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100句)
一、西行漫记
1、stooped(stuːpt)adj弓背站立(或行走)的
2、在英国和美国共产党都是合法存在的,为什么这两个国家就没有工人政府呢?
3、这部名作封面上那位“红军小号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那片区域,跟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仍处同一个时空环境下,但其实是两个世界。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加上一手的这种直观的认知,使得斯诺比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西方人更加准确的看待中国,预见中国未来的发展。他的很多判断,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卢沟桥事变之后爆发的全面抗战当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表现,都有所证实。当然,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成了共产党最好的朋友,也成了新中国最好的朋友。
5、工薪层抱怨读书无用“知识改变命运”错了吗?|教育
6、谢谢你采纳我的建议,但你那样的行程还是太紧张.建议在五台山多停一天甚至两天,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从太原或大同到五台都需半天时间,而五台景点最少也得游一到两天.最后到阳泉后,欢迎你去娘子关藏山看看!在阳泉老家过得高兴!
7、《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名就是《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西行漫记》是美国的译法,翻译成中文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8、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9、gaunt(ɡɔːnt)adj瘦削憔悴的
10、也曾有人和他谈起当年拍摄照片的往事,但谢立全并没有声张。直到1972年,将军得知身患癌症,才请秘书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放大出数张照片,留给子女们,并在告诫子女的信中说:“这张相片登载的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总之,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虚心谨慎、戒骄戒躁,就是要跌跤的”。这位将军依然保持了当年的红军本色。
11、1972年2月,斯诺在日内瓦逝世,毛泽东发去了唁电。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2年第五期《人民画报》登载了斯诺生平和1936年斯诺在延安拍摄的部分红军生活照片。
12、斯诺进了苏区以后,先到达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与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前往宁夏南部的预旺县,是当时红军跟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线。之后,他冒着炮火重新回到保安,再从保安回到了西安。
13、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14、索尔兹伯里夫妇在雨中寻访长征故地
15、历史的转折点出现了,1935年,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共产党人当时面临一个情况,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中国共产党人其实历来很重视跟世界的沟通跟交往,也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蒋介石因为有早期跟共产党人合作的经验,在这方面防得非常死。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西方人士大概知道在中国是有共产党的,知道有支军队叫红军,但是究竟红军长和共产党人是什么样,他们能够了解的信息来源,是被国民党严格控制的。
16、正在犯愁之际,斯诺看到了体格健壮,腰挎手枪的谢立全(1917—19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那天,19岁的谢立全身着当时并不多见的新军装,这是他刚刚参加完一场胜仗得到的奖赏。斯诺赶忙拉着谢立全到豫旺堡的围墙附近,拍下了这张名为“抗战之声”的珍贵照片。
17、在斯诺眼中,周恩来“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具有“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18、斯诺专门强调了一点,他发现毛主席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这点和很多对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是能听无线电新闻广播的,在西北他还出版着自己的历史。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
19、《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20、的确,全书有一整个章节就是写毛泽东自述如何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从农村,到长沙,再到国民革命时期……十分全面。
二、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1、第三篇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文中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2、1936年年底,经过4个月的实地采访,斯诺带着十几本笔记本和30卷胶卷从陕甘宁边区回到北平,在燕园完成写作。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不久又相继被译成法、德、俄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间闻名遐迩。
3、这样的场景对比蒋介石与他的手下、人民的相处方式,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红色中国可以逐渐壮大,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4、而带领民团入侵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洋鬼子,也就是斯诺。斯诺被当成一个当地反动政府请来的外籍反动军官,带了一百多个白匪要入侵安塞。斯诺觉得这个事情略搞笑。而正在斯诺克感到担心,担心他们会不会真的把我当成带领那些民团的头子。
5、埃德加•斯诺来中国时,正值国共对峙时期,关系紧张,在去延安的路上,一路上受到很多阻碍。冒险去中国西北采访的外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形成鲜明的对比,斯诺在延安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热情招待,双方的反差可见一般。历史自有其规律,多年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结果,或许从这里就能窥见一点。
6、正因如此,到了21世纪,当中美关系即将走入下一页,以更加均衡的力量关系构建,寻求构建一种更加稳定的战略关系的当下,我们去看看这本书,去看看中国和美国交往的起点。那个时候甚至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在延安,在黄土高原,在窑洞里,一群经历了两万五千里艰难困苦行程的人们为打造一个新中国而努力的时候。在起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走向今天的一些内生的动力和深层的机制。
7、当时正在北京京西宾馆出席海军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将军看到了《人民画报》上登载的照片后,给夫人苏凝写了封信,告诉她“那个"吹抗日战争之声"的号手就是我”,并让夫人不要声张。
8、1939年,斯诺又一次到了延安和毛主席进行了谈话,后来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评论。1941年,斯诺对于皖南事件作了如实的报道,并为此受到了国民党安全和情报机构的严厉打击,被迫离开了中国。1942年至1943年斯诺又来过一次中国,以后他再到中国来就变得越来越难了,49年以后就更不用说。
9、Forsheerdoggedendurance,andabilitytostandhardshipwithoutcomplaint,theChinesepeasants,whocomposedthegreaterpartoftheRedArmy,wereunbeatable.
10、我常常敬佩那些经历过长征的英雄们,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至死不悔。两万里长征,无数生命就永远留在了某一块草地上,他们或许一辈子永远默默无闻了,或许永远不曾被世人知晓。又或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座大山,踏过了多少里草地……这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11、斯诺笔下的农民、战士、工人,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角色是如何从旧社会的奴隶蜕变为活生生的“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农民们普遍没有自己的土地且饱受民团的压迫,红军到来后开展了土地革命,并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农民们建立了坚定的感情,让农民不再受压迫,甚至自愿让自己的孩子参加红军。
12、0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在亚洲,只有蒙古人曾超过它,而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举武装大迁移,也许除了惊人的土尔扈特部的迁徙之外,对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热河》一书中曾有记述。
13、但少有人能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样对共产党早期的斗争与发展有极为细致且真实的记录。
14、讲求形象性是设喻的目的,用鲜明的形象表达情感也是设喻的重要动力。埃德加·斯诺似乎在有意减弱自己情感的流露,力图以公正客观冷静的叙述来传达事实。但事实与良知却使作者自觉地选择各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喻体来陈述事实,这种陈述自然就显示着作者的倾向与价值判断。
15、红星照耀中国每个篇章的读后感可以这样子写,首先概括一下这一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就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是激发了你怎样的爱国情怀。
16、▌(回眸百年致敬青春)更多推荐阅读
17、他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位“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18、期间,他对中国现状和革命进步人士的一些如实报道,赢得了许多革命者的友谊同时也激怒了当时的统治者。斯诺自此成为了统治阶层的眼中钉肉中刺,受到大大小小的政治迫害。后来斯诺进一步被革命思想影响,他萌生出采访革命领导人的想法,为此他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成为第一位到达中共革命苏区采访领袖毛泽东的记者。
19、在陕北,斯诺和毛泽东在一起
20、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西行漫记简介
1、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一个月不到15块钱大洋。而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们首级赏格加在一起,总共超过200万元。红军大学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作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这是一所“高等学府”,全世界就这么一家。斯诺有幸在红军大学被邀请去做了一次演讲。在做演讲之前,他获得了一个额外的优惠,他被请吃了一顿面条,当时在那吃顿面条可是很奢侈的。
2、正因为有了斯诺,他从进入红区开始到离开保安,先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采访行动描绘了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贺龙、毛泽东、林彪、刘志丹、彭德怀、徐海东、朱德、博古、李德、蒋介石等名人形象。这些记载有的与现代人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有的则又进一步丰富了对他们的认知。
3、斯诺对于延安的访问,其实是双方以一种不那么刻意的方式共同合作的结果。共产党人希望找一个合适的美国人或者是外国记者对延安进行一次访问,介绍延安的真实情况,介绍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然后大家发现斯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所以他才那么顺利地到达了延安。在周恩来的介绍之下。非常顺利的他又从安塞出发,开始向保安移动。他去见毛泽东。
4、这仅仅是第一次的相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谣言,原来,在这里的不是土匪,是一群有着绝对信念,是一群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红军战士。
5、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6、这得益于当时苏区对他这位外国记者的坦然接纳。他在书中记录了周恩来十分坦荡地对他说:
7、战争年代里照相只是偶尔为之,枪林弹雨才是常态。戎马倥偬的谢立全没有看到斯诺写的书,更不知道“红军小号手”的形象早已传遍全世界。
8、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9、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0、图:埃德加.斯诺(左一)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作者供图
11、“当中国真正获得了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从前更多的机会。4亿5000万人民的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几万万的人民一旦获得真正的解放,把他们的巨大的潜在的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文化的水准。”
12、半个世纪前,伴随长征30年,诞生了两部经典曲目,一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创作歌词的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女声独唱《情深意长》。两部作品都抒写了各族人民心目中美丽如歌的长征:无论是慷慨悲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还是深情委婉的“索玛花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都赋予了长征诗情画意。今天重温经典,再读斯诺,心中也不由漾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句子:
13、《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
14、斯诺一听到土匪就来精神了。说“你说土匪是说红军吗”。“不不不”,那个年轻人马上纠正。“不是红军,虽然四川也有红军,我是说土匪”。然后斯诺记者的精神就开始发挥,问道:“可红军不也就是土匪吗?报纸上总是把他们称为‘赤匪’或者‘共匪’?”
15、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民众对于红军最朴素的看法,变革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从西安走向保安的路程当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插曲。当斯诺在半路上被白匪跟踪了。他走在前面,在一个地方遇到了当地人。于是他就描述了最初的见面,他被一个当地的人带到了一个叫百家坪的地方,并将斯诺介绍给了一个苏维埃工作人员。
16、0只内战,不抗日,难道这是爱?——张学良
17、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得跟在他旁边走得“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18、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象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19、机缘巧合,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应斯诺后人的请求,有关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和沟通,才有了红军后代和斯诺家人的这次会面,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谜团终于得以揭开。
20、EdgarSnow,RedStarOverChina,1961,GrovePress
四、西行漫记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这段话它中间的核心意思,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人口所具有的消费力量对世界的意义。中国领导人关于进博会,关于中国市场变成世界的市场,关于让世界搭乘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利益的时候,都可以听到类似的论述。
3、进入到抗战之后,我们后面《旭日东升》系列会讲,从美国政府的角度上来说,它严肃地认真地去探讨一个遥远的东方的国度,当时中国还不是那么强大的一个国度里面,一个叫共产党,一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红色军队和红色根据地,对美国究竟有如何影响,其实是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发生的。
4、1936年,毛泽东(右一)与斯诺在陕北合影。资料照片
5、0只有当你了解中的历史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经过的那种突出的孕育过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复。这一孕育的合法产儿显然就是现在这支红军。
6、“中国通”是对十分了解中国的人的褒义称呼。说一口流利汉语,通晓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有洞察是他们身上的标签。
7、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西行漫记》(左)与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8、天天炫斗中,大圣西行是不久前推出的新玩法,那很多玩家在问大圣西行怎么打?下面tengbo5腾博会我就给大家带来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大圣西行的战力需要80万以上,希望大家看完有所帮助。
9、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向世人讲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展现了一个“活的中国”。
10、那矫健的英姿和仿佛响彻耳际的“抗战之声”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英勇不屈、追求民族解放的最好象征。
11、而在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并且最终取得胜利。当然这只是中美关系的早期,不管是共产党还是美利坚合众国那边,对于他们之间发生深层的交往跟互动,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
12、当时在他的身边是有中国派出去的医疗小组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为斯诺看病。斯诺对医疗组说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热爱中国”。这是让人非常感动的故事,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了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的校园里面,这是他1936年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1937年他整理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13、相处过后,斯诺发现毛泽东:
14、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为什么来到中国?
15、0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比较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溃败,但当时他的大军已经完全溃不成军,军心涣散。
16、在西北苏区的4个月里,除了采访领导人,斯诺还对农民、军人等群体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对红军的判断在那个时代的国际舆论环境之下是十分超前且准确的。
17、193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资料照片
18、作为一名文笔很好的作者,斯诺经常会记录一些让人一开始会会心地一笑,然后让你迅速陷入思索的一些场景。比如他在讲通向西安之路的时候,在坐着很不舒服的狭矮的火车里,他介绍了两位旅伴,一个年轻人和一个面目端正、留着一绺花白胡子的老人。
19、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笔者想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今年正逢斯诺先生赴延安采访八十周年,又逢该书中译者胡愈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不禁想起那些尘封的历史珍闻。
20、以巴黎为中心的国际学生运动前途如何?
五、西行漫记的作者
1、但凡是一个理性的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都可以从这本书的文字以及相关的照片当中看到一种精神,一种与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的人和区域所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有相当一部分是人类共通的,它积极、昂扬、向上,鼓励人们在最艰困的环境当中,朝着一个美好的目标不断努力。
2、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3、对于第二次见面散步,斯诺是这样写道:“我第二次看见毛泽东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没戴帽子)在街上走,一边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在认真地做着手势。他带着浓重的湖南方言,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时才知道。”然后接下来斯诺就像他一贯的描述经常用的,“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与旁的人在一起行走。”斯诺在延安看到的每一个人,这边有点《海贼王》的意思,每个人头上都是一个悬赏的。
4、麦卡锡控制的时期,在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分子看来,斯诺就是最危险的共产党人,他已经不是共产党的同情分子。他就是共产党的代理人。联邦调查局对他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不允许美国的报刊发表任何斯诺写的东西。对于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这严重影响他的生活,所以他被迫旅居到瑞士。还有他的护照被美国国务院特殊注明,不许去中国。
5、“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6、一边是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7、《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力作,它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介绍到国外,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凡读过《西行漫记》的人,无不被封面上那位迎着朝阳的红军小号手所吸引,而小号手是谁却一直鲜为人知。
8、他观察到红军战士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并非按“省份不同分别编制的”,纷飞战火让许多战士家庭都遭遇过失去亲人的创伤,但战士们却“没有太悲伤”,反而十分乐观。
9、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象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10、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
11、这时一个人出现了,是一个非常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Hello,你想找什么人吗?”斯诺单独指出,这位仁兄是第一个用英文向他打招呼的人。斯诺瞬间就反应了过来,他之前还是做了功课的,他遇到了周恩来,其实周恩来在这里等他。
12、斯诺刚刚准备坐下来跟他们开始谈话,突然一个束着军官皮带的青年指挥员骑了一批汗流浃背的马疾驰而到。这人是安塞赤卫队的队长,他刚刚跟一百多个民团打了一场遭遇战回来,这些民团是在后面跟踪斯诺的。
13、《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4、可以啊,我们有鲜花女生四人间,带独立卫浴,也有只提供给女生的青春女孩八人间,卫浴方便齐全,环境也没的说,价格也便宜了许多,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15、而第一次他想起在陕北窑洞里,当时中国的革命还在黑暗当中摸索,前景还不明确。但是领导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有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他为何走向成功。
16、但有时候也常常在想,蒋如果当时不去张、杨驻地督战,那结果又会怎样?但历史没有“如果”,多个偶然因素,就会形成历史的“必然”。
17、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的垂着穗的玉米田。
18、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19、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即前燕京大学的校园里。这是一九三六年他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一九三七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20、斯诺想找到一种比文字更为具体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红军是中国抗日先锋队”这一主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谢立全进入了他的视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