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诗(100句)
一、马致远的诗
1、顾况,字逋翁,进士及第后曾当过几任小吏,后因作诗嘲讽权贵而被贬,晚年过着隐居生活,享年九十四岁。顾况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他的感怀诗集中表现了作者豪纵不羁的性格、苦闷愤慨的情绪;有些抒情诗描写封建知识分子失意后的不平之鸣,悲愤激昂,也震撼人心。
2、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3、古道西风瘦马。
4、唐代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才华超群、见解深刻,措辞精妙、风韵卓绝,后世不仅对他们无限景仰,而且还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其创作风格。
5、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6、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7、绿鬓衰,红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四块玉·绿鬓衰》
8、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或曰王实甫)之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9、连着小桥,残存的“古道”一直通向遥远的天际,晚来渐紧的霜风卷起漫天的尘埃,弥漫着慌村古道,疲惫的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踽踽独行——秋思的主人翁满脸憔悴,满脸忧伤,满脸愁思,走到读者的面前。读到这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哥哥你走西口啊……”“南下北漂”等词句和故事顷刻在脑海中浮现。世事唯艰,道路崎岖。
10、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11、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12、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3、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14、马致远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今夕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关汉卿窦娥冤
1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17、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18、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19、其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二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其三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
20、在元大都漂泊了约二十年后,五十多岁的马致远终于决定退隐,一番寻觅后,隐居地点可能选在了一个山青水秀的江南乡村。他的小令《秋思》与套曲《秋思》,应是这一时期的前后名作,它们与杂剧《汉宫秋》这“三秋之诗”构成了马致远诗歌艺术的三座高峰。如果说小令《秋思》似乎尚在前人诗境的边缘跋涉,套曲《秋思》则完全走出了自己的新境,它的高贵与通俗,愤世与幽默,抒情与描绘结合的如此之好,之妙,是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杰作。套曲每段前的曲牌,对今人的进入诗境已无更多启迪,我且略去:
二、马致远的诗
1、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2、夜幕慢慢降临,枯藤缠绕着光秃秃的老树,乌鸦鸣叫着寻觅栖息的地方,窄窄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伴着稀疏的人家,古道黯然,西风渐紧,疲惫的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踽踽独行。昏黄的夕阳收起最后的余晖从地平线上落下。思念家乡寸肠欲断的人啊,羁旅在外浪迹天涯。
3、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4、(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一个秋字,一个心字,组成了一个愁字。秋天是个特定的季节,秋天的思念,主要是愁思。古代叙述秋思的作品数不胜数,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此类作品中的杰作,被称为“秋思之祖”。28字,描写了8个景物,2个动物,1个人物,叙述了一个羁旅漂泊他乡的人,黄昏时刻浓烈的乡思。
6、天教你富,莫太奢,不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诗人晚年日子过着悠闲恬淡,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赞美。首两句就展现出一幅宁静淡雅的乡居图,“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诗人闲来无事,外出散步,他缓步走在板桥上,桥下泉水叮咚、碧波荡漾;他又来到农家门前,此时恰好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正在啼鸣。
9、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10、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11、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12、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3、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14、元代的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其中两句这样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形象地展现出羁旅愁情,虽然不着一个愁字,却充满幽怨之意。他一定是从顾况的这首绝句中得到启发,然后转换意境,又精心地打磨,才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15、小桥流水人家,
16、《夜行船·秋思》是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套曲。这套曲子对封建社会的名和利作了彻底的否定,表现了及时行乐、消极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想,将一个生活在乱世的文人矛盾的内心情感状态表露无疑,并成为一段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灵魂剖白,为后世人所称道。作品风格豪放,行文流畅,曲折有致。
17、《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18、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19、《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的散曲。
20、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天上梯!——《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三、马致远的诗以什么见称
1、担挑山头月,斧磨石上苔。
2、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4、《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5、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
6、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落梅风·因他害》
7、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8、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9、ཞེས་གྱི་ན་བ་སྐྱབས་ཆེན་བདེ་གྲོལ་དུ་འབོད་པས་ཕུལ།
10、可见诗歌创作是一件艰苦的劳动,同时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不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必须有自己的独特创意和真知灼见。下面介绍顾况很著名的一首六言诗,淡远清幽,元代的马致远也深受启迪。
11、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2、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双调·寿阳曲》
13、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
14、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5、哎,楚三闾休怪!
16、在黄昏下,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有几只乌鸦在凄惨的叫着。突然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小桥下面是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17、马致远(约公元1250年~约1321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浙江行省务官,晚年退隐山林。马致远是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他的杂剧《汉宫秋》最有影响。作品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者面前的怯懦无能,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结构紧凑,抒情色彩浓烈,词曲苍凉幽深,贴切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此外,他的《荐福碑》《三醉岳阳楼》《三度任风子》等剧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18、༢༠༢༡ལོའི་ཟླ༦ཚེས༡༠ཉིན་བསྒྱུར།
19、⑷古道:古老破旧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20、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四、马致远的诗词全集、诗集(28首全)
1、秋天,无情地剥下了绿色植物美丽的盛装,放眼望去,一片悲凉萧瑟的气氛:曾经绿叶纷披的青藤,如今已经变成了皮肤干燥,青筋爆裂的枯藤,昔日枝繁叶茂的大树,如今苍老地伫立在暮色之中,时不交运的“昏鸦”,拉开嗓门“呱、呱、呱”地叫着,那不祥的鸣叫,声声搅人心绪,把秋日黄昏的悲凉氛围一下子摄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2、作者在前两句中叠加了板桥、渡口、泉水,以及茅屋、红日、公鸡六个意象,形成了一种淡远清幽的意境,并以简练的笔墨,勾画出山家的地理环境,不仅显得真实贴切,而且为后文打下了很好地铺垫。
3、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有“曲状元”之誉。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隐居田园。其作品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4、མ་ཀྲི་ཡོན་གྱིས་བརྩམས།སྒང་ལམ་པས་བསྒྱུར།
5、གྲང་ལྷགས་མཚན་མོའི་ཁེར་རྐྱང་བསྣམས་པའི་ཡུལ་གྱར་མི་ནི་ས་མཐར་འཁྱམས།།
6、为答谢您的关注,古椿阁决定开启免费赠送《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您可任选其中一种,我们一次赠送30张(影印)笺谱!但是您要负担快递25元邮费(不发挂刷)。详情请至古椿阁微商城下单,我们即刻从古城扬州为您发出!
7、落梅风六首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实心儿待,休做谎话儿猜。不信道为伊曾害。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
8、比如王安石就喜欢写集句诗,很多词句都是原封不动地采用别人的作品,但因为意境深邃,却耐人寻味。而黄庭坚有时学习古人作品,却因为太过于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反而变得晦涩难懂。
9、马致远(约1250—约1323),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现存《汉宫秋》《岳阳楼》《荐福碑》《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艺人李时中等合写的《黄粱梦》七种,《误入桃源》仅存残曲。一说南戏《牧羊记》是他所作。其散曲成就尤为突出,有辑本《奉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谓《夜行船•秋思》“万中无一”,所作小令《天净沙•秋思》则有“秋思之祖”之称。
10、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四块玉·带月行》
11、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
12、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13、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我们看这首曲子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纵观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14、窄窄的小桥横斜在宽阔的水面上,桥下潺潺的流水不停地流向远方,四周稀稀疏疏坐落着一些人家。凄清如许,寂寞如许,难免会勾起思乡情结。无论是为功名,还是为了生计,零丁漂泊,满身风尘,悒悒独行,总是叫人纠结的。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了第三句,秋思的主人翁登场了。
15、ཟམ་ཆུང་འོག་གི་ཆུ་སྒྲ་གསལ་ཞིང་གྲོང་སྡེའི་ཐབ་དུད་ལོང་ལོང་འཕྱུར།།
16、主人爱客,寻常迎送,鹦鹉在金笼。
17、首先是这个题目的读音,应该是秋思。虽然在《新华字典》里没有这个读音,但是在古代的诗词里,这个思字,很多的地方要读仄声。一方面是诗的平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在内容和情绪的表达上,平声往往表示的是思考、思索的动作,而仄声一般表达的是较悲的内容,比如说愁思、旅思、相思,表达这种内容的时候,一般是用仄声。
18、马致远孤独着——至少是在精神上孤独着漂泊了一生,他的晚年在宗教中寻到了归宿,似乎终于进入了一个平和澄静的世界。但在后人的眼中,却始终无法摆脱这样的一幅诗人宿命图:一位漂泊深秋的诗人,骑着他的瘦马,对着前面的似乎伸手可及的家园,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他就这般徘徊在家园的边缘,心灵的天涯——然而,这徘徊的脚迹,却渐渐地将他所渴望的家园包围起来,呈现出来,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拥有。那身后一直催促的夕阳,瑟瑟如秋叶,却并不坠下——当然,永远也不会坠下。
19、(诗歌名称):落梅风六首(年代):元(作者):马致远(内容):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实心儿待,休做谎话儿猜.不信道为伊曾害.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
20、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落梅风.人初静》
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诗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2、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3、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4、汉元帝的身上,无疑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感伤,徘徊,屈服于无可奈何的生存。诗剧的华彩部分,亦是汉元帝在秋天凄凉的背景中,立于生与死的“天涯”,抒发的凋零之怀:
5、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6、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赞:“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7、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寿阳曲·江天暮雪》
8、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9、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留存的作品最多,受到历来的评价也最高。他现存小令一百十五首,套数二十二首,另有残套四首。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清新自然,雅俗共存。其思想意蕴和艺术风格最容易引起知识分子内心的共鸣,因此被置于“群英之上”。
10、顾况的这首六言诗语言工丽,更具师心匠意。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体味到百姓们的勤劳朴实;又用生动的画笔,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令人忆旧念昔,感怀不已。晚唐的温庭筠有一首著名的《商山早行》,其中两句极其精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对比顾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温诗虽有改造的痕迹,但又极其高明,没有丝毫的削足适履之感。
11、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睛。
12、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
13、诗人将自己的郁勃情怀、对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对自然界中种种现象的深刻观照,以铿锵激宕的音调、喷薄而出的方式发泄出来,令人痛快淋漓。
1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16、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
17、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18、其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19、马致远(约1250年一约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西华山陈抟高卧》、《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七种,其中以《汉宫秋》最为著名。他的作品《双调夜行船》套曲、《天净沙》等历来被认为是元代散曲中的极品。
20、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