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苏格拉底至理名言(100句)

2023-02-17 17:34:5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苏格拉底理想国名言

1、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2、现今,《柏拉图对话录》一书是关于苏格拉底最丰富和最著名的资料来源,因为苏格拉底是几乎所有对话文本中的主角。柏拉图写的对话如同剧本一样,戏剧化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真正的雅典人可能有过或没有过的遭遇。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扮演的角色永远是一个睿智的审问者,他一方面推说自己无知,一方面又哄骗和取笑他的同伴们关于道德和自然的哲学认识。苏格拉底是个有着普世情怀的哲人。他学说的要点是强调“道德”与“做人”。他对宗教没有太多兴趣;跟孔子差不多,他较专注于人文伦理、世俗秩序关系及人格的修养。

3、知识是产生杰作的基础,也是源泉。————(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古希腊)苏格拉底,引自《理想国》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节奏与和谐》掌握知识不是为了争论不休,不是为了藐视别人,不是为了利益、荣誉、权力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用于生活。————(英国)培根《随笔集》

4、「美德就是知识」与「真善一体」

5、而自制到达的第二个地点是人与人的感情这一主题,这一部分体现在苏格拉底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的处理方法上。在第二卷第三章里,苏格拉底劝导哈赖克拉泰斯要友爱兄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种自制的表现。苏格拉底首先是从人的欲望着手,分析人喜欢什么样的兄弟,从而得出好兄弟的标准,再以这一种标准要求哈赖克拉泰斯,并说,如果哈赖克拉泰斯可以成为一位好兄弟,他的兄弟也会被他感化,成为一样的好兄弟。从理性与欲望的角度来看,这一思维过程不正是以自身理性观他人之欲望,再以观察之结果约束自身吗?

6、《回忆苏格拉底》这本书中,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特别好的一点是就像孔子学生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样,这本书的记录也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有很多苏格拉底跟学生、跟邻居、跟各种各样的人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记录。而且他有推理,在这点上跟孔子的《论语》不太一样。

7、我是大约二十多年前在不到30岁的时候由于痴迷于董乐山先生的作品而无意当中走进苏格拉底的世界的。董乐山先生亲自操刀翻译的美国著名记者斯东(I.F.Stone)的《苏格拉底的审判》(TheTrialofSocrates)深深地打动了我。彼时年轻的我阅读此书的初衷是想从该书中一窥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上大学时的八十年代是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时代,那时十分流行演讲与辩论,包括英文的演讲与辩论。从此以后,凡是能够提高演讲和辩论技巧的书籍都会搜归囊中,董先生的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当然,除了苏格拉底的演讲技巧之外,最让我困惑的是,苏格拉底为何慷慨赴死?

8、现在该让我们看看十八世纪生活在哥尼斯堡的那位最著名的小矮人伊曼努尔·康德了。在康德看来,“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值得关注的东西的全部。在普鲁士某贵族的庇护下,康德曾经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如鱼得水,大出风头。但康德不久就疏离了那种夸张的生活方式,隐退到他内在心灵的先验世界里继续他的伟大历险,建造他批判哲学的宏伟殿堂。康德式的批判精神,与苏格拉底的牛虻精神虽然不属同一层面的东西,但在对待流俗偏见的态度上,却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的批判对象是分立的价值偏见,康德要进行批判考察的却是整个人类经验和人类知识体系的先决条件。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则是对所有可能的道德判断的理性基础的挖掘和奠定。

9、但笔者不禁思考,这种平等观又是否会会导致另一种困境?即正义的人的能使人变坏,那么不正义者如果存在,必然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正义者即使想要战胜坏人却不能。在大的历史尺度下,这必然会导致一个种族道德的滑坡。所以我认为。苏格拉底对“敌我”的真正超越还在于,他试图讲出“敌我”之中包含的那种“斗争逻辑对于思考正义都是不恰当的,正义的反面不是具体的”不正义“,而是”正义“的缺失,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是然们变得正义(当然,仅限于有正义天分的人们)。

10、我们今天目睹的是正义的被消解,作为一个政治系学生,“政治的背后是利益”这个经典定义不知道被多少大家陈述过。无论是马基雅维利关于君主的“狮子狐狸”这样纯去道德化的话语,还是马克思“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都好像与苏格拉底的正义相去甚远。今日,当我们将苏色辩论成为驯兽时,应该思考的是,政治走向近现代,究竟是看透了呢,还是没看透呢?道德在政治中被消解,自动离席,利益开始了对崇高的僭越。

11、不过,柏拉图笔下的被解放的囚徒自己并不愿意回到洞穴去打理囚徒们的事。苏格拉底却不一样,他偏要像牛虻一样飞来飞去到处叮咬惹人烦。尽管这只牛虻后来被追认为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从他开始的追根问底精神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照样很难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12、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13、我们需要取得对很多问题的知识,但社会生活当中遇到的状况往往更加复杂。因此,苏格拉底还是认同人们的动机——只要我动机好,我不想做恶事,就不会做恶事。但是生活当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做恶事的人明明知道这是恶事,也要对恶事冠以一个伟大的、崇高的理由。有些人,他根本不知道善恶的标准在哪里。

14、著名希腊哲学家和雄辩家西塞罗后来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人。他把哲学引入寻常百姓家,并以之鉴戒审视人生和道德、善与恶。”

15、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16、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17、一个可以『智能搜索』的哲学阅读平台!

18、对理想主义有了这样的剖析,我们也就理解为何以“理想主义”为旗帜的诺贝尔文学奖。

19、到了现代西方,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数量急剧增加,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把哲学研究当作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从事这种职业也只是在谋生过程中服从社会的分工,而不与自己的内在人格发生必然的联系。这样,苏格拉底式的质问虽然作为这种学术本身的要求被继承了下来,但质问的对象主要已不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而是业内的同行。除了从事哲学这个行业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哲学专家们在关心讨论些什么问题。应该说,大多数哲学教授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要扮演“牛虻”的角色,也没有多少人期待他们扮演这样的角色。当哲学的学术化变成过度的技术化时,它的直接的文化批判功能就基本丧失了。

20、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二、苏格拉底至理名言

1、在有关个人的哲学上,苏格拉底的根本观点是自制。关于自制的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苏格拉底对欲望的看法,在食欲上,他用食物也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1);在性欲上,他认为那些不能坚决控制色欲的人应该把这一类欲望的满足只限于在身体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心灵予以同意,而且这种需要也不致引起损害的时候(2);在金钱方面,苏格拉底讲学时也不收取酬金,只为能在讲学时保证自己拥有“不向不喜欢的人讲学”的自由......苏格拉底对欲望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可以满足,但不可放纵”。愈是能够欣赏食物的人就愈不需要调味品,愈是能够欣赏饮料的人就愈不忙于寻求他所没有的饮料苏格拉底的自制,首先就是克制欲望,而克制欲望的目的,首先在于更好地满足欲望。

2、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苏格拉底

3、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4、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5、这是一句真话.他还说过一句话:他很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很蠢.这些话看来很矛盾,其实正是他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他才是伟人.你也不妨问自己知道什么,然后追问下去"为什么?",看看你自己到底能回答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因为地球自转.为什么地球自转?...千万不要回答"它本来就是自转的."

6、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7、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以斯巴达城邦为蓝本,与时代完全脱节,只反映少数人的幻想,注定是一枕黄粱。

8、柏拉图自己后来也看到这样一个头等好的“理想国”不能实现,就用《法律篇》来描述“二等好的”国家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国”的理想。

9、(1)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10、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11、(6)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12、苏格拉底以后,大概再也没有哪个哲学家把自己称为“牛虻”。这也许意味着哲学家的思考可以脱离现实的政治,但并不意味着哲学一定要变成仅仅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职业。应该说,在后来的不少哲学家那里,就是哲学探究真的成了职业,他们也没首先把它看作职业,而是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13、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14、说到这儿,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着我们过去吃过苦了,一定不能再让他吃苦。我们那时候花钱那么紧张,现在一定不能让他们在这上有任何的委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让孩子在钱上有任何委屈。实际上,有点委屈也没什么,他会更珍惜。

15、苏格拉底喜欢用辩证法(指“对话的艺术”,不是现今意义上的辩证法)通过对话来让对方认清楚自己的矛盾;而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估计也有意无意地模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

16、在与克法洛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层询问他“家财万贯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克法洛斯直接将金钱与正义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通过金钱反而可以使自己少干坏事。同时,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17、理想的国度不应该被不美好的东西所玷污,所以苏格拉底强烈谴责了诗人,其中以荷马为甚。他认为神应该是美好的,而不应该带有人的一些恶习和肉欲。而且他认为其他行业的人都可以创造东西,而诗人不能,他们只是模仿一些东西并且用不美的情感写出来,所以在理想国中,可以取缔诗人的职业。

18、理想国的苏和格是苏格拉底

19、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名言有:

20、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三、苏格拉底关于理想信念的名言

1、苏格拉底其实有更多的哲学名言。甚至有人说上述德尔斐神庙里的三句神谕也是苏格拉底本人所言说。不管怎么说,当我们纪念苏格拉底诞辰2490年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感谢他所开创的人生哲学,也应感谢他的思想衍生品——苏氏语言哲学。在此,请允许我借用并改动何勇博士新作《第二心灵》一书里的一句话作为我此次苏格拉底朝圣之旅的结束语:学得哲学,就等于获得了“第二心灵”。

2、(7)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3、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苏格拉底

4、在此处,苏格拉底并未对“金钱反而可以使自己少干坏事“这个观点进行正面回应,但我不仅想到,既然仅仅只是在老之将至的年纪才发现金钱对于自己与欲望的满足的作用是如此之小,并且还是在欲望减退的前提之下,那么克法洛斯的这种说辞是否是可疑的呢?在这,金钱的积累的过程中,道德是否还在场呢?它用来维护自己金钱的手段又是否符合正义?既然金钱本身便是不正义的,又谈何金钱能够使人少干坏事?而且,克法洛斯对于道德(或正义)的追求也是同样可疑的,仅仅只是都对死后世界的恐惧,而非对善的真正渴求。

5、《柏拉图对话集》是其代表作之是柏拉图对话系列的统称,包括《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十余部著作。

6、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苏格拉底

7、(2)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6页。

8、“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苏格拉底

9、苏格拉底的启发:学哲学就是学人生智慧

10、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11、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苏格拉底

12、真正的理性主义者要批判和摧毁的是被人们错当成价值或伪装成价值的负价值,而要追求的是人以人的资格生活成长的永恒的内在价值。这种永恒价值与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反智主义、蒙昧主义势不两立,而永远以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自律、人的自治、人的自我完善、人的相互促进为核心内容。

13、《论语》当中讲的「老而不死是为贼」,虽然人都想长命,但死是必然的。所以生死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也是必须跨过的一道关。

14、回到我们当下,正如习总书记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什么?很多都在变,观念也在变。过去的观念不再遵守了,新的观念、新的价值又没建立起来。同样的事情,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连起码的善恶、好坏标准都没有了。各种各样的无稽之谈充斥在网络,使我们在网络当中看不到真相,看不到善良的东西,反而有很多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15、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哲”。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求知识。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16、——写在苏格拉底诞辰2490年

17、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都在学习,但学习状况不一样。前期,你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断地学习已有的知识。进入到了研究生,就看到了知识的界限,就要去解决一个领域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18、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之父,也是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他没有留下任何作品,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他的学生和同时代人记述的二手书,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对话录》对他的记载。

19、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0、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四、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名言

1、「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中的名言,据说这话就是苏格拉底说的。因为苏格拉底被认为是那个时代,在那个城邦中最有智慧的人。刻的不只是这一句话,还有一句话——凡事勿过度。

2、我们说认识自己,知自己叫「知无知」,还有一个叫「知德性」。所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美德就是知识」。知识中有自然知识,还有人生知识。

3、苏格拉底三句名言如下:

4、那么,如何让潜在的德性实现出来呢?就是在理性指导下,要去做,要去行为,要去践行,让它实现出来,才能成为善。善一定要有作为。苏格拉底就是一直在按自己的德性做事,因此在面对死刑时,才会说:“我没有什么悲哀的,我这一生按照我自己的原则在过活。我很幸福,我很快乐。这种死亡对我来讲,不是惩罚,而是成就了我。”

5、(2)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6、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7、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遗址

8、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9、说的有道理吧?有道理的,一般人辩不过他,也不会这么想问题。但是他这么一说之后,人们觉着确实是这么回事。你不说我什么都知道,你说了我反而啥都不知道了——有些谦虚的人跟苏格拉底谈话之后,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要虚心一点、谦卑一点,不是向苏格拉底请教,是跟苏格拉一起探索真理、探索知识,求得对一个问题有比较好的理解。

10、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11、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12、(4)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2页。

1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14、柏拉图可是一位在世界上名气很大的历史人物。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理士多德的老师,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15、玻勒马霍斯提出了“正义就是扶友损敌“的观点,对朋友应该友善,对敌人应该狠毒。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技术的例子类比正义,认为真正正义的人应该是不会做出”损“这个行为的。既然正义如同航海术等技艺一样对于其对象有一种特殊且恒定的作用,那么”敌友“这样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能够符合绝对的正义?“敌友”仅仅只是不同主体在自身立场上做出的形势分析,那么对不同个体而言是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正义的。因此,扶友损敌看似公允,其实仅仅只是符合大众心理的一种“同态复仇论”。

16、B试题分析:A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C柏拉图提出“理想国”;D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最高级的动物”创造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故选B。

17、苏格拉底对于正义主体的超越表现在,他将人仅仅只视为人,而非有敌我之分的群体。他所讲的人是存在论意义上的“being”。因此,正义绝不会是以伤害一些个体,而补偿一些个体为自己表现形式的。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即人人平等(当然,奴隶”不在此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使人变坏不是正义的功能,而是非正义的功能。

18、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19、不知古代的圣哲们会不会感到失望与悲哀,人始终没有冲破自身的有限性。

20、开头有言,哲人的思想包括“个人”与“社会”的两面,在关于自制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可以一窥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两面性了。而除了思想,哲人在行为上也有着“个人”与“社会”的两面性,在“个人”层面上,苏格拉底的行为是克制欲望、友爱他人、遵守法律和尊敬神明。那在“社会”层面上,苏格拉底的行为是什么呢?

五、柏拉图理想国名言

1、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苏格拉底

2、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3、脱离了认识自己这个话题,你去认识自然、认识宇宙是说不清楚的。苏格拉底认为,你与其去认识城邦外面的树木,不如关心城邦里头的人。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他研究什么?研究人事、伦理的问题,前面我们说的那些,什么叫虔诚,什么叫正义,什么叫勇敢,这些都是德性的问题。

4、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5、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

6、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大家通过讨论,形成对问题比较全面的理解。不过像苏格拉底也挺烦的,为啥?他较真。他的邻居说:“苏格拉底,我们怎么能忍受你这样去死,这么不公正的审判让你死了?”苏格拉底说:“难道公正的审判让我死就可以,不公正的审判让我死,你就觉得挺悲哀的?”

7、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

8、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苏格拉底

9、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10、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11、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War)中被斯巴达击败,不少人在找应该被责难的对象,很多人认为,雅典蒙受的失败是因为众神迁怒于雅典哲学家和诡辩家的不虔诚所给的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70岁的苏格拉底便成了替罪羔羊。他被指控两项罪名:对雅典神祇的不敬和对雅典青年人的不良影响。结果,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处以死刑。宣判后,苏格拉底的弟子试图买通狱卒救他逃脱。但苏格拉底得知后却予以拒绝而从容就义。他选择的死刑的形式是服毒。他在临刑饮毒前说,“出发的时刻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我去死,你活着。哪个更好,只有上帝知道。”

12、我的思考是,这可能源于当时政治制度的不同。古希腊民主制度下,智者也只是公民广场上的一员,并没有独断对错的特权。而古中国的等级制度下,师生纲常的伦理下,往往无法形成真正的讨论。哪怕后世有新的思想,也只能依靠“六经注我”的手段来确立正当性。这或许奠定了我们教育的基调。

13、对诂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14、苏格拉底不喜欢写枯燥的哲学论文,也不给他的学生讲授知识的本质。他选择了一种更有趣的方式来探究人生的难题。他常在雅典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逛上一整天,问人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人——不管是男女老少、权贵乃至妓女——能逃脱于苏格拉底的戏谑式盘问。苏格拉底用他尖刻的机智和牢不可破的逻辑迫使他的受害者掉进其智慧的陷阱。受害者们越自负和越自命不凡,苏格拉底就越高兴。如今,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方法”。当一些被拖曳进苏格拉底式大洗牌的人气恼地走开时,其他人则被改变了。当时有位年轻诗人目睹了苏格拉底的市集奇观后,回家便烧掉了他所有的戏剧和诗歌。那个孩子便是日后的哲学家柏拉图。

15、第一卷开篇是一段对于苏格拉底的日常对话的描写。区别于后文的对“正义”的纯理性对话(在那种对话中,我认为对苏格拉底的个人形象已经隐藏起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苏格拉底的个人特征。

16、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17、(1)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4页。

18、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9、最近我看了一个调查,关于农村老人服毒自杀的一个社会调查,这个让人看得真是触目惊心。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人自杀,大多数情况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再一个更现实的原因,就是不给儿女当拖累。中国的父母真是不得了,死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想的更多是不要给孩子当拖累,这也是中国人对待生死的一种态度。

20、在这样的学院化、技术化的常规中,真正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就要以例外的方式显现自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爆破性批判力让人震聋发聩,随它而来的却是使哲学迅速失去社会批判能力的深度专业化和技术化过程。实际上,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将一切有关伦理价值问题的讨论宣布为毫无意义,一切对流行价值观念的批判在他们看来也毫无意义。于是,在他们那里,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被科学主义所代替。他们在批判传统形上学的同时却把哲学的价值反思功能一概抛弃,成为哲学的文化批判精神的最大扼杀者。所以,像萨特、福科这样的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现实影响力的哲学探险家,就被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旗帜的哲学专门家们目为哲学学术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