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诗句(100句)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
1、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然而,现实中的自然强加于非裔民族的负能量,其源头并非来自自然本身,而是来自使自然异化的力量。在休斯的诗歌中,自然的异化在本质上表现为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即自然在被操纵、改造的过程中走向非自然化;其目的在于将自然客体化,使之丧失自然本性而沦为工具,而客体化和工具化的自然只能臣服于强权,成为强权的奴隶和帮凶。休斯的诗歌通过展现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抽丝剥茧,揭示出自然异化背后的强权。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一首描写自然的诗词,都是一幅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
4、我们不妨回归文本,寻找答案。在《庄子·至乐》与《庄子·达生》中,“鲁侯养鸟”这个故事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在《庄子·至乐》中,子贡问孔子为何“面有忧色”?孔子回答说,他在担心去齐国讲道的颜渊,颜渊讲的是尧舜之道,所以孔子担心齐侯因为不能理解这些道理而产生困惑,最终杀死颜渊。为了证明自己的担心,孔子引述了“鲁侯养鸟”的故事。在《庄子·达生》中,扁子将具有极高道德修养的“至人”的德行告诉了孤陋寡闻的孙休,但是却担心孙休会因此迷惑。当弟子问扁子,为什么孙休会迷惑时,扁子引用了“鲁侯养鸟”的故事,以佐证将大道理告诉不能理解的人,就好比是“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
5、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
6、关键词:《庄子》;鲁侯养鸟;人与自然
7、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8、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9、就这样,诗歌对连翘的外观描摹,分成两个段落来进行。每一段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避免了实与实挤在一团、过于板结之弊,也绕过了虚与虚相靠、过于缥缈而缺乏说服力之险。全诗叙述有条有理,呼吸自如,节律依依。
10、这位95后女孩,陪山里娃写下1000多首诗
11、《诗经》里的植物“荇菜”
12、上午游漓江,徒步古驿道,看到很多白鹭。我想,这些鸟儿会飞到诗里面去的。不是现在,就是多年以后也行,总之它们一定会飞到诗里去。
13、作为国内公共艺术领域的引领力量,罗浮紫公共艺术(PurpleRoofPublicArt)自2006年在上海创立至今,旗下融创意咨询、展览策划、制作交流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艺术综合营运机构。经多年经营,已建构由公共艺术项目策划、非营利艺术空间MAOSPACE、自主衍生品牌A.R.T.INSTITUTION艺术共和、紫顶艺术工坊四大综合性艺术服务平台体系,全面实现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360°执行者。
1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5、艺术家将日常所见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
16、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17、“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典雅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是乡村的年画。
18、诗人转向了形而上的思索,从植物写到人自身。结合整段内容来看,第三段起始处本是一个转折,若硬转的话,极有可能与前文发生突兀的断裂。而臧棣只用“退一步”三字,就将充满风险的“转折”化为不动声色的“平稳过渡”。与此同时,时间线从“此时”拉向“过去”:“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状物、沉思、感怀……多种元素在诗里自在流淌。
19、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20、采撷方便,也给我们带来了
二、描写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诗句
1、兰斯顿·休斯自传《大海》
2、下周二将推出张叉教授的文章,敬请期待。
3、关系极为密切,此处仅举一例:物理学中有个熵增加原理,主要是指物体(体系)的能量从高向低转换时可以自发(随意),只是体系的混乱度会增大,但要从低状态向高状态转化(规则性增强)是需要体系外的能量消耗的。从人类所处的自然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人类要破坏自然很容易,但是想要重建大自然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4、在西藏的时候,我对阳光特别敏感。为什么呢?我后来想,没有为什么。
5、先来看自然的气味。“我打开鼻翼,呼吸你的清香,草木何处无清得啊?”自然的体味与人的肺叶相互激荡,“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语),于是诗人“喜欢把心腾空了来盛它们,一次次让它们在我心里尽情地伸胳膊、展小腿儿。”拟人喻象传递的人与自然的情人关系跃然纸上,因清晰明亮而感人至深。
6、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7、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8、11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应邀访问我院,并作“英国环境意识的诞生——自然诗歌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主题讲座。讲座由王桃花教授主持。
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就不能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不掌握和应用自然辩证法.
10、河水静静地流着,我们在水中尽情地玩着,笑声、水声融在了一起,人与自然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职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
11、我们今天所在的这段漓江,是漓江尾,也是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这是漓江最后一公里,也是桂江的源头。而作为平乐人,在我的眼中,桂江特别好看。
12、年份/Year:2020
13、《游山西村》中表明人与农家关系亲密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14、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6、《十月》大型文学期刊以此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新刊发布、文坛资讯、编读往来等等。
17、今天由我主持这场“诗与自然”为主题的沙龙。我认为,写诗本身是一件自我的事情,在电子阅读时代,互动性尤其不足,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是难得,所以今天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18、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数“天人合一”,这不仅是儒家的思想表达,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表达。儒家关于人与人关系思想的表达,我觉得有很多,比如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思想。
19、问题: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语?
20、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诗句
1、再来看自然的声音。“满世界者长满了新奇、新鲜的,聆听的耳朵……”这是南方的耳朵,热带的耳朵,使枯叶返青,黄叶褪褐,幽暗中吹来的是“蕴蓄了一冬的思想”。这首诗题为《春的号角》,将世界勾连成一个宇宙通感肉身,鲜活而生猛。透过这神奇的耳朵,“数十种绿,在溪流的两岸滴翠”向我们潺潺流来,“植物的轻语”和“鸟在五线谱上跳动”,在我们心灵的视屏徐徐涌现。需要强调的是,“春的号角”,本是一个粘连着特有时代意识形态词语,却被澄澈地还原为本色所指,并指向生命的多向能指。这,也请可算是孙文华的一个小贡献。
2、而它们凭借随处可见,以及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对抗,到今天,已达到巅峰状态。自然改变了,食物改变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我是农村长大的,但我也回不去了。现代人很多都如此,大家把肉体放在城市,心却时常为回不去的故乡而伤感,诗歌创作中自然就会涉及到这些改变。
5、鸣谢/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6、我站着,光着头,任凭暴雨倾下。
7、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清楚地看到:臧棣写出了一部具有典型的个人风格的植物类百科全书,展示出非凡的状物本领。如果说,把诗歌往“大”处写,在一定层面上是一条捷径,那么,臧棣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拒绝捷径,转而关注非人的、细微的事物,在最小的时空里充分地延展、拉伸新诗的表意。他尤其擅长把小物写大,在微观世界中透视世间万象。亦长于把物往抽象上靠,塑造其气质、品格与意志。反过来讲,抽象的事物,不也是靠着一次次状物才落到实处吗?“时间太短了,/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在《连翘简史》中,诗人的时间之思,不也因有具象的连翘才能着陆吗?
8、尽管轻盈得很随意,但你不可否认
9、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0、折断了的枝条凄凉、痛苦地耷拉。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视觉与听觉的审美盛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嗅觉的直观体验。
12、“散文诗是一个文体形成、完成并获得独立的过程。文体的自觉从鲁迅开始。坚持自身特点,继续为完善文体而努力。保持原样,不设边界,可以拓展,可以深刻,也可以凝重、厚重、沉重,但永远的清浅不是它的耻辱。重申一句,这是青春的文体,青春的感受是所有人的永远的需要。”
13、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提供最新创作和研究成果,向公众推介优秀散文诗人及作品。主要栏目有:大家访谈、精品点评、重温经典、名家新作、来稿选萃、新锐空间、爱情散板、且行且吟、诗坛动态、中心资讯等。
14、——读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
15、正如《绚烂入门》一诗所揭橥,“我们从前有一个绰号叫盲人”,植物,让臧棣领会到人这一物种在自然中的局限性。写于疫情后(2020年6月13日)的《灰藜简史》中有这样的感叹:
16、臧棣还以个体话语撬开植物迷宫的大门,贡献出一份奇异的诗意:它有生活的温度,又秉持着罕见的高洁。有意思的是,还夹带了新诗素来所缺少的游戏性,像一套出神入化的太极拳,自由、从容、深邃,成熟中透出一抹难得的天真。当然,臧棣还保留了他诗里一惯的配方:神秘。在神秘的注视下,所有的植物都变成了精灵,举着语言的火把,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承认:我们能拆解的,永远只是诗的一部分;而诗的至高韵味,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17、兰斯顿·休斯第一部诗集《疲倦的布鲁斯》
1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在自然和社会博大恢宏的空间奔来驰去,日月山川、风雨雷电、草木虫鱼都成为他们捕捉的对象,成为生情化理之源和抒怀言志的载体。文人的审美敏锐正在于统纷纭以妙悟,发独见于毫端。自然山水与古典诗词的结合,产生了绵久的韵味。
19、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冯友兰曾说:“道家教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复归自然’。”《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其思想内容当然也是以自然为旨归。“鲁侯养鸟”就是有关人与自然相处的寓言故事。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庄子不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而且围绕着这两种不同的养鸟模式揭示出同一与差异两种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
20、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四、有关人与自然的诗
1、《渔歌子》(唐)张志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演示及其内在艺术性的
4、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自然题材诗歌勾画了一个二战期间及其结束之初美国非裔民族从南方乡村到北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展现了自然作为一种体制化的社会存在。就美国社会而言,二战时期非裔向城市移民有着诸多现实原因;但就休斯而言,非裔民众向城市流动是一种逃离,是一种源于他们对南方自然心怀恐惧的精神逃离。在休斯的诗歌中,美国南方的自然对于非裔而言是苦难与不幸,是南方种族主义与资本主义操纵和扭曲的异化自然。在《蓝色的牛轭湖》(“BlueBayou”)中,黑人被迫长时间劳作,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到头来经济上几无所获,生活中妻子被白人夺走,他自己也被处以私刑:
5、稿件编辑:傅小平;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6、在诗中,“撕裂天空”的“雨”猛烈地袭击着言说者“我”,两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显露无遗。“雨”对于言说者而言,无疑充满了负能量,不断袭击着头顶上毫无防护的“我”;但是处于弱势的“我”并不是被动承受负能量的消解,而是以弱者之身承受着大雨袭击的视觉形象,揭示了一种激烈的精神对抗:言说者作为物质意义上的弱者以精神正能量消解或战胜强者施加的负能量。因而,休斯诗歌中的充满负能量的自然与人形成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对抗;这种对立或充满敌意的人与自然关系使得休斯的自然书写远离了浪漫主义自然书写的抒情性或自省性,也远离了休斯本人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相反,更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
7、顺着街道,年轻的哈莱姆
8、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借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词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9、该书系叶嘉莹先生新作。全书共三十六课,基本涵盖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读者走进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把握中国古典诗词脉络,培育对于诗词文字之美和意境之美的感悟和赞赏能力。
10、这是《百年之后》的一部分,个体的达观喜悦,在亲切、轻松的言辞中娓娓展开,交织成一曲人与自然万物有灵的轮回关系,我与树、生与死、行走与安眠、入根与再生……就像地球围绕个我的星光自转和太阳顺应着宇宙公转那样,春来秋去,生生不息。
11、通过自然教学,教育学生懂得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果被破坏,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
12、自然诗,应该是写自然与现代性的关系。
13、至此,臧棣的状物已从植物的外观一直延伸至内在。接下来,物还必须与人发生联系。联系的契机,就藏在植物的味道里;而作为接受的一方,这种联系落实到人身上,就是味觉。味与诗的关系,诚如敬文东所说:“有味——而且是味上加味再加味——必须充当诗的本质。”(敬文东:《味与诗》)对此,臧棣亦很敏感,他在诗里给了那些可食用的植物十足的宠爱。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他的《菠菜》一诗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芦笋、秋葵、韭菜、荠菜、洋葱、香菜、薏米等,也纷纷出现在他笔下。很明显,面对如此众多的美食,汉语中表味的基本词汇,如酸、甜、苦、辣、咸等,都具有表义的模糊性,并不能满足臧棣的需求,他尝试另辟蹊径来写味道。
14、当风柔柔的吹过你的面颊你是否想过它将会卷着泥沙当雨湿润了你的头发你是否想过它或许将来会烧焦你的头发当你仰望淡蓝色的天空你是否想过会有一天变成灰色或是黄色当你远眺你爱的那片绿色你是否会想过有那么一天它会夹杂着白色点点还我清风还我雨水还我蓝天草依然那么翠绿水依然那么清澈保护自然爱护家园便是享受人生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15、从字面义揣摩,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书名显示了一组基本关系:诗歌与植物。或许,臧棣早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用诗歌的形式书写植物,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诗歌植物学”。千万不要小看了“小目标”,它隐藏着很大的写作欲望:植物,本可以被画出来,被拍下来,被科学语言准确地定义出来,臧棣偏偏要走最难走的路——用诗歌来复刻并重塑植物的肖像。与“诗歌政治学”“诗歌社会学”“诗歌历史学”等体型宏大、面目抽象的远亲相比,“诗歌植物学”似乎更细致,也更具体。至少,用诗歌书写植物,已透露出状物的可能。
16、——从鲁侯养鸟看人与自然关系
17、我已经沉尸河底死翘翘。
18、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19、长按关注“当代先锋诗人北回归线”
20、诗评家,诗人。浙江省长兴县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研究与文化哲学研究,著有《浙江先锋诗人14家》、《我对诗歌所知甚少》、《纸上的飞翔》(诗集)等文学研究和创作专著。
五、与自然相关的诗句
1、重新解构塑造一个海螺的形状。
2、提示体现了梁绍基的艺术个性,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诗如下:
4、人与自然差异关系的重构
5、快手App内搜索:1856980539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8、3天2夜,22个诗人在漓江尾一个叫黄牛头客栈的地方,出世,入眠。以“诗歌与自然”为主题,开展诗歌沙龙。
9、“那是一个敢于献身的人,那是一个在舌尖上跳舞的人。为着众生。菩萨心肠。他的眼神明亮,那些草药,也具有了人性的光芒。”
10、模仿诗肯定不是自然诗。无论你在写作时,有没有那种感受。都不是。
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2、好象没有什关系,因为听不懂啊。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要保护自然,自然定会回馈人类山青水秀的
13、在休斯诗歌中,自然题材并非用于建构关于自然的客观描写,而是用于表现主观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休斯诗歌艺术的进一步拓展。休斯的早期诗歌深受美国非裔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注重透过物质世界的狭小缝隙探索广阔的精神世界,因而常常忽略物质本身的物象,在表现形式上则借鉴非裔口头表达传统,以声音建构精神世界,强调运用人声或具有浓郁黑人音乐或方言色彩的声音形态作为诗歌表现手段。在休斯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中,声音仍然是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世界的物质形象也成为重要的艺术符号,展现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交融的形态。自然因而成为休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同时联通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情感,形成具有明显现实色彩的抒情性。
14、今年,在公共艺术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们将以全新面貌更加专注于为国内外艺术家、不同类型机构与项目创建丰富的跨界合作、交流平台,并举办主题展览、艺术沙龙、创意工坊、公教活动等,以艺术赋能城市空间发展,提升公众艺术认知和生活品质的多元创造力与可能性;联动四大平台资源优势,坚持独立开发与策展机制,保持专业的学术高度与国际化运营体系,致力于建立国际顶级公共艺术创作及推广平台。
15、山水的清音,蕴含着古人深沉的思索。拢山海于笔端,收天地于眼底,情之所发、笔之所至,处处跳荡着大自然蓬勃盎然的生机。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光是客观的美景,还有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
16、早期人类学对人与物关系的认识,离不开笛卡尔哲学的二元划分法:人是主体,非人类的物是客体。“同时,物也会被人的主观性目光/认知赋予不同的意义,并引发思想、观念与情绪,成为‘象征的物’。”(谢冰雪梁燕:《分隔、弥合与异化——西方人类学对于人与物关系的探讨》)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目光下,物从属于人,居于次要位置。植物与人的关系亦然。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例如,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就强调了非人元素(物)的能动性。人类中心主义被打破,人与物的力量趋于平衡,相互博弈、转译。
17、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8、我认为写自然,要保持谦卑和真诚。
19、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你应是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好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