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含义题的答题格式(100句)
一、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
1、(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3、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4、④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5、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6、第二步:写出这些词语的特点作用。
7、(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8、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11、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3、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4、(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15、思路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16、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7、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8、“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见汉·赵壹《秦客诗》。文籍:文章书籍,指学问。囊:袋。这两句大意是:学问虽然满腹,价值却不如一袋钱。在封建社会,许多文人虽然满腹经纶,却不能为世所用,大志不伸,穷困潦倒,为人所贱;而那些富贵之人,虽然不学无术,无所事事,但却趾高气扬,为人所重。诗句以学问与金钱作比,以“满腹”和“一囊”对照,表现了封建社会世人重金钱不重才学的现实,含蕴着不平和悲愤之情。这种以对比见意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成句揭示旧社会重财不重才,有才之士不得其用的现实。
19、(注)①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②浇淫:指不良风气。③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20、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诗句含义题的答题格式
1、不怕,森木纸已吐血整理了一份「诗歌鉴赏」满分答题模板。
2、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3、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4、(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5、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即要留意诗人描写景物的角度,如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等等。此外,要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方法等等。
6、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7、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8、(注)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
9、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
10、美术鉴赏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感悟鉴赏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社会学鉴赏: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比较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
1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见《诗经·采薇》。依依:形容柳枝轻轻摆动的样子。思:语助词,没有实义。雨: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霏霏: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当初我出去的时候,正是杨柳迎风飘摆的初春;现在我回来的时候,恰值大雪纷飞的隆冬。这几句在原诗中是征夫叙述他当年离家从军、如今罢战归来所见到的不同景色的,不仅点出了初春和严冬的季节特点,巧妙地暗示了征夫出发和归来的时间,而且也委婉地抒写了征夫抚今追昔、不堪回首的心情。本句可引用描写离开和回到某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和心理感受,也可只引用“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描绘春、冬的节令特点,还可学习这种以物候特征来暗示不同季节的艺术表现手法。
12、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1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5、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6、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7、(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18、问题: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19、(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20、点染 曲直 隐显 移情
三、诗词鉴赏答题格式
1、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2、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4、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对比:运用对比手,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6、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7、相关范畴——褒贬
8、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9、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1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分析诗歌的形象”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2、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13、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4、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15、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6、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17、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1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9、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20、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四、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高中
1、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答题格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3、(1)景物对比(2)思想感情对比(3)意境对比(4)风格对比(5)暗比(常见的是古今对比和往昔对比,如《哀江南》)
4、(1)景情关系(也有直接抒情的)。常用的是借景抒情、情由境(景)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6、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7、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 “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8、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9、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10、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迈奔放、阴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
11、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12、如:答借景抒情时,要答出借XX景抒XX情;
13、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14、(1)结合意象,分析意境或思想感情;
15、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16、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17、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8、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9、如果是分析加点字词,分三步走。
20、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五、古诗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
1、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2、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情感
3、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4、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5、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6、问题:(1)这首诗的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7、从修辞角度入手
8、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9、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发表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见解,从而归纳历史规律,用以启迪世人。
10、然后再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理由。
1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13、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
14、(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5、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6、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内容)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出自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九天:古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指天的最高件。这两句大意是:飞流直泻而下#达三千尺,令人怀疑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这两句诗描写庐山瀑布,生动形象,想象新奇“飞”和“直下”是极写山势陡峭,瀑布落差很大。“三千尺”是夸张。又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自天上落下的“银河”,虽奇特而使人感到真实。这是描写瀑布的名句,宋代苏轼曾赞叹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可用来描写雄伟壮观的山间瀑布。
18、要求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领起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19、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20、“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出自宋·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明灭:忽隐忽现。这首词的下片是:“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大意是:渔父坐在渔舟中垂钓,风定水静,水天一色,一钩新月映入水中,上下都是月光。远望孤雁翻飞,在朦胧的月光中忽隐忽现,依稀可见写傍晚水乡景色如画。一个“看”字,把作者引入词中。他久久地凝望新月映照下水天一色的长空,看孤雁若隐若现地越飞越远,其闲情可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