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的古诗(100句)
一、形容备战的诗句
1、刷爆朋友圈:2018年6月27日帝都的蓝天白云,美得让人迷恋
2、(总第264期)2021高考再次证明:小学欠下的“阅读账”,迟早是要还的!
3、解释该字的单独含义,并确定词性。
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经过分析不难看出,该诗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描绘画面,抓住主要意象,“客散”“暮”“江头”“猿啼”,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和周围环境,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再结合诗句具体描绘画面,总体概括画面环境氛围即可。第一句在诗歌中的作用,要注意两方面的作用,结构和内容。结构上第一句是在开头,是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营造……环境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时令、季节、地点,照应题目;为抒情做铺垫;总领全诗等。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本诗第一句有以下作用:点明时间、地点,营造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你独立,承受各方的风向
9、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0、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1、(期中考)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重点归纳汇总
12、要不要给孩子报个“衔接课”?做好小升初衔接,你就是学霸!
13、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4、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5、这一题型往往考察写景句的表达效果。例如:请你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颔联中展现的画面。
16、“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7、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8、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19、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二、备战的古诗
1、(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2、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4、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6、(总第247期)让生命留在心中——《毛毛》共读交流课实录
7、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音乐一节可谓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典范,在诗中作者用了十四句诗借助于大量的摹声词和生动的比喻来描摹乐声,“大弦……,小弦……”既用“嘈嘈”“切切”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的比喻使音乐形象化,“大珠……”一比,又使音乐的意境通过视觉、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这诸多生动的描绘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且也通过这个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生动地再现了琵琶女的形象。此诗语言之生动,境界之美妙,不能不让人惊羡。
8、(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9、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殿中,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1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12、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13、随手点下“在看”,分享出去呦!
14、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15、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16、C.互为"风景",形象互换,体现出相对平等的、平衡的人生感悟。
17、借人喻己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抒发内心感受。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渔翁,寄托了诗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18、“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19、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20、B.前一节写树生长的空间位置。有了“月光”带来的理想,就能承受时代气流,兀立的傲骨产生了美感。
三、关于战备的诗句
1、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2、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3、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4、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5、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6、部编人教版新语文教材必背135首古诗文(小学初中必背版)
7、这一题型往往考察诗歌中某一句的表达效果。是诗歌鉴赏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型。
8、规范书写,杜绝马虎。这一知识点容易失分,原因除了不会背诵之外,就是书写有误,只要写错一个字,就不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规范书写,杜绝马虎思想,多背多写,做到:准确、规范。否则极易出错,如“一夫作乱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的“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鹜”,都容易误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材”容易写成“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幽”易写成“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易写出“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易写成“溪”等。
9、B.这首诗写人们都是在互相"看",互相"装饰",人生犹如演戏,表现出对人生虚无的怅然。
10、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1、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2、明确诗歌的题材。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而题材确定之后,感情往往就清晰起来。
13、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14、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
15、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16、赋:铺陈其事也。
17、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词句以夸张的手法,一气呵成,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18、如一学生写《感受生活之美》:"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
19、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20、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例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四、形容备战打仗的诗句
1、(总第253期)人民日报:教育孩子的“36计”!
2、(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3、“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例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乐府《子夜歌四十二首》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4、B.这首诗含着深刻的警示:假如不去抵抗,不但会遭到肉体之灭,而且会遭到精神之辱。这种警示,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魄。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例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造物之前,必先造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8、(只翻译而并没有达到描绘的程度)
9、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10、这一题型往往考察诗歌中某一个字词的用法。常用问答题或填空题来表现。例如: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1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薪俸,去向比他官位更高的人献殷勤,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12、①以声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②视听结合。③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
1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5、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袒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16、桂林山水甲天下王昌龄(送谭八之桂林)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李频(赠桂林友人)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17、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谦辞,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18、解析:作者曾说:“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B选项是一个肆意展开的解读,虚无等属于无中生有。另外,站在高考命题人的角度,大家也应该对高考选题有一个常识判断:一般情况下,都会选用积极向上、正面导向的文本。
19、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20、你雏形的影子遮满了圆圆的井口
五、描写备战的诗句
1、《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泛指隐居。
2、(总第251期)人民日报整理100个千古名句,让孩子下笔成章!
3、解析:D项中说“我”不指喻体“鸟”而不是指人自己,错!艾青在诗里通过喻体“一只鸟”的形象描写,表现了自己。我们从那只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可以感受到诗人执着的爱,因此鸟的形象与诗人形象是合二为一的。
4、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对于本题,要抓住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分析画面,如泠泠的水流声、云中之关塞、秋风、落雁等,然后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阐述其作用。
6、(总第271期)100句对偶佳句,汉语真的好美!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8、释义: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9、静水流深中学语文教师6天前
10、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李商隐《泪》
1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译文: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13、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曹雪芹《红楼梦》)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14、D.树虽“默默无言”,却要比夏蝉的“噪”和秋虫的“鸣”更有内涵,那是一种洞悉世事的沉默,一种了然规律的沉着。
15、(总第254期)小学语文185个比喻句和拟人句汇总
16、译文:仰着头大笑着走出房门,我怎么可能是胸无大志的人。
17、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白马篇曹植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18、(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19、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0、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