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全诗(100句)
一、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1、“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怀里或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4、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5、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
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8、人家都说海水深,其实还抵不了相思爱情的一半深。以深水喻相思,可谓具体、形象,而又不及其一半,可见相思之深。
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11、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
12、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
13、此刻,你会感觉平日里曾经单曲不倦的音乐,百读不厌的词卷,甚至,就连那杯爱不释手的香茶,都淡了色调,与之俱来的却是惊红骇绿的烈艳,和嗜骨摄魂的饱满。
1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5、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1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这句诗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7、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18、“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那一段
19、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
20、每当明月升起时,思念就随月亮拥上心头。只愿皎洁的月亮能把我的思念带到远方,送到我爱的人身边。
二、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全诗
1、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全文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
3、你看,这一眉春意渐离,淡淡的香气,轻轻地触及,仿佛一不小心,便会被一江不复的春水瘦了心思,褪了容颜。也仿佛只是拈花一笑的瞬间,春天就在桃李无言中渐行渐远。
4、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原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5、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
6、曾几何时,眼前呈现出懵懂的情景,或许今世的缘皆来自于此呢,眼前的她,曾是这湍流不息过客中那个无数不眠夜常常浮现出的窈窕女子。一别经年,一朝春尽红颜残,芳踪已逝满地殇,泪茫茫。
7、这时候,最好的姿态是让一颗裸妆的灵魂,约会任性的自己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私奔。心旌摇曳也好,惴惴不安也罢,任由着自己与现实金戈铁马,哪怕四面楚歌,哪怕山重水复,你也会无惧无悔,但凭灵魂纵横驰骋,感受一路的天地辽阔,甚至,可以不诉归期,去恣意纵情,放浪天涯!
8、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9、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10、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
11、歌名:一剪梅歌手:冯翰铭&王菀之专辑:乐章歌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
13、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唐 李白《菩萨蛮》
14、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
15、拨动时钟的年轮,几片深藏的记忆,一件件镂刻的细腻精致,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清愁一盏,把酒临风,似醉非醉,半梦半醒的摇曳。用轻愁作墨,用伤感作笔,在情怀的纸笺上描绘着岁月的深深浅浅。
16、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
17、“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18、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19、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遵从了意念的笃定。
20、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 范仲淹《苏木遮》
三、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图片
1、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
2、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
3、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4、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5、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6、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你的心是有有有有有意的结果呢?可能又有一些事情的冲淡了你们两个研究俩知彼此分开了
7、暮春的风,依然带着动荡的潋滟,吹开一眉相思软,不远处,清晰可见,一袭白衣翩翩,却原来,你戎马半生,归来,依然是我心上多情的少年。
8、一样的思念,两个人都很惆怅
9、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
10、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11、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
12、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惟愿今生与你相偎相依,一起对饮清茶,一起浅吟低唱,一起恩爱相守。
1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
15、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
16、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17、“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一名诗词是出自——出自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附原文如下:
18、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19、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20、作者|知秋主播|江南金蝉子摄影|时空错觉
四、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歌词
1、“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2、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 李商隐《代赠》
3、昨日晴,今日阴。楼下飞花楼上云,阑干双泪痕。
4、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5、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
6、文|一叶青荷诵|张少华
7、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8、一叶青荷,生南国,乐文墨,工诗文。
9、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1、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12、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3、诗人以相思子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14、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15、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
16、这个季节,是带着相思的味道的。
17、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1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出自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这几句大意是:花在飘零,江水在流。同样的相思之苦,分在两个地方忧愁。这几句写一种心心相印的思念之情。词人先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儿飘零、河水东流之景,喻指人间的离别相思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接着直抒情怀:自己和丈夫虽然分隔两地,但相思之情是共同的,愁苦之情也是一样的。这里的“一种”和“两处”实为互文从地域来看,是两处相思,两处闲愁;而从性质来看,则是一种相思,一种闲愁。李清照深知自己和丈夫两心相通,两情相同,所以由自己苦于相思推断丈夫也一定苦于相思,这就使作品所抒发的相思之情显得更加深挚感人。情景的妙合,互文的运用,写作时都可借鉴。
19、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
20、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
五、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2、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
3、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4、下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写得有模有样,有动有静。
5、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6、月满西楼>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是表现她与丈夫离别相思之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和水一如既往地遵循它们的规律,才不会理会更不会理解词人的相思离愁呢。在这里词人以景衬愁,更显词人之愁难以排解。“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相思苦也由此而呼之欲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动传神地把这相思离愁“无计可消除”体现出来。
7、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8、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诗写于新婚不久,丈夫外出之时,“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可见全诗体现的是对丈夫的相思,想念,看到落花流水之境,却如何也抹不去相思。
10、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相思飞不过沧海,沧海一笑,我笑红尘,红尘滚滚,岁月的滚滚长河中,点点滴滴的情,是我永远珍藏的记忆。掬一捧岁月清愁之水,懂得你的离别之怨,记忆的长河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随波逐流。于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理不断的愁感随情路慢慢消逝。
12、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扩展资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13、倚窗远眺,小楼凉风扑面,穿透薄凉的夜色,往事历历,曾独上西楼,忘穿秋水,风起残花飞舞,人瘦花黄。北宋的残垣断壁依然存留古风,风烟过客,依然穿梭在夜色的平平仄仄中。
14、彩笔生芳,墨香含素。先观雍姬舞六么,妍葩发艳春风摇。舞罢英英书大字,玉指操管浓云飘。风驰雨骤起变怪,文鳐昼飞明珠跳。
15、飞花如蝶蝶双飞,佳人思君君何在。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斜月如钩,谁为谁消瘦,漫漫长夜,一帘西风渗漏,入耳处尽是哀愁,谁湿了谁的眉眼。执念处,相思过半谁念谁。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7、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
1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0、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朝代)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