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蚕的一生观察日记300字(100句)

2023-03-21 20:15:0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蚕的一生观察日记

1、1)视频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蚕生长变化的视频。展示关键时期,比如蜕皮、结茧、破茧、产卵等。

2、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3、孩子们这个时候都跑过来找到嫘祖。

4、今天发现有一只蚕开始吐丝了。

5、“娘娘,你也怕天虫啊?”两个小女孩,不解地问。

6、作者:浙江省杭州市竞舟小学五(4)班曹杨

7、答: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①卵:圆形、黑紫色,像小米粒大小;不会动;不吃食物。

8、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9、“嗯,因为它太丑,也有一点点怕。”嫘祖这样说着,却认真地观察起来。

10、继续喂养。取出蚕宝宝的粪便后继续喂养,次数变为2次,上下午各一次即可,因为蚕宝宝长大了,体内有许多的丝准备吐丝了。蚕宝宝开始吃得少了。颜色为白色,洁净的白色,说明快要结茧了。

11、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12、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3、几个男孩手里举着石片跑回来了,一个最先跑到的喊着:“是我先找到的,由我来切断它……”

14、小阔采用了照片、视频、写观察日记

15、首先,灰白色的蚕卵在孵化盒中待上10天左右就会孵出像蚂蚁一样的幼蚕,是黑黑的,有很多细毛的。蚁蚕虽然小,不过爬行能力很强哦。放些剪碎的新鲜桑叶,它们就能很快嗅到桑叶的味道,快速地爬到桑叶上饱饱地美餐一顿。

16、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17、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18、蚕有眼泪么?没有!如果他有眼泪,也一定会感动的流干的……

19、直到蚕宝宝变得很肥很肥,身体渐渐变成黄色、变得透明,它才停下吃桑叶,爬到纸箱的角落,开始吐丝结茧。不到一天的功夫,蚕宝宝就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一个白色的茧中,慢慢地变成蛹。

20、(3)画图法:用简图和图示记录蚕的一生,比

二、蚕的一生观察日记300字

1、经过四次的蜕皮,蚕变得又白又胖,棕色的嘴巴,小小的眼睛,身体两侧有气孔,还有短小的七对足呢!可爱极了!

2、蚕的发育温度是7~40℃,

3、(2)照片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整理,

4、几个男孩子,于是就爬到了桑树上,开始寻找蚕。各自带回家,养了起来。

5、今天小鱼将为大家展示由杜雨晗小朋友记录的“蚕的生长过程”记录视频~

6、答:蝴蝶、蜻蜓、蟾蜍等要经历变态,是变态动物。鸡、鱼、羊、熊猫等不经历变态,是不变态动物。

7、“蚕?”孩子们嘴里嘟囔着这个新鲜的名字,“好哇,很好听的……”

8、“我们还和上次一样,把它切断,看看他的内脏,好么?”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说。

9、过了两三天,蚕宝宝不动啦!我以为它死了,就飞快地跑到了房间,“蚕是不是死了啊!”

10、我开始苦想。丝绸多么珍贵呀,就那几个团团,捋都捋不直,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

11、比如饲养方法、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

1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做蜕皮。蚕一生要蜕6次皮。

13、她想起了什么呢?她想起了黄帝走的时候,嘱咐自己的话:“要教育人们爱护周围的生灵……不要因为陌生、不熟悉就轻易杀死生灵……有许多生灵,也许会对我们人类有益!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识马和羊,总是捕杀它们……现在我们饲养了它们,给我们帮了多大的忙啊?……”嫘祖想到这里,就对孩子们说:“先不要杀死它,我们可以先养起它来,看看他到底要做些什么,不好么?”

14、自己泡几粒绿豆,看他每天的生长情况,让孩子自己观察,这样才能写得更好,我家的也是上周五布置的作业,观察绿豆,我就给他泡了几粒绿豆,每天都在长,他就每天写绿豆的成长情况,这样也能让孩子知道绿豆牙是怎么长成的.

15、“蚕变成蛾子飞走了,只剩下那个它睡过觉的‘房子’?还有一些蚕宝宝……”

16、希望其他养蚕的学生也能像刘东原同学一样,细致发现蚕生长过程的每个细微变化,用文字、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来,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能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蚕生长变化的规律,更好地促进养蚕活动的开展。

17、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填一填吧。

18、多好的一对翅膀,可惜了。要是我也有那么一对翅膀,早上天了。

19、蚕的一生是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

20、蚕卵期 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重约1克。蚕卵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 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三、蚕的一生观察日记200字

1、蚕蛾羽化交配后就开始产卵。蚕蛾产下的卵是淡黄色的,椭圆形,小芝麻粒大小。一只雌蛾可产卵约450粒。在适宜的温度下,2~5天就能孵化出蚁蚕了。

2、其他处理。蚕宝宝在蚕茧里,要变成蚕蛹、蚕蛾,从里面钻出来,又开始了产卵。想要产卵,就要保护好蚕茧了。

3、几天后,叶子都蔫完了,盒里终于有了动静。蚕蛾钻出茧子,它们出来时好像忘记激活飞行功能了,空有一对翅膀,也不飞给我瞧瞧。还是说进去时吃太多没消化完,太沉,飞不起来,怎么也不吸取鸡的教训。

4、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植物的生长以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凤仙花又叫指甲花、芨芨草、急性子,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节在某些植物的茎上很明显,如玉米、甘蔗;但很多植物茎上的节并不清楚,如杨树、柳树等。

5、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物。桑属荨麻目桑科(Moraceae),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主要品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等。

6、“哇,好丑呵!”嫘祖看到这虫子的第一眼,也不觉惊叫起来,“这是什么呀?”

7、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8、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9、蛹在我的拇指与食指间无助地转头。

10、接下来的日子,嫘祖开始了对茧子的研究……

11、这一年的春天,黄帝带兵和蚩尤进行最后决战去了,家里,只剩下妻子嫘祖,带领着部落里留下的人们,一边进行耕作,一边照管好老人和儿童。

12、这就是蚕的一生经历的过程。

13、“娘娘!”那个时候,孩子们都跟嫘祖叫“娘娘”,“他们又要杀死那条丑陋的虫子了……”女孩对嫘祖说。

14、“是呀,我也是发现了这些……”嫘祖对孩子们说,“也许,这‘房子’里面,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呢……”

15、可以留言与我们分享哦~

16、同学们,你们是如何记录蚕的一生的?

17、科学鱼实验盒,买就免费送配套网课

18、皇帝打败了蚩尤,得胜回家,看到第一件东西,就是嫘祖给他捧上那段美丽的绸缎!

19、如画出蚕卵、幼虫、蛹、成虫等的形态。

20、小阔还补充到秋冬没有桑叶。

四、蚕的一生观察日记三则

1、小阔说可能是秋冬的温度不适合它生长。

2、蚕的外形是白色,圆筒状,有头、胸、腹三部分。在吐丝前就不吃桑叶了,身体发黄发亮。

3、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4、孩子们都围聚过来。那个最先跑来的孩子,举起石片,又在石头上蹭了蹭,就准备切割虫子了。这时候,嫘祖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孩子们说:“慢,等一等!”

5、我拿一片嫩绿的桑叶,放到盒子里面,它们爬到桑叶上,大口大口地啃着。

6、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7、时间久了,蚕开始悲哀起来。因为,他忘不了人们曾经说过他的“丑”。

8、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9、蚕蛾期 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 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蚕茧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10、将蚕从卵开始到长成蚕蛾都画了出来。

1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蚕卵的形状是近似圆形,刚产下的蚕卵的颜色是淡黄色或黄色。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12、桑树的栽培方法有许多种。最古老的是播种法,就是直接播种,等种子发芽后再移栽;还有扦插法,是将桑枝剪下插于土中成活;压条法是将桑枝压在泥土里,让它生根后再剪断与母树的连接;还有一种嫁接法,是将叶质优良的桑枝嫁接到生命力强的桑根上。

13、谢天谢地,从没有老师让我抄要闻,也没老师让我养蚕。

14、观察、测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

15、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16、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

17、蚕的眠性: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18、我扯着嗓子喊“东!——东!——南!——东!——”

19、他听到了人的脚步声,他的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他想:“完了,我就要被杀死了……再见了,我的亲人!”这样想着,他就微微地睁开眼睛,想看看最后要杀死自己的人是谁!

20、开始结茧。蚕宝宝颜色呈现白色,吃得桑叶就更少了,一天上一次叶即可,开始结茧了,蚕宝宝选择一处,一般盒子的角处多一些,是晚上结茧,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茧自缚。

五、蚕的一生观察日记,画图+文字

1、它们被我放进一个大的鞋盒里,我轻声地告诉它们说:“小蚕宝宝,这是你们的新家。”它们高兴地点了点头,听懂了我的话。

2、投稿可添加科学鱼小乐进行咨询哦~

3、蚕的一生从卵中破壳而出,

4、蚕的食量逐渐增大,伴随着一次次蜕皮,它们变成了我想象中蚕的模样,白白胖胖。蚕所到之处叶面消失,留下蚕沙。

5、其中我们将蚁蚕到5龄蚕的阶段,

6、综合处理。1处理蚕茧,把结好的蚕茧取下来,放入一个袋子中,积累起来,可以卖钱。2蚕宝宝留下的粪便处理。这时,蚕宝宝结茧后,产生很多的粪便,颜色呈现黑色了,收集起来,进行晾晒可以为孩子装一个蚕屎枕头,细软,爽滑。

7、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8、接下来,她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

9、​我哥每天傍晚都要搬个小椅子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这椅子不是用来坐的,是垫本子的,我哥蹲在地上,抄要闻标题。他说这是四年级的家庭作业,学期没过半,本子过半了。

10、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总结的蚕的一生,

11、“好哇,我们去找石片,谁先找到,谁来切!”男孩子们说完,都四处去找锋利的石片去了,留下两个女孩子胆怯切地看着。

12、蚕宝宝后续生长会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共同期待!

13、盒子要扎孔。盒子不透气,因此要为上面的盒子扎一些孔,即用钉子慢慢扎一些孔,便于透气,供给氧气。并放置在阴暗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14、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15、伏在桑叶上的那一只,被嫘祖带回了家。刚才的那一幕,足可以让他感动一生了。他不但没有被杀死,而且还有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蚕”,而且还被带回家养了起来,而且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逃过了以后的灾难……

16、养蚕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让我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它、了解它。

17、要多久才能过完我的一生呢?

18、下面介绍一下蚕卵、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19、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在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来画一画蚕的一生。通过简笔画,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

20、“是呀,它是很丑!可是,我们并没有深入地弄清楚它呀,甚至连它叫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我想,万物生灵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就有它的道理和作用,我们为什么不研究一下呢?……”嫘祖耐心地教育着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