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不懂事的成语(100句)
一、不懂事的成语
1、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2、“懂事”,是大人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3、(释义)意思是指经验不多,出自《隋书·李雄传》。
4、担心孩子不乖,做事和大人的期待不同,会让自己的处境难堪,让外界误以为自己不懂教育。
5、所以从今天起,放下过去的固执和偏见,好好看看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6、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7、不知丁董,拼音是bùzhīdīngdǒng,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8、释义:形容无精打采、眉眼呆滞之意
9、举例:说好来吃饭的,菜还没上完,他立特活法就要走,也不知道怎么了。
10、现如今,孩子的生存环境变了,父母也应该做出改变。
11、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2、(例句)雏鹰毛羽未丰,只能依偎在母亲身边,学习飞翔,学习捕食,然后学会自我独立。
13、释义:妄:胡乱,非分的,出了常规的。妄为:胡作非为。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亦作“肆意妄行”。
14、拼音:měngměngdǒngdǒng
15、举例:这人脑子个是有问题?看起来次巴拉哈的。
16、释义:问人做什么事情去
17、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18、妈妈对她发火,她主动安慰妈妈;
19、但总被要求懂事的孩子,他们的痛苦和绝望,又有多少人理解和体谅?
20、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二、年轻不懂事的成语
1、成语解释: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幼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2、高考填报志愿,她喜欢文学,父母却以“将来工作好找”为由,说服她主动改填经济学。
3、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4、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释义)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6、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7、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8、举例:他经常把东西放在某个壁角落头,自己都找不到。
9、宝宝还小,多多引导,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不要着急,否则宝宝会脾气更大,等脾气过去再跟他讲道理
10、释义: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11、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2、也许你已经给你的宝贝提供最好的生活了,但那远远不够。你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去塑造他们的大脑吗?
13、年轻不懂事的成语:年少无知拼音:(niánshàowúzhī)(释义)年纪轻,不太懂事。
14、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5、初出茅庐chūchūmáolú
16、你好亲爱的宝妈。这个时候宝宝都是很调皮的哦。还是用用点心去调教下都是可以的哦不要太担心了哦。多和宝宝多沟通沟通就是可以了哦。不要太担心他了
17、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8、释义:形容人动作很慢,有条不紊
19、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20、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三、年纪小不懂事的成语
1、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释义:形容人傻傻的、呆呆的
3、《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7、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9、“(小小)她每天恪守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了,她才能够留在这个家里。”
10、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1、(释义):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12、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3、不知薡蕫,读音为bùzhīdǐngdǒng,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14、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5、用“风雨同舟”说句话,把练习发到下面留言处,小米阿姨会筛选宝贝造的优秀句子,你将会成亲宝国学的成语达人哦!快快转动你的小脑袋吧!
16、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17、释义:一声不响,不敢说话
18、举例:虽然小明这次考了第二名,但跟第一名还是忒放的亚!
19、目不暇接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新年快乐!!!如有不懂,可继续追问!
20、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四、形容年轻不懂事的成语
1、宝贝,造句的时候记得写上你的名字哦!
2、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3、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5、菜鸟:含贬义或调侃意,新手。
6、懵懂无知:糊涂,不明了;对事物的模糊,没有认识到本质,只是粗浅了解,不明事理。
7、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
8、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活得自由、健康和快乐?
9、拼音:shàobùjīngshì
10、《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如也;左右手。”
11、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12、一个延续多年的研究也发现,到四岁前,贫穷家庭的孩子听见的单词总数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万,而且他们听见的单词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否定的、简单粗俗。
13、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14、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5、我家老公属于成熟男人类型,我想到的,想不到的他都能想得到,特别细心,经常说我小孩,所以有时会拿我当孩子来伺候(老公比我大八岁)
16、三岁前的小孩该和他说什么?
17、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可她却敢想敢说,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想学这学那,什么都想学。
18、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七月就是这样的女孩。
19、少不更事(shàobùgēngshì)
20、释义: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五、形容自己不懂事的成语
1、贫穷的生活给父母带来更多的焦虑和负面情绪,他们也很难有心情耐心的给孩子“讲话”。
2、《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文种跪而致词曰:“寡君勾践,年幼无知,不能善事大国,以致获罪。今寡君已悔恨无及。”
3、女儿一向个性十足,我行我素。
4、(拼音):táoqì(释义):顽皮,不听话;〈方〉怄气;受气(近义词):任性捣蛋调皮顽皮
5、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6、不要再问为什么“军人优先”,这就是答案!
7、释义:形容人摸不着头脑,搞不清
8、(释义):存心跟人找麻烦,扰乱别人;进行破坏
9、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10、贵阳二套每周日晚20::00——21:00(重播)
11、měngdǒngwúzhī
12、与同理心和道德感有关的事情:如果你表扬一个孩子的行为,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坚持性;如果你表扬孩子这个人,他就会渐渐成长为一个高尚有道德心的人。
13、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14、可我却分明看到小外甥的委屈和无奈。
15、成语释义: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16、好的教育,是父母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包容的环境,允许孩子表达自己。
17、年轻识浅 适用于形容职场上的新手/新人,通常为自谦用语,也可做第三人称叙述用语,上级或长辈常用此语形容年轻人或下属.愣头青、菜鸟,含贬义或调侃意;年少无知...
18、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19、更多精彩请锁定每周五晚八点半贵阳三套
20、(释义):臭:气味。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