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性和攻击性(100句)
一、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1、弗洛伊德与科胡特的自恋理论核心对比(“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核心:
2、一些人赚了足够多的金钱后便辞职了,赋闲在家或周游世界。但空下来之后却发现,生活反而没有了之前那样的快乐。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有成就感、创造性的工作,能充分释放力比多。没有了创造性的工作,力比多释放的其他途径又不能建立起来,是这些人痛苦的原因所在。
3、见诸行动(actingout):
4、自恋者将自己的自体完全投射到他所关注的客体,否认自己与客体有任何的区别,或者完全不将自己和客体分开。这种混乱的客体关系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造成的,主要来源于早期的人际关系。自恋者有非常高的理想化自体,完全否认任何有碍于这种完美形象的因素。
5、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6、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自恋的倾向,毕竟,懂得欣赏自己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如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就像炒菜用的盐,少了则淡而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它。
7、与创伤性经历具备。如有的成年人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等,可使其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的兴趣,转而成为自恋癖者。
8、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妈妈很忙碌,无心关注孩子,如果孩子表达出对母亲的不满,母亲往往为了保护自己作为模范母亲的夸大幻想,不会解释她在忙碌,也不愿意或无法给与孩关注,满足孩子的需要。
9、自恋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这种表现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过分的爱慕虚荣,夸大自己,爱打扮爱臭美等。同样,自恋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仇恨乃至人身攻击。
10、①第一个就是镜映的阶段,人类的心理发育一定是要经历镜映的过程。在这个镜映的过程中有一个需要,就是小孩子需要客体给他回应,给他镜映这么一个内容,你是完美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无所不能的。当孩子得到这么一个镜映的时候,他的自恋就得到满足了,就能往下发展。
11、虽然表面上,他们不能忍受别人的意见或者批评,但是内心深处,他们却十分自卑。即使他们身处高位(例如在公司中有较高的职位或者在家庭中是长辈),他们也会不停地证明自己的“优越”,通常是通过炫耀的方式。只有这样,他们内心深处那个“懦弱的小孩”才会感到安全。为了掩饰自卑,他们常常表现得装腔作势,并且非常喜欢那些巴结他们或者溜须拍马的人。
12、科胡特认为自恋神经症也有移情,是自恋力比多(自体客体)的移情,自恋神经症中一部分程度轻的人也能形成稳定的自恋移情,就称为自恋人格障碍及自恋行为障碍。科胡特的分类是神经症、自恋人格/行为障碍、边缘状态、精神病性。可以理解自恋障碍包括自恋人格/行为障碍、边缘状态、精神病性。
13、而科胡特的自恋,就意思比较丰富了。首先它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14、广义的自恋:是不成熟自恋到成熟自恋的连续谱。
15、其外在的表现,在赖希(Reich,1933)的“”阳具自恋型人格”中有清晰的描述,傲慢、爱出风头、虚荣,操控和对崇拜的贪婪作为自恋型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
16、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defensemechanism)
17、我们自爱的人总是广施爱心,不但懂得爱自己,也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我们待人处事很成熟,却不乏小孩子的天真。我们总是尽心尽力地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因此,我们很自信。我们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自尊。
18、在谱系的另一端,有一些人被强迫地体验“反复的攻击性胜利”(Volkan&Ast194),而其他人则代表他们自体表征的“渴望”方面,和威胁性的贬低客体的形象。以便使他感到独一无强大、有资格、以及防御性地全能。他们的自恋,被偏执的期望所污染。这些都是破坏性的(恶性的)自恋人格(Kernberg1975;Stone1989;Volkan&Ast1994)。具有“成功”或“恶性”自恋人格组织的个人,不会躺在精神分析师的沙发上。
19、自恋是自已的独尝,即是自花触尝。过度不好,容易自以为是。自信是自己对自己潜能的信心。两者的自我认识是不同的。
20、现在我试着简短地总结一下科胡特和康伯格的概念的主要区别:
二、自恋、性和攻击性
1、我们在这儿就简单地说几个代表人物,他们关于自恋的几个观点。
2、详细描述、和比较克恩贝格与科胡特的理论立场,超出了本报告的范围。科胡特的追随者,和那些应用克恩贝格发现的人,他们之间的激烈辩论,引起了整个精神病学专业人士的注意。1979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的“诊断和统计手册”,首次正式承认自恋人格障碍。它被描述为“一种自体重要性、或独特性的感觉;对无限成功的幻想的痴迷;对不断关注崇拜的暴露癖需求;对自尊威胁的典型反应;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典型干扰,如特权感、人际爆炸性、在过度理想化和贬低的极端之间交替的关系;以及缺乏同理心”。APA手册描述了具有夸大的自恋倾向的人。
3、“工作有价值,是因为工作和与工作相连的人类关系所提供的机会,大量地排放了力比多的部分冲动(自恋的、攻击性、甚至爱欲的冲动)......当维持生计的日常工作可以经过自由选择的时候,就是说,通过升华作用,可以利用存在的倾向和保存其力量的本能,或者因为结构上的原因而有比平常更强烈的本能冲动的时候,工作就提供了特别的满足。”(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
4、鉴于夸大的自恋问题,存在各种变体,分析师应该在评估什么是病态、和什么不是病态时,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在我的研究中,我注意到自恋人格组织存在于一个谱系中(Volkan&Ast1994),范围从“成功”到“恶性”。成功的人在生活中获得的位置是:当他们成为受人爱戴的流行偶像、组织领导人、或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时,他们内心的夸大的自爱,成为“第一”、和高于其他人,实际上得到了成百上千、或数百万人的核实。这些人拥有智慧,无意识地幻想自己是“救世主”,并且能够升华,成功地实现、并保持了他们的心理愿望和对崇拜、权利、以及伟大的需求,与他们从外部世界得到的回应之间的“契合”。
5、所以,力比多、攻击性、关系和自恋从何而来?从人类以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我”存在并需证明之而来。
6、我们自恋者只会寻找跟自己类似的人做配偶,无论我们跟什么人在一起,永远是我们自己。一旦配偶在某个地方跟我们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或相反,我们就会很失望。
7、我们说抵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代替道歉的行为方式,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反向指责,反向指责似乎更加容易混淆视听,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反向指责呢?
8、这必须从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在上面的是神经症(最成熟的心理疾病),其下则是边缘障碍(一种严重的扭曲状态,但没有精神病那样严重)。让我们从核心问题,防御机制及达到的自体整合水平来展开讨论。
9、心理防御机制其实并不是"自欺欺人"或者"自我欺骗",而是当一个人在现实中遭遇到了一些事情之后,在当时的情境下所采取的最能保护自己的应对方式。一旦这个应对方式在最初遭遇创伤性事件时发挥了作用,那么在下一次这个人遭遇到同类型事情时,就可能直接采取同样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
10、康伯格对病理性自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视其为一种防御结构:
11、这种状态会让我们自我怀疑,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优秀,自己才疏学浅等等。这时我们可以试图退一步看看,做一个区分,这种感受是自己的,还是对方投射给我们的。也就是说对方想让我们感到自己不如TA,TA需要这样来维持自己的自尊,而我们认同了对方的意图。
12、自恋和边缘障碍的病人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理想化,投射性认同,投射和分裂;
13、我们自爱的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理智的,我们尊重配偶的意愿和选择,不盲从也不抗拒对方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习惯,就算双方有矛盾,也能找到调和的办法。而不像自恋狂那样一遇到问题,就回避,或者离开甚至人间蒸发。
14、因此依赖自恋防御的个体无法,全心全意的表达感恩以及赞赏,因为对他们来说表达赞赏就代表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对夸大自体的侮辱。
15、治疗师必须接受病人的所有的移情,无论是理想化移情还是镜映移情。当治疗师就像一个很能理解的母亲,能够看到/镜映孩子/病人所呈现的一切,自然治疗师就很好地意识到这种移情会是一种防御结构。这里我们又接近康伯格了。他的防御源于假自体的存在,而假自体的形成是为了抵御无能、不被爱、不安全和反应性愤怒的感觉。要让病人看到这种防御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接近他的真实自体。
16、当科胡特在伊迪丝·雅各布森(1964)等人之后,发展出他对自恋的元心理学理解时,奥托·克恩贝格(191976&1980)描述了具有自恋人格组织、并利用分裂作为主要防御机制的个体。克恩贝格还使用了“夸大自体”,来描述这些患者公开展示的、自体的、全能的部分。
17、我们刚才说弗洛伊德有一个原发自恋到继发自恋过渡的理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变呢?
18、澄清一些误解(关于自恋,自恋障碍,自恋神经症概念的澄清):弗洛伊德和科胡特对自恋的理解不一样(很容易把他俩对自恋的理解混为一谈):弗洛伊德:力比多灌注于自我VS科胡特:自恋力比多的灌注一个是,投注的内容不同(一个是性,一个是自恋);另外一个是,不是根据它(力比多)的投注方向(投注于“自体”或者“客体”)而定义自恋。换句话讲:力比多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19、有比例地叠加,签名绿色以上套装地元攻击力加成是百分之百,但是镶的石头、灵魂锁链等不加成。
20、虽然我们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就危险了。过分自恋,其实与自私无异。凡事看到的都是自己,渐渐整个世界也都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了。
三、自恋性和攻击性
1、因为不能忍受他人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所以他们通常都固执己见、独断专权,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必须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实施,不论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有时候,即使他们知道要付出代价,也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尤其是当他们的自我形象或者地位受到了挑战时,他们就会更固执,从而来防止他人的入侵或者背叛。
2、首先,是作为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原始自恋这一概念。弗洛伊德说对自体的投注先于对客体的投注。现代对婴儿进行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开始与客体联系的时间要远远早于精神分析理论所设想的。
3、即使我们忍住了,没有发作,也会让自己受严重内伤,甚至会得精神分裂症。
4、是个体用回复到客体关系的早期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甚至是人类的婴幼儿期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中。
5、现在我们来简洁地陈述一下,在康伯格的眼中,自恋的病人描述自己的方式:
6、同样,我们所有人似乎都对承认错误和失败有本能的排斥。当以上两种情况出现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很可能启动自恋的防御方式,进行防御。
7、首先,明确你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无法忍受粗暴的对待方式,就要明确告知对方。哪怕只是发生一件小事(比如用攻击性的外号称呼你)也要明确告知对方这超出了底线,约定这样的具体行为是不可以再发生的。然而,明确底线不只是做到“告知”而已。
8、在对自恋进行阐述的人中,还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科胡特和康伯格。他们都来自于讲德语的国家,在欧洲被纳粹占领之后,他们不得不逃亡到美国。
9、我认识一个女的就是特别自恋,整天对着镜子照,还自言自语说自己如何如何年轻漂亮,幻想能嫁入豪门,认为自己特别优秀,滿屋挂着自己的照片欣赏。为人处事很自我已经很变态了。其实她本人各方面很一般,也可能是过度自卑引发的人格障碍,她也咨询过心理医生,疗效甚微。
10、克莱因理论认为自恋者将自己的自身完全投射到他关注的客体,否认自己跟客体的区别,或者完全不将自己和客体分开,而是当成一个人。
11、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对使用者来说,这些机制可以改变个体感情的体验或本能的表现,旁观者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奇怪,不可理解。
12、自尊问题、情绪困扰个人成长、关系问题
13、在我们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TFP)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发现非常多的边缘病人主要发展出自恋移情,我们变得越来越倾向于把他们归为功能在边缘水平的自恋人格障碍患者,还有那些主要症状围绕着过度的傲慢和攻击的病人也一样,还有恶性自恋综合症患者,都主要发展出自恋移情。(Clarkinetal2006;Kernberg2004,2007)
14、我们是相信一个人天生与他人连结在一起,还是相信他主要是对自己感兴趣,他去寻求与他人的联系仅仅是因为他为了生存做出的选择?你能想像得到这也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区别。
15、与此同时,理想化的父母意象被整合进成人人格中,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而它是这样工作的:当孩子被照顾的时候,会感到挫折-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没有一个母亲是完美的。如果这些挫折不是太让人受挫的话,仅仅是小小的挫败,孩子会逐步地撤回对它的投注。很重要的是,挫折不是太大。否则孩子会被迫把所有的投注从令人失望的父母那里撤回。如果挫折仅仅是一部分的话,孩子可以内化母亲的功能-首先是她减轻孩子生理或心理紧张的能力-从客体到自体。科胡特把这个运作过程称为转换性内化-这是正常的发展。(过渡客体)。
16、自恋顷向严重的人,我觉得是一种心里不成熟的疾病!
17、狭义的自恋:对应的是狭义的自恋,是病理性和初级的,狭义的通俗的自恋可以看作是相对原始的自恋。
18、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这样定义自恋:自恋是一种借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19、比如一为女性可能会对她的爱人说“很高兴你在控制自己脾气方面又进步了”,而不是“我很感谢你对我的耐心”,他们很巧妙的把评判性认可伪装成感谢,但即使伪装,关系中的另一方依然能感受到傲慢,缺乏诚意以及距离感。
20、对于康伯格而言,病理性自恋是一种防御结构,他的治疗是不同的。他强调了关注攻击性冲突的必要性。治疗师必须系统地阐释理想化和攻击,两者都存在于移情中。攻击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沉默、迟到、不接受治疗师的任何解释等。通过反移情你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是否有攻击性。
四、自恋 性 攻击性分别是谁提出来的
1、不成熟的(儿童性)防御机制(immature)
2、如果攻击性冲动没有被修通的话会发生什么呢?
3、这个转变就是所谓的继发自恋,而自恋是伴随着对客体的一种攻击,因为它源于客体对自己拒绝的关系,这是克莱因学派的观点。
4、隔离(isolation):
5、看美剧,学心理—《扪心问诊》解读沙龙
6、自恋在精神分析中的元心理学定义是:“力比多灌注于自我(弗洛伊德)”、“力比多灌注于自体(哈特曼)”、“自恋力比多的灌注(科胡特)”。
7、我们如何来鉴别病理性自恋和其他的心理疾病呢?
8、我们自恋者自己扮演,自我欣赏,但我们其实是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我的,并且在心底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
9、大白话就是通过在想象层面把自己高度的美化,让那些影响自己不那么完美的东西从自己身上消失。只看到自己的好,完全不看自己的坏,大概就这么一个意思。
10、首先自恋这个概念在精神分析中,是弗洛伊德先提出的,不是科胡特,只不过科胡特扩展,修改了他对自恋的理解。
11、科胡特在他的临床工作当中接待了大量的这样的来访者。他发现这类病人不是简单的客体关系,也不是以前分析家们著述的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新的客体关系,他起了个名字叫“自体客体关系”。
12、弗洛伊德:力比多灌注于自我这个时候力比多主要是指攻击力和性,主要是指力比多投注的方向,是投注“自我”还“客体”是。这是和科胡特的本质的区别。
13、退行(regression):
14、边缘性人格的病人的自体和客体表象都是破碎的,通过分裂的机制这些被分开了。
15、“我是伟大的。我不需要因为没有满足其他人的期望而担心被他们抛弃。我很伟大,而且能够满足所有的期待。其他人永远也达不到我所拥有的完美程度。这就是我对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原因。唯一的事情是我必需防御他们对我的妒忌。”
16、当考虑对自恋这一概念的贡献时,我们看到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同时也是最让人迷惑的。原因在于很多精神分析师发展他们的理论时,没有与已经存在的概念联系起来,最后我们就有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概念。我将试着在丛林中找到一条路。
17、而不正当言论,就是付能量,它不能使人积极向上,乐观前行,而会使人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不正当言论不利于工作,更不利于团结。
18、自恋就是过于自信,总觉得自己哪都好,高傲自大,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这种人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容易被孤立。
19、自尊,作为一种描述性或可描述性的价值是固定的,主要是。聪明的洞察力是清晰理解的精髓。这种思路的力量在于,它让人们意识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的绝对重要性。
20、所以我们看到科胡特认为病理性自恋是一种被中断的成熟过程。
五、自恋,性,攻击性
1、通过投射,不愉快的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给别人而减轻。
2、婴儿对占有和能力的需求不是排他的,而是要变得可爱,能够被他爱的人和他希望爱他的人所接受。
3、刚度矩阵是一个由应力应变等分析组成的一个矩阵,用来求解出来需要的应力,应变等参数结构的刚度K是用加载的力除以力下的变形大小得出来的一个数值(一般情况),软件一般不会自动算出,因为这个刚度可能是某个点的,或者是某个组合的,需要人为的通过计算的结构的量,等效算出。由此可以看出,刚度K要算出来,需要用到刚度矩阵来算出结构的变形,这就是他们的一个联系其实还有阻尼矩阵,还有质量矩阵等都是结构刚度分析所需要的,这个你就要看看基本的材料力学的知识,工程力学的知识,这里会用我说的方法算就行了
4、也就是说你是谁不重要,你不在了,你变成了我想要的那个样子。科胡特的心理发育的理论,也跟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不一样。
5、所以,力比多和攻击性本身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呢?没有起点和终点——因为根本就没有力比多,没有攻击性,没有关系,没有自恋——因为没有一个我。
6、世界如此美丽可爱,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不懂得珍惜享受呢?为什么不学会做自爱的主人,而选择做自恋的仆人,让其在我们身上恣意横行,践踏我们的生命呢?
7、这是通过被动的、受虐的、或把冲动转向自己的防御方式而表达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因此这种表达是间接的,非即刻显效的。如,拖延,失败,为引起别人注意的挑衅性行为等。
8、因为自恋者往往渴求关注,Ta们想说的、想得到的东西总是Ta们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而自恋者也希望在你的主观世界里,能把Ta们的需求放在头等位置。因此在与自恋者相处时,潜在的受伤者可以尝试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多次察觉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状态。如果你的确被自恋者的需求淹没,良好的自我觉察可以帮你摆脱这些干扰。
9、编辑/审核:Vincent
10、对他的观点的证据是,我们观察到小孩子的自恋是完全不同于成年病人的自恋的。他提了以下几点:
11、如果仍然以刚刚我们举例的这个会压抑自己欲望的人为例,当他成年后,他其实具备了一定的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无需一直压抑自己的欲望。
12、自我理想是从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和理想化的自体意象不断调整而来。在个体与它相协的情况下,它是自恋满足的来源。自然个体并不是总是与它相协的。
13、与自恋者相处总是需要付出的。以上一些方法都需要承受伤害的一方付出足够的精力,维系任何关系都不会在零付出的前提下顺水推舟。
14、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不产生欲望"就是一种应对机制或者叫心理防御机制。
15、反而会批评孩子自私,不成熟,过度索取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为了避免自己自体的现实缺陷和不完美,儿童被当做了有缺陷的客体。
16、孩子并不只是对批评、失败或内疚有严重反应。他们也能够表达深刻的爱,感激和对别人感兴趣。但首先,他们能够发展出对相关客体的依赖。
17、临床症状非常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呈现出适合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指症,但是如果病人表现出可描述的“边缘特质”,即,普遍的行为模式混乱,社交生活、工作、爱与性全面崩溃,那么他们最好接受移情焦点治疗(Clarkinetal.2006)。如果他们还呈现出一些预后不良的指证,例如:病态夸大自体中浸透了严重的,与自我同调的朝向他人或者自己的攻击性,慢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反社会行为,那么接受TFP就再恰当不过了。
18、(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给予一些人低尊重,给予另一些人高尊重的最初计划,可能是一种将他人纳入尊重计划并希望得到最好结果的方法。坏主意。
19、因此,投入和有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为力比多的释放提供了途径。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高二之前,我学习辛苦却鲜有成就,心理很痛苦,在高二之后,突然进入了创造性、成就感的学习状态,幸福感便大大提升了。
20、家庭环境。单亲家庭在自恋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亲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昵可以是含有性的内容的,常可使孩子产生与尊亲同意识或潜意识。另外,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离异的,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