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100句)

2023-05-02 09:18:1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庞涓和孙膑

1、深山里的枯寂和外面的繁华是十分不同的,时间久了,庞涓难免产生了对花花世界和功名利禄的向往之情,但学业方才一知半解,庞涓只得忍耐心性,继续跟着鬼谷子老师学习。

2、从史料上看,孙膑与庞涓之间,除了上述两件事之外,还有一次沙场直接交锋,即桂陵之战。所谓桂陵之战,即是魏国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邯郸,齐国后来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不去救助赵国,而是围攻魏国,促使庞涓回兵救援。

3、需要说明的是,孙膑与庞涓的确是同门,但一同拜师鬼谷子,却是《东周列国志》和《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中的说法,正史中没有记载!因此,鬼谷子判断两人谁更强的传奇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4、庞涓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带兵追逐齐军,就在路上他发现了,军队做饭用的土灶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于是他断定大部分齐军都已经逃脱,所以他抛下了自己的步兵,只率领自己的骑兵进行追击。追击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的时候,再次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这一次庞涓没有那么幸运,他被乱箭齐发的齐军射死在马陵道上。

5、两个人纵然没有正面交过手,可是庞涓从心理上,其实就已经落了下风。这就是庞涓的弱点,他看不得别人比他好。

6、一次,庞涓和孙膑闲聊,谈到未来,二人约定如果其中一人先得贵人赏识而入仕,那么一定要帮另一人进行举荐,这样才是无分彼此的好兄弟。

7、关于孙膑(原名孙伯灵)和庞涓谁更强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两件事,“陷害同门”和“马陵之战”。

8、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

9、庞涓也是好样的,他没有辜负魏王对他的期待。

10、原本即将学成的孙膑看了魏国士兵送来的信件,认为庞涓还真没忘掉自己这个兄弟,就拜别了鬼谷子老师,高高兴兴地跟随士兵来到了魏国。

11、任何漫长的铺垫之后,总有伟大的表白!孙膑这三步妙棋,让庞涓彻底上当,最终为齐军所擒获!

12、庞涓先于孙膑在魏国得到了重用,并把同门师弟孙膑介绍到魏国,有的说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将师弟骗到了魏国加害的。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师兄弟俩一开始关系很好!

13、庞涓系魏罃(即魏惠王)图强所重用的重要将领,对于魏国军事势力的大幅增强起到极大作用。南征北战使魏罃时期的魏国一度出现“霸主”之局面,几乎成为战国新一代霸主。孙膑为齐谋两度打败魏军,斩杀庞涓使得魏军军事势力彻底衰弱,并之后一败再败。魏罃自言魏“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自此魏国彻底丧失霸主实力地位。所以庞涓孙膑对战国可以说一个几乎扶持了一介霸主一个则是把一介霸主扼杀于雏形。这对战国局势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于屈原先生。。。老实说他只能说是战国士大夫典型代表。虽然主张改制图强,但未受重用所以终未对战国末期局势起到什么重大影响。

14、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15、虽说眼前庞涓还能以腹中的学问建立起一些威望、得到富贵和荣华,但将来呢?如果将来孙膑出师,成了我庞某人的同僚或者敌人,那么我又该何去何从呢?!

16、庞涓学业有成后,出山比孙斌早一些。

17、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18、当年孙膑和庞涓一同和鬼谷子学习兵法,三年后庞涓耐不住寂寞,决定下山干一番大事业。临行前鬼谷子为他取花卜算,对庞涓说你必出仕于魏国,‘遇羊而荣,遇马而卒’。

19、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

20、公元前372年,卫伐齐,取薛陵。

二、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

1、孙膑谦虚勤奋,深悟兵法真谛,又纯朴厚道;庞涓则生性奸诈,仅得兵法皮毛,又贪恋功名。后来,孙庞同投魏国,皆辅佐魏惠王。庞涓嫉贤妒能,唯恐失去宠信,于是设计陷害孙膑,孙膑惨被剔骨黥面。

2、战国权谋大师鬼谷子是当时相当厉害的传奇人物,他既是善于谋兵布阵的大军事家,同时还是纵横捭阖术的鼻祖。

3、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4、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微魏国的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的事,这时候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这个时候孙膑建议田忌率领军队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时候远在赵国的庞涓,听说自己的都城被包围立即回师救援,这个时候孙膑将自己的军队埋伏在庞涓回来必须经过的道路两边,就这样当庞涓风尘朴朴的带领军队准备赶回去救援的时候,埋伏在路两边的齐军趁势杀出,庞涓没有想到齐军会在此埋伏,很快被打败。

5、战争中很难说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之所以喜欢孙膑是因为它能忍辱负重,大丈夫之所为。而庞涓相对而言就显得忌贤妒才,气量狭窄。

6、齐威王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等到韩军接连五次战斗中都失利,魏军也被拖累得疲惫不堪时,才于第二年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大举发兵援救韩国。

7、第庞涓与孙膑在性格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二人在最后分道扬镳的重要因素,庞涓心高气傲,建功心切,以至于学业半途而废,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也是不喜欢这样的徒弟,骄兵必败,虽然庞涓出山后很快就凭借一身才华得到了魏王的重用,而且也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大将军。

8、孙膑看到魏军来势汹汹,而且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决定智取,不与敌军正面直接接触。所以他建议田忌用欲擒故纵的计谋,引诱庞涓中计。

9、齐威王本意命孙膑为主将前去救援,可是孙膑却推辞了,他说:自己受过刑法,身体已经残废,并不适合做主将。就建议齐威王命田忌为将,自己做军师即可。齐威王听后不由心痛,便采纳了他的建议。而孙膑做军师,开启了“军师”的先河,他没法像其他将领那样衣着铠甲,立在战车上,身先士卒,只好安坐在辎车上,身着长袍,儒冠儒服,也颇有儒将的风雅。

10、下签卯宫:(孙滨困庞涓)眼前欢喜未为欢,亦不危时亦不安;割肉成疮为甚事,不如守旧待时光。诗意:此卦割肉成疮之象。凡事只宜守旧待时。(补疮本作成疮。)解曰:知止则止。知宽自宽。割自身肉。疾痛一般。故事:战国。孙膑齐人。庞涓魏人。同师事鬼谷子。孙膑之学优於庞涓。涓为魏将。与膑斗智。输而忌之。乃以计刖其足。後孙膑假作颠狂。得脱归。齐威王以(膑)为师。将兵伐魏。用减灶添兵之法。赚庞涓。追至马陵道。伏弩射死。

11、02 庞涓如果直接杀掉孙膑,会有损个人形象,在仁义上无法立足。

12、出生同门,又都效力于魏国,庞涓从最初举荐孙膑出山,到后来千方百计陷害孙膑,这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源于“名利”二字。

13、庞涓虽说和孙斌是同门师兄弟,但是他在学识上还是差孙斌一筹的。

14、第二年,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

15、史料记载,齐军在马陵峡谷两旁的高山上,依据地形布置了一万多支强弩。这种武器力道大、射程远、准确度极高,是先秦时代打伏击的首选武器。为了准确捕捉庞涓位置,孙膑还利用魏军的好奇心,砍光了马陵谷中的多数树木,仅留了一棵没有树皮的树干,并在上面刻了“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果然,按照孙膑的估算,魏军真的于傍晚时分抵达了马陵道。结果,当庞涓亲自举着火把走向树干时,齐军万箭齐发,当即将庞涓射成重伤。庞涓自知无路可逃,遂拔刀自刎。和他一起魂归地府的,还有惠王苦心编练的十万精锐。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16、两次交手,孙膑也算是报了仇,有名话怎么说来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用它来说庞涓,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17、这一次也和十三年前,依然任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孙膑也已经决定,要在这次的争斗中,解决与庞涓多年来的恩恩怨怨。

18、彼时的孙膑因为为人正直且谦逊好学,便被鬼谷子所看重,还将“孙子兵法”的要义教予了孙膑。

19、当孙膑依依不舍地送别庞涓时,二人又想起了昔日的约定,便互道了“苟富贵,不相忘”之类的话语。下山后的庞涓去了魏国,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谋略,顺利地成为了魏王手下的一名掌军统帅。庞涓嫉妒孙膑,设计将其谋害自从当上了魏国的统帅之后,庞涓过上了梦想中的富贵生活。闲来无事之时,庞涓就想起了仍在跟随老师学艺的孙膑。

20、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三、庞涓和孙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以上可见,齐国国力孱弱到了何种地步,且不说强大的三晋,就连中等诸侯燕国、末等诸侯鲁、卫等国也敢上门勒索。因此,齐威王即位不久便力行变法,将齐国重新拉回了强国的行列。

2、庞涓和孙膑都是师出同门,原本是相亲相爱的师兄弟,而且孙膑也是庞涓举荐到魏国的。或许举荐之初,庞涓并没有料到孙膑居然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想到孙膑的到来会威胁到他在魏国的地位。后来,孙膑一次次立下战功,让曾经荣耀的庞涓此时却成了普通人。眼见孙膑并无低调收敛,落差之下,庞涓才对孙膑怀恨在心,设计将孙膑变成了残疾,但从头到尾,庞涓并没有想过杀掉孙膑。

3、可在“围魏救赵”这个典故中,各为其主的庞涓、孙膑二人在两军交战之际数次智慧交锋,孙膑辅佐齐国大将打败了同门师弟庞涓,庞涓走投无路,又不甘被俘,于是愤而拔剑自刎,这段史实便是成语“孙庞斗智”的由来。

4、庞涓在想若是长期以往,自己魏国主将的位置将会不保。

5、庞涓下山后来到魏国,成为魏国大王重用之人,然后过了几年孙膑也下山了,来投靠自己的师弟。在魏国大王对他们两人的考验中,孙膑占了上风,庞涓深知如果把这个有才能的师兄留下来,自己便不再会被重用,他便诬陷师兄与其它外贼勾结,想要谋取大王的江山。而孙膑也因此锒铛入狱,脸上留下了刺青,膝盖也被生生剜去。

6、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计把他的膝盖骨刮去。

7、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

8、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

9、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史称马陵之战。

10、可是这个人是孙膑,是鬼谷子学校的天才军事专业学生。庞涓虽然提前修完学分毕业,可是他早就听说过这个学弟的厉害之处。

11、在老师眼中,其实庞涓的能力要比孙膑更强一点,因为庞涓是可以提前下山的。也就相当于是提前把大学四年的学分都给修完了,提前毕业了。

12、首先,孙膑建议主将田忌先耐心等待,等赵魏两国鏖战至疲倦。与此同时,为了让庞涓放松警惕,他又让田忌派了一支部队攻击魏城平陵。平陵位于宋、卫之间,地处魏都大梁以东,城坚池深不易攻取。齐军在此地损兵折将,最后又被魏军击溃。庞涓闻听战况,确信魏国留守兵团足可抵御齐军,遂尽起精锐攻击邯郸。不久,庞涓攻克邯郸,但部队的消耗、损失和疲惫皆已到极点,齐军决战歼敌的时机已经到来,但齐军不能自行北上邯郸对敌,这样会给庞涓以喘息和休息的时间。那么,如何调动庞涓呢?孙膑建议田忌派出一支精锐车兵奔袭大梁。

13、当时的魏王一连问了庞涓很多关于国政方面的事情。

14、于是,聪明的齐国使者就将孙膑悄悄地藏在了自己的车马队伍之中,成功地将孙膑带到了齐国。此后,孙膑便得到了齐王的赏识和礼遇,成为了齐国的军师。孙膑的复仇之役——马陵之战此后,赵魏两国交战,赵国的首都被魏国的军队围困住了,不得已,赵国就向齐楚两国寻求帮助。

15、咱们今天要说的是“围魏救韩”,同样的策略,同样的方法。魏国派庞涓去攻打韩国,孙膑却直奔他的老巢,魏王就赶紧让庞涓回来打孙膑。孙膑看见庞涓带大部队来了,就一步步往后撤退,庞涓呢,故计也是因为上次的战败,这次想报仇,就紧跟孙膑的部队,想一举歼灭。

16、因为孙膑的计谋,让庞涓判断错误,最终一举被擒。这一点很重要,在司马迁等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庞涓被擒,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无疑改写了历史。可以说,孙膑不仅“玩弄”了庞涓,而且还擒获了庞涓,显然是技高一筹!

17、胜出的总是孙斌,这样庞涓就不高兴了。

18、之后庞涓更是施展自己的政治手腕,私下里告发孙膑通敌叛国,于是魏王很生气,按照当时魏国的刑法将孙膑的膝盖骨挖掉了,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让他这一辈子都无法正大光明的做人。

19、魏王也听说过,庞涓有个师兄还是孙武的后人。

20、齐军乘胜追击,正好太子申率领的后续大军赶到。秦军俘虏了太子申,取得全面胜利。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马陵之战”,这一战中所用的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四、庞涓和孙膑是哪个朝代

1、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2、这场战役的结果给了孙膑少许的安慰,却让庞涓觉得非常的耻辱,就算自己取得再多的胜利,也抵不过这一次的失败,世人皆会评价,庞涓不过是孙膑的手下败将而已。庞涓暗中下定决心,他日一定要与孙膑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3、当时,齐国主帅田忌对孙膑言听计从,魏国主帅是庞涓,因此这一战相当于两人直接交手。

4、孙膑真名没有记载,后世之所以都叫他孙膑,是因为他生前遭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刑罚,被庞涓挖去了髌骨,所以史料中记载他的名字为孙膑。

5、而孙膑则是老老实实地在鬼谷子学校学习了四年本科专业,还差点上了研究生。孙膑听说师兄庞涓毕业以后,在魏国混得很好,所以刚毕业就屁颠屁颠地去找师兄了。02庞涓对孙膑下手,主要就是担心孙膑的光辉盖过自己。庞涓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完全靠一张毕业证书和自身的能力,便坐稳了魏国大将军的职位。当时魏国是中原大国,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军队强大,尤其是魏武卒更是当时战国最强大的军队。

6、算是一起入门的!一起学习!为什么比孙膑先出山,看看他俩的对决就知道了!技术上,很明显孙膑比庞涓高明的多!性格上,急功近利,骄傲自大,刚腹自用,目光短浅,还比孙膑小气!这就不难得出他早下山的结论!学到一定程度,认为自己很牛B了的时候,自然就想用用闯闯!相传当时鬼谷很器重庞涓,很有才华也很聪明!但却将真才实学传授孙膑!因为孙膑情商比庞涓高!

7、孙膑本名孙伯灵,这个名字可就没那么出名了。那么是谁让他变成了孙膑呢?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师兄庞涓。

8、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

9、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会盟。之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在梁、赫击败韩军。韩昭侯向齐国求救。

10、孙膑出生的时候,自己家里的家庭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很早便把他送去接受名师鬼谷子的教育,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窗庞涓,两个人都有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于是两个人谈话非常投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是真真正正的好朋友。

11、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12、这一点也是庞涓深知的。

13、他当时根据天下大势,做了一番分析。

14、1972年,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考古专家发现两座汉墓,挖出了一大批汉简,揭开了一段又一段被正史遗忘的传奇。

15、在《史记》中记载:是孙膑率领着齐国大军,直接兵围了魏国王都大梁,而此时魏国国内兵力空虚,正在功打赵国的庞涓被逼无奈,只好率军急速回防大梁。

16、庞涓之所以有这样优秀的战绩,一方面除了他自己确实有大将之才外,更凸显出鬼谷子的厉害之处,让途中辍学的学生都能够迅速无敌天下,可以说,在孙膑未出山之际,庞涓集功绩荣耀于一身。

17、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18、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鬼谷子其人受命于天,得书于仙,不仅才学满腹、谋略奇绝,还创办了中国古代第一所军事学校——战国军庠。

19、通过“马陵之战”,孙膑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建立了功勋,还给了小人庞涓一个既痛快又彻底地反击。庞涓自杀身亡,孙膑大仇得报,也算是还了孙膑一个公道。

20、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五、庞涓和孙膑谁更厉害

1、他又问孙膑:“你的呢”?

2、但是孙彬的心在经历了监狱的灾难和刑法后非常坚定。他更加装疯卖傻去了齐国。魏国打了祖国,祖国这时找到了自己的盟友帝国。于是派孙膑和田忌大败魏军。这就是微信结构的由来。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迷惑自己的师傅,防范了。孙彬想出了减少灶洞的方法来迷惑敌军。十万兵马从十万个灶开始,后来变成了五万个灶,后来变成了三万个灶。古代根据你有多少炉灶来判定你有多少士兵。敌人的侦察也是以这种方法为依据的。这种方法给了庞涓错误的信号。因此,庞涓认为敌军军机涣散,每天都有逃兵,人数在减少。这个缩小的炉灶就是证据。庞涓对此深信不疑,孙彬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3、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4、孙膑与庞涓的师傅是鬼谷子的说法来源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和末清初时人吴门啸客《孙庞斗志演义》等历史小说

5、孙兵庞涓最后一战——马陵之战:

6、孙膑一出山,一举打破了庞涓无人能敌的局面,更是留下了围魏救赵等诸多著名战役,庞涓怎么会善罢甘休,不仅嫉妒孙膑的才华,更垂涎孙子兵法,于是想方设法诱骗孙膑写下孙子兵法,最终竟然不惜对同门师兄动用大刑。

7、第面对这一局势,田忌急了,但孙膑却建议:“请遣轻车西驰梁郊(轻装战车直奔都城大梁城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总之,孙膑是制造一个假象:齐国兵力单薄,却胆子很大,骚扰了魏国都城。

8、于是,他就单枪匹马的来到了魏国。

9、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一定战必胜,攻必克,此时正值庖丁为惠王上“蒸羊羔”的菜肴,惠王大加赞赏庞涓,封他为元帅职,正好应验了“遇羊而荣”。

10、过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

11、孙膑是齐国人,庞涓是魏国人,二人年龄相差无几,师从鬼谷子。一开始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一起吃住,都是学的兵法谋略。也许孙膑的天分比庞涓高一些,常常可以触类旁通,领悟能力极强,而庞涓固然也不错,只比孙膑差一些。时间一长,庞涓心中就开始嫉妒了,觉得孙膑以后是个潜在的威胁,但他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敢对孙膑怎么样。

12、可以这么说,庞涓属于自己上进的富一代,而孙膑则是受到祖先福泽的富多代。由此可见,庞涓要显得更加不容易。

13、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14、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15、几年以后,庞涓认为自己所学已经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便向师父辞行下山。鬼谷子同意了他的想法,并让他去魏国发展,定能够建功立业,并给了他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16、至于马陵之战,孙膑计谋百出,最终魏国损兵十万,庞涓拔剑自刎。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战魏国主帅不是庞涓,而是太子申。太子申有没有像田忌对待孙膑一样,言听计从庞涓,这也充满了怀疑。所以,马陵之败,庞涓有多大责任,这一点很难说清楚。

17、孙武甚至还写了一本《孙子兵法》流传后世,所以孙膑之所以对军事学比较感兴趣,那是有祖先福泽传播下来的。

18、逃离魏国的孙膑决心辅佐齐国,正式与庞涓拉开了两国大战,终究庞涓技不如人,被孙膑设计灭于马陵道,刚好印证了鬼谷子的那句:遇羊而荣,遇马而瘁,可叹举世无双的同门师兄,最终却落得个如此结局。

19、这日,齐国大军行至一个叫马陵道地方,此地山势险要,树林茂密,是一个伏击的极佳之地,孙膑暗道:“庞涓休矣”,接着便命人,就地伐树,将峡谷的道路路堵住,又叫人将一棵老树的树皮剥去,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立于谷中,并将两万弓弩手埋伏于两侧,只待庞涓大军到此。

20、孙膑辞别师傅后,便到到魏国投靠庞涓,一番交谈之下,庞涓发现孙膑才能已在自己之上,担心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就想陷害孙膑,他找人假扮孙膑在齐国的亲人写信给孙膑,让其回齐国探亲。然后庞涓假意建议孙膑回家探亲,同时向魏王告状说孙膑想要投奔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