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粽子的古诗四句(100句)
一、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端午内中帖子词其八太上皇后阁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
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3、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4、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5、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芋羹真暂淡,䶉炙漫涂苏。
6、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7酒美清尊共。
7、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8、到了清代,“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笔下:
9、豆沙糯米包红枣,腊肉五仁添蛋黄。
10、宋代僧人释了惠写到“黄栗粽”,就是以栗子作馅儿。晚清诗人范当世说“肥枣满青粽”,大概就跟现在的蜜枣粽子差不多了吧。至于槟榔粽子,则有明代区怀瑞的一首诗:
11、《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12、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13、青青孤叶包金黍,玉盆满贮颁群臣。(明·章懋)
14、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15、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6、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7、贝琼生于元代中后期,因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考试,并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压迫和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多怀才不遇,有志难伸,人在端午节,看到狂风暴雨,想起屈原这位怀才不遇的伟大爱国者,不禁兴叹,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旧洒脱的一面。
18、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1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二、描写粽子的古诗四句
1、《六幺令天中节》: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2、则写尽了火腿粽子的妙处。
3、另外,宋代另一位僧人释惟一在《偈颂》中说“蒲饮先春雪,粽餐明月珠”,没说是什么瓤儿,但根据“明月珠”来推测,可能稻米才有这种色泽吧。
4、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5、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
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7、译文:穴枕好像通了灵气一样,长长的丝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续。四季花都开放,粽子的种类花样多,味道独特美味。
8、《六幺令天中节》: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 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9、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10、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唐·沈亚之)竹筒楝叶潇湘馀,随波凌乱飘江湖。(宋·王质)
11、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可以入药的植物,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因此古人常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治病。晋代周处《风土志》中记载当时有制作“艾虎蒲剑”的风俗:“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12、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宋·项安世)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13、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14、说“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就是用嫩竹筒盛米做成“粽”,配上鲜美香脆的烤乳鹅。唐代以后,竹筒粽子已经不常见了,但偶尔还有。有些诗人说到竹筒粽子,未必真的是用竹筒,可能只是追慕古风而已:
15、细葛宫中曾被赐,杨梅粽里未容窥。(宋·李洪)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宋·苏轼)綵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宋·欧阳修)葵榴映菖歜,梅李参角黍。(宋·张镃)
16、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17、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18、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19、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20、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译文:端午节在中国,当时清人又长。
三、有关粽子的古诗词
1、《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 白居易
2、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3、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4、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5、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6、到了宋代,杨梅粽就更常见了,大文豪如司马光、苏轼、欧阳修诸位,都吃过这种粽子:
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8、依然是青蒻粽、菖蒲茶,不过这次更为具体,说了粽子瓤儿,是用粳米做的。说起菖蒲叶粽子,宋代孔仲武写过“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王圭写过“万一原夫能末缀,采蒲裹粽待归期”。采蒲裹粽,是宋代的端午节俗。
9、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10、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写过5首端午诗,他的爱国精神与屈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对屈原格外有共鸣。
11、据传,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端午回家,偶见一锅香粽,刚要食,被其三嫂拦住,随口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声称对不出下联,休想吃粽子。上联连用三个“五”字,且以“讨”相贬,有为难、讥笑之意。
12、一十二峰黄栗粽,东大洋海茱萸茶。(宋·释了惠)
13、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14、《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译文:五彩的丝线包扎这像碧玺一样翠绿的粽子,香气扑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样抱团。
15、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上篇描述她们节前的各种准备,下篇着重写了缠线、挂符以辟邪护身的两项端午民俗活动。
16、现在的粽子都是用叶子包裹,南方北方不同,或用竹叶,或用苇叶。但最初的所谓“粽子”,可能并非如此,而是用竹筒盛米,其实就是现在的竹筒米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年夏至就在苏州吃过:
17、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吃过各式各样的粽子后,爸爸妈妈们不妨跟孩子一起赏析几首关于端午的诗。
18、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19、短短十句五十个字之间,就提到了莼菜、鳝鱼、黍米、菰米、菱实粽、木奴(柑橘)、芋羹、䶉炙、炰鳖、羜(羊羔肉)、烹鯄、鲈鱼等十多种食物,可见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其中“绿粽新菱实”,好像是说菱实瓤儿的粽子,但在其他地方没见过,作者也不敢多言。
20、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
四、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拼音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2、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3、更闻云谷荔枝熟,好栖越秀餐丹霞。七律•粽子[当代]张苏京芦叶青青宽扁长,折成漏斗诱人装。
4、《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5、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这一年的端午,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6、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宋·史浩)
7、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9、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成为了端午节庆食物。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的习俗。
10、译文:五彩的丝线包扎这像碧玺一样翠绿的粽子,香气扑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样抱团。
11、同为风雅之人,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他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可见,“甜咸粽子之争”自古而有之。
1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唐·杜甫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宋·陆游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唐·李隆基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唐·储光羲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宋·陈与义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小重山·端午》
13、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14、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6、春英诗社|chunyingss
17、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18、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19、《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表夏十首》唐代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20、说完了粽子皮儿,咱们就由外而内,再说说粽子瓤儿。现在吃粽子,糯米最常见,但古代的选项更多,总的原则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没有一定的规范。纵览历代写粽子的诗词,所见之瓤儿,有黍米,有稻米,有菰米,甚至还有菱实。黍米色泽金黄,形如黄金;稻米温润洁白,好似白玉;菰米、菱实则别有风味,可以一尝。
五、关于粽子的古诗词
1、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3、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
4、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5、一个标准的粽子,有包裹在外的皮儿,有填充其内的瓤儿,还有暗藏最里的馅儿。粽子裹好了,会有一个形状。等到吃起来,还可能有各种蘸料。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多种做法,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枝繁叶茂的粽子大家族。咱们今天就从历代诗词入手,细数古人吃的是什么样的粽子。
6、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7、所谓“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就是喝桃子泡的酒,找粽子里的杨梅。根据题目来判断,这首诗并非写端午,而是除夕守岁。可见粽子也不只是端午节的专利,其他时候也是可以吃的。
8、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9、《六幺令·天中节》宋代 苏轼
10、现在的粽子,大多以竹叶作皮,稻米为瓤,全国各地都类似,所以并不为人所注意。最关键的,可能就是最里面的馅儿。南方好咸,填以蛋黄鲜肉;北方喜甜,塞以蜜枣豆沙。但在古代,这些东西都极少用作粽子之馅儿。古人还是喜欢吃一些时令之物。最常见的,就是初夏时节的杨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以杨梅作馅儿的粽子了。徐君茜有一首诗写到:
11、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一种是纪念伍子胥。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12、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13、《浣溪沙·端午》北宋文学家苏轼
14、古人以艾草、菖蒲或榕枝,用红纸配上蒜头、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编织成人形或剑型的“艾人”、“蒲剑”,插于门眉或悬于厅堂之上,以防蚊虫叮咬,并祈祷消除毒灾;
15、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16、还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的佳句,盛赞别有风味的果脯粽子。
17、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18、“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南宋.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帅》)佳节合家团聚,插艾叶、挂菖蒲,品酒食粽之际对联猜谜,其情怡然,其乐融融。
19、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20、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