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ak47型号(ak47型号大全)

2024-03-29 15:20:2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AK47型号
  2. ak47产品介绍
  3. ak47a
  4. ak47b
  5. ak47的所有型号
  6. ak47型号大全
  7. ak47全型号图片

AK47型号

AK-47突击步枪(第1型)是最终定型并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产的AK-47突击步枪,这种武器是为机械化步兵研制的,同一年苏联军队正式采用AK-47。这种型号并没有刺刀,机匣和许多配件是用冲压工艺来生产的,采用冲压工艺的好处是材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许多人把这种早期的AK-47称之为“第1型”,以区分1951年和1953年生产的AK-47。  第2型1951年的试验型(第2型)是在1951年生产的,主要的改变是把机匣的生产方法从冲压转变为机加生产。通过机械铣削出来的机匣的优点是比较结实,但缺点是比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这样一个重量不超过0.65kg的铣削机匣,一开始时竟需要2.65kg的钢材。发射机构、枪托和握把都经过加强,并增加了一种单刃刺刀。这种新生产的AK-47被称为“第2型”,不过第2型的产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  第3型AK-47(第3型)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进了第2型的枪托连接方式,特别是简化了机匣的机械加工方法,使之便于大量生产。这一型号被正式称为“7,62mmLight-WeightKalashnikovAssaultRifle(AK)”,即“7.62mm轻型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许多人称其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么,第3型的铣削机匣却比第1型的冲压机匣更轻。另外第3型的改进还包括弹匣,采用轻金属的新型弹匣在强度也加强了,而且与原来的钢制弹匣可以互换;此外,枪托连接方式也进行了简化和加固,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突击步枪的整体重量比第1型更轻,而弹道性能则与第1型完全一致。

ak47产品介绍

有AK47、AK47三型、AKS47、AKM型、AKMS、AKM斜口防跳型、AKM轻机枪型、AK745.45mm小口径、深棕色朔料的AKS74型、AKS74U短枪管型、RPK74轻机枪型、AK100小口径型、AK101小口径型、AK102是AK101短突击型、AK103、AK104是AK103短突击型、AK1055.45mm口径,短突击型。

ak47a

http://baike.baidu.com/view/6784.htm#5百度详解要是简单来分就是有AK4774最新的型号是100衍生出了101-107基本上AK就是这3大型号但是这之间又衍生很多型号

ak47b

我认为波波沙冲锋枪更能代表苏联,ppsh41冲锋枪由前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汉释波波沙冲锋枪,又名人民冲锋枪、人民转轮枪,该枪经过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队试验后,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1942年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直到40年代末,共生产了600多万支。pp sh41冲锋枪:口径7.62毫米,长:790毫米(全长),260毫米(枪管长),重量:5.4千克(全重),3.63千克(空枪重),弹*:7.62×25托卡列夫手枪弹,理论射速:900发/min,弹头初速:480米/秒,射程:标尺射程50—500m,有效射程100—200m,射击方式:单、连,供弹方式:70发弹鼓,35发弹夹,弹鼓重量1.8千克,工作原理: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射击到40年代末,该枪生产了600万支,成为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步兵的标志和骄傲,波波沙冲锋枪、莫辛纳甘、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拉5、7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先进武器,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也奠定了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基调和动力,如果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输了,就没有后面强大的苏联了,也就不会有什么AK—47了。

ak47的所有型号

AK47被誉为“世界枪王”,由前苏联的枪械大师,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在1946年~1947年设计。

AK47突击步枪坚固耐用、结构简单、可靠性强,以及能适应多种恶劣环境的特点,深受世界欢迎,就连美国大兵都对AK47突击步枪口赞不绝。

在AK47定型后很快装备苏军部队,同时,AK系列枪族也就此诞生,在1953年~1959年期间衍生出AKM型,之后又从60年代~1974年推出AK74型。

AK47/AKM/AK74

对于一部分人就分不清AK47、AKM、AK74这三个型号之间的区别,而且在外观上也是经常搞混。

AK47的设计并非模仿德军的STG44突击步枪,只不过是吸取了突击步枪的一些理念,而AK47是在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开始研发,AK47的闭锁系统,也是直接在SKS上改进而来,导气装置的外形也十分相近。

一号测试枪

AK47的原型枪为AK46型,也叫做“一号测试枪”,它的外观很像一支半自动步枪,但加装了独立手枪式握把,使用冲压式30发铆接弹匣,可以单发点射和全自动射击,保险和快慢机装置都设计在机匣左侧,枪口制退器为圆柱形,外观看起来十分简陋。

随后又陆续推出二号测试枪、三号测试枪,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射击和环境测试,在1947年被正式定型为“卡拉什尼科夫1947型自动步枪”,之后被简化为:AK47。

AK47的正式型号发射7.62x39毫米M43中间威力弹*,采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有效射程300米,可以单发点射和全自动射击,每分钟理论射速600发,枪口初速710米每秒,全枪重量4.3千克,全枪长度870毫米,枪管长度415毫米。

AK47的结构简单,可靠性强,能在沙漠、严寒、热带等环境中保持正常性能,零件之间距离也较大,不易出现卡壳故障等问题,而且也便于维护保养,造价低廉。

但是AK47也有缺点,就是在全自动射击的时候枪口上扬严重,后坐力较大,再加上机匣盖的设计,导致基线较短,从而也就影响整支枪的精准度,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诞生了AKM型。

AKM在1959年开始列装,可以简单理解AKM就是AK47的改良优化型,弹*方面没有变化。

在外观上,AKM的枪托角度和机匣平行,而不再像AK47那样向下倾斜,这样可以增加支撑力,从而也就提升射击的稳定性。

在护木位置上还凸起一个长条造型,能增强射手的抓合力,便于更好地操控后坐力,也大大提升精准度。

AKM突击步枪

后期AKM的枪托、握把、护木从木制材料,改为了玻璃钢材质,钢制弹匣也改为玻璃纤维材质,机匣内部大量组价都是通过金属冲压而成,并把铆接改为焊接式生产工艺,重量整体比AK47轻了一公斤。

AKM从诞生后就经过不断的进化和改进,也诞生多种不同型号,性能已经大大超越之前的AK47。

但到了60年代,世界已经进入了小口径步枪时代,随后代苏联也在AKM的基础之上着手研发小口径武器,也就诞生了AK74型。

AK74是苏联第一种大量装备的小口径步枪。

5.45x39毫米M74型弹*

在口径方面,AK74发射全新的5.45x39毫米M74弹*,这种子弹的初速更高,能达到900米每秒,穿透力更强,而且体积小,精度高。

AK74在AKM的基础上改进,大体外形比较相似,但AK74的枪托处增加了一个凹槽,目的是为了减轻重量,AK74的护木位置则和AKM的形态相同。

AK74突击步枪

AK74的重量更轻,握把、枪托、护木、弹匣都采用玻璃钢或工程塑料,而且AK74的5.45弹匣弧度要比7.62的更小。

AK74的枪口处安装了更好的退制器,这也是AK74特有的部分。

AK74的退制器

AK74的全枪重量3.6公斤,全枪长930毫米,采用30发玻璃钢或塑料的弧形弹匣供弹,有效射程450米左右,可以半自动点射或者全自动射击,每分钟理论射速600发左右。

AK74突击步枪从上世纪70年代诞生后,就一直根据该枪的原有基础不断的衍生其他型号,包括后期的AK100系列,AK10系列等等,而且现在经过改进的AK74M型仍是俄军的主要制式步枪之一。

那对于AK47、AKM和AK74三种不同型号的区分,大家还有哪些想要说的呢?

ak47型号大全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很多人就在颤抖?

的确,这个问题不但考验读者的观察力,对枪械零部件的熟悉程度,对作者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彩云自己也感到压力挺大。为了简化这个话题,彩云暂时不把56式冲锋枪放进来,也不把小口径的AK74和后来的AK100系列放进来,暂时只说苏联生产的AK47和AKM。

AK47第I型

AK47第I型

这是AK47在1949年初生产的型号,因为设计上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质量也不好,所以产量不多。

这一型号的特点是使用冲压机匣,具体说就是用一块钢板冲压成U字型作为机匣,然后机匣和枪管的连接部分(这个零件叫做枪管座)是通过点焊+铆接的方式与机匣装配的。

相对来说这个冲压机匣的第I型外观特征还是挺明显的:

1、它的枪管座和枪管结合处有两个大铆钉,枪管座侧面有一块弧形金属板。

AK47第I型的机匣侧面特写,抛壳窗下方有两个并列的铆钉,还有一个弧形金属板。

2、它的小握把装配方式和后来的AK不同,是机匣下方焊一块倾斜的金属板,然后左右两片木质握把片夹住这块金属板,用一个横向螺钉固定。因为这种装配方式,AK47第I型的小握把中间可以看到一个螺钉。

AK47第I型的小握把中间有一个横向螺钉

AK47第I型小握把部分的装配示意图,是在机匣下方焊接一个朝下突出的铁片,然后左右两个木质握把片夹住铁片,并用横向螺钉固定的。

3、AK47第I型配用的是早期钢弹匣,侧面光滑,没有后来AK47弹匣的凹凸加强筋。但是要注意的是早期弹匣和后期弹匣通用,在缺乏足够配件的第三世界国家军队和非正规武装里,不同时期的弹匣经常混用,所以最可靠的识别方式还是看机匣和小握把。

AK47第II型

AK47第II型

AK47第II型是一个过渡型号,它和第I型最大的区别是改用切削机匣,但是和后来产量最大的第III型区别还是很明显。

它的主要识别特征是:

1、机匣和枪托连接处有一段金属延伸,这个特征第I型和后来的第III型都没有,只要看到这个,肯定是一支AK47第II型。

AK47第II型机匣末端与枪托连接处有一段金属延伸段

2、AK47第II型机匣与机匣盖连接的导轨处有加厚段,这是后来大规模生产的第III型没有的。

第II型机匣的加厚处

从第II型开始,小握把的装配方式也变了,不再是第I型的两片合拢结构,而是一个完整的木制小握把,用一根长螺钉固定在机匣上,握把侧面看不到横向螺钉了。

第II型的握把是一个整体零件,用一根长螺钉轴向固定在机匣上,和第I型不同。

AK47第III型

AK47第III型

AK47第III型是苏联产量最大的AK47,到这一型,AK47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定型了,这一型也是中国56式冲锋枪仿制参考的原型。

AK47第III型也是切削机匣,但是机匣加工质量较好,重量比第I型和第II型都轻便,而且取消了第II型机匣导轨处的加厚段。另外到第III型的时候,AK47的弹匣都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带有凹凸加强筋的弹匣(但是老的弹匣也通用)。

识别AK47第III型主要看这几个方面:

1、切削机匣的侧面靠近弹匣口位置有一个长方形的铣削槽(这个特征第II型也有),这是切削机匣的标志。

切削机匣的第II型和第III型机匣侧面抛壳窗下方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

2、第II型那个枪托和机匣连接处的金属延伸段没了,机匣和机匣盖连接处的加厚段也没了。

AK47第III型机匣和枪托连接处不再有金属延伸段了

所有批次AK47配用的刺刀是一种可拆卸的匕首形刺刀,尖头双刃,两面压有血槽。

AK47使用的匕首式刺刀

AKM

AKM突击步枪(1963年以后生产的型号)

苏联在生产了一段时间AK47第III型后,到1959年推出了AK47的改进型AKM,AKM的全称是AvtomatKalashnikovModernizirovannyi,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枪改进型。

和AK47相比,AKM在结构上大量使用冲压件和点焊工艺,机匣又变成了冲压工艺,但是质量要比AK47第I型的好,而且重量轻,全枪重量只有3.15kg,而AK47中最轻的第III型也有3.8kg。

在内部结构上,AKM的击发机构增加了一个击锤延迟体,作用是延迟击锤向前打击的时机,避免在枪机反跳的时候打击击针。(枪机复进到位的时候有一定概率会轻微回弹,此时击锤释放可能会在闭锁不完全的时候击发,为了彻底消除这种可能性,AKM增加了击锤延迟体,少许延迟击锤释放的时机,此时枪机即使有回跳也已经复位了。)

在外观上区别AKM和之前生产的AK47需要抓住这样几个特征:

1、AKM是冲压机匣,而且这个冲压机匣和AK47第I型不一样。AKM的机匣前端靠近护木的位置有三个铆钉,排列方式是两个在上,一个在下。

AKM冲压机匣侧面特写,AK47切削机匣那个标志性的长方形凹槽没了,和AK47第I型的冲压机匣也不同。AKM的机匣侧面靠近护木的位置有三个铆钉,排列方式是两个在上一个在下。

2、AKM的机匣盖有横向的加强筋,AK47是没有的。

3、机匣和枪机框采用磷化处理,颜色比较灰,不像AK47发蓝处理的机匣显得黑亮;由于枪机框也是磷化处理,枪机框颜色和机匣一样为灰黑色,不是AK47枪机框镀铬的乳白色。

AKM的机匣盖上有两道横向加强筋,AK47的机匣盖是光的。AKM的枪机框和枪身一样是灰黑色,不是镀铬的乳白色。

4、AKM的枪托略朝上拐,不像AK47朝下倾斜,这个改动的目的是将抵肩受力的轴线尽可能和枪膛轴线重合,减少射击时的上跳力矩。

AK47的枪托(上)和AKM的枪托(下)对比,AKM的枪托朝上拐,和枪管轴线基本成一直线。

5、后期产品小握把改用塑料注塑成型(不过这个改进在AK47第III型的后期产品上也已经看到,只是在AKM上大规模运用了)。

6、护木上有突出的手指槽,便于握持。

AKM的护木上有突出的手指槽,护木和枪托改用层压板制造。

7、准星座形状改变,更瘦,更直,不像AK47那样比较倾斜;导气箍(枪管和导气管连接部位)形状也不同。

AK47(上)和AKM(下)准星座、导气箍部分对比,注意观察其外形的差别。这支AKM是1963年以后的产品,有一个斜口的防跳器。很多人误以为这个防跳器是所有AKM的特征,其实这只是1963年以后产品的特征。

8、从1963年起生产的AKM突击步枪在枪口增加了一个斜口防跳器。由于1959-1963年期间生产的没有防跳器的AKM数量不多,大多数AKM都是1963年以后生产的,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所有的AKM都有这个防跳器。

9、后期产品的AKM突击步枪配用橙色玻璃钢制造的弹匣,新旧弹匣都可以通用。

使用橙色玻璃钢弹匣的AKM

10、AKM突击步枪配用带锯齿的多功能刺刀。

AKM突击步枪的多用途刺刀

折叠枪托的AKS47和AKMS

除了固定枪托的型号,AK47和AKM都有折叠枪托型,分别叫AKS47和AKMS,折叠枪托型主要装备坦克兵、空降兵、车辆驾驶员等。苏制的金属折叠枪托和二战中德国MP40冲锋枪的折叠托很像,主体是两根钢条加上一个折叠的托肩板,不用时折叠在枪身下方,使用时向下翻转打开。

AKS47的折叠枪托外表光滑,打开成战斗状态时略向下倾斜;AKMS的折叠枪托杆上冲压有加强筋,打开后和枪身基本成一条直线。从这一点,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枪身的区别我们不难辨别AKS47和AKMS。

AKS47(第I型,但是配用了带加强筋的新式弹匣)

行军状态、枪托折叠后的样子

AKMS的折叠枪托打开后和枪身基本成一直线,与AKS47向下倾斜的不同。

AKMS的折叠托上冲压有加强筋

相关阅读:

为什么说AK47突击步枪在当时领先时代?

50年代北约是怎么错过中间威力步枪弹的?

烧脑技术流:AK47是如何工作的?

为啥SKS发射的7.62x39mm弹叫中间威力步枪弹?

ak47全型号图片

QBU88式狙击步枪

公认是反人质狙击步枪,1996年完成生产制,研制成功历时六年,采用激发时间短的击锤回转式激发机构,击锤回转中心尽量接近枪的质心,兵器击锤打击点在枪膛中心线上。设计了两道火扳机,扣动扳机,拉杆拉动扳机杠杆回转,完成一道火行程,继续扣动扳机,扳机杠杆推动阻铁回转,完成二道火行程,通过调整拉杆长度或击锤簧预压力,可以调整扳机行程和扳机力。

北方工业公司制造,属于小口径狙击步枪,口径5.8毫米,全枪长920毫米,全枪重4.1千克,弹匣容弹量10发,有效射程。。。。。没得说!

从外形上看,这支步枪和其他国产制式武器由很大的区别,不会第一眼就被看出“仿自某某枪械"的尴尬场景,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外观最好的狙击步枪之一,和国外一些著名的狙击步枪相比也不会差的很多。

枪结构紧凑,两脚架用螺丝固定在悬臂式的铝合金下护手前段,可向后折叠,在机匣左侧上方安装有活动抛壳挺,握把上方是发射机保险,枪托,握把和发射机座为一体,起到了半个机匣的作用,JS7.62mm狙击步枪配用3--9倍白光瞄准镜,没有机械瞄具。

03年研制完成并投入生产,同期的还有另外一款12.7mm的狙击步枪。JS吸取了88型的教训,并做出来相应的改进,相比较于88型,JS的射击精度要更高一点。

建设集团军品研究所研制,中口径,非自动,7.62毫米口径,全枪长1030毫米,重5.5千克,弹匣容量5发,有效射程800米。

97式狙击步枪式88式狙击步枪的外贸型,口径改为5.56毫米,为了适应5.56x45毫米铜壳弹,除了枪管,自动机的尺寸有所不同外,其余部分没多大区别。

和88式狙击步枪外形完全一样,很难识别出来,由于口径的不同所以在弹匣和枪管出可以进行识别,不过弹匣装枪以后也识别不出来,多了几条筋,采用的是无托式结构,内部结构和苏联Ak47突击步枪相似。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结构,活塞筒位于枪管上方。击发结构和动作方式大体上是按照AK步枪设计的。

1997年出产,主要是为了迎合国际市场推出的型号。

北方工业公司研制,小口径,5.56毫米,枪长920毫米,重4.2千克,弹匣容量40发,有效射程600米。

W03型12.7mm狙击步枪式一种无托结构的步枪,回转式闭锁,旋转后拉式枪机。枪管由1002mm的长枪管和737mm的短枪管两种,高效制退和消焰器效率非常好,卧姿低肩射击时后坐力和12号霞弹枪差不多,这个型号的另一个特点是枪管可以快速更换,提拔于枪管是一体的,效仿了机枪的特点。

枪机采用旋转后拉式,拉机柄设置在枪右侧,发射方式为非自动,手动装填。射击时,将拉机柄前推到位后,转动机头实现闭锁。

开锁方式与一般的单发步枪相似:击发后,将拉机柄向下旋转,机头开锁,后拉枪机将弹壳从机匣右上方的抛壳窗抛出。提把组件与枪管组件的固定栓合二为一,只要将提把手柄转动一定角度,即可快速从机匣上分解枪管,操作省力而且快捷方便,起到了携行和锁紧枪管的双重作用。

该枪的护木较长,前端带有与手形相匹配的木质握把,射手在射击时握持舒适。后端的方形槽不但可装卸弹匣,还限制了弹匣的摆动护木组件与机匣的连接机构采用快换装置,不用工具即可迅速装拆。

两脚架采用两节伸缩杆,射手可根据需要调节两脚架的高度,不使用时可向前折叠放置在枪的前端,与枪管平行,为与两脚架的配合使用形成三角支撑,以增加枪的稳定性,在枪尾底部有一套可伸缩的辅助支撑杆支撑杆上设有微调装置,用于精确瞄准目标。它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在射击时保护弹匣不与地面接触、碰撞。

在枪尾上方设计了一个随枪尾一起移动且包有软皮的贴腮板,可避免射手脸部在射击过程中擦伤。

首次发布是在2005年,主要作用是反装甲,反坦克,以及器材,物资。

01年研发生产,大口径,12.7毫米,枪长1370毫米,重12千克,弹匣容量10发,有效射程2000米。

AMR-2是中国自研的12.7毫米大口径重型狙击步枪,2000年早期推出,使用12.7x108毫米子弹。

AMR-2狙击步枪使用的是长度和高度都能调整的折叠式枪托,而且枪托底部设计了可折叠内置式支撑杆,便于狙击手长时间观察具体狙击地域。该枪的一切设计均为了提高射击精度,采用高精度重型枪管和浮动技术,配备光学瞄具和机械瞄具,使用非常简单,具有精度高、后坐力小、噪声低、操作舒适等特点,。它只使用12.7X108毫米子弹,穿透力较强,杀伤力大,有效射程1.5公里,能够确保命中即消灭,击中任何部位都能让敌人丧失战斗力。中国在设计这种武器时目的非常明确,针对性较强,特别重视命中精度、有效射程和杀伤效能,强调主要用于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原则,同时兼顾对付敌方轻装甲设备、雷达等目标的任务需求。

南方工业公司研制生产,质量和性能要求都非常高。大口径,非自动狙击步枪,12.7毫米。长1420毫米,重11千克,弹匣容量5发,有效射程1800米!

JS7.62液压驻退式手动旋转后拉枪机战术狙击步枪,最具特色的是其液压驻退系统,是国产大口径反器材步枪中唯一能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的型号。

高效枪口制退器与液压缓冲装置同时应用在一支枪上;发射后,枪机和枪管在刚性连接情况下一起后坐;弹匣装在机匣左侧,减小了全枪长度。枪机为手动操作的旋转后拉式,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方式,击针簧的簧力可以调节。抛壳机构采用独特的活动抛壳挺,在枪机复进过程中,给枪机让位,而不必在枪机上开一个又深又长的槽。机匣上的拉机柄让位槽、抛壳口和拉机柄复进导槽连为一体,使得机匣内大量部件暴露在外。瞄准镜座采用皮卡汀尼导轨,目前配用的是国产4~12倍连续变倍光学瞄准镜。

2003年,我国军方提出大口径狙击步枪的需求(似乎未正式立项),因此12.7毫米狙击步枪项目再次启动,不过根据国际市场大口径狙击步枪的发展趋势,发射方式由原定的半自动方式改为非自动方式。由于邹义洪高级工程师当时正在研制7.62毫米狙击步枪,此项目就由王太平担任总设计师进行研制。该项目从调研到完成总体方案设计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目前仅供特种部队使用,大口径,12.7毫米,长1392毫米,重12.5千克。弹匣容量3发,有效射程1000米。

M99式用途广泛、精度高、射程远、重量轻、结构新颖、性能可靠、易维护的半自动狙击步枪,是新定型的出口型反器材步枪,它与英国AI公司的AS50的外形似乎很接近,均为气吹式原理,尤其是导气管外都有个隔热套保护,防止导气管加热上方空气而影响瞄准。

M99式12.7毫米枪弹穿透力强,由于采用特殊的膛线,因此可以使用穿甲、燃烧、爆炸、精度弹等多种12.7毫米枪弹。使用穿甲燃烧弹,500米的距离90度着角可击穿厚度为15mm的均质钢板。使用穿甲爆炸燃烧弹,可在800米处,以30度着角,击穿10mm均质钢板。使用爆炸与燃烧弹时,可在300米处,击穿1.8毫米厚钢板再爆炸,产生的破片超过18片,并能引燃易燃物。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生产,中口径,半自动,12.7毫米,长1270毫米,重11.4千克,弹匣容量5发,有效射程1500米!

12.7毫米狙击步枪采用非自动方式,单发手动装置,配3发单排弹匣和可调两脚架。全枪长1392毫米,重12.5千克,有效射程1500米以上,初速可达850米/秒。它可发射12.7×108毫米普通机枪弹、曳光弹、穿甲弹、穿甲燃烧弹及钨芯脱壳穿甲弹等枪弹。

由于采用了机头回转式刚性闭锁机构,包络式枪机,不但有利于提高枪的精度,也缩短了枪的长度。配用短枪管时,全枪长仅1100毫米,长管型的也才1370毫米。

由于布*巧妙,结构独特,从而改善了全枪各零部件的受力状况,使得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采用轻合金材料。加之长度缩短,全枪重量得以降低。带白光瞄准镜和空弹匣,长管型的为12千克,短管型的为11千克。

对于狙击步枪来说,射击精度永远是衡量优劣的最重要指标。在W03型12.7毫米狙击步枪的精度测试中,不同距离上的精度全部优于合同指标要求,并且曾在500米距离测试中,使用10发54式普通穿燃弹,打出了Rso值为6.5厘米的高精度。

由于采用了高效制退器及后坐缓;中装置,大大降低了枪射击时对抵肩部位的;中击作用力,消除了一般大口径狙击步枪后坐力大的弊病,射手操作安全、舒适。全枪采用模块化设计,各部件之间连接方便、可靠,不用借助工具,即可对枪进行简单快捷的分解结合,而且分解后的零部件不易丢失,勤务性能好。

W03型12.7毫米狙击步枪除配备有专用白光瞄准镜外,还可选配光电瞄具和微光瞄具。使用弹种齐全W03式狙击步枪除可以发射54式12.7毫米系列弹外,还可发射新研制的12.7毫米高精度弹、穿爆燃弹。

W03型12.7毫米狙击步枪可谓是其中的“排头兵”,它最初是为满足外贸需要而设计开发出来的。世界上许多非自动大口径狙击步枪采用的是开有侧孔的膛口制退器来减小后坐。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弹丸经过膛口装置的瞬间,使大部分的火*燃气通过挡板向两侧后方喷射,由此作用于挡板一个向前的力,刚好同枪身后坐方向相反,借以抵消一部分后坐动能。但是射击过程中,向后喷射的火*燃气产生的大量冲击波会对射手造成很大危害,冲击波震荡产生的烟尘对于瞄准射击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此种反后坐方式要求弹丸通过膛口装置时大部分的火*燃气从侧孔排出,因此膛口装置的弹丸通过孔不能过大,以保证气密性,但带来的是无法发射脱壳穿甲弹的问题。而新型12.7毫米狙击步枪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1200米内精确杀伤,01年研发生产,大口径,12.7毫米,长1392毫米,重12.5千克,弹匣容量10发,有效射程2000米。

中国85式狙击步枪是仿制自前苏联德拉格诺夫SVD式狙击步枪,该枪主要用作边防哨所和步兵狙击手使用的单兵武器,杀伤中、远距离上的单个重要目标。

保险卡笋位于机匣右侧后部。上扳保险卡笋为保险状态,下压保险卡笋处于单发射击状态。弹匣扣位于弹匣槽后方。卸下弹匣,后拉拉机柄,退出留在弹膛内的枪弹。通过抛壳窗检查弹膛及进弹口,释放拉机柄,扣动扳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队一直没有装备专用的狙击武器,虽然也曾设计过一些狙击枪,但并不成功。后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缴获了越军使用的SVD,于是就利用这种战利品进行仿制设计,在1979年定型出1979年式7.62毫米狙击步枪,于1981年试产并装备部队,主要用作边防哨所和步兵狙击手使用的单兵武器,杀伤中、远距离上的单个重要目标。一般称为79式狙击步枪;在两山轮战时期,曾有我军狙击手用其创造了1300米的狙杀记录(另有1600米一说)。后来该枪在1985年正式生产定型,并重新命名为85式狙击步枪。