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李德裕被贬崖州(100句)

2023-01-03 16:08:1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李德裕

1、“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

2、《李德裕见客图》1948年张大千

3、《资治通鉴》便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节度使便是唐朝初期基于军事形势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4、李德裕,历朝历代对他都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将其誉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5、②德裕特承武宗恩顾,委以枢衡。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及昭肃弃天下,不逞之伍,咸害其功。

6、那么,李德裕为什么要打压白居易呢?

7、③臣总角时,亟闻耆德言卫公故事。是时天子神武,明于听断;公亦以身犯难,酬特达之遇。言行计从,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载一时。观其禁掖弥纶,岩廊启奏,料敌制胜,襟灵独断,如由基命中,罔有虚发,实奇才也。语文章,则严、马扶轮;论政事,则萧、曹避席。罪其窃位,即太深文。所可议者,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泯是非于度外,齐彼我于环中。与夫市井之徒,力战锥刀之末,沦身瘴海,可为伤心。古所谓攫金都下,忽于市人,离娄不见于眉睫。才则才矣,语道则难。

8、这一手,牢牢抓住了军队的思想建设,将士们都努力为大唐的平叛事业做贡献。

9、胡三省:牛僧孺患失之心重,李德裕进取之心锐,所谓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

10、仕途太顺,出头太早,往往成为官场上被打击的对象,所以做官首先要学会低调,学会厚积薄发。

11、南宋时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更明确地说:“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远过裴晋公(度),错综万务,应变开阖,可与姚崇并立。”(卷二)

12、牛李党争是中唐时期牛党、李党两派士大夫进行的朋党之争,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前后将近四十年。《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牛党领袖是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而李党的领袖则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

13、当然,“河朔三镇”并不是个例。自“安史之乱”后,唐代的藩镇由过去的边疆,完全蔓延到了内地。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唐朝形成了长江以北广置节度使,南方广置观察使的藩镇格局。而在这样藩镇遍地的局势下,自然也就会有人会敢于以身试法,尝试效仿“河朔三镇”进行世袭割据,其中昭义镇便是一个例子。

14、其次,李德裕所以力主平定昭义镇的叛乱,还在于李德裕自身有能力将其平定。实际上,在李德裕力主平定昭义镇之时,便已经向唐武宗提出了方略。当时李德裕指出,昭义镇所依仗的主要是“河朔三镇”的割据力量,如果将其同三镇剥离,昭义镇显然是无法支撑的。

15、唐武宗继位后,破回纥,平泽潞,用兵五年。期间筹谋决策,选用将帅,征调兵力,起草诏令,指挥调度,全都由李德裕独自决断,其他宰相并无参与。泽潞之乱平定后,李德裕因功兼任太尉,进封卫国公,食邑三千户。

16、李德裕说:“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嗜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

17、走这条路的,基本都是门阀士族、公侯贵族。

18、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赵郡人。父李吉甫,唐宪宗时任宰相,调动藩镇三十六人,削弱割据势力,因功封赵国公。李德裕因父功得荫补校书郎,仕至淮南节度使。武宗时任宰相,也力主削弱藩镇。后与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展开斗争,受排挤,贬任潮州司马、崖州司户,卒于贬所。

19、这下子,李德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李德裕早就知道白居易是个大才子,不看文章也一清二楚。真正的原因是李德裕就是不想重用白居易,于是以没有看白居易的文章自欺欺人而已。

20、唐武宗去世,唐宣宗继位。

二、李德裕被贬崖州

1、此前商议出兵征讨泽潞时,朝臣都上表劝谏,请朝廷同意刘稹袭任节度使,宰相之中也有认为不宜出兵的。李德裕道:“如果师出无功,一切罪责由我一人承担。”何弘敬、王元逵出兵后,李德裕又奏道:“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各藩镇出兵方才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藩帅便因此逗留不进。有的甚至与叛军密谋,夺取一县或一栅寨,便以为大捷。陛下可晓谕何弘敬、王元逵,只让他们收取州郡,不要攻打县邑。”唐武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2、刘氏统治泽潞危害唐武宗统治

3、李德裕一生毁誉参半,后世史学家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说他是一代“贤相”。在他之后,李唐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出色的宰相。

4、北宋时“庆历革新”的名臣范仲淹正是从这点着眼,对于李德裕作了充分的肯定,说他“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范文正公集》卷六《述梦诗序》)。

5、公元850年,大中十三年,曾为大唐宰相的李德裕,于珠崖郡亡故。对于这位晚唐名臣的亡故,史料中并没有透露太多的细节。

6、李德裕其实很早就有当宰相的希望。

7、胡寅:武宗用李德裕为相,唐室几于中兴。

8、(1)都是在遭受贬谪,放逐在外,思归不得的背景下所写的。(2)李诗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留人”,抒发的是自己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悲凉和伤感。柳诗通过比喻,把尖山比作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

9、李吉甫觉得自己的儿子太狂了,就把他赶出京城扔到了地方,在节度使旁边做秘书,磨练心性,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自己死了,也没把儿子捞回来。

10、他从小就是“五道杠”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1、而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原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帮助朝廷遏制河朔藩镇,所以朝廷由于没有强大的常备军来借助藩镇的力量来遏制藩镇。那么如果藩镇作为一种军事力量可以为朝廷所用,为什么还需要讨伐呢?这就因为中原藩镇包括泽潞镇并非完全听命于中央的。

1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明确指出“唐自肃宗以来,内竖不得专政者,仅见于会昌朝。”要知道自中唐以来,宦官一来掌握着神策军,再者便是通过监军使的方式干预地方军政。

13、武宗一朝至此也成为李德裕一生最为高光的时刻。

14、武宗没有说话,李德裕站出来了,他的意见只有一个字:打!

15、根据记载,当时颇具实力的宦官是刘行深和杨钦义,加上他们属于仇士良一派的人物。虽然仇士良已不在其位,但是他们依然会按照其好恶行事,由于仇士良在位期间与刘从谏交恶,而且李德裕与杨钦义交好,所以当时宦官早已和泽潞不和,因此这是当时宦官支持讨伐泽潞原因之一。

16、祖父:李栖筠,官至御史大夫,封赞皇县公。

17、最开始的时候,李德裕建议武宗以“聊济资粮,徐观其变”的方法安抚回纥残部。

18、李德裕本身出身于权贵世家,他的早年过得顺风顺水,在家族的安排下进入官场沉浮几年。等到唐穆宗上位,李德裕终于得到了重用,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李德裕突然做出了一件让人十分意外的事情,他上书请求皇帝下令严禁权贵干政,宰相跟驸马也不能在私底下碰面,这么严格的规定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李德裕本来也属于权贵,这不是在堵自己的路吗?然而李德裕并不在乎这些。

19、禁毁佛教:在会昌灭佛中,李德裕的态度坚定而严厉。当时五台山僧徒多拒绝还俗,逃奔幽州。李德裕向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施压,张仲武只得严禁“游僧入境”。主客郎中韦博认为毁佛太过,也被外放为灵州道节度副使。

20、李德裕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不喜欢参加科举考试,只对政治感兴趣,看的都是汉书、左传,甚至还当面批评老前辈武元衡。

三、李德裕素奇其才翻译

1、唐朝的科举从来跟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2、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

3、文宗大和三年(829)八月,李德裕由浙西召入为兵部侍郎,裴度时复居相位,本想荐引之,但李宗闵因得宦官之助,先入相,九月,乃出德裕为义成节度使、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这时滑州正处于战乱之后,“物力殚竭,资用凶荒”。德裕抵任后,“下车三日而新政兴,涉旬而旧俗革,周月而风偃三郡,逾时而泽流四境”(贾餗《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大和四年十月,因西川受南诏侵扰,政荒人饥,朝廷就命李德裕入川,为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到任后,即遣人至南诏访查被俘的民人,约得僧道工匠等四千人归成都;巩固关防,训练士卒,修理兵器;招降吐蕃之维州守将,加强川西的边防。

4、所以说,后世对李德裕的种种赞誉完全合乎情理。

5、此前,回纥被黠戛斯击败,部族分散各地。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回纥嗢没斯部到天德军请求内附。天德军使田牟、监军韦仲平贪求边功,想联合吐谷浑、沙陀、党项等部落,乘势出击。朝臣大多表示赞成,李德裕则竭力反对。他认为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功,如今嗢没斯率部来降,秋毫无犯,应予以安抚。即使需要出击的话,天德军兵力不足,一旦交战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们骚扰边境,即可调动各道兵马讨伐。朝廷采纳了李德裕的建议,赐给嗢没斯部粮食二万斛。

6、他还建设“道德培训班”,军队将士必须进班学习,不及格不准当兵了。

7、李德裕是一个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李德裕一直在与朝廷的不正之风作斗争,他丝毫不畏惧这些恶势力,他内心强大,没有抱怨,积极地治理浙西,他提倡节俭,把节省的物资全部给了军队,然后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根除了江南的不好风气。李德裕如此积极的心态很受唐武宗的赏识,他觉得任用李德裕来遏制宦官,也是非常合理的。

8、当时的浙江,外有王国清兵变,内部府库一贫如洗。面对这种局面,李德裕从自身做起:每天不吃肉、穿粗布衣服,把所有的钱财都给军队用。

9、除了打击回纥之外,会昌辅政期间的李德裕,还曾助唐武宗解决了当时泽潞镇的叛乱。唐武宗会昌三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故,其侄刘稹欲效仿“河朔三镇”实行割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除李德裕以外的群臣,全都认为朝廷应承认其割据。

10、李德裕出身于“五姓七家”之一的赵郡李氏,属于当时身份最高贵的人一小撮人。

11、后来卷入与牛僧孺的党派斗争,文宗评价他们比河北三镇对朝廷的危害还要大,但这些只是增加了李德裕仕途的曲折,只有一次意外差点要了李德裕的老命,那是因为一个女人。

12、宝历年间,亳州一带传说出产圣水,患病之人喝下便能痊愈。自洛阳到江西等数十郡,百姓都争相捐钱取水,使其获利上千万钱。消息传来传去,越渲染越跟真的一样。李德裕这时正镇守浙西,便在大市场召集百姓,命人用锅装满圣水,并放五斤猪肉进去煮。他道:“如果真是圣水,猪肉应该不起任何变化。”不久,猪肉都被煮烂。从此人心稍定,妖言随即平息。

13、宦官专权,是唐王朝一大毒瘤。宦官在外勾结藩镇,在内扰乱朝政,陷害忠良,贪污受贿,甚至左右皇帝,无恶不作。李德裕对宦官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极力反对宦官专权。

14、原来白居易平日和牛僧孺交好,而牛僧孺正是李德裕政治上最大的对手,是牛李党争的代表人物。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李德裕极力打压白居易。正印证了当初老毛的话,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

15、历史上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不久,旋即便将李德裕由外镇调回长安为相。正是唐武宗的这一举动,使得李德裕得以在中晚唐这个舞台上,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而李德裕在武宗一朝施展才能的结果,便是促成了唐武宗一朝的中兴,即“会昌中兴”

16、武则天为了拉拢寒门士族,放低了标准,只要你成绩好就可以录取。注意:寒门士族也是士族,不是真的寒门。

17、武元衡在嘲笑李吉甫太执着太痴心了,总是觉得自己的宝贝儿子才是天下最乖巧懂事的宝宝,事实根本就不是那样。武元衡自然不信,连忙询问,武元衡就把自己提问,而李德裕无言以对的窘态说了出来。李吉甫很是惭愧。

18、《正服箴》,规劝敬宗遵循法度,服饰不要杂乱而不合制度。

19、可见,李德裕的一生始终辗转于天南海北。可即便如此,李德裕却不失为一代名臣。

20、③汉刘向论朋党,其言明切,可为流涕,而主不悟,卒陷亡辜。德裕复援向言,指质邪正,再被逐,终婴大祸。嗟乎!朋党之兴也,殆哉!根夫主威夺者下陵,听弗明者贤不肖两进,进必务胜,而后人人引所私,以所私乘狐疑不断之隙;是引桀、跖、孔、颜相哄于前,而以众寡为胜负矣。欲国不亡,得乎?身为名宰相,不能损所憎,显挤以仇,使比周势成,根株牵连,贤智播奔,而王室亦衰,宁明有未哲欤?不然,功烈光明,佐武中兴,与姚、宋等矣。

四、李德裕简介

1、一年之后,李德裕被撵出长安,双方积怨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一直到唐武宗登基之后,李德裕才被召回,担任辅相。

2、还是说武宗的会昌中兴,是因为李德裕的才干呢?

3、史载,李德裕最终在大中三年(849年)的十二月,于珠崖郡病逝,时年六十三岁。

4、李德裕担任宰相的5年时间,所有的成绩都是用兵:破回纥,平泽潞。

5、唐敬宗看李德裕很强硬嘛,那就打个折——一千匹丝绸吧。

6、外部有藩镇割据,尤其以河朔三镇为甚。草原上,回鹘崛起。内部有太监专权,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甘露之变”,朝廷大臣被杀了一大半。

7、昭义的战争持续了半年,顺利结束,首犯全部被押解进京。

8、五代·王定保有诗《唐摭言》:“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9、李吉甫五十一岁时出镇淮南,五十四岁时被征召回朝,再次拜相。而李德裕出镇淮南,入朝复相的年龄都与父亲一模一样。

10、833年,唐文宗拜李德裕为宰相。端起来的茶还没喝呢,就因为人正直,被排挤出去。

11、一个王朝的运转,除了皇帝还需要很多人才,譬如宰相。历史上也很多出名的宰相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汉代的萧何等等。唐代晚期也有一位宰相被李商隐称为"万古良相",他就是李德裕。李德裕出身名门,祖辈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李吉甫更是唐宪宗时期的大官。他自幼就立志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为国效力。

12、政治上,李德裕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好几个地方担任过节度使的官职,像在浙西、滑州、西川、淮南,都有治绩,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为当地做些好事。他在唐朝中晚期两次任宰相,都有改革的措施。

13、宣宗继位后,李德裕以太子少保之职,分司东都事务,并向一个僧人探问前程。僧人说他会遭贬南行万里,但还能回还,并道:“相公命中注定要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五百没吃完,所以一定能够回来。”李德裕叹道:“师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年间,曾做梦走到晋山,看见满山都是羊群,有几十个牧羊人对我说,这是给侍御吃的羊啊!我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告诉过别人!”十几日后,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前来,馈赠他五百只羊。李德裕大惊,将此事告知僧人,道:“这些羊我不吃,可以免祸吗?”僧人道:“羊已经送到,已是归你所有。”不久,李德裕果然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崖州,并死在那里。后人便用“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

14、同时的著名学者洪迈,也说“李德裕功烈光明,佐武宗中兴,威名独重”(《容斋五笔》卷一《人臣震主》)。明清两代一些有识之士,也都有共同的看法。如明王世贞说:“余尝怪唐中兴以后,称贤相者,独举裴晋公,不及李文饶,以为不可解。后得文饶《一品集》读之,无论其文辞剀凿瑰丽而已,即揣摩悬断,曲中利害,虽晁(错)、陆(贽)不及也。”(《弇州山人稿·读会昌一品集>》)

15、以至于,在战事平息之后,李德裕因功“进封卫国公,三千户。”继而以此来嘉奖李德裕。

16、《纳诲箴》,规劝敬宗虚心纳谏,不要侮弄和抛弃百官的忠直上言。

17、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共计7年3个月。

18、李德裕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在唐武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宰相。唐武宗是由宦官仇士良拥立起来的,仇士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想控制唐武宗,以此来控制朝廷的权力。因此,唐武宗想用一个正直的人当宰相来对付仇士良。在西川二年,李德裕就让西川得到了安定,民生也得以恢复,李德裕的正直,唐武宗看在眼里,所以唐武宗任命他为宰相,要让他以正压邪。

19、徐盼,润州丹徒人,长庆二年(822年)被李德裕纳为妾室,大和三年(829年)在滑州病逝,时年二十三岁。

20、李德裕再次硬怼皇帝:“唐太宗让李大亮不要进贡鹰犬、唐玄宗禁止江南捕鸟,这么伟大的皇帝都能克制自己。你特么还这么猖狂?”

五、李德裕最有名的诗

1、武元衡说:“吾儿,所嗜何书?”

2、清初王士祯也说李德裕“功业烂然,与裴晋公相颃颉,武宗之治,几复开元、元和之盛”(《香祖笔记》卷十二)。直至清中叶,以金石考述著称的学问家毛凤枝,也说他“料事明决,号令整齐,其才不在诸葛下”,因而认为唐朝中期“中兴之功当以武宗为最”(《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

3、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宦官干政,朋党争权的党争,双方都为把持朝政而互相倾轧,轮番朝野,持续四十年之久,为害甚烈。李德裕虽在会昌年间讨平泽潞叛乱﹑破回鹘﹑废佛教等几个方面作出成绩,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但为反对派所憎恨,也为宦官所不满。

4、李殷衡,李烨之子,后梁时期曾任右补阙,后在南汉担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5、平定泽潞:会昌年间,刘稹请求袭任泽潞节度使,但李德裕坚决反对。他采用分化瓦解的方略,孤立泽潞镇,同时又征调成德、魏博、河东等藩镇兵马,合兵进攻泽潞,最终平定泽潞之乱。

6、正是这件小事,影响力李德裕后半生的人命运。

7、②李卫公一代伟人,功业与裴晋公伯仲。其《会昌一品制集》,骈偶之中,雄奇骏伟,与陆宣公上下。别集《忆平泉》五言诸诗,较白乐天、刘梦得不啻过之。

8、蔡东藩:①回鹘残破,嗢没斯诚心内附,而乌介复劫主横行,忽服忽叛,幸李德裕建以夷攻夷之策,于是强虏退,帝女归,朔方仍得安定,乃知为政在人之固非虚语也。文宗有一德裕而不能用,此其所以赍恨终身欤。

9、不是误传的李德裕,虽然他也被流放到海南过

10、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为宰相,凡与李德裕亲善的官员,都被排挤出朝廷。同年十月,李德裕改授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使、西山八国云南招抚使。裴度虽对李宗闵有旧恩,此时也因推荐李德裕,遭到李宗闵的嫉恨,被免去宰相之职,外放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牛僧孺、李宗闵一党的权势显赫一时。

11、国家正逢战事,皇帝召集大臣议事。“传”——“问”,反映出皇帝对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意思对即可)全诗刻画了一位深得皇帝信任,忠心为国,不辞辛劳的贤相形象。前两句写作者接到皇帝的命令,急忙赶往宫中商议军国大事,到了深夜才回家。后两句夜已很深,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作者走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了亮晶晶的露珠。(意思对即可)

12、纵观这位名臣的一生我们便能发现,李德裕的一生充斥着颠沛流离。

13、题奇石(石在浙西公署)(作者)李德裕(朝代)唐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14、泰山石(兖州从事所寄)拼音版:

15、没想到武元衡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问题抛出之后,李德裕竟然久久不回答。武元衡以为李德裕打不出来,哈哈一笑,转身出门去了。

16、此外,李德裕在会昌辅政期间,还助武宗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革新意味的变革。这中间,唐武宗在位的时期,先后推行了裁撤冗官、令僧侣还俗等政令,而李德裕则是这些政令坚定不移的支持者。虽然,这些政令到了唐宣宗在位时期,全部都被恢复。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变革的政令,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试想一下,如果唐武宗在位的时间更久一些的话,在李德辅佐下,中晚唐的颓势说不定能够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17、唐武宗这个裁判决定:恭喜李德裕获得胜利。

18、哎,管他有什么功劳,罢免了他吧。

19、②李德裕自以门荫起家,远嫌疑而名位亦伸,既有以谢荐绅之怨怒;其知贡举,榜发而有“相将白日上青天”之誉;迨其贬窜,而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之思;持此以摘发奸私而快其诛鉏,何求而不克乎?幸而德裕之于唐,功过相半也,使德裕而为温体仁之奸,唐亡于其手而众且欣戴焉。

20、唐武宗和李德裕面对这种局面,该怎么重振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