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有哪些(100句)

2023-01-19 14:50:5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赏析

1、“此时无声胜有声”见唐•白居易《琵琶行》。本句大意是:(琵琶声由凝重、梗塞以至于断绝)这无声的音乐比有声的音乐更能拨动人的心弦,表现的感情更充分,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无声”在音乐上叫“歇拍”,它是乐章上的空白;这样的空白表现在戏剧上叫“静场”;表现在电影、电视屏幕上叫“空镜头”。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能引人入静,促人思索,耐人寻味,这种无声往往比有声表现出更丰富的感情,因而更能感动人,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3、定义、分类及作用

4、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5、隐语(谐音)、双关

6、(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7、首先分析词义。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思,特别注意特殊用法。

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9、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0、(设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1、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12、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13、例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16、(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17、(问)简问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18、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9、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20、(2)概括主旨:通过描绘……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歌颂了……品质,批判了……观点。

二、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双关也称隐语或者谐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3、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4、■□联想,具体来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5、(解析)“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

6、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8、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9、(答案)①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描绘画面)

10、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11、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3、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4、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6、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17、知识点一:把握诗歌的内容

1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19、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20、■□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三、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视角变化)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3、(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4、(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5、“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7、“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该字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1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对照)

13、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14、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15、①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②别后的孤寂和思念;③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④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抱负

1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7、例“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18、“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19、例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20、例“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四、写出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1、①对祖国美丽壮阔的边塞风光的热爱与赞美;②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③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愁怨

2、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3、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手法。

6、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7、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

8、考点一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

9、1,渐渐的,我的眼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我的眼模糊后的视觉朦胧.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认识的星星对我的友好.“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用的是排比的手法,表现的海上夜的特点.

10、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1、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3、中间的那个生得:凿牙锯齿,圆头方面。声吼若雷,眼光如电。仰鼻朝天,赤眉飘焰。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妖怪的长相,凸显了妖怪的丑陋和凶残,表达了妖怪的厉害及对唐僧等人遇险的担心

14、■□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15、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16、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7、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适当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而又贴切。

18、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19、远近结合:一般用于多个静物陈列,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移步换景、

20、1、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运用比喻手法写的诗句

1、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3、(答)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4、■□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5、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7、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8、在《赠刘景文》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雨盖(即雨伞)”。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0、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11、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12、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3、■□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4、这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诗作。这是诗人游览庐山后所写的具有理趣的诗歌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诗说理,在言简意赅中,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可以说,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借助了比喻手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喻来形象地阐明人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的结论迥异的哲理思想。

15、“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6、|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17、(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18、在这首诗后两句中,没有一个动词,甚至也没有一个虚词,每个小句用三个名词性词组组合,以形象代替叙述,把时间、地点和战争事件表达出来。

19、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0、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