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田劳作的诗(100句)
一、描写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诗句
1、篾绳芦席肩两夫,绕郭累累瘗千百。
2、似闻齐鲁郊,斗粟价十千。
3、(作者简介)段维1964年生,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新闻传播专业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华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心潮诗词》评论双月刊主编。
4、怎么来过年?正月修农具,二月下地忙。老婆孩子齐上阵,送饭南边田,田官老爷好高兴。
5、虽然生活艰辛,但柯杰从未抱怨,也从不悲观,再苦再累,他都用微笑面对父母和妻儿,他不仅是这个家的生活来源,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我知道我该抖落身上的尘埃/神采奕奕走出梦中的短暂痛苦之旅/脚踏实地地走出一个光芒四射的世界。”(摘自《深夜醒来》)
6、袁宏道这首五律主要是回忆家乡——江南水乡给予他印象最深的一些事物。首联就题直起,胸臆敞开;颔联所写虽是熟悉的事物,却因精妙的对仗句而令人感到鲜活;颈联则以冷艳的意境取胜,加深了乡情的浓郁度;尾联以大写意的景象收束,回味绵长。
7、脚被地面热气熏蒸着,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8、(书画艺术)展开艺苑千刀纸,裁剪春天五彩霞
9、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六场的节目中,出现了三幅与农业有关的图像。图中的人们有的正鞭策耕牛,有的站在水田中劳作,有的则在院子里拿着农具打谷。毫无疑问,这些图画记录的正是种植水稻的过程。
10、附2:相关文章及书评、新闻见于“路福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jlufu”
11、——《中华读书报·书评》2005年1月12日
12、彼谓行善政,防患无不孚。
1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4、毛泽东来到悬崖边,看到崖上结了好几根冰柱,万物凋零,唯独粉色的梅花仍旧开放在枝头。那小巧玲珑的花瓣儿展开着,尽管雪花飘落在了上面,可它并不怕严寒,坚挺地矗立在枝头,他不禁感慨,在这严寒之下,梅花还绽放得如此美丽动人,坚韧的毅力真令人敬佩!它从不与春天的百花媲美,顶着严寒为大地增添一抹色彩。
15、昨天进城去卖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毛巾。为什么哭呢?原因是,看到那身穿用蚕丝织成绫罗绸缎穿在身上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啊!
16、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
17、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18、前有陶渊明,后有王维、孟浩然,再有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人,虽然方式和原因不同,但都归隐过田园。而实际上,真正能够回归田园的文人少而又少。难怪晚唐诗人杜牧《怀紫阁山》感叹说:“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原因无非是放不下是非荣辱、享乐安逸。
19、读丘为的作品能够让人如沐春风,难怪清代诗论专著《载酒园诗话又编》说道:“读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
20、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二、关于农田劳作的诗
1、后来,丘为刻苦攻读,终于在天宝初年(742)考中进士。
2、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3、然而悲剧的是,师道南作此诗时,也已经染上了鼠疫,不几日就死去了,年不满30岁,一同死去的还有他的母亲、妻子等人,只有两个孩子得以幸存下来,让人心有戚戚焉。
4、你好,不属于,由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泥石流、雷击、地震、雪崩、台风、海啸和龙卷风等)直接造成的事故,属于自然灾害。
5、范天烈,字绍先,四川永川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辛亥革命后历任成都资中县丞。工书法,有颜真卿遗意。卒年七十。
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民辛苦劳作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俗语:脸朝黄土背朝天“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7、在我看来,路福是一个思想者,在乡间的田埂上漫步。
8、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一部分,共包括十二首绝句。组诗描写了农村春季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整首诗充满着淡淡的生活气息,美得让人心醉。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9、在乡:深切体验的日常书写
10、这首诗表达的无疑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以及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反过来说,也表达出了对当下寄居城市生活的麻木与倦意。
11、近年来,石板镇和石板籍在外的诗词爱好者作品不断结集出版,或刊载于各级各类刊物。除了《石头梦》外,还出版了专辑和书籍《乡韵》、《乡味》、《有一种幸福》、《船夫诗选》等20余部。为了将当地诗歌文化更好地呈现出来,2017年4月,石板镇成立了泊渡诗社,集结了石板籍的乡友63人,其中《泊渡诗刊》收集诗词达1000多首。
12、中国古代诗歌的这种底色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为现代诗人的血脉中,现代诗歌已经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田园诗歌中加入了现代的、革命的内容。鲁迅先生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革命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把他对民间的悲悯同情化为民族的期望、对未来的理想《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在新中国写下的古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极尽对新社会乡村世界的赞颂。古代诗歌中的乡村世界,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13、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14、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15、24(艺术名家)著名版画家汪宾芳老师作品赏析
16、赏析: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诗句表达了对田园劳作的热爱和劳作后惬意怡然的心境。
17、十多年来,路福的作品和他的故事,在家乡、读者和知情人士中传为美谈,巴一熔、江坪、黄亚洲、廖可斌、张国清等有关方面人士给予肯定与评价。山东作家刘向民撰文认为,路福的作品就是中国“乡间文化的活化石”。十多年来,中华读书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文学报、文艺报、浙江日报、浙江画报、浙江作家等众多媒体刊物,家乡媒体畲乡报、丽水日报、处州晚报、丽水电视台等,都作过报道。
18、——黄亚洲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编辑▏刘宁刘贺英王小东
20、上海市天山第一小学何玥彤
三、写田间劳作的古诗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2、短短的二十个字,透露出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和被压迫人民的阶级矛盾非常突出。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努力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而成了被无情的压迫。诗人透过养蚕卖丝这一个很小的行业,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极端不公平。
3、手是干枯的,黝黑的,掌心里布满了道道裂痕,像蚯蚓蜿蜒在贫瘠的土壤里。——《都市快报·浙江新闻》2004年12月12日
4、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5、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6、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嗟嗟吾赤子,斯食寄之天。
8、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9、玄冥一日行正令,疠气入地应千尺。
10、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这两句诗写出农民辛勤劳作。写庄稼的古诗词
11、唐代 · 崔道融
1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4、描写舂米和筛稻谷的,有舒岳祥的《自归耕篆畦见村妇有摘茶车水卖鱼汲水行馌寄》:“田家舂米妇,隔宿办朝粮。举臼红颜汗,投舂玉腕扬。鸡窥筛下米,犬舐簸前糠。未奉翁姑食,炊尘不敢尝。”有趣的是,《耕织图》中的小鸡不只是“鸡窥筛下米”,而是大胆地跳到篮子中堂而皇之地“偷吃”了起来,就算有童子在旁驱赶也无济于事。
15、出自: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16、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17、十二月凿坚冰,正月藏冰窖。二月行祭礼,献上韭菜小羊羔。九月天气爽,十月清谷场。奉上两橕酒,宰杀大小羊。登上公家堂,举起牛角杯,祝万寿无疆!
18、七月大火星往西行,九月让女人把衣服做。十一月北风吹,十二月寒气侵。粗布衣服也没穿,
19、每周试玉(279)|嘉宾(葛勇刘鲁宁王海亮沈利斌)
20、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四、描写农民悠闲田间劳作的古诗
1、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2、丘为为人谦逊谨慎,以孝敬继母闻名,他做官时,继母尚健在,他拿出一半的俸禄供奉继母,丘为八十余岁辞官回乡侍奉继母,直至她去世。刘长卿也曾以此为背景赠诗“帝乡何处是,歧路空垂泣”。
3、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4、新鬼故鬼合为群,每日愈多陈死人。
5、古代发生瘟疫后,朝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逃离。在没有办法治疗的情况下,有些瘟疫到天热时就突然消失了,不过并没有绝迹,古代最短经过两三年,最长不超过7年就会再次爆发。由于古代战争杀戮等原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人为加剧了瘟疫的爆发。
6、又看到有一位贫苦的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捡着地里散落的麦穗,左手悬挂着破箩筐。听着她和别人诉说着贫困的家境,听的人都忍不住为其感到悲伤。家里的田地为了交赋税都已经卖完了,只能靠着捡麦穗来充饥。
7、更填十万疫鬼兵,大江南北任分布。
8、他的诗歌来自自然,来自生活,白天劳作,夜晚写诗,这是柯杰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9、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0、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1、六月品赏郁李野葡萄,七月煮葵菜和豆子。八月打枣子,九月割稻子。酿成好春酒,祝老爷能长寿。七月吃甜瓜,八月摘葫芦,九月釆麻子。采点苦菜砍点柴。农夫就靠这个话。
12、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13、天灾流行古所有,未闻蔓延如斯久。
14、诗人的称呼不是柯杰自己起的,是徐闻作家协会起的,海南广播电台文学栏目《百草园》称他为“有诗意的农民”,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湛江晚报》《海南诗文学》刊发。
15、清代诗人更是以诗记录了当时瘟疫爆发时百姓的惨状。
16、离乡久矣,必然望乡。对亲情的眷恋与抒发就成为望乡诗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不乏这方面的力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脍炙人口:
1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9、为我生养五子女,生活苦楚说不完。
20、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五、农民在田里辛苦劳动的诗句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3、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唐·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6、毛泽东还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在杭州亲自制定规划。
7、死者相枕籍,活者难久延。
8、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9、县治萧条甚,疲民疫病多。
10、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11、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2、一个辛勤、可爱的农家老人,和他笔下那纯真朴素的乡土故事,以及那真挚美好的父子深情,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大家纷纷表达看法,交流感受。
13、疫鬼日夜侵,尽室委阳侯。
14、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15、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16、杜甫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就写了自己疟疾发作的情形:
17、田园,本就是一首诗。四季变换,各呈精彩。种地是辛苦的,但是在诗人的笔下,总能幻化出形形色色的美来。尤其是田园隐士陶渊明,他在诗作最是悠然从容,千百年来,吸引着多少人梦寐以求!
18、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作品。描写了农忙时节的繁忙景象,同时反映了苛捐杂税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体现了深深的愧疚和同情。
19、休采路边花,莫嗜杯中酒。努力加餐莫念儿,老小妻来守。
20、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