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深奥的一句话(100句)
一、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1、如果人人都强骨,身强体壮,不养尊处优,国家会受到外敌的侵略吗?
2、当我们焦虑心急时,会疾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4、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的为。
5、我认为老子是一个极富摇滚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7、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想要治理天下,而又主观去实施行为,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
8、这叫“文以载道”,是思想家的良心。
9、虽说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主要传承自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卢梭,但他同时熟读《道德经》⑦,很难说其中没有受到误译本的影响。一百年之后,黑格尔这种“国家是目的,人民是手段”的政治理念终于结出了恶果,被希特勒大肆发挥利用并四处宣讲,于是包装出了一句纳粹的经典言论:
10、秦川.(1993).希特勒消灭残疾人事件始末.军事历史(03),
11、但你是不是忘了一个人?
12、一切顺其自然,和别人相处,和自己妻子相处的时候,都是应该尽量的保留对方的一个个性。让她个性充分得到发展的一个时候,这才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13、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14、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是世界第小国寡民,该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铁,地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而无法到达才需要建设的交通工具,如果溜达着就能达到目的地,要地铁干嘛呢。所以,老子其实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请允许他理想一下。
15、荐语:康体瑜伽冥想禅悟灵能启迪芝兰慧香!
16、如果你管住了自己,就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但如果你管不好自己,就只能被现实所左右。
17、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8、尤其是中国的儒家,太过于拘泥于礼仪和道德,遗害不可小觑。
19、老子认为,大自然是一种天地形成的自然万物的东西,它是有一定规律的。他们自己存在的时候都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当你太过于干涉的时候,不但不会起到好的结果,反而会出现坏的事情。
20、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就是说你越无私,你得到的就越多。
二、道德经最深奥的一句话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2、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
3、第一个问题是私和无私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赞誉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4、先说答案老子之道,对百姓慈爱,对伪巧绝弃。
5、有人说,读懂它,不仅能化解普通人的成长困惑,还能够悟透人生的哲理!
6、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7、0动中静,忙中闲,乃永葆安宁之道。
8、其实中国历史看起来是治乱循环,实际上每一个朝代基本都会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良,所以才能基本保证一个王朝300年的周期稳定率,这——恰恰是国家理念先进的表现。
9、《道德经》作为“古代奇书”,被誉为“万经之王”,一路畅销到国外,据说德国每3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拥有它。
10、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织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它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我累积到六岁的时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浅显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11、㊣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1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内?故容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3、对于我来说,或许是我二十四岁时读《曾国藩》隐隐约约有这样的印象,也许是某种偶然或者是命运的安排,在六岁时,我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其实对谁来说都不见得是好事。
14、因此,道,我的理解应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切事物的规律。说到这里,其实就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辩,是西方哲学的终极目标。
15、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的风箱。
16、“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违者天必殛之!”④
17、从这类生活现象我们知道:即使你是好人,也未必是懂得规律和悟道的人,那就有可能不按照规律做事,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大、做成。至于坏人,他已经背离了天地人间正道,即使掌握了一些术,得到的也不是受益,而是罪证,失败是必然的,这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18、布朗宁说:“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19、最终夏朝逐渐强大起来,一年后,成功一雪前耻。
20、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三、道德经的精髓一句话概括
1、因此我们常常保持一颗“无”的心态,观察事物的本质,才能领悟到“道”的奥妙。“徼”是边际的意思,如果我们保持“有”的心态,从现象看本质,也能窥探到“道”的端倪,结果和从“无”那领悟到的奥妙其实是一样的。
2、即使我们在生活中坚信了一些道德准则,往往也不懂得它的来龙去脉,因此,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者动摇。比如,好人被坏人欺负了,我们会感叹好人难做;我们很诚实,但是被人骗了,于是我们又会说诚实的人总吃亏;一些坏人使用各种手段让自己发了财,本分的人又说做好人有什么用!
3、但事实上,室友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计划,时常被郊游、烤肉、恋爱等其他事情打断。
4、由此可见,坏人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但好人也并不等同于悟了道的人。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看清了自己和坏人的真面目,也就知道了,人生唯有悟道,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急不可待地问:我们怎么才能悟道呢?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的主题。
5、这还真是应了中国的一个歇后语:
6、无,无限大,无限远,无限反,无限小,无不在,无不有,无为无不为。无什么为什么。
7、我认为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9、友情推荐:当代科普名著系列图书
10、为人要廉正,这是要求自己廉洁正直。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对别人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11、第一个问题是私和无私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赞誉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12、你看,同样是提倡“无知无欲”,希特勒的解决办法是降低民众的智商和思考能力,老子的解决办法则是提高统治者的智慧和施政方案。希特勒提倡“强力控制”,是一种极权主义。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放权主义。这两种观念势同水火,判若云泥。
13、所以这个“无”和“有”是不可分割的一对,两个同时存在,这才是“道”,缺一不可。
14、我们应该注意到,老子顺序是:
15、《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
16、(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17、好像并不完全符合你所说的白话,不过好像已经没有更符合的了.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大概的意思就是指‘道’,玄牝如万物之母.即道产生万物而它却是看不见的,想得到而摸不着.万物得道而以运作这是自然之理,也永远不会殆息.等等还有几章能与你的白话有所关联不过没有一章是完全符合你说的白话的.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道德经.
18、老子的道德经,以道为主、为根。道,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是道路,有畅通之意。老子在书中一开始就把这句话写出,是说“道”有道路畅通之意,但有更深刻的含义,这种深刻的含义是人不好用语言解释清楚的。我觉得,老子的道与现在人类所说的客观规律相符合,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主观能够认识客观,但这种认识只能是相对的、逐渐深入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客观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这句话,非常现实、客观,也表明了他的谦虚态度,他是说,客观存在的道,我们可以认识它,它就如同大路一样笔直畅通,但又不尽限于此,它的内涵是用语言不好说明的,我(指老子)以下书中所说的道,只是我对道的认识与理解。
19、“国家的责任,是把青年锻炼成一副有用的工具。⑧”
20、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认为“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四、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1、隔了24年,去年春节前后,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都忘记了,但是我发现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曾国藩是儒家入世,后来从儒家转到法家,一切从严,但是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的总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2、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为。
3、如果我们反思出来的道理是:
4、24岁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无数大家,采访了半年之后,我幸运地触碰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5、此后,伯启和士兵同吃同住,每日亲自操练军队,三顾茅庐延请有能力的人,自己刻苦训练武艺,熟读兵书,一日不曾懈怠。
6、那些所谓的富豪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些人甚至比穷人更加痛苦。
7、曾巩《议经费扎子》、《宋史•食货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甲集•财赋一》
8、由此可见,“无知无欲”并非是愚民的思想,而是一种更高纬度的治国智慧。德国的一代大哲黑格尔就因为看了《道德经》的二手翻译,被文字所骗,后来提出了三流的政治思想:
9、课程配套《以人为师·手抄经典》手帐本,通过手抄经典,在一字一句间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让你获得持续的进步,在点滴间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10、《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11、希望提升个人智慧,提高思想深度的你
12、 可以这样说:要真正读懂道德经,你不懂易经,那是不可能的。
13、“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14、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5、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16、《道德经》里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天长地久”,为什么天最长、地最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你们、他们活着而周而复始,天和地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天和地服务的那些人总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却是最长久的,所以是“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17、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有一个思想叫做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去面对人和事,这样反而会达到一种出其不意的一种效果,会更有对于自己在社会上生存。
18、所以几十年后西夏国来侵犯的时候,北宋又故技重施,继续花钱买平安。一百年后金国来侵犯,还是如此,结果不仅没有买来平安,反而激发了对方更大的野心,从而招来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最终,北宋的历史被金军的铁骑踏碎,永远定格在了公元1127年。
19、什么是道,老子都讲不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们也讲不清楚。但大概意思是:道这个东西,“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也就是道是物的主宰。他贯穿于物的始终,生靠她,死也是他。活得好是他,活得不好也是他。
20、没错,即使是“智者”也无从偷奸取巧。我们举个例子:
五、道德经核心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因:这句话教导了我们要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与改进。题主问:《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是什么呢?应该这样问:《道德经》(或者《老子》)的精华是什么呢?因为道德经也叫老子,是一本书,两个名字而已。关于道德经的来来去去的考据就不说了。我们直奔主题:《道德经》的精华就在“道”和“德”两个字!
2、《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中的内容是对人的心理按摩,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书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吹不了一晚上的,暴雨下不了一天的。
3、《道德经》的中心机想,此前很少有人讨论。正解当是道德二字,引伸无为而治,邪说则是无中生有。
4、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里面是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的很有道理。
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7、(这两本书将帮你看透趋势)
8、2021年12月19日
9、最早知道《道德经》这部经典,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名言。然后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了大学,对儒释道三家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几句《道德经》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10、乱世重武轻文,于是得天下;盛世重文轻武,于是失天下。历朝历代都在得失之间,循环往复。
11、其实花钱只能买暂时的安定,所以更应该厉兵秣马,壮大自身的硬实力,那么这反而是在韬光养晦。
12、一直以来,很多愚蠢的人以及别用用心的人,都在把道德经的思想,宣传渲染成懦弱无能的,藏污纳垢的,逆来顺受的,以德报怨的那种病态的弱者形象,并且对这种病态的弱者形象进行讴歌和美化,认为这就是道德。
13、我的兵比他多,装备比他好,看似我强敌弱,却仍然吃了败仗。
14、这话怎么说呢?众所周知:
15、当小孩快要饿死的时候,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②
16、从今日起,我们要加强练兵,广请有谋略的军师,提升硬能力,之后再战。
17、关注视频号,听杨鹏老师如何讲《道德经》
18、希望解决生活困惑,平衡一切关系的你
19、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会问这是不是最烦的,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20、为什么?因为“推恩令”并不像“削藩令”那样,得罪的是诸侯国整个家族的集体利益,从而激起反抗。推恩令并没有直接收回诸侯王的土地和权力,只是给了诸侯王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们——一个争夺“家产”的合法性理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