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南京大屠杀文案(100句)

2023-04-24 21:35:2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南京大屠杀文案

1、南京大屠杀和你有什么关系?

2、流血不止。所有的河流都漂荡着腥味,

3、她叫张纯如。一位华裔美国人。

4、而这句话,也成为了昨日网络上频繁被提及的一句话。许多网友在转发上述这张图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网友称“看到这张图鼻子一酸,和平不易,应当牢记历史”、“画面走心了,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祈愿和平,吾辈当自强。”

5、这些评论或许很难称得上理性思考,因为标题改动并不意味着南京大屠杀的改名,但其间流露出的强烈民族情绪却折射出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

6、——pandora《国家公祭日》

7、所以你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8、六朝古都内都是断肢残骸,

9、五千年未有变局,百余载国恨家仇。

10、却没换来哪怕一丝生存的希望

11、在标题中嵌入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可以直接抓住读者眼球。

12、记忆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相互纠缠

13、先辈热血映透这如画江山,

14、12月15日,安全区卫生委员会第二区的6名街道清扫工,在他们位于鼓楼的住所里,被闯进的日本士兵杀害,另外一名清扫工被刺刀严重刺伤,日本士兵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

15、那一年,兽倒在血泊中,

16、尼尔•斯梅尔塞对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加以区分,他将文化创伤界定为“侵入式的、压倒性的事件,该事件被认为危害或击垮了特定文化或整体性的文化的某些核心要素”。这里的“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限定词,因为特定事件或处境并不会自动或必然转变为文化创伤。它必须被记住,其记忆必须被呈现为对群体文化或身份认同的威胁,此外,事件记忆必须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例如憎恶、羞耻或愧疚。

17、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18、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19、第二方面是一种更丰富多元的个人化的记忆。

20、文字收集:李昊雯侯粤何韵岚林思琪卢俊彤吴迪

二、南京大屠杀文案

1、诸君莫醉笙歌里,席罢应闻警报音。

2、在血海里欣赏着残破畸形的美丽

3、“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这句标语如今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回响。80年前的那场大灾难留下了延续至今的文化创伤,对于“南京大屠杀”、对于抗日战争、对于过去发生的种种刻入骨血的天灾人祸,我们除了做到“不忘却”之外,或许也要认识到该如何“不忘却”。审视历史,审视集体记忆,进而审视不断变迁中的社会文化,记忆不仅是我们触摸历史的中介,它也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4、这个一下雪就变成金陵城的六朝古都

5、这是永富角户,曾经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话:

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InpcOYgw9tKAjyN46YwOg提取码:x849《以牙还牙》

7、我还进了停尸房,让人把昨天夜里送进来的尸体的裹尸布打开。其中有一个平民,眼睛被烧掉,头颅全部被烧焦,日本士兵也同样把汽油浇到了他的头上。一个大约7岁的小男孩的尸体上有4处刺刀伤口,其中一处在胃部,伤口有手指那么长。他是送到医院两天后死去的,死的时候甚至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8、趁着这个机会,威尔逊大夫给我看了他的几个病人……一个渔民的下额被子弹击中,全身被烧伤。日本人把汽油浇在他的身上,然后点燃了汽油。他全身的皮肤有三分之二被烧伤,他现在还能说几句话,但是估计肯定活不过今天。

9、尽管“气得发抖”,经常失眠、做噩梦,经历了体重骤降和头发掉落,

10、作者:文字在发布前几分钟才确定

11、这里我想提到一位著名的记忆研究学者,他叫阿维夏伊·玛格利特。在《记忆的伦理》一书中,他写到:“我们人类到底应该记住什么?简单来说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根本之恶和反人类罪行,包括奴役驱逐平民和大规模的灭绝,而所谓根本之恶就是那些足以动摇我们整个社会跟人类的道德根基的行径。”南京大屠杀无疑属于这样一个类别。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去完成这样一个记忆的责任。

12、最后一点,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要努力让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记忆。

13、那一年,医生被从地狱中冒出来的恶鬼缴了械,

14、而1982年拉开帷幕的“建馆立碑编史”活动,其直接诱因是当年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在事件的影响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落成开放。受到日本广岛和平集会的启发,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举办“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鸣放防空警报、武警战士敬献花圈、放飞和平鸽。此后,按照“大小年”的模式,持续举办纪念活动。

15、这是我们的国难,是日本的国耻。

16、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实际形成了两条记忆线,一是要更好地记住过去,二是把握南京大屠杀的当代意义。这样两条线,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此前所说的文化创伤。

17、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18、1937年12月初,日军的铁蹄逼近南京,当时才五岁的祝再强跟着家人逃难,用老南京人的话说就是“跑反”,一家10口人在江浦星甸乡下躲了一段时间。过了一个多月,“差不多是1938年的‘小年’,也就是元宵节后,我们以为局势已经稍稍安定了,大人们带着我们返回南京”。

19、不可忘、不能忘、不许忘,不要忘。

20、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修订意见,新版教科书将淡化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明确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实施大屠杀,日本网上出现大量攻击村上春树的言论。

三、南京大屠杀文案图片

1、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

2、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3、外制于西夷长技,内困于板荡纷戎,

4、网上所传我社九年义务教育修订教材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下之事,与事实严重不符,混淆视听,特此严正声明。

5、我今天留意到,网上有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南京大屠杀和你我有什么关系?如果你问我,我可能会这样去讲,对于任何一段真正有力量的历史记忆或者民族创伤,我们都应该能够找到与它相关联的地方。

6、投稿邮箱:jfjbwx@1com;

7、在国家公祭日到来的时候,该把这个重要的日子在泰山勒石。

8、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有这样的片段:

9、洽彼万邦,维四海永宁。

10、刻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11、让和平的炊烟氤氲人间,

12、刺刀很锋利,掘地三尺,

13、对于几代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意味着发生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那个惨绝人寰的具体历史事件。它已经构成中国人感情记忆中一个最突出的象征符号,象征着二战中日本军队在中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象征着中国人对至今不肯真正认罪的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右翼的愤怒,也象征着战后五十余年中国人与日本人在感情创伤方面无法修复的鸿沟。

14、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

15、让燃烧的烛光化作和平的白鸽,

16、“南京大屠杀不可改名!”(获681个赞)

17、那一年,踞着的虎盘着的龙咯血,

18、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

19、以“利”诱人。与其他类型文章不同,软文一般都是商家发布宣传产品、品牌的文章,所以一定要以“利”诱人,在标题中就直接指明你的利益点!

20、据了解,南京大屠杀中,江东门是日军集体屠杀中国居民的地点,在这里遇难的同胞就将近三万人,祝再强一家回到南京时,南京大屠杀已接近尾声,但江东门的尸体,还是没有人处理,当时又是隆冬腊月,“尸堆里竟没有多少腐臭的气味!”祝再强说。

四、南京大屠杀文案100字

1、其侵我华北,犯我燕京,

2、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3、就被侵华日军这般轻描淡写地血屠灭城了

4、这样的标题,就会让人产生恐惧和害怕!以上就是最常用的这标题额方式,再运用的时候,主要是根据自己品牌调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值得注意额是,恐惧营销要慎用哦!

5、这组照片是1938年1月,当时年仅15岁的照相馆学徒工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日本侵略者拍摄的残忍杀害中国百姓的照片。这组照片于1946年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这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当时被南京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

6、即便现世阳光普照,勿忘曾经黑暗沉沉。

7、然而,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在该社社长王旭明转发声明的微博下,有网友对新课文的标题“死里逃生”表示不满。该微博最热门的三条评论分别是:

8、标题写出来吸引人的技巧:

9、南京大屠杀中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祝再强。高中毕业后,他参军抗美援朝,“就是要打击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国家,让悲剧不再重演。”从部队回来后,祝再强转业到南京制药厂工作。如今,老人依然居住在长乐路,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安详宁静的退休生活。

10、南京大屠杀的基本事实从一开始就广为人知,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也不存在实质性的争议。然而,至少在1937—1979年这段时期,南京大屠杀却根本没有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文化创伤。在徐晓宏和琳恩•斯皮尔曼看来,除了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心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外,有必要去检视集体记忆背后的文化力量和机制。

11、文案:张贺铭、葛志强;

12、“今天在鼓楼医院看到的情况,真难以描述。一个小男孩只有七岁,肚子上挨了四五刀,没法救了。我看见两个人登记就医,两个人都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一个人颈子上的伤口真吓人,我还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同她父母站在难民区的壕沟边,日本兵进来,先把她父母杀死,再给小女孩手肘上一刀,她就此终身残疾。我看到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抬进医院的时候,浑身都是血,日本兵用一根钢管打得他遍体鳞伤……”

13、那么,南京大屠杀是怎么慢慢被转变成一种文化创伤的呢?我们可以顺着时间轴,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去回答这个问题。

14、日本人民也活在一种“集体失忆”中,并不是因为共情感受到苦痛的深重而选择遗忘,而是人为地刻意把这段历史抹去,也企图让这个世界一起忘记。

15、就在几天前,12月10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16、检视集体记忆背后的文化力量

17、我看到这段故事时,特别感动。因为透过这样一首歌,我们知道,即便是在那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下,孩子们依然怀有对生活的希望。

18、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19、很多批评者主张,无论设计意图如何,将如此惨痛的画面作为“时尚元素”印在代表流行文化的T恤上,“用别人的血泪历史来挣钱”,即显示出对历史事件和华人社群的不尊重。随后,商场方和设计师道歉,产品下架。

20、让祈祷的眼眸化作岁月的警钟,

五、南京大屠杀文案300字

1、△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实景电影

2、Forgivable,butunforgettable

3、“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访问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头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为了让“睡狮”醒来,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用热血和生命唤醒久眠不醒的“睡狮”,这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杀被害的30多万死难同胞。“睡狮”的今日之醒,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4、借”名人”。名人的任何事情都是大众所关注的,无论是他们的工作,还是他们的生活,或是他们的兴趣等等,如果你所宣传的事物或者产品能和名人靠靠边,借着名人的噱头,定会吸引不少读者的眼球。记得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林丹夺冠后把自己的鞋扔向观众席,第二天淘宝即出现不下1万的林丹冠军鞋,这就是明星效应。

5、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年仅36岁。

6、2017年8月14日,一部记录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在全国公映。片中二十二位老人,如今只剩九位。

7、我就会看见,自己的名字。

8、那一声声浸着血泪的怒吼

9、以“议”动人。建议性的标题是我们经常看的标题,特别是做促销活动时候,这样的带有鼓动性标题更为多见,但是建议性的标题要想跳出常规,需要下一番苦工,笔者建议可以从人们都有逆反的心理着手,不让他干什么,这样读者往往都会想着干什么。

10、《南京——被割裂的记忆》武田伦和与一名退休的大阪市小学老师松冈环武田伦和导演今年只有30岁,祖父曾是一名日本兵,生前从未谈过战争问题,去世前才说起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部片子是武田伦和导演的第一部公映作品。武田与证言录像的拍摄者、22年前就开始调查南京大屠杀的退休小学教师松冈环合作,从2004年年底开始采访工作,前往南京近20次。这部影片在拍摄期间遭到了日本右翼的骚扰。

11、“我记得,那辆车开出来,开到了远处一座桥上,然后停在那里很久,往河里倾倒什么东西。”日军汽车离开后,一家人从棚子里出来,人人身上都有血迹,祝再强一问才知道,那个窝棚里也堆满了遇难同胞的遗体。

12、——阿维夏伊•玛格利特,《记忆的伦理》

13、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

14、对记忆问题的研究,促成了我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

15、12月15日,日本士兵闯进汉口路的一个中国居民住家,强奸了一名年轻妇女,强行拖走3名妇女。其中2名妇女的丈夫跟在日本士兵的后面追赶,结果这2名男子被这些日本士兵枪杀……

16、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17、这一幕在书中不是孤例。

18、南京大屠杀之所以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消失,与当时盛行的进步主义叙事和强调“人民之间的友谊”的普遍化观念不无关系。只有在进步主义叙事式微之后,我们才能全面地体认他者之痛,而南京大屠杀也才能在集体记忆中得以重新浮现。

19、但中国媒体不同。最基本的,它需要让处在日本占领区之外的中国民众了解整个抗战形势,了解这一惨状。但这还不够,它还要起到一个鼓舞士气的作用,激发中国民众跟日本抗战到底的决心。所以,它还有一个动员民众的考虑在内。

20、数字型。数字的威力有多大,数字能给人什么样的心灵碰撞,巨大数据产生的效应会多大,这些问题不需要去解答,我们只需要认真思考当我们遇到数字的时候我们的心到底有多震撼。从数字中震撼一个人的心灵,从数字中寻找好奇心的答案,从数字中得到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