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佛陀关于因果的讲解(100句)

2023-02-22 18:14:2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佛悟人生因果

1、多做好事,多说好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2、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

3、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

4、原来,这少女是由外道差遣而来,并未真正怀孕,她只是将脸盆绑在肚子上,伪装有孕在身,以此来毁谤佛,破坏佛的名誉。少女虽然很逼真地质问佛,但是后来还是被佛的弟子发现,揭穿了她的伎俩。

5、福州晋安区光明港梅园国际大酒店

6、眼光放远,努力当下,收获未来把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

7、所有因缘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间,五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缘本性也是空,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缘的作用。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8、悟后起修,见性念佛。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见性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就是悟后起修,断除自己无始劫来的业习。断习气从持戒开始,严持五戒,乃至十重四十八轻戒。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念佛求生净土,见性后念佛,就会不退转,所以要争取佛号成片,二六时中,不离佛号,这就是实修。

9、《尚书》记载,舜帝禅让给大禹时,留下一句经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

10、所以,人处在顺风顺水的泰运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因为一不留神,就会发展过头,泰变成否。保持中庸,凡事刚刚好,行中正之道。

11、免费结缘:大悲咒保温杯

12、佛家说因果报应是人生的循环。其实舍与得又何尝不是?不论是因果还是舍得都是循环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这于人生中都是循环的。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因为看不开,不懂得因果,所以肆意做坏事,不懂得舍得,所以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人总是在经历了很多磨难之后,才能够顿悟。到最后才懂得了因果,于是便开始行善。到最后才懂得了舍得,于是学会了舍,当你什么都舍得的时候,你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这一切都是循环,如果你只想着得,却不舍的话,那么即使这一时你得到了,人生的循环也总有一天会带走你的这一切。

13、现报,生报,后报。异熟果即属于生报或后报。

14、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15、佛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法的教学是行善,并且不断地重复教导。每个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但是在行动的时候却难免会忘记,多次的重复可以时刻提醒人们佛家的因果关系,这样你就会懂得人生的因果都是循环的,今生孽来世还,前世孽今生还,只要你作恶,总是要有报的。这些是对一个人恶行的约束。当人真的能够体会到这些,感恩的心就会生起,善的念头就会生起,他也会愿意潜心向佛了。

16、空有很多种,譬如断空,邪空,甚至否定因果,但我们一般指般若空,譬如人或一切有情,因种种因来到尘世,这是实有,但一旦死亡化作泥土灰尘,就什么又没有了,这就是般若空!我相信般若空,宇宙即便毁灭,因果一定存在,只是此因果即非因果是名因果!

17、常观法师对无胜法师的诽谤是在前世,也许已经过了数千年,然而因果的循环还是报在了他的今生。人生其实是重复的循环,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不论你什么时候种下的恶因,都可能随时报应在你身上。因果律可以说是宇宙间一种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任何人都解脱不了这种因果的循环。

18、再如列举中国古代项橐和颜回短命而亡,伯夷、原宪遭受冻饿,盗跖、庄蹻幸福长寿,齐景公、桓昧的富足强大。按照佛说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如果我们看成是他前辈的善业或恶业的报应,或者把他们现世从善或作恶的报应寄托在他们后代身上,这样就说得通了。

19、当年我在成都,成都文殊院的方丈给我一个帖子,请我这晚辈吃素斋。这很严重,我就赶快去请教我的老师,老师说他也收到了帖子,方丈要审问你!听说你年轻悟道了,要公审你,一共有六桌人,都是老和尚,你去吗?我说,当然要去了,充其量杀头,何况和尚是不开杀戒的。

20、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就觉得没有因果报应。由于他就不相信因果,由此推演而不相信净土法门。这确实是相信因果的瓶颈。俗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此话虽浅显,道理却很明显。对此严肃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理论上圆满的解答,因果的法则就被推翻了。推翻因果法则,善恶行为都没有依据,大家就没有理由要行善。

二、佛陀关于因果的讲解

1、佛说到这里,停了一会,问诸弟子道:“你们知道那常观法师是谁吗?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曾经恶意毁谤有德的修行者,所以曾堕落地狱数千年,受猛火烧身之苦,我现在虽然已经成功解脱,但余殃未尽,所以仍然得受同样恶意的毁谤!”即使是一个解脱的圣者,但因往昔曾经恶意毁谤别人的业力,在经过了极其长远的时间后,终究还是回到自己的身上来,“毁谤者,人恒毁谤之。”因果的纤毫不爽,能不令我们警惕吗?

2、读过《地藏经》的人,了解地狱之苦,千万不要去犯那些因果。

3、同样,今生所造的恶业,也不一定能在今生就遭遇恶报。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很可能今生会富有、幸福,但这不代表将来不用承受恶果,更不表明因果不存在,只不过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而已。

4、用简单的心待事,以欢喜的心处人,持宽容的心恕人,修心即修行,修行先修心。

5、这就需要累积“资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放生,点灯等。不但如此,这个要证得空性要靠我们自己,一个人要不断的思维分析,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6、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7、“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说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觉就成佛,迷就为魔,也不离因果。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迷的千奇百态,不外乎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烦恼所引起,佛用勤修戒定慧来熄灭贪嗔痴慢疑,这才发现我们一切想法看法都是错误的,所看到的万相皆是无相,那些都不是真的。

8、“证无生法忍是不是证得空性?”我答:是的。

9、所以当我们多行供养、多行善事就相当于我们种下了好的种子,这些种子在因缘成熟之后,显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得到好的果实。

10、《易经》泰卦的上爻,是泰发展到极点的状态:“上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咎。”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11、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12、再如我们说一个长者德高望重。也是对他们厚德一种赞叹吧。

13、两千多年前,佛陀就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相。了解这些人生真相,会帮助我们放下烦恼执着,找到智慧的明灯,了悟人生。

14、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或意外状况,我们都要稳住自己的心态,不让负面的想法攻占自己的大脑。这样才能主导内因,抓住根本。

15、所谓因缘是一个前因搭住了后果。例如我们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这一念来的,是连锁关系。有人常喜欢知道自己前生是什么样的,来生又变成什么样。你不用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的。你这一生种种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种的因。你来生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么事,种什么因了。所以说“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这就是因缘关系。

16、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17、testingCheatsEnabledtrue/false输入:testingCheatsEnabledtrue以后,鼠标在小人的每项状态上可以直接拖动,增加减少都可以,看谁不顺眼,把饥饿一下给拖动没,当场就倒地了.....这个方便,不用像以前在一个东西上点,然后还得选,小人上班就选不了了~~这个可以随时拖动,直接在六个状态条上拖~~

18、现实中,很多人则只在乎结果,为了某些个人私利,甚至不择手段,费尽心机,丧尽天良,造下各种恶因,当这些恶因成熟的时候,开始后悔,但是为时已晚。

19、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慈悲喜舍是乐,内心平静也是乐。

20、今世造恶,死后生到天堂去是由于他今世的恶还没有成熟,但他前世善因先成熟了,先成熟则先受报。造恶的人前世的善先熟了,由这个善因生到天上。

三、禅宗 因果

1、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来到人世间,为了拯救人类脱离死亡和罪恶,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人类的罪,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他死了,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得胜了死亡的权势,叫一切信他的在他里面得以复活,他复活的大能使信他的人得着永生的能力和盼望!其余的只不过是教主,而不是救主,唯一的救主是上帝,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唯有他为人类死了又复活了,而教主只是人而已,他们死了并没有复活,也不能救人脱离死亡,就如圣经所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2、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

3、典故出自佛经佛祖拈起一朵花面向大众默然无语,在场的大家面面相视全都发愣,谁不知道佛祖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就是宣布大迦叶已经得到了他的最上乘法藏,你要想知道就来找我吧

4、《西方合论》中曾经说:今生虽不偷盗,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盗业未尽。今生虽不邪淫,但值不随意眷属,即是淫业未尽。今生虽不谤法妄语,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谤法及妄语业未尽。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当知前生无恶不作,当忏悔。人多前世今生即是因果循环,即使你已经忘记,但是其因果还是会跟随你。所以人们应该随时都做善事,以抵消前世可能造下的孽。

5、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6、所以众生如果要解除生命的苦难,就必须从六道轮回的过程中超脱出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信受奉行佛教的理。

7、若以引用佛经来述说因果,一文之中难以言尽。

8、自己因果自己承担,自己修行为自己好,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守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修好自己的魂。这才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9、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原典故是佛祖给众弟子讲授佛法,佛祖拈花。众弟子不解,唯独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说迦叶已明佛法。禅宗在唐代开始盛行,其教义讲究渐悟和顿悟,有南宗北宗之分。渐悟是量变转换质变,追求长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顿悟不要求长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间明白佛法的含义。拈花微笑的公案讲的就是顿悟。另外他还有一层禅意就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叫做“不立文字”。佛家认为最高深的道义是需要人用最深密的内心去接近的,而不是写在文字上被广大的教徒所接受,这与禅悟是一脉相承的。佛家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极为相似。解释得比较乱,希望楼主能明白,不好意思。

10、宇宙的规律,就是二元的较量,一方强,另一方必弱。正能量强,就会抑制负能量,表现出来,就是好运;如果正能量弱,那么负能量就会占上风,表现出来,就是厄运。

11、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

12、这是一句禅语。全句是: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意思是: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佛家认为,心是第一位的,身是第二位的,再延伸一下,我是第一位的(包括身心),世界是第二位的。所以要把握世界,先把握个人行动;要把握个人行动,先处理好内心的平衡。那个“旗动、风动、心动”的著名故事也说了这个道理。可惜我还是没找到出处..

13、俗话说:修行先修心,暖人先暖己。人活在世上,就是在不断前行,不断修行,而修行最基本的就是修心。然而身静不如心静,心静不如心清。

14、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

15、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带给我芬芳;

16、我们的肉体及头脑思想健康与否,都因种性、业力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今天很热,有些人不大怕热,却怕冷!因为每个人身体不同,健康不同,都是因为业力不同。所谓一切病由业而生,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业由心造,是绝对唯心的道理。

17、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人生观的根本认识之一。

18、“因果报应”的意思是说一定的原因必然造成相应的结果。结果就是对原因的一种报答。

19、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20、“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受到的。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

四、佛陀 因果

1、看《三世因果文》,今生短命为何因?《华严经》云:无造业者,无受报者。因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2、因为这些全部都是众生,自作自受的果报,这就是共业所感!但是共业里面有别业,所以有的人就没有事。因果清清楚楚啊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比如二次世界大战);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不能度无缘之人);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虽然众生无尽仍然誓愿度之);是谓三不能也。

3、老和尚听了就坐下来,不再说话了。这才终于通过了,老和尚是慈悲的,他怕我悟了空性就“拨无因果”,那是很严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却更明显了。为什么?你真空了,只要有一点东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众生因为不空,对因缘果报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挡住了。

4、《易经》泰卦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5、如果我们现在很敏感,很喜欢那个,很讨厌那个,就会很痛苦。如何达到无生?当然是要有空性,如何有空性?

6、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7、《战争与和平》讲到拿破仑也提过“上天要毁灭一个人,就让他先失去理智“。

8、佛陀曾说:凡夫的五官与思想是错乱的、靠不住的。

9、农历六月十九(7月21日)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早上八点举行诵经祈福法会。

10、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

11、现在,北京故宫中和殿匾额上,还写着“允执厥中”四个字,告诫后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12、这个问题,例如,我们看哪一家子孙比较兴旺,一定会说他家祖上积德。而不会说他家祖上做尽坏事吧。

13、末学整理编辑的佛说宇宙人生之真理,且到止。修学尚浅,不足之处请多包涵。感恩!愿大家能六时吉祥。

14、冯友兰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15、以下是上师总结出来的一些因果哲理:

16、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注意!这是说宇宙的现象,不是本体。《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觉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缘,为什么说不是?问题是《楞严经》那句话讲的是本体,本体是空性。至于宇宙万有的现象,才是因缘所生。因缘纵使过了几亿万年都不会消失的,不受时空阻碍,所以佛教导我们慎莫造因,因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中间的道理是非常复杂奇妙的。

17、如果我们的福德“资粮”累积够了,业障消除了,最后定可以证得般若波罗蜜,无生法忍。

18、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魔也是未来佛,我们凡夫同样是未来佛,但是魔和我们现在都是迷惑的佛,等我们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就真的成佛了。扩展资料:佛是梵语,中文意思是觉悟的人。一念迷了我就是魔,一念觉了我就是佛,因此成佛成魔皆是我,佛魔不就看我的觉迷。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一念执着,佛魔本为一体,佛讲超脱,魔本执着,是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19、一位少女未婚却怀孕了,于是她去找在精舍中精修的佛。佛正在为弟子说法,这位怀孕的少女径直走到佛面前,直指着佛说道:“沙门!你害得我好苦啊!你让我怀孕,却恶意地离弃我,我到处找你都找不着,原来你却躲在这里逍遥享福,现在,你总算给我找着了,你说,你将要如何安置我呢?”

20、从凡夫到圣人都要对因果负责,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五、佛就是因果

1、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2、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

3、佛讲苦是什么意思?一般学者说,佛对社会人生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这是讲哲学的人的讲法。佛只告诉你大家这样活着苦,他并不是说本来苦;他是有方法的,教我们修持,跳出这个苦,得到极乐,这是佛的目的。他在这里叹苦,告诉你世界上皆苦,叫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整个的人类社会,人生毕竟是苦;可是有一个不苦的东西,你去找,这就是佛的目的了。跳出来找到那个没有痛苦的极乐,所以叫极乐世界。不是只有阿弥陀佛的世界才是极乐世界,凡是彻底离苦得乐的境界,都是极乐世界。

4、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

5、所以古人说,学般若的空宗菩萨如「冰棱上走,剑刃上行」,在冰冻的山棱上走,以及踏着刀锋走,都是很危险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间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学得是什么菩萨境界,照样是六道轮回。

6、纵然是佛,都不能违背因果的自然法则,不能违背因缘果报,成住坏空的法则 。

7、因果报应的最集中体现就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

8、佛法对此问题的解答:这在法相唯识宗中称为异熟果。就是你现在造的业,是在不同时空态中报,即是异时异生而成熟果报。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报论》讲到因果报应有三种方式:

9、点击上方,与佛结缘!

10、惊异中的弟子们看到原来是该少女的刻意诽谤才放下心来,但心中仍然升起了一个疑问,为何解脱的圣者如佛,仍会遭受此果报?因此舍利佛就代表诸弟子请示佛,是何因缘致使此女来毁谤佛?

11、陈慧娴:《人生何处不相逢》歌词:随浪随风飘荡随著一生里的浪你我在重叠那一刹顷刻各在一方缘份随风飘荡缘尽此生也守望你我在重望那一刹心中有泪飘降纵是告别也交出真心意默默承受际遇某月某日也许可再跟你共聚重拾往事无奈重遇那天存在永远他方的晚空更是遥远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你我在回望那一刹彼此慰问境况

12、人生遭遇,各有因果,倘若一切皆有定数,该离去的都会离去,该来的都会到来,那就把该做能做的事做好,然后坦然地面对一切的来来去去。

13、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4、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

15、心中执着于“我”的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处于顺境沐浴阳光就喜形于色,欢天喜地;遭逢挫折失败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心中无我的人却淡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心无旁骛,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不忧不惧,不喜不悲。

16、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

17、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

18、否极泰来,反过来,也成立。保持中庸,不要过头。

19、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20、4月29日(周一)早上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