稀疏,对刺激的敏感度较低[3]。同时,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伴静脉走行,其主要分布于静脉浅面的表层皮下,且越靠近身体末梢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比值越大,疼痛敏感性越高[4]。1.2.2疼痛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人体对疼痛的感受力和耐受力有很大差异,同样性质、同样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个体的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影响疼痛感受力和耐受力的因素,既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的特等生理因素影响,同时也受个人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情绪、个性及注意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Jane[5]研究发现人体疼痛反应系统的基因编码和神经调节机制由于性别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性别也是影响疼痛感受性的因素。人体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的感受力和耐受力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成年阶段对疼痛的敏感性最强。进入老年阶段后,人体的各部分功能逐渐衰退,对疼痛的敏感性也逐渐降低。同时有些患者对于静脉输液存在恐惧和紧张心理,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状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较易产生疼痛的感觉。1.2.3输液因素(1)选择输液器不当,微粒是导致输液疼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通过临床验证,提出输液性静脉炎与*液中的微粒多少有关[6]。通常*物中存在大量微粒,绝大多数在10μm以下,约占微粒总数的98.4%,临床上现采用的普通输液器对于此范围内的微粒几乎没有滤除作用。大量微粒进入血管内,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选择针头型号不当,临床上多采用7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针头口径大,对皮肤刺激大,进针时对皮下组织和神经末梢的刺激强,疼痛明显。(2)操作因素。①血管选择不当:选择血管时盲目追求穿刺成功率,强调“一针见血”,未充分考虑所使用*物的理化性质对血管的刺激作用,同时也忽视了程序化输液对血管选择的要求;②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患者每天输入大量的液体,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患者产生不耐烦,擅自调快输液速度,引起疼痛;③穿刺后进针长度过长:进针长度过长,增加了对血管壁的损伤面积和*部机械性刺激;④穿刺时进针角度过小:常规以20°角进针,皮肤受损面积大,进针时皮肤随针尖推移不易进针,针头对皮肤的刺激时间延长,疼痛明显;⑤针柄的固定方法:常规固定中针尖斜面向上,*物直接刺激血管的靠近皮肤侧的血管上壁,此侧痛觉神经末梢分布较丰富,易引起疼痛;(3)输液时间过长。常规为了减少输入钾离子引起的疼痛反应,常采用稀释钾浓度和减慢滴速等方法,但常常会影响用*计划,同时延长输液时间给患者休息和活动带来不便,增加了渗漏发生的几率。患者休息和活动的不便及长时间的输液,使患者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中,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较小的疼痛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疼痛反应。
输液针头型号颜色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造成*部组织坏死
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最细只有6—9um,婴幼儿只有3um,而输液微粒直径一般1—15um,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当微粒直径大于*部毛细血管直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导致细胞损伤和组织坏死。
2、引起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3、引起肉芽肿的形成
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眼等器官毛细血管内时,较小的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这些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造成循环障碍,甚至坏死。
4、引起过敏反应
*物中含有的*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他异物都可在注射部位或静脉血管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再者有些微粒本身就是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
5、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
石棉纤维进入人体沉积在肺部常可引起肺癌;当大量放射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白血病或白细胞减少症。
6、热原样反应
有些微粒本身是致热原可引起输液反应。
1、空气环境中的微粒
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护理人员在加*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1)玻璃安瓿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切割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会在安瓿*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沙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玻璃碎屑就越多。由于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输液微粒污染。注射器针头的型号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3)*物配置过程中配伍不当及多种*物联合应用造成的输液微粒污染。液瓶内加入的*品种类越多,进入液体中的微粒就越多;溶媒选择不当可导致溶解度降低也可产生大量微粒。
3、静脉穿刺造成的微粒污染。穿刺消毒时无菌观念不强、一针穿刺失败不更换穿刺针继续穿刺,将细菌微粒带入血管。
4、*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空间环境、原材料污染、制作工艺不完善造成的微粒污染。
1、空气环境微粒的控制
加强治疗室环境的管理,各种台面要湿式清扫擦拭,每日紫外线消毒,有条件的可配备空气净化器,最好在层流净化的静脉配置中心完成*物配置。
2、加*过程中微粒的控制
(1)玻璃安瓿在保证开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砂轮划痕的长度及次数,划痕长度不超过瓶颈的1/4,轻划一次即可,划过后要擦拭消毒,减少玻璃碎屑的残留。可使用新型陶瓷划痕工具代替砂轮。禁止使用镊子、钳子等坚硬物直接敲开安瓿。
(2)在满足治疗的情况下注射器针头尽量选择型号较小针头,一般选择9--12号,最好不要超过16号;手持注射器要符合无菌要求,不能橫握注射器,即“满把抓”。抽吸时安瓿不能倒置,针头置于底部抽吸避免触碰安瓿口部而引起玻璃碎屑脱落。
正确穿刺丁基胶塞的方法:
a、由于丁基胶塞是高分子材料,穿刺时针头不可倾斜、不可转动,以免针头锋利的边缘把胶塞切下,形成较大的胶塞落屑。(如图1-1、图1-2)
b、使用试验表明,使用斜面切面针时产生的针刺落屑数是使用锥形针产生落屑数的十几倍,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锥形针。
c、穿刺丁基胶塞时应在胶塞冠部厚度最薄处用针头垂直刺入,避免在胶塞的同一个部位反复进针穿刺,以减少落屑。如图2-1,标有“IN”的凹陷处为加*进针孔,“OUT”为输液器插入孔。图2-2、图2-3小凹陷为加*进针孔,大凹陷为输液器进针孔。(如图2-1、2-2、2-3)
(3)配置*物应严格控制加*种类,注意*物的配伍禁忌,新*及不常用*物要先阅读*物说明书,按说明书要求进行使用,不可图省事,机械执行医嘱,盲目加入。特别是中成*注射液,由于其有效成分复杂,提取、生产工艺与所用溶媒不相同,因此,中成*注射液与输液之间、中成*针与西*针剂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配伍变化,析出结晶或鞣质样絮状物,所以中成*注射液要单独输注,输注前后冲洗输液器管路。液体应现配现用,配置好的液体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不可超过2小时。
3、为达到消毒效果,穿刺时消毒液要保证在有效期内;待干后再进行第二遍消毒及皮肤穿刺。任何穿刺失败后为防止细菌微粒侵入机体,要更换穿刺针重新穿刺。
4、正确评估,根据患者所用*物正确选用输液工具
注射器要一人一用,一*一用;留置针及中心静脉接头选择无针正压接头,减少因使用肝素帽穿刺引起的橡胶微粒污染;输注中成*、脂肪乳及肠外营养液时宜选择精密输液器;输注血制品及生物制剂时使用输血器,但由于输血器过滤装置孔径较大,故不可用于静脉输液。
输液针头型号由大到小图片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
问题分析1
患儿躁动、家属缺乏相关知识
无宣教、挂宣教板、输液室和走廊黏贴卡通图案
原因
1普通输液器的*液过滤器主要滤除*液中直径在15um以上的微粒。直径<15um的微粒会不可避免的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和潜在危害。
2当微粒进入人体会引起*部疼痛,寒颤发热,过敏反应,从而使患儿哭闹躁动加剧,抗拒输液,最终导致输液外渗率增加。
3输液室及走廊颜色单调,无任何卡通图案及色彩很容易让患儿有恐惧感,缺乏温馨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图案
4儿科输液中心之墙上及健康宣教栏内,无此类知识的宣传海报。
5护士没有标准的宣教内容及流程
6家属不了解正确怀抱患儿的姿势和看护患儿的方法,家属缺乏固定患儿关节部位对于防止输液外渗的重要性的了解
解决方案
1通过临床对比试验表明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能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微粒输入和输液反应。患儿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能减少患儿疼痛等不适,减轻患儿的哭闹躁动,从而降低输液外渗率。
2对家属做好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的相关宣教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配合。
3对于刺激性大的*品如:输入刺激性大的液体,比如阿奇霉素,尽量选择较粗的血管进行穿刺,并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液的速度可以适当的调慢。
4制作宣传海报,制作健康教育传单并视病患需求进行发放
5拟定标准的宣教内容及流程,并将之制成培训手册(护士口袋书)
6开展知识讲座,护士以模拟方式进行演示
加强宣教、挂宣教板、输液室和走廊黏贴卡通图案
问题分析2
家属未遵循护士宣教固定患儿,需要用却未使用固定板
原因
1以前的固定板颜色单一,有时候护士会自行以纸盒制作出不耐用的固定板,除了患儿一躁动就发生变形的情形外,在外型上还缺乏美观图案无法吸引患儿的喜爱
2以前的固定方式是以胶带包覆松紧太松,且胶带容易产生黏黏的胶黏住患儿的毛发,撕脱会造成疼痛,且皮肤容易产生过敏。包覆太紧容易影响患儿的血液循环,故一直有包覆太松的缺点。
解决方案
1根据文献指出于影响儿童成长与情绪的诸多因素,其中就有色彩因素。于是跟固定板厂商商量引进各种颜色鲜艳并有卡通图案(例如:白雪公主,喜洋洋…。)的固定板,放在病区的自动贩卖机,让家属有多元化的选择藉由此种颜色效果让患儿不会抗拒。
2查阅相关文献后,将传统的胶带固定改为使用自粘绷带固定于小儿静脉穿刺处,它透气性好,同皮肤毛发不相粘,无过敏,压力均衡,固定牢固,使用方便,患儿用后也较为舒适。世界杯足球赛中看到球员四肢因为怕受伤而缠绕的弹性绷带色彩鲜艳,于是将肤色的自黏绷带,改为患而喜爱的鲜艳色彩供患儿选择。以下是如何使用自黏弹绷固定穿刺部位的方法:
① 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法:用20-30cm长的3M自粘弹力绷带将患儿头部缠绕一周,盖住头皮针的针柄和针体,然后轻轻按压弹力绷带重叠处,使其自粘不松脱,将针头牢牢固定于血管中。
② 手背固定法:胶布固定,避免关节摩擦;最后用自粘绷带固定,上下各留2-3cm,一圈为宜。
自黏弹性绷带
固定板,卡通固定板
彩色自黏弹性绷带
彩色自黏弹性绷带
问题分析3
家属未掌握拔针后正确按压的方法、护士穿刺时针头型号选择不合适
输液管只标识针头型
针头混合放
原因
1拔针后,家属不会正确按压,未保护好血管,导致患儿再次输液时发生外渗
2护士拔针后只是让家属需要按压,没有告知家属正确的按压方法,家属在拔针后,不会正确按压
3护士在穿刺时随意选择针头,对针头的选择不重视
4年轻护士经验缺乏,不知如何正确选择针头
解决方案
1加强护理人员的学习及培训:
进行护士拔针后正确按压方法的培训
进行护士针头选择的方法培训
o-1½岁请使用4½#针头
愚巧法标识,一目了然
o-1½岁请使用4½#针头
愚巧法标识,一目了然
推荐阅读
投稿:欢迎护士相关的原创稿件投稿
视频号:护理干货和大咖直播
输液针头型号颜色粗细图片
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指从问题入手,通过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工作质量[1]。能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护理管理工作中护士不仅作为执行者参与,更能发挥其观察、自控和反馈的作用[2]。
膀胱冲洗是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主要通过留置导尿或进行膀胱造瘘穿刺,导尿管目前有乳胶和不能穿刺的硅胶管材料等制成,有单腔导尿管、双腔导尿管、三腔导尿管,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以问题为导向管理模式在一例双腔导尿管膀胱冲洗后尿管滑脱中的应用。
案例介绍
患者杜某某,女,76岁,因肺癌晚期需求生命支持、对症治疗于2021年02月16日入住肿瘤科。患者精神差,消瘦、乏力、纳眠差,小便无法排出,大便干。入院后给予肿瘤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鼻饲、留置导尿、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02月21日20点,护士巡视病房发现患者尿管内尿液色黄、质混浊有絮状物。通知医师,遵医嘱为患者行0.9%NS250ml膀胱冲洗,冲洗完毕后拔除针头,未发现异常。22日凌晨3点护士巡视病房,协助患者翻身时发现导尿管脱出,查看会阴无撕裂伤。通知医师,遵医嘱为患者更换尿管重新插入,妥善固定,安抚患者,做好宣教,按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进行上报。
问题导向
问题来了,气囊里的水哪去了呢?面对一脸茫然的年轻护士,作为科室护士长,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团队进行深度剖析,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呢?
一、
回顾事件,思考问题
1、型号:该病人老年女性,使用的导尿管(18F)规格型号合理。
2、材质:将脱出的双腔导尿管重新注水10ml,发现气囊完好,排除尿管材质问题或气囊破损引起的脱管。
3、固定:尿管二次固定妥当,护士交接班到位。
4、操作:几个小时前护士曾进行膀胱冲洗,是不是穿刺操作不当呢?
通过带领护理团队一一排查,基本确定是因膀胱冲洗穿刺不当误伤气囊所致。
二、
头脑风暴,查找根因
带领护理团队头脑风暴,从人、机、料、法、环各环节进行分析,制作鱼骨图,查找根本要因,科室耗材不全,无三腔导尿管及专用冲洗器;操作标准中细节未具体化;护士技能操作培训不到位。
三、
循证实验,完善标准
以完善技术操作标准为例。首先查看第六版《基础护理学》[3]中膀胱冲洗方法是利用三通的导尿管操作,并未提及双腔导尿管使用方法,而我们医院甚至很多基层医院使用的是双腔乳胶导尿管,那我们就要熟悉双腔导尿管的基本结构,了解膀胱解剖特点,大家都知道气囊的水过少,会出现漏尿、血尿或脱管现象,那么如果气囊水过多会怎么样呢?随着气囊容积和重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膀胱壁形成压力性损伤,同时会刺激到逼尿肌而导致膀胱痉挛引起漏尿,因此严谨科学的数据非常重要。
《基础护理学》中指出,气囊注水量根据导尿管上标记的气囊容积向气囊注入等量的无菌溶液。普遍使用的16号、18号乳胶导尿包标注注水量为30ml,是不是太多了呀?那么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报道,发现数据差异较大。为取得更准确的数据,我们护理团队动手实验:
(1)最佳注水量:气囊注入5ml球体为折刀形,注入10ml球体为完全偏心形,注入14ml球体为椭圆球形,随着注入液体增加,球形未发生改变。文献表明,最佳注液量为刚好气囊形状为椭圆球形,轴心无弯曲[4]。
5ML 折刀形
10ML完全偏心形
14ML中心形
2)针头选择及深度:宜选用0.55型号输液针头,因为导尿管弹性略差,0.7号针头容易破坏导尿管出现尿液从针眼渗出。为保证针头妥善固定及安全,针头刺入约2CM。
3)最佳穿刺问题:穿刺针进针位置最好在导尿管出液口管路的中下1/2处,针尖不可达气囊管的位置。
获得效果
1、修订了我院《护理规范及应急预案手册》中密闭式膀胱冲洗技术、留置导尿技术操作标准流程SOP。
2、拍摄《密闭式膀胱冲洗技术》操作视频,供医院新入职护士、N0-N2级护士培训使用。
3、《一例膀胱冲洗后尿管脱出的个案护理分享》在我院2020年度“首届临床护理质量改善项目”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4、在第十六届山东省护士长大会暨临床护理典型案例分享大赛中荣获“启示性典型案例二等级”。
产生的影响
1、提升年轻护士专业素养,增强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2、增强护理团队凝聚力,强化循证思维、文献检索能力。
3、优化操作标准,规范操作行为,减少患者痛苦,确保患者安全。
4、全院推广使用,科室及医院未再出现此类不良事件,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
案例反思
1、医院采购材料要符合临床科室需要,膀胱冲洗最好选择三腔导尿管。采购一次性冲洗器或Y冲洗器,减少使用带头皮针输液器进行冲洗,避免针刺伤风险。
2、加强膀胱冲洗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护士正确掌握膀胱冲洗方法,避免因刺破气囊导管导致导尿管滑脱。选择合适方法、合适冲洗材料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5],减少尿路感染,减少重新留置尿管,提高患者满意度。
3、临床中鼓励护士遇到困难时,多动脑思考,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小的创新设计,如采用Y形冲洗器的理念,在双腔导尿管出液口接一个连接管,然后连接三通转换接头,一端连接冲洗液,一端连接引流袋,利用三通转换来解决这一难题。
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哪怕是临床中大家不以为然的常见的脱管事件,护士长不要放之任之,带领团体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护士主动思考的习惯。
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更利于年轻护士的成长,使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医院高综合素质护士团队的建设[6],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7]。武爱军认为在护士的培训中,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强化护士的综合技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8]。我们将问题看作契机、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我们将会成就更好的团队,持续提升质量,护佑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林晓红.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在内分泌科中的应用[J].中医*管理杂志,2020,28(11):48-49
[2]肖文娟.内分泌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7):113-114
[3]李小寒、尚少梅,第六版《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刘敦玉等.不同型号气囊导尿管最适注液量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1
[5]林巧珍等.膀胱冲洗方法及护理经验总结[J].基层医学论坛,2023年, 27(3):135-137
[6]陈素敏,陈桂贤,陈敏等.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方式对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构建及实践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21,42(10):2548-2550
[7]吴红代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管理杂志, 2020,28(12):157-159
[8]武爱军.以问题为导向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04):263.王晶,桑淑艳,张婧岑.心理资本和付出-回报失衡对ICU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0,42(16):2178-2182.
作者:侯爱华 单位:枣庄市中医医院
感谢作者来稿
推荐阅读
投稿:欢迎护士相关的原创稿件投稿
视频号:护理干货和大咖直播
输液针头型号对应尺寸颜色
静脉补钾是临床工作中最为常用的补钾方式,其又分为外周静脉补钾和中心静脉补钾两种方式。(注:静脉补钾≠静脉推注,禁止直接静脉推注氯化钾溶液)
临床研究及实践表明:在重症监护下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能够安全有效快速地纠正低血钾的情况,同时能避免输钾引起的疼痛感!
事实上,在大部分普通科室,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外周静脉补钾更为常用,其方法相对安全、简单快捷、便于操作,但其很大的弊端:易引起患者剧烈的疼痛感。
01
引起疼痛感的原因
2、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异
02
11大方法总结
1.选择含钠溶液作为溶媒或在葡萄糖溶剂中添加生理盐水
2、合理选择静脉
3、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4、合理选择针头
5、*部热敷
6、抬高*部静脉穿刺部位
7、翻转针柄
8、冷敷
9、硫酸镁湿敷
10、*部麻醉*湿敷
11、中医适宜技术
来源|内科护理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