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100句)
一、信仰佛教的说说
1、以上内容选自朱建军先生未出版著作《信仰心理学》
2、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3、所以,学佛就要遣除疑惑。遣除了疑惑,作为佛教徒,你可以有无谬的见解和行为;作为学者,你可以严谨地治学和实践。而如果被疑惑的硬壳包裹着,说“有”,不确定,说“没有”,也不确定,始终是迷糊的。
4、佛教教人们积极奋发向上
5、如果只皈依三宝中的法宝,和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不能礼敬佛僧,本身就违背了法的要求,自然得不到佛法的无边实益。
6、我没有什么高深的学识和修证,这一点我有自证,也算自知之明吧。只不过从小信佛,加之近30年的学佛历程,让我对自己有了些信心。时间长点而已,也没有别的。
7、在群里说了话后,记录文字如上。
8、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9、看破放下了,会不会感到痛苦?
10、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
11、所谓缘起性空,就是我们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却是因缘聚合的虚幻显现,本体是空的。
12、我说了,这只是我自己的经历分享,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想向任何人宣扬什么,何况,我在和你们阐述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不实的信息。
13、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关于佛法,我愿用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并在这个过程中聊聊我的一些感悟。
14、~~~~~~~~~~~~~~~~~~~~
15、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16、晚上接近7点左右拍摄的…
17、所以,在意志的坚定、信心的加强、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18、我(和尚)喜欢这样过生日
19、偶然的一次,我看到了台湾的一档节目,是一个丈夫非常虔诚,他很信佛,但是他的妻子经常吃鱼啊,蒸肉啊,丈夫就特别看不惯,天天说自己的媳妇,我佛慈悲,一定不能怎么怎么样,搞的一个家庭氛围特别特别的差
20、信仰对于三宝弟子来说,
二、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
1、大多数人还是“信点什么”
2、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3、第二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4、如今开放了,打着科学幌子让人上当的,有;打着什么教的名义传播虚假思想的,也有。因此,在你可以信这个、也可以信那个的时候,我认为,如果是包含真理的教义,信哪个都好,有信仰比没有信仰好,不过,你也应该问问自己:我的信仰,是否有一种理性成分?
5、然后我就说,我们一起去烧香吧,就是下面这个寺庙
6、加持洗澡水或一切脏水布施鬼道众生如法吗?
7、不要觉得这个世界都是钱钱钱,都是那么浮夸…有能力的人,余生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之前说过,很多人的30~35岁,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人生,因为都不断地奔波,你没办法做你想做的事,这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8、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不认为这个世界由一个单一的神所创造和主宰,也不认为世界是由多个不同的神主宰。佛教认为所有的有情众生(有自由意志的生命)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所有众生,都是因为或多或少有无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状态。
9、观音说法,观音显现各种各样的,或者法王身,或者显现帝释身,或者显现大自在王身;官吏说法,显现官吏身;至于婆罗门说法,他就显现婆罗门身。为妇女说法,他就显现妇女身,为小孩说法,他就显现小孩身,等等。这个里面他就说,观世音菩萨他有无量的化身。33种化身也应该说只是一个举例,通过的说法,在楞严经里面也有,楞严经里面讲到观音菩萨有32个化身,来度化众生,内容大致相同。
10、我只帮你说说看见了说说,你的这些在佛道看来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再你信仰佛教去学佛懂佛念经懂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一切皆空,经会告诉你怎么相信一切皆空的,也会告诉你空的道理,所以,干净和脏,到了你一定境界,没有什么区别,而你又能很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一事实,虽然你现在听上去觉得很荒谬.强迫症也是有目的吧?我以前也有,现在觉得,什么失去都无所谓,都是空,也就不强迫自己了,痒?意识感觉而已,死亡?会有轮回的,都是缘.别人也是,去了缘使然的地方.失去?哈哈,死亡都不畏惧,失去也就不畏惧了.
11、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2、现在在这个世间,在中国、在外国学佛的同修,实在讲,着重在修福是占绝大多数。他修福的目的在哪里?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人平安。心量就那么小,自私自利,诸位想想能求得到吗?决定求不到。
13、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14、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15、人类社会不也如此吗?一个人穿件好看的衣服,大家都穿;广告说某个营养品有益健康,大家都买……实际上,人人都要这么穿吗?一定要这么补充吗?不一定。
16、何况,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想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
17、最早对观世音菩萨做详细描述的大乘佛教的经典,就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就有观音经单独的流传。此后,各种以观音为名的经典也纷纷出来,观音信仰也由此日益的兴盛。那么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中国出现,很可能跟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僧人叫做唐摩罗藏法师有关。他当时劝人常常念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而且他讲,观世音菩萨跟此土有缘,跟中国是最有缘的。而隋唐以后,汉语中间以观世音的名作为经典,多的数不胜数,特别是那些以千手千眼作为称号,这类观世音的经典实在太多。
18、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19、如何让人恭敬信服自己?
20、下面我对佛教的几个观点作个简单分析:
三、信仰佛的句子
1、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2、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宗教”这个词。但佛教有“宗门教下”之说,“宗”乃宗门,“教”为教下,教是理论,宗是行法,所以禅门叫宗门,华严叫教下。宗门教下本义如此,日本人却把它并起来叫“宗教”,并简单对应于西方的religion,把religion翻译成“宗教”,我们中国人也莫名其妙地跟着人家叫佛教为“宗教”。
4、梵呗的起源、发展与功用
5、我如今在这三个月里,要求自己时刻提起心来断恶修善,精进修行,念佛拜佛,阅读做笔记,做这些事,就是为给大家看看,其实我也很苦,修行也很苦,需要忍耐,需要时刻看着自己念头在道心上还是在散漫上,需要流汗流泪,在某些时候甚至要流血,但我仍旧这样走着,很辛苦艰难的实干,如果某时某刻,你看到想到我,觉得我还像个人样,不要看这现有果地,得看到因地,得知道人家因地是怎样过来的,古来大德在因地修行都是怎样过来的,我不过是生死凡夫一个,业重福薄,障深慧浅,根本不是大根器人,有什么资格可以自命不凡呢,有什么资格可以放逸轻慢呢,古今大德都是这样过来,如今我要发心修行,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求福开慧,不这么干怎样行呢?
6、说到这里,我想表达什么?
7、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8、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9、他们对我如此关心,很感谢。不过,从佛教的道理看,你不看破的话,也不一定快乐;而我们看破了,也不一定痛苦。所以,快乐与否,一定要有智慧的观照。
10、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11、所以,通他心,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12、都市里的人每日奔波,为家庭、为工作、为各种事物忙碌着,但是我们得到了多少快乐?很多人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穿着体面,也过着有档次的生活,但是在这些人里面,真正快乐的又有几个?
13、就比如上面,我说了,我去庙里烧香,我都还没上香,那尼姑就跟我说了这么多东西,就是因为她说,我心够诚,也挺幸运,有福报。
14、讲到这里,我得说,我这个人有些特别。我研究佛法,会对佛教生信心,而我看世间理论,会更加深我对佛教的信心。这种信心,也许是我的分别念,但也许是在认识和比较中得到的一种经得起考验甚至相当科学的理智信念。
15、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其实是想表达我的一些感受,以及我经历过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6、别灰心,别泄气,就是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了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青年朋友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17、这是印度佛学家寂天论师的名句,出自《入菩萨行论》,一部千百年来让无数修行人意识得以转变、命运得以改造的经典之作。偈颂的意思是:如果你不了解心的奥秘,不了解心是一切法的主尊,想要求得快乐、避开痛苦,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实义,终归还是要漂泊轮回。
18、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以搁置。(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与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如何能解答呢?)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19、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
20、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有没有办法,以自己的能力让周围的人变得更好。因为帮助更多的人,一定是可以更好的成就自己。
四、怎么发佛教信仰的说说
1、今天,我们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世界宗教研究系的学生开一堂特殊课,因为是开放性讲座,也有社会各界的朋友、贤达来参加。欢迎你们。
2、你有地位,这是你的能力,但也是社会给你的,那你用这个地位为社会做了什么?你有财富,这是你的福报,但也是你从社会中获取的,占去了一定的资源,那你用这些财富又为社会、为地球,回馈了什么?
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4、(还说了一些事,其他的不能再透露了)
5、总听我说,只贪各种花样翻新的法味,却不落地实修,终究是不起大用,说法的人就是说出花来,说出雨来,为的还是为让听的人能去真修实干,人如果不真修实干,光听着人说的好听,觉得人这样也蛮自在的,大家都赞叹拥护,接着自己生羡慕心,想去学他说话的样子,己不肯实修,反觉得自己也能夸夸其谈,这是说法人最大的失败和耻辱。
6、很多人做事无恒心,总是急于见到回报,一时见不到回报,就懈怠懒惰不想做了,这就是急功近利,发心不正,而不是以愿心为前导,以恒心只管做自己的事,一直做下去的正确心行,比如这位男师兄一开始对我不是很理解,这位女师兄对我们也不是很熟悉,但随着我们持续不断,经年累月,不断做那些该做的事情,慢慢时候长了,大家就都能彼此理解了,所以我们做事情,不论是投资还是教化,或者是夫妻俩过日子感化,乃至于教孩子都是一样,都一定要有恒心,只管自家怎么做的,自己好好往好处做下去,随顺因缘细水长流的做,渐渐的,那些有赤子之心的,与你有同一志向和心愿的就能够逐渐的理解你,逐渐的,你就会有道友,就感召来那些与你志同道合的。
7、佛教中,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着目标迈进。
8、假如你的邻居是一位年迈的老人,
9、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10、所以,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我家里又很虔诚,所以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在你们看似“迷信”的预测下,很多事都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上
11、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12、下车匆忙,将很重要的东西落在了座位上,
13、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和刘仲宇教授领导了一项有关宗教信仰的调查。调查结果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不信教的、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占样本总人数的15%不到。”
14、相反,如果皈依了三宝,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自我约束、警惕和警策,而且随时随时都会受到佛菩萨的加庇、龙天护法的拥佑、师僧及同修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
15、这功德殊荣,总使千万赞叹,都不能报也~~
16、穷人和富人都有信佛和不信佛的。无神论者就不说了。说有神论者。穷人命运坎坷,自己无能为力,又想摆脱困苦,自然就想求佛帮助以改变命运。富人有福,顺心如意,总想保持这种好的命运,但不知有什么好的方法,比较来,比较去,认为佛的力量强,自然也来向佛求助了。以上是俗论,站在哲学的角度。一个人信不信佛都是前世的因缘。今生是续缘,才继续信佛。来世还会再信佛。
17、我不知道今天,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会让你觉得不舒服,还是能让你从中有一些启发,我真的不知道….
18、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就像刚才说的,人们在物质上稍感满足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信点什么”。
19、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是快乐的源头活水。
20、老人的子女多年没有看望过他,
五、佛教说说感悟句子
1、那尼姑也说到了我家里的风水,居然都知道哪里有块石头,怎么摆放的,怎么朝向的,然后哪里有问题,然后特别交代了,今年一定要注意我的安全
2、而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如果你从自己的信仰中汲取到善心、爱心、慈悲心,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收获。前几天在社科院的这个论坛上,我仔细聆听了四十几位发言人的讲话,也认真作了笔记。结果他们讲的没有别的,全是这些理念,以及追随这种理念所付出的实践,无一例外。
3、有人认为直接阅读佛经,不归依三宝,一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好处。
4、他喜欢引用爱因斯坦的话:“任何宗教如果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这不是简单崇拜,而“科学之父”对佛教的评价也不是说说而已。从爱因斯坦的传记看,他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许多宗教都有研究,所以,他的结论不是凭空而来。
5、在闻思佛法或探索内心科学的过程中,怀疑和困惑在所难免,不过我个人认为,藏传佛教的因明辩论传统是遣除疑惑的最好方法。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
6、这就是境界,是真正的、难得的人生快乐。
7、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8、方能兴国安邦、繁荣富强。
9、佛教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10、因缘际会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11、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没人讲究什么精神追求。莫言坦言,那时他的目标就是吃顿饺子,后来写文章也是为了温饱。此前人们对释道儒的信仰还在,家家供佛,供太上老君或孔子、孟子的像,而“文革”一来,这些供奉就被无神论摧毁了。很特殊的年代。
12、在前几天的“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论坛”闭幕讲话中,卓所长提到“本次论坛于2012年12月12日这个‘特殊’日子闭幕……”,这种“特殊”很有意味,或许也是一种缘起。
13、首先谈一下记述观世音菩萨的佛教经典,最早出现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佛经是后汉。积聚了观世音菩萨。其后,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心经,心经中间是观自在菩萨,现在我们看到的玄奘心经,是观自在的菩萨。玄奘认为原来的观世音的译法有点不妥当,有点问题,所以改译成观自在的,其实梵文的原词有两方面的含义,具有观世音,也具有观自在,这两个名称指一个菩萨。
14、也许你会觉得矛盾,生怎么会是灭呢?让我们先假定一微秒就是这“一刹那”,一个不能再小的单位。
15、如何理解“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16、一念无明,误以为有固定不变的世界存在,继而误以为有一个“我”存在,是人痛苦的根源。本来并没有一个“我”,但是人却执着地坚持有“我”,于是人就会做一切事情去维持“我”的存在感——有点像一个人说了一个谎,就必须不断地编织谎言,才能维护一开始的那个谎话一样。人固执地不承认无我,也不承认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但是无我无常却时时显现,于是人就时刻生活在焦虑之中,如同一个怕被揭穿的骗子一样,得不到片刻安宁——当然,这些是人内心深处发生的心理活动,一般人平时觉察力粗糙的时候,是发现不了这些的,人以为自己的痛苦都是由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没有足够的钱、没有地位……)导致的。
17、宗教的一切,更离不开信仰,
18、2017年山西太原《山西佛教史》讲座
19、现实中凡是产生的法,外面的物质也好,我们人的内心也好,我们都可以见到或者预见它的坏灭,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由此你可以推知: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的法必定不是一个体性;在这一刹那上也必定存在无常。
20、1991年出家,1995年毕业于四川省佛学院,同年圆具。遍能长老学子、戒子。清德长老法子,临济正宗第五十一世传人。教学天台、行遵律仪、住依僧团、修归净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