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佛说俗人说说(100句)

2023-03-07 16:35:3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世人问佛的说说

1、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2、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

4、当我们做减法,最终回归自性“本我”,也就可以解脱苦海束缚了。

5、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6、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7、“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8、(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9、问:谢谢老师的点拨,我必须继续学习了!收到ZH说我传播MX的举报,7日内要关闭这个话题,老师您说的对,每个人慧根,机缘都不一样。我也是心急了,没学多长时间佛学就妄想改变他人,这样也有可能会误导别人,所以删了挺好。我努力做像您一样的人,有了一定智慧再去帮助他人。再次感恩老师的教导!

10、对于一切所遇境缘(如遇到的人、事、物),要明白本身都是虚幻的,是一个所见的幻象而已,所以不用执于去放下它,也不要把它住在心里,这样才可以保持我们的一如真心。也就是说不加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才是我们的真正的心念。再通俗点讲,也就是佛教导我们碰到一切事不要太执着,有时候静下心来反而能得到正确的答桉.法观点:“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命由已造,福自已求”,正是佛教破除迷信的有力的证据。“命”虽有天定,但“运”完全在自己手中掌握。正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可参阅袁了凡先生写的《了凡四训》。充分的论述和分析了为何命由已造?

11、“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12、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13、男人追问:“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佛说:“不,他们属于你的心。”男人说:“那么一定是我的躯体。”佛祖:“不,你的躯体属于尘埃。”

14、如果那么容易成佛,那真是最究竟的解脱之路了,问题是,那么多六道众生,每天人都在杀生造业,不堕地狱饿鬼畜生道都好了,还想成佛!?做梦都难!有多少能成佛,简直是杞人忧天,就好比有人问,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还哪有人生孩子一样,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吗?我想成佛还不知要多少万劫才行呢!

15、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

16、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17、佛曰:纵有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饮.

18、长亭路,目断不知归途...

19、仓央嘉措,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20、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二、佛说俗人说说

1、寡言此事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2、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5、佛用佛心爱世人,我用我意敬天地,祝家人梦想成真,幸福快乐每一天。祝福所有亲朋好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幸福。愿借菩萨力,为你送真经。平安福缘到,家业百事兴。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我用所有的喜悦,为你祈祷,愿你在这一年里平安、快乐。

6、(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7、佛曰: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8、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美丽的容颜?

9、行为里,与世人相反为最殊胜……

10、即使有些善根深厚的众生能够信受佛菩萨的法,但能够去依教奉行的就更少了。这里所说的对佛法的信受能力、依教奉行的能力大小,就相当于是众生与佛菩萨的“缘分”深浅。迷得比较重的众生,佛菩萨给他讲法,他也不会相信,也听不进去,更别说依教奉行了。

11、众所周知,关于佛教或者佛学,很多人都存在误解。

12、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13、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14、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5、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

16、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7、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18、在紫藤花铺香的月晚,我们相见。

19、“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20、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求佛说的话

1、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2、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3、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4、我给你两句长句,你自己可以选中间的词简练归纳作为自己的题记。金刚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但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多念诵这句。不过供範垛既艹焕讹唯番沥要看你的困难是什么方面的。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是日己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说四十二章经》再帮你找类似写题记的例子如有“折磨摧残何所惧,酷刑只当饮糖浆”、“牢房阴森令人哀,是我安乐之天堂”(正气歌)、“吃苦了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乃大丈夫之所为、帝王将相所不能”、“知命惜时。当勤精进”。较短的题目大概有这些,楼主自己再找下。

5、佛曰: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6、《华严经》(八十卷之卷七十二)云:“一切众生,所受诸乐,皆是如来威德力故,顺如来教故,行如来语故,学如来行故,得如来所护力故,修如来所印道故,种如来所行善故,依如来所说法故,如来智慧日光之所照故,如来性净业力之所摄故。”

7、佛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

8、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是命;境由心生,退后一步自然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0、答:有事儿私信。其实这个问题挺好。ZH比较傻缺

11、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12、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13、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常常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

14、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15、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1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

1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19、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20、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

四、问佛的句子

1、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都是这种情况:“我这样做,怕家人不理解,别人也会笑话。”这都是正常的。行为就是要和世人相反。我们在修大乘佛法,为什么说“大乘佛法里要恒顺众生呢”?因为自己修持佛法,调伏自心的时候,很多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和世人相反的。佛法里讲的都是超越言思的,若是按照佛法去做,行为肯定与世人的行为相反。

2、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3、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4、佛告须菩提说,千万别以为佛有度众生之念,想都不要这样想。因为实相无有一个众生是佛度,都是众生自觉佛性,自度至彼岸。不是佛将某一众生送到彼岸,阿弥陀佛接引也是接引觉悟众生。若说有众生是佛度者,是佛有四相;而佛无四相,不可这么说。佛示现世间,依佛法度化众生,转迷为觉,是众生依佛法自己转迷为觉,不是佛把众生转迷为觉。现在世间有人自称是佛,说“我是佛,我能度人。”此是魔说,不可相信。因为释迦牟尼所示现肉身佛都不能把众生的烦恼、业报一笔勾销,把充满烦恼业报、不具足功德的众生直接送往佛净土,不能如是化度众生。

5、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是你要的么?你只有4分就不用给了,只要选上我的答案就感谢啦!

6、今天社科君要推荐的是《李叔同说佛》,本书主要收集了弘一法师一生示佛徒的讲稿,和其晚年整理、辑录的处事格言。忠实地体现出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

7、仓央嘉措《我问佛》以第一人称和佛的问答形式,有人一生的八苦、别离、感情、生死等等。写出了许多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真谛。十一篇很感人的文章。

8、《问佛》,一首极具禅意的诗歌代表作,原作者系江西省德兴市诗人程东武。此诗和仓央嘉措诗歌作品风格相近,加之程东武曾用笔名仓央嘉措发表过大量作品,致使许多读者将这首诗歌的作者传为西藏仓央嘉措活佛,这也说明这首诗歌的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

9、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10、小人国: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末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11、一潋柔波,撩了风动,软了尘心。

12、世人都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乃古今中外一切人类都不能逾越的一座髙山;但在具有正信的佛弟子眼中,皆视超越生死乃生命的终极目标,此终极目标,只要修行佛法,人人皆能达致,在佛教的历史上,由古迄今,因修行佛法而获得超越生死的人,无可计数。

13、我问佛: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14、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

15、他泪流满面,心碎地问佛祖:“难道我从来没拥有过任何东西吗?”佛祖:“是的,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属于你。”死者:“那么,什么是我的呢?”佛祖:“你活着时候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你的。”

16、佛经上所讲,每一尊佛降生到世间,都是有大因缘的,那就是为了普度众生。那为何佛门还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呢?难道佛这样觉悟的人,还会有分别心吗?对众生的慈悲还有分别吗?

17、额赚钱.买房子.娶老婆那得你努力啊施主颠倒梦想既是你有梦想,但很难实现但要努力还是有希望实现的施主想开吧阿弥陀佛

18、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9、佛让世人知道,人人本具佛性,终会成佛,则世人应该认识自己生命之崇高,切勿妄自菲薄、轻视自己、否定自己,而要自励、自信、自强不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举起慧剑,斩断无明,以便那自家腔子里的佛性,早日显现,成佛作祖,与佛平起平坐才是。

20、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五、我问佛的说说

1、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2、甚至可以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是一种人为的态度,并不是佛学的真正内容。

3、我是佛前一朵莲花,我到人世来,被世人所误。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我不是普度众生的佛,我来寻我今生的情,与她谈一场风花雪月的爱。

4、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5、而所说的无缘其实也只是暂时的无缘。为何说是暂时无缘?虽然佛门也有说“一阐提”(也就是与佛无缘的人,但《华严五教章》卷下说“一阐提人虽无涅槃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所以一阐提在久远久远劫后,也可成佛,终究也是与佛有缘的。

6、佛告须菩提说,以无相清净心、无染著心在世间行一切善法,为净心善行。众生之性在世间平等无无高下,在凡不减,在圣不多。世间善法依相行善,相非真相,离相真心,性上无善恶。世间依相行善才有六度万行,依相离相为真行。无相无行为虚无,落入空道。

7、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8、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9、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10、《心经》中也提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1、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众生种种心归于无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心不常住,心归无心,心空性现。世间众生的各种心随业流转,修行人的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等也是由当下一念心善业累积,功德成就。三心了不可得,就是让我们不著相有生心,不著想有生心。众生之愿心不敌爱力,佛念不敌欲念,信心不敌疑心,心随境转。拿着无明找烦恼,三心常变常有,一心化为百千种心。证悟无心,自称“活死人”,“墓中僧”,或“无心道人”等,已证心空,悟三心了不可得,性本自具。

12、佛告须菩提说,无相法界,三心了不可得,不著相有生心。用七宝施舍还有福德吗?无福德才说福德多。世间福德有享尽之日,非想非非想处天人福德有时,无非还是地狱人。世间所修福德是为修心服务,无福德身心不能修行。然后在心上把福德空去,空心入道。为功德而功德,为修善而修善,为度众生而度众生,为成道而成道,就会把心留在三界;度众生就把心留在世间,善业就把心留作天民,道业落入有为果,福德便成了西行的包袱,越背越重,不得解脱。偈云,忍之无忍是真忍,善之无善是真善。无有功德真功德,空中妙有是真空。

13、佛说,我释迦牟尼,此非真我;不要执著有我,若执著有我、妄作有我,便是凡夫。所说凡夫也不是真正的凡夫,是迷而不觉的众生。释迦牟尼佛肉身今何在?唯舍利留存世间,唯像留存世间,世间所留又不常住,还会被无常力化为虚无。这里的我是我性真常,无相真佛常住,没有任何无常力可以破坏。真佛、真法、真僧是我性具足,性是真我。凡夫之人是心迷众生,贪著诸有,造诸恶业,不得出离三界,虽是非想非非处天人或声闻四果,也是大凡夫,漏根未尽。在世间依佛法而修,积聚无量功德,觉悟自性真常而出世间者,还是凡夫吗?佛性无凡圣,众生一般同,只是迷与觉,觉了自圣净。佛度众生非佛度,依教去奉行;法度众生非法度,心性转万法。

14、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

15、佛曰:凡事太尽,则缘分势必早尽。

16、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

17、在诸经藏之中,佛教导我们需要守五戒、十善、修六度万行等等。其在当下生活之中,亦是告诉我们需要发善愿,行善举,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俗话讲,“给他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我们帮助他人,亦是帮助我们自己。

18、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19、■常亲近三宝、广做供养

20、佛总是佛,佛重视禅,佛曰乃禅曰,佛道乃禅道,悟佛乃悟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