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雨的诗句古诗大全(100句)

2023-05-28 18:18:43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雨的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清平乐·采芳人杳》宋·张炎

3、5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4、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5、风花雪月、雷雨冰霜,这些自然界中的物象,在许多古诗中已经成为通用的意象。特别是有关雨的诗句,更是多的不可胜数。有关雨的诗句虽然有很多,但是形容夜雨下个不停的诗句并不是特别的多。因为他设定了两个条件,第必须是夜雨。第这雨还必须要下个不停。因此说,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诗还不是很多的。

6、中国的古诗词太多了,由其和雨有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9、释义: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10、春雨暗暗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

11、木葱茏的初春夜晚,随着风儿悄悄

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13、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筠《题望苑驿》

14、译文: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15、出自:唐代张谓的《郡南亭子宴》。

1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

17、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9、这首有关春雨的诗,流传千古,美

20、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二、雨的诗句古诗大全

1、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温庭筠《咸阳值雨》

2、杜甫的这两首写夜雨下个不停的诗,两种不同心情的表达,堪称是经典之作。

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5、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6、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秋思》

7、译文:刚刚下过的暴雨,使山间溪流水势暴涨,空中升腾的云雾,遮蔽了山上的大树,显得树林很低矮。

8、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

1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

13、渔歌子描写雨的诗句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意思是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

14、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7、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8、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司马宅》。

19、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20、冬雷震震,夏雨雪。——《上邪》汉·佚名

三、雨的诗句 情诗

1、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灞上秋居》唐·马戴

2、烟雨莾苍苍,龟蛇锁大江。

3、山峻高㠯而蔽日兮,下幽晦㠯多雨。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6、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7、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8、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惜牡丹花二首》唐·白居易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

10、夏雨观雨的诗句如下: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南朝梁·王僧儒《侍宴》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赵师秀《有约》

1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春日田园》

12、白话文释义: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1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4、吴甸落花春漫漫,吴宫芳树晚沈沈。王孙不耐如丝雨,罥断春风一寸心。——高蟾《吴门春雨》

15、✎纤纤雨丝增添了春愁,往事如梦,即使你来我梦里,依然隔着重帘,教我如何接近。

16、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1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1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9、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0、雨歇林间凉自生,风穿径里晓逾清。

四、雨的诗句 古诗

1、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声声慢·秋声》宋·蒋捷

2、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3、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4、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5、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万俟咏《长相思·雨》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出自:明代李攀龙的《广阳山道中》。

10、木祈春雨成春雪,应误小桃先次开。——梅尧臣《和谢公仪学士正月十七日雨後复雪》

11、译文:断虹出现在空中,雨停了,湖水从堤岸的缺口溢出来,成了一股新流。

12、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佚名《迢迢牵牛星》

15、出自:唐代方干的《题报恩寺上方》。

16、释义:昨夜雨尽管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17、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8、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19、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20、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

五、雨的诗句现代诗

1、译文: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变得稀少起来。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静就迎着风浪归去。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辛弃疾

5、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6、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7、译文: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杜牧《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1、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2、白话文释义: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13、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或说迷濛的雨气使柳丝密密麻麻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14、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文天祥《除夜》

15、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16、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鹊桥仙·七夕》宋·苏轼

17、青绿的色,近看却无,呈现出一

18、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19、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0、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南湖早春》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